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法律觀下的檢察職權配置及其實現》共分為七章。其中及時章分析"人本檢察"的理論來源,第二章至第四章從總體評價、檢察官的客觀公正義務和公訴裁量權這三個方面研究檢察職權優化配置的實現途徑,第五章至第七章從審查逮捕、羈押必要性審查和量刑建議這三個方面探討檢察職權優化配置下的制度建構與完善。
詹建紅,1969年生,湖北紅安人。曾先后就讀于中南政法學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和法學博士學位。從事過檢察官、公務員、法官等職業,現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武漢市青山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掛職),兼任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理事。著有《刑事訴訟契約研究》,主編或參編高校教材6部;在法學類學術刊物上40余篇,有多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等轉載;主持或參與和省部級科研課題10余項;曾獲湖北省第八屆社會科學成果獎、中國法學會第三屆中青年刑事訴訟法學科研成果獎、武漢市第十三次社會科學成果獎等科研獎勵。
吳家峰,1963年生,湖北天門人。1991年畢業于西南政法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3年曾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商學院WTO規則與國際法培訓班學習。曾先后在武漢市武昌區人民法院、武漢市武昌區綜合治理辦公室、武漢市武昌區委辦公室、武漢市新洲區人民檢察院等單位工作,現為武漢市青山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注重檢察實務研究,主編《人本青檢》系列叢書等,在各類刊物上20余篇。
及時章 概論 及時節 人本法律觀的基本范疇 一、法律觀的歷史演進 二、人本法律觀中"人"的理解 三、人本法律觀的內涵與立論依據 四、人本法律觀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第二節 人本法律觀下的刑事司法理念 一、法治理念 二、人權保障理念 三、無罪推定理念 四、程序正義理念 五、權力制衡理念 第三節 人本法律觀下的檢察活動原則 一、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原則 二、檢察一體化原則 三、客觀公正原則 四、程序法定原則 五、比例原則 第二章 我國檢察權配置之反思 及時節 我國檢察權配置的基本情況 一、我國檢察權的基本法律定位 二、我國關于檢察權性質的討論 三、我國檢察權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我國檢察權配置中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檢察權配置的立法缺陷 二、我國檢察權配置立法缺陷的現實表現 第三節 我國檢察權的優化配置 一、我國檢察權優化配置需要廓清的思想認識 二、我國檢察權優化配置的具體建議 第三章 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探析 及時節 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概述 一、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含義 二、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要求 第二節 比較法視野下的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 一、關于檢察官角色定位的比較 二、關于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比較 第三節 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理論基礎 一、權力倫理視角的解析 二、訴訟法史視角的解析 三、訴訟法理視角的解析 四、法社會學視角的解析 第四節 我國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制度實現 一、我國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立法與司法現狀 二、我國檢察官客觀公正義務的制度實現路徑 第四章 公訴裁量權的體系建構 及時節 公訴裁量權概述 一、公訴裁量權的內涵 二、公訴裁量權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二節 公訴裁量權的基本理論 一、公訴裁量權的理論依據 二、公訴裁量權的司法價值 三、公訴裁量權的運用原則 第三節 公訴裁量權的比較法考察 一、英美法系國家的公訴裁量權 二、大陸法系國家的公訴裁量權 三、兩大法系國家公訴裁量權的比較 第四節 我國公訴裁量權的制度缺陷 一、立法設計上的缺陷 二、制度運作上的缺陷 三、制約機制上的缺陷 第五節 我國公訴裁量權的擴充與制約 一、擴充我國公訴裁量權的現實基礎 二、擴充我國公訴裁量權的具體建議 三、完善我國公訴裁量權的制約機制 第五章 審查逮捕制度的變革 及時節 審查逮捕制度概述 一、審查逮捕制度的內涵 二、我國審查逮捕制度的功能 第二節 我國審查逮捕制度的基本狀況評析 一、我國審查逮捕制度中的權力配置 二、我國審查逮捕制度運行中的既存問題 三、我國審查逮捕制度既存問題的成因 第三節 我國審查逮捕制度的新發展 一、基本理念的貫徹 二、適用條件的細化 三、運行程序的完善 四、監督機制的創新 第四節 當前背景下我國審查逮捕制度的完善 一、健全證據排除規則 二、引入逮捕聽證程序 三、探索司法救濟途徑 第六章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本土路徑 及時節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概述 一、羈押的內涵 二、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內涵 第二節 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域外考察 一、大陸法系國家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二、英美法系國家的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 三、兩大法系國家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之比較 第三節 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制度探索 一、我國羈押制度的司法現狀 二、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實踐嘗試 三、羈押必要性審查的制度實施阻礙 第四節 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完善 一、我國現行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合理性 二、完善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具體建議 三、完善我國羈押必要性審查制度的保障機制 第七章 量刑建議的制度走向 及時節 量刑建議制度概述 一、量刑建議與量刑建議權 二、量刑建議制度的產生與發展 三、量刑建議制度的現實意義 第二節 我國量刑建議制度的立法與司法現狀 一、我國量刑建議制度的立法與司法概況 二、我國量刑建議制度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我國量刑建議制度的完善 一、規范量刑建議的提出機制 二、建立量刑建議制度的銜接機制 三、完善量刑建議制度的保障機制 四、健全量刑建議制度的監督制約機制
法律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成果和人類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充分關注人的價值和尊嚴。人本法律觀要求將人視為法律的根源、主體和目的,其核心在于尊重和保障人權,把人看作萬物的尺度。在人本法律觀下,法律最為重要的任務就是,給作為主體的人所應享有的基礎性權利提供保護。"人本檢察"是人本法律觀在檢察領域的具體體現。"人本檢察"強調檢察活動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對人的根本利益的維護,強調對人的合法權益的尊重和保障,突出檢察人員的主體地位,通過充分調動檢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各項檢察職能的履行,推動各項檢察工作的科學發展。可以說,"人本檢察" 是與人本法律觀一脈相承的。
檢察職權是檢察機關或檢察官依法履行法律職能,進行檢察活動的資格和權力。在人權日益受到重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檢察機關的職權,保障檢察權在有效行使的過程中,既能達到懲罰犯罪和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又能實現保障人權和維護正義,是現代法治國家所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優化檢察職權配置,建立科學的檢察職權體系,是我國新一輪司法改革的重要內容,其不僅是關系我國社會主義檢察制度能否得以健全發展的重要理論問題,也是關系我國檢察職權能否公正、高效、行使的重要現實問題。
優化我國的檢察職權配置,必須堅持以憲法和基本國情為基礎,以司法活動和檢察工作的規律為指導,以強化法律監督和維護公平正義為目標。為此,應該在"人本法律觀"的指導下,重視制度設計和程序運作中的人性和人權關懷。檢察實踐同樣應該以此作為目標和尺度,否則,檢察制度就會失去得以存在的正當性基礎和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在我國,檢察機關作為國家的法律監督機關,通過履行各項職責,維護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和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用"人本法律觀"來引導檢察活動,不僅是檢察機關踐行民生司法,正確履行檢察職能的重要體現,也是從根本上將"以人為本"原則貫徹至檢察工作的各個環節,實現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途徑。
人本法律觀是科學發展觀在法學領域的體現和應用,也是馬克思主義法學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我們既要深刻理解人本法律觀的理論價值,又要科學運用人本法律觀來指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雖然人本法律觀理論已經在立法、執法、司法等領域的法治實踐中有所運用,但是在檢察職權配置的具體應用中還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本書旨在提煉"人本法律觀"的思想內涵和分析其與檢察活動關系的基礎上,結合2012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就檢察職權的優化配置及其制度實現進行專題研究,以期對我國的檢察理論研究和檢察制度建設有所裨益。全書共分為七章。其中及時章分析"人本檢察"的理論來源,第二章至第四章從總體評價、檢察官的客觀公正義務和公訴裁量權這三個方面研究檢察職權優化配置的實現途徑,第五章至第七章從審查逮捕、羈押必要性審查和量刑建議這三個方面探討檢察職權優化配置下的制度建構與完善。本書的撰稿人共有9位,他們分別是:詹建紅、吳家峰、代敏、梁任愚、黃南清、張磊、李猷、劉怡、辛俊峰,由吳家峰負責全書的統籌策劃,詹建紅負責全書的審稿和定稿工作。本書的有關研究獲得了2014年度較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課題(GJ2014C24)的立項支持,特此致謝。
限于時間和篇幅,書中的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