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富蘭林晚年根據自己的經歷寫成的《自傳》。這位飽經風霜的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把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娓娓道來,在通俗易懂的敘述中不僅有睿智和哲理的火花,且全書文字樸素幽默,使人備感親切。它包含了人生奮斗與成功的真知灼見,以及諸種善與美的道德真諦,被認可為是改變了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富蘭林自傳》歷經兩百余年暢銷不衰,影響了幾代美國人,是世界出版目前的很好暢銷書。世界各國青年深受其影響,許多人因為這本書而有效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走上了成功的道路。
兩百年暢銷不衰的勵志奇書,個人奮斗實現美國夢的典范!
華盛頓與卡耐基推崇的成功楷模,改變無數人命運的美國精神讀本!
改變美國人命運二十種著作之一,歷屆美國總統推薦的參政枕邊書,有75%的世界500強企業領袖閱讀過此書,超過90%的美國人承認接受過本書的影響。
本杰明?富蘭林(1706— 1790),資本主義精神的代表,人類道德與理性的佳詮釋者,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通才,百科全書似的人物。作為政治家,他是美國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民主精神締造者、《獨立宣言》的起草者;同時,他還是杰出的科學家、外交家、出版家、作家和社會實業家。他像是"從天上偷竊火種的第二個普羅米修斯"(唐德語),成為舉世認可的現代文明之父、美國人的象征。
及時部分 寫于1771年,作者自稱是"對于別人來說無關緊要的家族逸事"。
第二部分 和及時部分寫于同一時期,主要講述作者從倫敦再次回到費城,開始創業以及成家的歷程。
第三部分 寫于1784年,地點在法國巴黎附近。作者自稱寫作的目的是"為了公眾",不過,后來因為革命工作而中斷。
第四部分 寫于1788年,地點在費城的家里,作者簡要介紹了自傳緣起、對政黨與宗教的見解、學習外語以及初入政壇的一些情況。
第五部分 自傳中內容比較多的一部分,介紹了他一生中的主要工作和重要事件。
第六部分 自傳的一個部分,是作者在其去世的前一年寫的,不過很可惜,沒有寫完他就去世了。這部分內容主要是敘述與領主打官司的一些情況。
我的祖父有4個兒子:托馬斯、約翰、本杰明和約賽亞。有關他們的資料我沒有帶在身邊,在這里,我把了解的情況寫下來給你。如果那些資料在我離家期間沒有丟失的話,你可以從中了解到許多更詳細的情況。
長子托馬斯(即大伯父)跟著父親學打鐵。他天資聰穎,在學業上曾經受到那個教區的大紳士帕爾梅先生的鼓勵(他的弟弟們都曾受到同樣的鼓勵),后來成為地方上很有威望的書記官;與此同時,他還是本村以及北安普敦郡各項公益事業的主要推動者,關于這方面的傳說很多。此外,他還深受哈利費斯爵士賞識,并得到其資助。他于1702年舊歷1月6日去世,而我正是在4年后的這24小時出生的。我還記得:當埃頓村的一些長輩們向我們講述他的生平和性格時,你驚異,因為你覺得他的情況和我有些類似。當時,你還說:"如果他在你出生的那天去世,人們會以為你是他的靈魂轉世呢!"二伯父約翰是一名染匠,在我看來是毛織品的染匠。三伯父本杰明在倫敦學習染絲綢,悟性很好。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在我很小的時候,他曾來波士頓拜訪我的父親,并與我們同住了好幾年。他活到高壽,孫子塞繆爾?富蘭林現在還住在波士頓。伯父本杰明留下兩卷四開本的詩稿,其中有一些是贈送給親友的,下面有一首是他送給我的,作為范例。他還創造了一套速記法,并且教給我,但我從未實踐過,因此早已經忘記了。由于父親和他有著特別深厚的感情,我的名字就是隨著這位伯父取的。他對宗教深信不已,只要有出色的教士布道,他就總是虔誠的聽眾,還用自己創造的速記方法將布道內容記錄下來,后來留下了多卷速記本子。他還有政治狂熱情緒,但就他的身份而言,這似乎有點過分。
我近在倫敦得到一卷他搜集的重要論文冊子,講的是1641年到1717年的一些公共事務。不過,從卷數的編號看,應該缺少了許多本,但仍然保留有8卷對開本,24卷四開本和八開本。這些書卷是一個舊書商(由于我有時候在這個舊書商那里買書,與他結識)搜集了拿來給我的。這些書似乎是三伯父在去美洲之前留下的,已經是50多年前的往事了。書的邊頁上還有他作的許多注釋。
我們這個家族在很早的時候就參加了宗教改革運動,在瑪麗女王統治的整個時期,一直信奉新教。他們因強烈反對羅馬天主教而時常處于危險的境地。他們曾經有一本英文版《圣經》,為了不讓別人發現,就把它打開,然后用繩子綁在一把折凳的底部。每當曾祖父向家人誦讀《圣經》時,他就把折凳翻過來放在膝蓋上,從繩子下面翻讀;同時還會讓一個孩子在門口放哨,如果有宗教法庭傳令官露面,就立刻來報告。要是遇到這種情況,就把折凳翻過來放好,《圣經》就像之前那樣被藏起來。這件逸事是我從三伯父本杰明那里聽到的。我們全家對英國國教的信奉大約一直持續到查理二世統治的末年。當時,有些牧師因不信奉國教而遭到驅逐。這些人在北安普敦郡舉行非國教徒集會,本杰明和約賽亞后來一直追隨他們;而家里其他的人依然信奉國教。
我的父親約賽亞結婚很早,大約在1682年,他帶著妻子和3個孩子移居到新英格蘭。非國教教徒的集會在那時是法律所不容許的,并且常常會被干擾。我父親熟悉的一些有名望的人就想到要移居新大陸,并且勸說父親同他們一起去。他們期望能夠在新大陸擁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到新英格蘭后,他的前妻又為他生了4個孩子;繼室生了10個,總共有17個孩子。我還記得,曾經有一次坐在餐桌旁吃飯的就有13個,他們后來都長大成人,有了各自的家庭。我在新英格蘭的波士頓出生,是家里小的男孩,還有兩個妹妹。我母親阿拜亞?福格爾是繼室,她的父親彼得斯?福格爾是新英格蘭的批定居者。要是我沒有記錯的話,科頓?馬瑟在《美洲基督教史》中給予他很高的評價,稱贊他"信仰虔誠,學識淵博"。據說他寫過各種題材的即興小詩,不過發表的只有一首,許多年前我曾有幸讀到過。
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