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增殖技術》根據筆者多年來研究工作成果資料撰寫而成,闡述了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的人工增殖技術。較為系統地介紹了長江口生態環境與資源、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狀況、中華絨螯蟹洄游親蟹對鹽度的響應、中華絨螯蟹放流親蟹培育技術、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親蟹增殖放流技術、中華絨螯蟹增殖效果評估以及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產卵場評估。書后附有中華絨螯蟹增殖放流照片。
科學研究者、大專院校師生、政府管理人員,漁業捕撈、養殖生產等人員
目錄
序言
前言
第1章 長江口生態環境與資源 1
1.1 水域環境 / 1
1.2 動植物資源 / 10
1.3 水生動物資源 / 19
1.4 長江口咸潮入侵及其對資源影響 / 28
第2章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資源 34
2.1 生物學 / 35
2.2 生活史 / 48
2.3 洄游 / 51
2.4 資源 / 53
第3章 中華絨螯蟹洄游親蟹對鹽度的響應 59
3.1 洄游親蟹對鹽度的行為響應 / 59
3.2 洄游親蟹對鹽度的生理響應 / 71
第4章 中華絨螯蟹放流親蟹培育 99
4.1 幼體培育 / 99
4.2 扣蟹培育 / 112
4.3 成蟹養殖 / 115
4.4 親蟹培育 / 122
第5章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親蟹增殖放流 126
5.1 水生動物增殖放流策略 / 126
5.2 長江口親蟹人工增殖放流 / 134
第6章 中華絨螯蟹增殖效果評估 151
6.1 生境適應性評估 / 151
6.2 洄游群體形態判別 / 163
6.3 中華絨螯蟹資源評估 / 175
第7章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產卵場評估 178
7.1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產卵場與環境因子相關性 / 179
7.2 中華絨螯蟹親蟹超聲波標志跟蹤 / 193
7.3 長江口中華絨螯蟹苗種生態學 / 200
參考文獻 223
第1章 長江口生態環境與資源
河口是江河的入海口,是指下游通向大海、上游延伸到潮汐所至河道段的寬廣半開放沿岸水體。河口是江海相互作用的過渡地帶,在這里河流的徑流與海洋的潮汐交匯,海水被來自內陸河流的淡水所稀釋。從潮汐作用的范圍可將河口分為三部分,即通向大海的下游部分、海水與淡水高度混合的中游部分以及以淡水為主但潮汐所至界面的上游部分。河口是地球上生產力的生態系統,是海洋生物營養物質的重要來源地,也是敏感和重要的生物棲息地之一,許多廣鹽性的生物種類在這里完成部分或全部生活史。河口是許多水生動物重要的覓食、生殖和棲息場所。
1.1 水域環境
1.1.1 地理位置
長江口位于中國東南海岸帶的中部,是太平洋西岸的大河口。長江河口區包括上游延伸到潮汐所至河道段(安徽大通)、下游通向東海的寬廣半開放水體,全長約700km。
長江口可以分為三個區段:①河流近口段。長江口枯季潮汐影響到安徽大通,稱為潮區界。洪季潮流抵達江蘇江陰,稱為潮流界。從潮區界至潮流界之間全長約400km,為長江河口區的河流近口段。此段河水受潮汐的漲落影響,表現有一定潮差,河床內的水流表現是向海呈單向,在地貌上是河流形態。②河口段。江陰至河口口門,全長220km,為長江河口區的河口段。此段徑流與潮流相互作用,河床分汊多變,咸淡水直接交鋒、混合和相互影響,潮流往復作用明顯,是河口的核心部位。③口外海濱。口門至嵊泗列島一帶徑流入海與海水混合的沖淡水范圍為長江河口的口外海濱。此段潮流作用為主,水下三角洲發育,水體底層由海洋鹽水控制,表層為沖淡水所覆蓋(圖1-1)。
圖1-1 長江口區段劃分示意圖
長江河口段自江蘇徐六涇以下開始分汊,首先被崇明島分隔為北支和南支,然后南支經長興島、橫沙島又被分隔為北港和南港,后南港在口門附近被九段沙分隔為北槽和南槽,因此形成"三級分汊、四口入海"的格局(圖1-2)。從北面的江蘇省啟東市蓼角嘴到南面的上海市浦東新區南匯角之間形成了寬達91km的長江出海口。
圖1-2 長江口分汊形勢圖
長江口受長江干流淡水徑流與海洋咸水潮汐的交互影響,同時具有淡水、咸淡水和海水三種特性。陸海物質交匯、咸淡水混合、徑流和潮汐相互作用,產生了各種復雜的物理、化學、生物和沉積過程,形成了長江口獨特的自然條件和多樣的生境,構成了復雜多變的水生動物棲息地、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長江口是我國水生生物多樣性豐富、漁產潛力的區域,水生動物資源極為豐富。
1.1.2 水質
長江為我國大河,也是水量豐沛的河流,平均年徑流量9793108m3,約占全國各河徑流總量的38%。長江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1060m3/s,居世界第三位。長江流域及河口地區日益加劇的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使得河口水域的生態環境,包括水文泥沙、河勢演變、鹽水入侵、水溫等水環境演變規律都發生了一系列的顯著變化。
長江口為咸淡水混合區域,鹽度平面分布變化極大。夏季長江口內南支水道的鹽度一般在1以下,北支水道鹽度稍高。在長江口外佘山島、雞骨礁和大戢山附近形成三個低鹽舌,長江沖淡水由長江口先向東南伸展,然后在122°30′E左右轉向東或東北,擴散到海區東部廣大海域,形成本海區在夏季近表層低鹽的特征,其影響可達到韓國的濟州島附近。但在水面10~12m以下的水層,由于臺灣暖流水和南黃海混合水組成的外海水將長江內陸水壓制在口門處,鹽度則達到30以上。受長江徑流季節變化的影響,長江口鹽度季節變化也很大,冬季鹽度比夏季高。近年來由于長江口河勢改變和沿江水利工程的綜合作用,北支徑流量逐年減少,潮流作用相應增強,使其成為漲潮流占優勢的河道,在徑流量小和潮差大時,鹽水從北支倒灌至南支,鹽水入侵加劇。
長江口年平均水溫17.0~17.4℃,8月水溫,平均28.9℃,33.1℃;2月水溫,平均5.6℃,2.0℃。整個水域是一個梯度很小、基本均勻一致的溫度場,冬季無冰凍。
長江口的含沙量分布受上游徑流和潮汐往返運動,以及各河段地形、汊口分流、鹽淡水混合等多種因素的作用,總體上懸沙濃度分布是西高東低,在122°30′E以東海域懸沙濃度顯著降低,而向西在長江口攔門沙一帶懸沙濃度較高。漲潮時懸沙濃度明顯大于落潮時懸沙濃度。122°30′~123°00′E是長江懸沙向東擴散的一條重要界限,它大致與長江水下三角洲外緣相吻合。長江口懸沙屬細顆粒范疇,懸沙顆粒組成主要在0.001~0.050mm。入海泥沙主要向東偏南擴散,并成為杭州灣和浙江沿海細顆粒泥沙的重要來源之一。
強大的長江徑流不斷向河口輸送大量營養物質,為生物資源提供了豐富的生源要素,每年輸送無機氮(∑N)88.81108t,磷酸鹽(PO4P)1.36104t,硅酸鹽(SiO3Si)204.44104t,硝酸鹽(NO3N)63.57104t。這一水域是我國近海初級生產力和浮游生物豐富的水域,為各種經濟魚類及其幼魚的生長提供了豐富的餌料基礎。
營養鹽的表層分布趨勢是河口高、由河口向外海方向逐漸降低,表層分布在時間上的差異與長江徑流量的大小和外海水團影響有很大關系。在豐水期8月,長江沖淡水主流轉向東北,多種營養鹽等值線亦從長江口呈舌狀向東北方向延伸,與鹽度分布趨勢十分相似。由于臺灣暖流侵入,低含量區均出現在海區東南部小片水域。枯水期,長江徑流量銳減,長江沖淡水流向東南,各種營養鹽分布隨之也向東南偏移,高濃度等值線向長江口方向收縮,低值區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北部水域。硅酸鹽和硝酸鹽的底層分布與表層分布趨勢相似,唯濃度梯度比表層小,平均濃度也比表層低,在8月、10月與5月比較明顯,冬季由于水體垂直對流,上下層差別小。磷酸鹽的底層分布在8月、10月和11月與表層相似,平均含量除8月比表層高外,其他月份表、底層一致。亞硝酸鹽(NO2N)由于影響因素較多,因而底層分布較為復雜,總的來說,亞硝酸鹽平均含量表底層變化很小。長江口海區營養鹽垂直分布由于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因素影響,呈現較為復雜的變化。
化學需氧量(COD)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平均含量分別為1.66mg/L、2.01mg/L、1.78mg/L和1.70mg/L,污染指數分別為0.83、1.01、0.88和0.85。長江口受有機污染相對較輕,僅夏季有所超標。水體中油污染較為嚴重,平均含量為0.078mg/L,污染指數為1.57,其中夏季水體中油污染為嚴重,平均含量達到0.111mg/L,污染指數為2.22。揮發酚春、夏、秋和冬季平均含量分別為7.58μg/L、7.40μg/L、9.05μg/L和6.05μg/L,污染指數分別為1.52、1.48、1.81和1.21,秋季超標為嚴重。
水體受到鉛、銅、汞和鋅的污染,未受到鎘和砷的污染(圖1-3)。其中鉛、銅的超標率相對較高,污染指數值大;其次為汞和鋅,但監測數據同時也表明近年來鉛、銅的超標率明顯下降,污染程度減輕,基本趨于海水水質Ⅰ類標準。從漲、落潮重金屬含量的變化來看,鋅、鉛和鎘的平均含量和超標率均表現為落潮高于漲潮,這與長江徑流的輸入有關。
圖1-3 長江口水質狀況
近年來,工農業發展導致流域用水量增加,長江徑流量減少。2003年三峽水庫初期蓄水后,下游大通斷面的徑流量減少1/3至1/2,河口水文變化明顯。流域農業發展導致農藥、化肥施用量極大增加,加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污染物排放,長江河口及鄰近海域營養鹽、污染物含量顯著增加,主要表現為營養鹽嚴重超標,特別是無機氮、硝酸鹽和磷酸鹽的含量達到較高水平,水體已呈現富營養化狀態;銅、鎘和鉛等重金屬含量不同程度增加,重金屬污染加重;有機污染嚴重,COD超標率較高。長江口及其鄰近水域總體水質屬Ⅲ類,部分水域達到Ⅳ類和Ⅴ類,已成為我國沿海水質惡化范圍、富營養化乃至赤潮多發和低氧狀況嚴重的區域(圖1-4)。
綜上所述,長江口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狀態(圖1-5),長江口的主要污染因子為無機氮、無機磷、石油類、揮發酚、銅和鉛,存在較大的面源污染風險。
圖1-4 長江口污染情況(后附彩圖)(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國家海洋局)
圖1-5 長江口生態系統健康狀況(2009年東海區海洋環境質量公報,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