《賞心樂事誰家院》套書,作者鄭培凱。該套書全三冊,五十余萬字,由《書城》雜志、文匯出版社共同出版。其中,《多元文化與審美情趣》,涉及茶道、昆曲、園林與人文風景的文化審美追求;《歷史人物與文化變遷》,反思歷史人物的具體歷史處境,希望藉此探討文化變遷展現的歷史意義轉變;《文化審美與藝術鑒賞》則從具體評論學術著作與藝術展覽,反映了作者對學術文化及藝術實踐的觀察與期望。
全書內容涉及歷史、茶道、書畫、園林、昆曲等等多個領域,其中多篇文字更是首次輯錄出版。
本套叢書由鄭培凱教授封面題字“賞心樂事誰家院”,特邀張志全擔任封面及裝幀設計,為精裝32開。
套書樸素中蘊含典雅,簡潔中凝聚大氣,與內容傳遞的中國傳統文化之美。三冊書或展開,或并立,均可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畫。
培凱的文字如此精煉,幾乎是字字珠璣,他的文體是現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著古典的情操,從《史記》到茶道,從戲曲到飲食,他樣樣精通;培凱也是一位現代詩人,在詩中流露的是一股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操,感時憂國,偶爾也自我調侃;他的親筆書寫,代表的是一種“文如其人”的古風。
——李歐梵
鄭培凱,著名文化學者、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咨詢委員會主席,2016年榮獲香港政府榮譽勛章。
生于山東青島,長于臺灣。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70年負笈美國攻讀歷史,獲耶魯大學歷史學博士。在美留學期間,主要鉆研晚明以來的文化意識史,并探索東西方文化的相互影響。曾任教于紐約州立大學、耶魯大學、佩斯大學、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創辦中國文化中心。
著有《湯顯祖:戲夢人生與文化求索》《湯顯祖與晚明文化》《在乎山水之間》《品味的記憶》《雅言與俗語》《茶余酒后金瓶梅》《流觴曲水的感懷》《在紐約看電影:電影與中國文化變遷》《程步奎詩抄》等六十余種。編著及主編《中國歷代茶書匯編校注本》《陶瓷下西洋:十二至十五世紀中國外銷瓷》《茶飲天地寬:茶文化與茶具的審美境界》《徐霞客游記(導讀及譯注)》《口傳心授與文化傳承》《“戲以人傳”昆曲系列叢書》《中國文化講座叢書》《近代海外漢學名著叢刊》《史景遷作品系列》等百余種。
總序 / 鄭培凱
古典文人鄭培凱 / 李歐梵
1.陸羽與茶道審美
2.古人飲茶要拉花
3.啜英咀華—宋人點茶的視覺審美追求
4.晚明飲茶風尚
5.說茶五題
6.南戲聲腔與花部亂彈
7.昆曲青春化與商品化的困境
8.坂東玉三郎和昆曲藝術
9.李商隱詩的朦朧意趣
10.青花瓷聯想四題
11.書海放帆
12.“書寫斯文”背后的文人審美 / 訪問者 顧紅梅
13.土耳其亂彈
14.俄羅斯行腳
15.蘇州行腳(五題)
16.夏日煙云在蘇州
17.常州行腳
關于鄭培凱 / 鄢 秀
我們講茶文化,講到頭來,最了不起的,在人類歷史上開創了茶文化深刻內涵的,就是陸羽先生,因為他寫了一部《茶經》。這部《茶經》是在唐的,其中特別說到:“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他講茶的功用,先講了茶的藥用。從古代一直到唐朝,茶作為一個可以解毒的藥物,是大家都認識的。可是,再下一步,陸羽提出的東西就很特別,說,最宜精行儉德之人,這是精神境界的價值判斷,給茶賦予了道德意義,這是陸羽提出,并且一直強樣,不斷討論茶跟人品的關系,使得茶不再是簡單的飲料。現在我們總不會說喝可口可樂,最宜道德高尚的人;或者,你現在寫一部《可口可樂經》,千年以后的人都聽你的話,變成了一個文化傳統。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陸羽創造了歷史文化的一個新的脈絡。喝茶,本來是喝飲料,或者是喝藥,對身體比較好,他卻引出了精神境界與品格的考慮。
一般都說,陸羽姓陸,名羽,字鴻漸,其實這并不是父母給他的名字。陸羽、陸鴻漸,大概是他長大以后自己命的名,就跟他自號桑苧翁的情況相似。陸羽是一個棄嬰,他的父母是誰,我們不知道,他誕生在湖北竟陵,生下來以后被丟在寺院旁邊的水濱,老和尚把他收養了。他應該有他的法名,后來沒有真的受戒,跑掉了。他的名字來自《易經》第五十三漸卦,“鴻漸于陸”,說是鴻雁降落在陸地上。然后,他就把陸變成他的姓,羽毛的羽,變成他的名,字鴻漸。你真要問陸羽到底姓甚名誰,我們只好說不知道,只能說他是竟陵人,因為寺廟在湖北竟陵。這個棄兒真的很了不起,從唐朝到現在,一千多年,人類的日常生活和審美取向都被他所影響。現在全世界人都喝茶,而且有各種各樣的喝法,喝茶被賦予了很多修養與審美的意義,不單單是口感享受,還有另外的豐富文化意義,這都跟陸羽有關。
陸羽說:“茶之為用,味至寒,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形容茶像醍醐,好到這個地步。醍醐是什么東西?現代人都不知道了,但是唐朝人很知道的,這是佛教從印度傳來的詞。在印度,浴佛的時候在佛頭上澆酥油,那就是醍醐。現在寫武俠小說的不懂,大談醍醐灌頂,是說老師父按著年輕人的頭頂,像輸液一樣,把畢生功力灌注過去。其實醍醐灌頂的本意,是用醍醐敬佛。醍醐是用牛乳打出奶油,奶油再打出cream,就是醍醐,最精華的東西就是醍醐。陸羽的貢獻,就是把原來只有物質性作為飲品的茶,提升到帶有宗教聯想的玄思領域,像佛教的醍醐與道教的甘露,成為精神境界的導引,給人類提供了一個茶道的開始。茶道的意義就在此。日本人經常講的茶道,也是從中國學來的,有學問的日本茶道大師都知道。可是一般人,尤其是歐美人士,說到茶道,就說是日本文化的精髓,以為與中國文化無關,真是莫大的誤會。日本學習中國茶道,主要是唐宋時期。唐朝就開始學,到宋朝的時候,是非常系統地把整個儀式學過去了。日本學了之后,有一些在地的獨特發展,形成日本茶道的特色,可是,萬變不離其宗,基本的茶道精神和儀式是陸羽創造的。
陸羽《茶經》很有意思,把種茶、制茶、喝茶、茶具、品茶,都當作學問,寫得清清楚楚,有很多規矩是他自己總結創造的。唐朝中葉的時候,喝茶的習慣已經相當普遍,不僅限于西南、華中、江南地區,甚至從中原傳到了塞外。陸羽總結了歷代喝茶的經驗,提升了喝茶的道理,寫了這本書。他最了不起的,是創造了二十四種茶具,規定了喝茶的儀式,并且賦予其文化與審美的意義,使得飲茶成為一種愉悅的文化修養過程可以提升飲者的精神境界。
自古以來,喝茶大概有三種方式。遠古的時候,應該是生煮羹飲,把茶葉摘了,煮成湯,喝茶就跟喝菜湯一個道理。古人發現,茶有藥用,有提神的作用,喝了之后,讓人比較舒服等等,但是苦澀,所以稱之為“荼”,就是一種苦菜。生煮羹飲這個習慣,到了隋唐時代就慢慢消失掉了,但是不代表沒有,很多偏遠的地方,依然有這個方法。第二種就是制團研末,為了保存摘下來的茶葉,就制成茶餅、茶團,有點像今天的普洱茶的制作法。古代保存的方式,還糊上米膏,或封上蠟。喝的時候,把外層刮掉,研成粉末,然后是煮,或者是調成茶膏,打成茶湯。我們發現,日本茶道的主流,還是所謂的制團研末。他們現在制茶,干脆就研成茶末,稱之為抹茶。制團研末之法,大概始于魏晉南北朝時,隋唐大盛,宋朝走到頂端。日本在唐宋時期向中國學習佛法、茶道,抹茶就是這個時候傳到日本去的,變成日本茶道的主流。日本茶道傳統,繼承了宋代的寺院茶道,基本上沒有變,沿用至今。第三種飲茶方式是芽葉沖泡,把茶葉從樹上摘下來,晾干,殺青,炒青,揉捻,烘干,用開水沖泡,這是我們現代中國人最主流的喝茶法。芽葉沖泡法成為主流,而備受文人雅士欣賞的時期很晚,是明朝建立以后的事。
培凱的文字如此精煉,幾乎是字字珠璣,他的文體是現代的,但每一篇都洋溢著古典的情操,從《史記》到茶道,從戲曲到飲食,他樣樣精通;培凱也是一位現代詩人,在詩中流露的是一股現代知識分子的情操,感時憂國,偶爾也自我調侃;他的親筆書寫,代表的是一種“文如其人”的古風。
——李歐梵
鄭培凱的散文,不僅有物,而且有趣。有理趣,有情趣,有史趣,有論趣,有古趣,有今趣。知識性可比周作人,但不像周作人那樣愛抄書,所有的史實、知識、人物都融入他的清雅澄明的文字。他的散文經緯度,恐怕是中國當代散文家首屈一指。
——劉再復
這套書主要是談論的茶、戲曲、瓷器、書法等傳統文化和孔子、司馬遷、利瑪竇、郭嵩燾、王元化等古今人物,涉獵廣泛,既顯示中國傳統人文及物質文化豐富的一面,也揭示傳統文化的精湛和深邃。
——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