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人民陪審員角色研究圖書
人氣:24

人民陪審員角色研究

本書主要使用社會學的理論工具,將人民陪審員具體化為"角色", 以場域中人民陪審員與其他行動者的互動關系為基點,對人民陪審員進行角色分析。從角色認知、角色期待入手,解讀人民陪審員角色失調、沖突的各種現象...
  • 所屬分類:圖書 >法律>法院/檢察院  
  • 作者:[劉方勇]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中國法學會后期資助項目文叢
  • 國際刊號:9787519702533
  •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1
  • 印刷時間:2016-1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使用社會學的理論工具,將人民陪審員具體化為"角色", 以場域中人民陪審員與其他行動者的互動關系為基點,對人民陪審員進行角色分析。從角色認知、角色期待入手,解讀人民陪審員角色失調、沖突的各種現象,評估人民陪審員角色表現,進而探索基于本土法治資源的人民陪審員角色調適與創新,為重新定位人民陪審員角色提供理論上的充分論據和實踐上的解決方案。

作者簡介

劉方勇,男,1976年出生,湖南瀏陽人,法學博士,原湖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2016年9月調湘潭大學法學院任教,兼任湘潭大學法治湖南建設與區域社會治理2011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研究領域主要為司法制度、民事訴訟,在《中國法學》《法商研究》《法律科學》《法學家》《法學雜志》等報刊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課題三項,合作出版著作四部,榮獲、省部級學術獎勵十余項。

目錄

及時章 緒論

一、研究的緣起

二、 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

(一)現有研究成果綜述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實證樣本的選擇及資料收集的方法

(一)樣本的選擇

(二)實地研究樣本的基本情況

(三)資料收集方法

(四)本 “劇”中“出場”的 “演員”

第二章 角色的規范與規范的角色——人民陪審劇本、角色與演員

一、角色的規范:人民陪審 “劇本”及其創作

二、規范的角色:“劇本”中的人民陪審員

(一)劇本期待:參審員、監督員、調解員

(二)角色條件:誰能當人民陪審員

(三)角色遴選:如何挑選人民陪審員

三、角色的扮演者:事實中的人民陪審員

(一)樣本中的人民陪審員

(二)群體角色中的人民陪審員

第三章 角色的扮演與扮演的角色 ——行動中的人民陪審員

一、“劇前”準備:陪審程序的啟動與 “演員”選定

(一)陪審程序的啟動

(二)陪審 “演員”的選定

(三)陪審合議庭的組成

二、“劇目”種類:角色扮演的案件類型

(一)民事陪審

(二)刑事陪審

(三)行政陪審

三、“劇中”表演:角色扮演的主要方式

(一)庭前閱卷

(二)庭中發問

(三)庭后合議

(四)參與調解

第四章 角色的表現與表現的角色 ——行為選擇中的人民陪審員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適應與角色差距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是否能實質性影響裁判結果

(二)人民陪審員角色是否較之法官角色更易于促成調解

(三)人民陪審員角色中的專業人士是否更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

(四)人民陪審員角色是否有助于解決執行爭議

(五)人民陪審員角色是否有助于司法監督

二、人民陪審員角色不清與角色錯亂

(一)L市的 “陪審專業戶”

(二)A縣的 “陪審專業戶”

(三)T縣的 “陪審專業戶”

(四)F縣的 “陪審專業戶”

(五)X縣的 “陪審專業戶”

(六)Y縣的 “陪審專業戶”

(七)R區的 “陪審專業戶”

三、人民陪審員角色中斷與角色失敗

第五章 角色的沖突與沖突的角色 ——角色叢中的人民陪審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內的沖突

(一)“外行”與 “內行”的角色沖突

(二)“文化人”與 “法律人”的角色沖突

(三)“經濟人”與 “義務人”的角色沖突

(四)“忙人”與 “閑人”的角色沖突

二、人民陪審員與法官角色間的沖突

(一)“業余者”與 “職業者”的角色沖突

(二)“權利人”與 “權力人”的角色沖突

(三)“志愿者”與 “責任人”的角色沖突

三、人民陪審員與當事人角色間的沖突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之獨立價值難凸顯使當事人無利可圖

(二)人民陪審員參審結果不確定使當事人不愿選擇陪審

(三)人民陪審員被 “法官化”影響了當事人的認同

四、 人民陪審員角色與社會公眾角色間的沖突

(一)制度認知缺失使人民陪審員不為民眾所知

(二)資格條件設置過高使民眾難當人民陪審員

(三)認知錯位使民眾不愿當人民陪審員

五、人民陪審員與律師角色間的沖突

六、人民陪審員與檢察官角色間的沖突

第六章 角色的調適與調適的角色——重新定義中的人民陪審員

一、民主與民意:人民陪審員角色的中國舞臺何在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認知的多重性

(二)人民陪審員角色期待的多樣性

(三)人民陪審員角色表現的認同度

二、認知與認同:誰來扮演人民陪審員角色

(一)關于人民陪審員角色的職權配置

(二)關于人民陪審員角色文化素質條件

(三)關于人民陪審員角色的法律專業素質

(四)關于道德水準要求

(五)關于人民陪審員角色的年齡條件

三、理想與現實:人民陪審員角色調適路在何方

(一)人民陪審員角色的當代中國理想價值

(二)人民陪審員角色調適的基本策略

(三)人民陪審員角色調適的現實路徑

四、調適與創新:何必將 “外行”當內行

(一)應然的角色:不必將 “外行”當內行

(二)角色的調適:以適當分權保障人民陪審員的獨立性

(三)角色的創新:鄉村、社區、專業

人民陪審員角色塑造與明晰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件一:2011 年社會公眾調查問卷

附件二:2011 年當事人調查問卷

附件三:2011 年律師、法律工作者調查問卷

附件四:2011 年法官調查問卷

附件五:2011 年人民陪審員調查問卷

附件六:2011 年公訴人調查問卷

附件七:2014 年基層法院調查問卷

附件八:2014 年人民陪審員調查問卷

附件九:2014 年法官調查問卷

附件十:2014 年刑事被告人調查問卷

后 記

在線預覽

司法民主是一個歷久彌新的課題。在社會發展日益復雜而分工愈加 精細的現代社會,司法正朝著越來越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如何消弭司法專 業化對社會公眾所造成的疏離感,盡可能讓民眾 "接近司法",成為各國 司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無論是英美法系的陪審團制度還是大陸法系的參審制度,都試圖通過吸納普通民眾直接參與法庭審判來尋找司法專業 化與司法民主化的平衡點。法國著名學者托克維爾對這種制度給予了高度評價,他把有陪審員參加的法庭看成是 "免費的學校","這個學校向 人民傳授治國的藝術,培養公民的守法精神"。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在汲取域外有益經驗,并結合本國司法國情建立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一個組成部分,進一步落實人民陪審員制度對擴大人民民主、推進法治建設、確保司法公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然而,由于制度環境、文化傳統等因素的掣肘,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實踐運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還需在深化改革、推進依法治國進程中予以再改革、再完善。

在我國法學研究領域,與陪審相關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始終是法學、比較法學等領域的經典研究課題。我國理論界和實務界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研究始終保持著較高的熱度。本書針對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現實需求和陪審領域研究的現狀,另辟有別于傳統陪審研究的路徑,嘗試引入角色研究方法,把人民陪審員具體化為角色這一概念,以此為切入點,通過扎實的實證研究,分析和討論了人民陪審員靜態角色和動態表現,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運行展開法社會學意義的考察和分析,對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進行了全新的、多層次的、深入的研究,較為清楚地確定了我國人民陪審員在司法實踐中的多元角色定位和角色功能,為我國進一步深化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提供了不少新鮮、有益的見解。

本書作者劉方勇博士曾是我原任職的湖南高院的一名法官,曾長期在審判、執行、調研一線工作,具有比較豐富的司法實務經驗,其研究成果具有濃厚的實證主義色彩。相對于陪審領域的傳統研究方法,本書在借助社會學研究方法開展精細化法學實證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本書在采用規范分析、比較分析等傳統研究方法的同時,著重采用了實證研究方法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人民陪審員角色扮演進行多方位、多角度、多維度的掃描。作者在克服實證研究條件、手段及成本等多重困難,在陪審領域實證研究的系統性、性、客觀性以及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精細化等方面作了有益嘗試。全書所使用的實證材料主要是作者2011 年帶領調研團隊深入到中部H 省7 個不同地域不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采集的及時手資料,包括社會公眾、人民陪審員、法官、當事人、律師、公訴人等各類主體調查問卷6174 份,訪談記錄50 余萬字,以及2014 年面向基層法院、人民陪審員、法官、刑事案件被告人四個主體調查問卷2736份,訪談記錄20 余萬字。

在此基礎上,作者主要使用社會學的角色理論,將人民陪審員置于陪 審場域之內,以場域中人民陪審員與其他行動者的互動關系為基點,通過考察社會公眾、當事人、法官、律師和公訴人等對人民陪審員的角色期待以及人民陪審員角色的自我認知,將影響人民陪審員這一主體的客觀場域與人民陪審員的角色行為有機地銜接起來,側重從主觀層面考察人民陪審 員角色認知、角色期待以及角色認知、角色期待共同作用下對人民陪審員角色行為選擇的影響,以觀察、評估人民陪審員角色表現,進而以司法改 革頂層設計為指引, 探索基于本土法治資源的人民陪審員角色調適與創新,為重新定位人民陪審員角色提供理論上的充分論據和實踐上的解決方案,不同于傳統研究陪審制度多著墨于比較研究、價值研究以及單純制度層面研究的視角。

綜觀全書,面對人民陪審員制度這一中國問題,作者沒有投機取巧,也沒有受到西方法學圖景的宰制,而是堅持面向中國司法的自主型研究進路。作者從強烈的問題意識出發,以求真務實的嚴謹態度,努力創新研究方法,以求真解,單是這種研究態度本身,就有其可貴之處。相信這一研究成果能為我國正在進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參考。需要指出的是,這本專著并不是方勇博士對人民陪審員制度研究的總結陳詞,目前,他已經就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的跟蹤研究"獲得國家社科基金立項支持,期待他將人民陪審員制度的縱深研究進行到底。

有人說,作序之人越來越多,讀序之人卻越來越少。但作序之人在知識叢林里發現一絲微光,總不忍一人獨享,而欲與眾人分享。但 "太陽雖好,總要諸君親自去曬,旁人卻替你曬不來"(梁啟超語)。一本著作誕生之后能走多遠,需要在實際應用以及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循環中接受考驗。

是為序。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