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拳之石取其堅,一勺之水取其凈"是啟功珍愛的一方藏硯的銘文,他取其中"堅凈"二字作為自己的書齋名,"石"與"水"均為自然造化之物,"堅"與"凈"皆出自天性之源。啟功有詩:"筆隨意到平生樂,語自天成任所遭。""審美歸于自然,詩書出于天成,學問求于平常事理,操行守于堅凈"。"堅凈"二字也正是他道德操守的生動寫照。
他是一個行圓智方,"雙眉彌勒開"的"臉微圓,皮欠厚"的智者,他以"中學生"之身份走上"副教授"之三尺講堂。他生性忠厚,極少表現"多目金剛怒"的情狀……
閱讀本書的理由:從1933年進入輔仁附中,1935年進入輔仁大學美術系,直至去世,他從事教育事業七十二年,從事高等教育七十年,是輔仁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的兩朝元老。
他是北京師范大學校訓——"學為人師,行為示范"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也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學習的典范"。他在書畫方面卓有成就,被視為堪與"書圣"王羲之比肩。
當代學人謝思煒說:"啟功先生治學領域廣泛,……在中國傳統文化眾多領域中取得了無出其右的成就,確實無愧于大師稱謂。"
建議以下人群閱讀本書:詩文聲律及漢語言特性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古典書畫藝術之收藏者或研究家,漢字書法之研究家或愛好者,"因材施教"教學方法之研究家或學習者,大中小學生……
他的學術成就似乎難以納入現有的世界公認的學術價值體系,但他稱得上是一位合格的"國學大師",他在經史子集、詩書畫藝、文物鑒定、語言文字學、哲學、音韻學、訓詁學、歷史學、文獻學、版本目錄學、紅學等領域,都有獨到之處。北京師范大學評他為"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鑒定家……"鐘敬文撰詩贊他:"詩思清深詩語雋,文衡史鑒盡菁華。先生自富千秋業,世論徙將墨法夸。"紅學家馮其庸寫詩悼念他:"一枝畫筆自千秋,字字鐘王萬世留。一字千金何足貴,神州無處可搜求。" 秦永龍認為從人品而言,"仁義禮智信"他無一遺漏……
——他有說不盡的飛揚
他"幼時孤露"——一歲喪父,"中年坎坷"——四十六歲被"補劃"為"右派","漸老"之時——五十六歲""爆發,成了"準牛鬼蛇神",于是"往日全非,百事無聊",過著"抄家","掛起來","挨批","抄大字報"的"準牛鬼蛇神"的生活,學習、開會,交代問題成為家常便飯。在""那殘酷的斗爭暫得喘息時,與他"相依四十年"的老伴"撒手一身輕",唯剩其"拖泥帶水行",于是"夢里分明笑語長,醒來號痛臥床空。鰥魚豈愛長開眼,為怕深宵出夢鄉"。在那"破四舊"的年代,身為與佛有緣的他只能緊閉房門為妻子反復誦念"往生咒",以寄托自己的歉疚、祝愿和信念……
——他有說不盡的落寞
序論 生固欣然,死亦無憾
一、高山仰止
二、人淡如菊
三、情重如山
四、坎坷歷程
五、逝者無言
及時章 顯赫家世的敗落
一、遙遠的愛新覺羅氏
二、母親背后的歷史
三、家族的敗落
四、山雨欲來風滿樓
第二章 童年的保護傘
一、生于亂世
二、記名小喇嘛
三、慈愛的祖父
四、孤弱的母親
五、終身未嫁的姑姑
六、呼啦啦大廈傾
第三章 短暫的求學時光
一、最初的啟蒙
二、快樂的私塾生活
三、自由的現代教育
四、難忘恩師情義
五、草草中斷的中學生涯
第四章 人間自有真情
一、10歲的轉折
二、捐款助遺孤
三、感懷恩人情意
四、暗中相助的恩人
第五章 事業路上的坎坷
一、前途難卜事業路
二、初進輔仁
三、生命中的伯樂
四、進入輔仁的曲折歷程
五、改姓的屈辱
第六章 幸有恩師同慈父
第七章 中年多罹難
第八章 曾經滄海難為水
第九章 學者啟功
第十章 教師啟功
第十一章 詩人啟功
第十二章 書畫家啟功
第十三章 鑒定家啟功
第十四章 啟功逸聞
第十五章 由人頂禮由人罵
附錄
啟功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