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六大政治家》由梁啟超、麥孟華、李岳瑞、佘守德四人編著,20世紀初由廣智書局陸續分編出版。梁啟超認為近代中國之衰敗,唯有崇尚法治,始得振衰起隳,富國強兵。書中被稱為六大政治家的是:管仲 、商鞅 、諸葛亮 、李德裕 、王安石 、張居正。
梁啟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中國近代維新派代表人物,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偉大的社會活動家,被時人稱為輿論界的驕子。他還是一位重量級的學者,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他的文章議論縱橫、氣勢磅礴。縱筆所至不拘束,而筆端又常帶感情,極富鼓動性,代表作《少年中國說》影響激勵了幾代中國人。梁啟超被公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而且是一位退出政治舞臺后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
及時編 管子(新會梁啟超述)
例言
自序
及時章 敘論
第二章 管子之時代及其位置
第三章 管子之微時及齊國前此之形勢
第四章 管子之愛國心及其返國
第五章 管子之初政
第六章 管子之法治主義
第七章 管子之官僚政治
第八章 管子之官制
第九章 管子內政之條目
第十章 管子之教育
第十一章 管子之經濟政策
第十二章 管子之外交
第十三章 管子之軍政
第二編 商君(順德麥孟華述)
及時章 發端
第二章 戰國之時勢及商君以前秦國之位置
第三章 商君之入秦及其進用
第四章 商君之政略及其變法
第五章 商君之立法
第六章 商君之司法
第七章 商君之行政
第八章 商君之大權政治
第九章 結論
第三編 諸葛武侯(成陽李岳瑞述)
及時章 敘論
第二章 武侯之時代
第三章 武侯之出處
第四章 武侯之相業(一) 通好吳國
第五章 武侯之相業(二) 征蠻之績
第六章 武侯之相業(三) 北伐始末
第七章 武侯之遺著
第八章 諸家之評論
第九章 余論
第四編 李衛公(成陽李岳瑞述)
及時章 敘論
第二章 衛公之家世
第三章 衛公之時勢
第四章 衛公之歷仕
第五章 衛公之相文宗(附甘露之變)
第六章 衛公之相武宗
第七章 衛公之相業(一) 收復幽燕
第八章 衛公之相業(二) 平定回鶻
第九章 衛公之相業(三) 克復河湟之謀
第十章 衛公之相業(四) 平定昭義
第十一章 衛公之相業(五) 雜記
第十二章 武宗之崩及宣宗之立
第十三章 衛公之貶竄及其病歿
第十四章 衛公之文學
第十五章 結論
第五編 王粥公(新會梁啟超述)
例言
自序
及時章 敘論
第二章 荊公之時代(上)
第三章 荊公之時代(下)
第四章 荊公之略傳
第五章 執政前之荊公(上)
第六章 執政前之荊公(中)
第七章 執政前之荊公(下)
第八章 荊公與神宗
第九章 荊公之政術(一) 總論
第十章 荊公之政術(二) 民政及財政
第十一章 荊公之政術(三) 軍政
第十二章 荊公之政術(四) 教育及選舉
第十三章 荊公之武功
第十四章 罷政后之荊公
第十五章 新政之成績
第十六章 新政之阻撓及破壞(上)
第十七章 新政之阻撓及破壞(下)
第十八章 荊公之用人及交友
第十九章 荊公之家庭
第二十章 荊公之學術
第二十一章 荊公之文學(上)
第二十二章 荊公之文學(下)
第六編 張江陵(贛榆余守德述)
及時章 敘論
第二章 江陵之時代
第三章 江陵之略傳
第四章 執政前之江陵(一) 少年時代
第五章 執政前之江陵(二) 入仕時代
第六章 執政前之江陵(三) 歸田時代
第七章 執政前之江陵(四) 再起時代
第八章 江陵之柄政(上)
第九章 江陵之柄政(中)
第十章 江陵之柄政(下)
第十一章 江陵之政術(一) 概說
第十二章 江陵之政術(二) 吏治與用人
第十三章 江陵之政術(三) 將略與兵略
第十四章 江陵之政術(四) 理財政策
第十五章 江陵之政術(五) 教育政策
第十六章 江陵之政術(六) 治獄與治盜
第十七章 江陵之學術與著述
第十八章 諸家之評論
第十九章 結論
今天下言治術者,有最要之名詞數四焉:日國家 思想也, 日法治精神也,日地方制度也,日經濟競爭也,日帝 國主義 也。此數者皆近二三百年來之產物,新萌芽而新發達 者;歐美 人所以雄于天下者,日惟有此之故;中國人所以弱于 天下者, 日惟無此之故。中國人果無此乎。……日:惡,是何 言?吾見 吾中國人之發達是而萌芽是,有更先于歐美者。謂余 不信,請 語管子。
管子者,中國之較大政治家,而亦學術思想界一 鉅子也。
顧吾國人數干年來崇拜管子者,不少概見;而訾警之 者反倍蓰 焉。此誤于孟子之言也。孟子之論管子也,與孔子異 ;孔子雖 于器小之譏,偶有微詞;而一則稱之日:如其仁,如 其仁。再 則嘆之日: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豈非以其事業之 所影響, 功德之所沾被,不徒在區區一齊,而實能為中國歷史 上開一新 生面耶?孟子之論管子,輕薄之意,溢于言外,常有 彼哉彼哉 羞與為伍之心,嘻!其過矣!吾以為孟子之學力,容 有非管仲 所能及者;管仲之事業,亦有斷非孟子所能學者。在 孟子當時 或亦有為而發,為此過激之言;而后之陋儒,并孟子 之所以自 信者而亦無之,乃反吠影吠聲,摭至迂極腐之末論以 詆警管 子。彼于管子何損?而以此誤治術,誤學理,使先民 之良法美 意,不獲宣于后,而吾國遂渙散積弱以極于今日;吾 不得不為 后之陋儒罪也! 凡政治之進化,必有階級;躐階級而進焉,未有 能有功者 也。歐洲自十八世紀末,自由民權之學說,披靡一世 ,用是開 今日之治,此稍有識者所同尊也,雖然,當中世黑暗 時代,全 歐泯泯棼棼,其歷史幾為血腥所掩。于彼之時,能為 諸大國鞏 厥基礎,使繼長增高以迄于今者,非孟德斯鳩與盧梭 之學說, 而馬格亞比里與霍布士之學說也。而馬氏、霍氏之與 吾管子, 則地之相去數萬里,世之相后數干歲,不期而若合符 契;而其 立說之偏至,又不能如吾管子之中正者也。
且近世泰西之言政治者,率分三派:其一日主權 在君主 者,其一日主權在人民者。此二說各有所偏,而皆不 適于正; 遵之以為治,而利皆不勝其弊。至最近二三十年間, 然后主權 在國家之說,翕然為斯學之定論。今世四五強國,皆 循斯以淳 興焉。問泰西有能于千年前發明斯義者乎?……日無 之。有之 則惟吾先民管子而已。
美國現大統領羅斯福氏有言:"政治家者,政治 學者之臣 仆也。"豈不以理想為事實之母,政治學者所發明之 學說,而 政治家乃得采用之以成其業耶?而政治學者之天職, 又不過發 明學說以待他人之采用而已;非能自當其沖也。故遍 考泰西之 歷史,其政治家與政治學者,未有能相兼者也。予之 翼者兩其 足,傅之爪者去其角;天之生材,固有所限耶!其以 偉大之政 治家而兼偉大之政治學者,求諸吾國得兩人焉:于后 則有王荊 公,于前則有管子;此我國足以自豪于世界者也。而 政治學者 之管子,其博大非荊公所能及;政治家之管子,其成 功亦非荊 公所能及。故管子倜乎遠矣! 前此為管子傳者,惟《史記》一篇。然《史記》 別裁之書 也,其所敘述,往往不依常格;又以幽憤不得志,常 借古人一言一 事以寄托其孤怨。若《管晏列傳》,亦其類也。故徒 讀《史記·管 子傳》,必不足以見管子之真面目,欲求真面目必于 《管子》。
《管子》一書,后儒多謂戰國時人依托之言,非 管子自 作。雖然,若《牧民》、《山高》、《乘馬》、《輕 重》、 《九府》,則史公固稱焉,謂其著書世多有之,是固 未嘗以為 偽也。(《管子》書中,有記管子卒后事者,且有《 管子解》 若干篇。其非盡出管子手撰,無可疑者。度其中十之 六七為原 文,十之三四為后人增益,此則《墨子》亦有然,不 獨《管 子》矣。)且即非自作,而自彼卒后,齊國遵其政者 數百年 (亦見《史記》本傳)。然則雖當時稷下先生所討論所 記載, 其亦必衍管子緒論已耳。吾今故據《管子》以傳管子 ,以今日 之人之眼光觀察管子,以世界之人之眼光觀察管子, 愛國之 士,或有取焉!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