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我在寶島長大圖書
人氣:39

我在寶島長大

親歷臺灣30年政治劇變,普通人講述的大時代故事,比正史有趣,比野史!暢銷書作家周濂作序,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徐曉、人大教授唐克揚聯袂推薦。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地域文化>其他地域文化  
  • 作者:[龔顯耀]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0844171
  •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
  • 印刷時間:2016-07-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軟精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以幽默諧趣的語言,世故而不失真誠地記錄了臺灣60年政治巨變、大時代背景下,作者30年親歷親聞,壓抑中有創造,嬉笑中有真誠,憤慨中有審思,講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好玩有趣、讓大陸同胞好奇不已的方方面面,勾勒出一幅生動的臺灣市井生活長卷,讀后不禁讓人驚呼:真實的臺灣,比正史有趣,比野史!

編輯推薦

30年成長親歷,116個時代熱點聚焦,解讀臺灣現代化進程里的大事小情;

一部帶領我們重溫半個世紀以來,臺灣政治風云、經濟變革、娛樂文化的盛衰更迭的見證實錄;

一掃前三十年描寫臺灣的同類題材作品的沉悶與壓抑,作者以樂觀積極、永遠“活潑潑少年郎”的心態和筆觸,給讀者展現出生機勃勃、趣味盎然,令人讀后開懷大笑,更有心領神會的愜意。

作者簡介

龔顯耀,父籍四川雙流,母籍廣東新會,臺灣臺南出生,居住北京18年。新竹清華大學畢業,美國麻省大學碩士,曾任惠普、北電、思科等著名企業高管。2000年參股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現移居上海從事旅游產業投資工作。

目錄

及時章 老爹上了大江輪

01 來臺灣的敗兵

02 帶來了“外省人”

03 “二•二八事件”中的悲情城市

04 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

05 寶島一村

06 用房子安營扎寨

07 “肥水之戰”

08 向照片鞠躬換壽桃吃

09 接種疫苗,從上到下一個都跑不了

10 幼稚園的“兩只老虎”

11 豆瓣吳郭魚

12 八大菜系外的第九大菜系—臺灣眷村菜

13 紅遍中國的臺灣牛肉面

14 糧票和戰備糧

15 眷村的三家冰店

16 露天電影

017 黃梅調和瓊瑤風

18 “殺不死”的大俠

19 烤番薯哪去了

20 媽媽的專利

21 吊起來打

第二章 世家的聚居地

22 京劇改名,名角“埋名不隱姓”

23 老兵的鄉愁

24 羅大佑的《童年》

25 租書店里偷看書

26 “焚書坑儒”和漫畫審查制度

27 打牙祭

28 固執的百年老店

29 韋小寶的師父

30 扛著五公斤黃金出嫁

第三章 臺灣義務教育

31 不上學要受懲罰

32 兩根指頭的敬禮

33 班干部選舉

34 這里有正宗的老北京

35 令大陸人抓狂的注音符號

36 寫簡體字就準備挨揍

37 挨打是種本領,打人也是種本領

38 做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

39 看魚兒逆水上游

40 美麗中國全圖是“秋海棠”

41 “小心!共諜就在你身邊—”

42 李敖栽在“保密防諜”的幌子下

43 老師盯著男女牽手跳國際土風舞

44 “遠足”中的奢侈品—蘋果

45 課間激烈對抗游戲

第四章 追星潮

46 蔣經國親往機場迎接棒球隊載譽歸來

47 電視史上最長壽的歌唱節目“群星會”

48 羅大佑和民歌時代

49 電視劇的魔力

50 風頭蓋過的“史艷文”

51 臺灣人從布袋戲里尋根

第五章 成為準軍人

52 “西瓜皮”發型和童子軍帽

53 上了中學成為準軍人

54 聯考必考孫中山、的文章

55 去議會旁聽辯論課

56 熟悉大陸地理超過了臺灣地理

57 一只勵志的海鷗

58 聽著美軍電臺寫作業

59 1970 年代的保釣運動

60 臺灣“斷交時代”

第六章 蔣氏時代

61 “高票當選”的

62 1000 多位“萬年代表”

63 建設從蔣經國開始

64 “客廳即加工廠”

65 經濟起飛,軍人成了弱勢群體

66 蔣經國拍腦袋拍出來的十大建設

67 債留子孫

68 “龍馭賓天”

69 禁止娛樂,臺灣民眾悼念

第七章 來自蔣經國的關懷

70 臺南一中

71 爭取穿短褲權利的女中學生

72 “ 叛逆易躁會讀書”

73 源自蔡元培的學生軍訓制

74 軍訓教官的“鬼槍”教條

75 “臺獨人士”

76 蔣夢麟和臺灣計劃生育

77 “用自己的語言”去敬仰上帝

78 蔣經國一手抓的“救國團”

79 威震全臺的“自強活動”

80 全臺較大旅行社兼婚介中心

81 臺灣學生的政治課

82 加入國民黨后及時次干事

83 充當“廁所里的花瓶”的青年黨和民社黨

84 買票與做票:神證明你拿了我的錢

85 自備大手電筒來開票

86 蔣經國的女兒也必須參加的大學聯考

87 臺灣“連烤”,先填100 個志愿

第八章 對面的新竹清華

88 “吃齋念佛”的新竹清華學子

89 校園里的漁翁

90 梅貽琦見證校園愛情

91 直屬學長

92 梅竹賽:“整頓交通”與“踩死青蛙”

93 無校方同意,警察不得入校

94 由岡村寧次和及川古志郎負責的顧問團

95 新學員的“黑、白兩個老婆”

96 刺槍術

97 營區里傳言的“乖乖針”

98 “為蔣經國而戰”

99 馬英九也當過成功嶺宣誓代表

100 每個臺灣領導人都要來巡視

101 蔣經國親臨的結訓典禮

102 林青霞參演的軍教片

103 會彈吉他會唱歌的永遠不缺女朋友

104 萬般皆下品,唯有研究高

105 對面的新竹清華

第九章 禁歌與禁書

106 “禁歌”不禁聽

107 馬克•吐溫是“馬克”一家

108 凈化歌曲與禁止說方言

109 余光中與校園民歌

110 “唱自己的歌”

111 《鹿鼎記》改叫《小白龍》,韋小寶改叫任大同

112 被禁的政論雜志:從自由民主到反蔣

113 李敖成為我們的偶像

114 只送不賣,不印封皮的“心靈進補”禁書

115 傷痕電影—臺灣人民了解大陸的偏門

116 一碗豆漿敲定的驚詫世界的電子工業政策

在線預覽

本世紀初的一個下午,我在臺北永康街閑逛,瓢潑大雨突來,雨勢甚急,匆忙避入一家茶行。茶行老板一人正在獨斟獨飲,看到我一身狼狽地進來,不免招呼一聲:“來來來,來喝點熱茶。”我也不客氣,坐下就喝。

在臺灣,茶行有一個規矩,買茶前可以先試喝,如果口味不適就揚長而去,沒有人會說什么。這個規矩似乎只有1868 年開業的臺南振發茶莊例外,進門后沒茶桌試喝,大概是同業敬重它是全臺最老茶行的緣故吧。

茶這個東西一杯為品,二杯為飲,再喝下去就是牛飲。雨勢一直不停,就不免和老板侃起大山。中國人見面及時句話往往是吃了沒,第二句就是哪里人。知道我生在臺南,苗栗老家的老板就幽幽地說出一句:“你是吃甜的,我是吃咸的。”

啊,就一句吃甜的,讓我回到了半個世紀前的臺南眷村。

半個世紀前我在臺南出生,在我幼年時代殘留的記憶中,臺南和現在大陸任何一個嶺南一帶的縣級城市沒啥兩樣,城里是矮矮的樓房,彎彎曲曲的馬路與街邊的騎樓,騎樓下高高低低的步道,隨意走著穿著木屐逛街的人。

小城外是一個又一個的村落,村落間環繞著農田水塘,然而,這一幅農家景象在我上了中學后就消失殆盡,泥土路都成了柏油路,農田都成了一排一排的房子,閩南語稱之為厝。

及時章

老爹上了大江輪

01. 來臺灣的敗兵

我的村子也是那其中的一個村落,村名叫“崇誨新村”。這四個字是有講頭的,“崇誨”二字是為了紀念空軍先烈沈崇誨。

沈崇誨,1911 年生于北京, 1932 年清華大學畢業后進入中央航空學校,1937 年淞滬會戰執行轟炸任務時,在2000 米高空因機械故障,干脆就駕機對準日艦“楚云”號直沖而下,與日艦同歸于盡。

新村,顧名思義是有別于原來的村落。當年管軍隊管得嚴,吸取大陸失敗教訓,不準退臺的軍隊在市區里頭駐扎,全數趕到鄉村郊區田野間。“陸軍總部”人最多,被趕去距臺北市區100 公里外的桃園,“海軍總部”在臺北市基隆河北邊的大直山區,“空軍作戰司令部”在臺北南邊的蟾蜍山里頭。連總部都如此憋屈,就別說各部隊了。

部隊如此,隨軍眷屬就只能雜居在部隊營地四周的大棚里頭,或是四處亂搭帳篷。直到1956 年,才在美國的幫助下,緊急建設數百座新村給120 萬隨著來臺灣的國民黨軍隊及其眷屬居住。

家父是軍人,為1949 年隨著國民黨敗退來臺的百萬殘兵中的一員。老爹身份證上籍貫欄里寫的是四川省雙流縣,現在雙流縣已經沒了,劃為成都市的一個區。每次聊天時老爹都會說老家就在雙流縣的馬家寺。我曾問過具體是在馬家寺的哪兒,一巴掌就打過來:“瞎了你的狗眼,去了馬家寺,遠遠地就能看到兩株高高大大的柏樹,那就是‘龔家大柏樹’,就是你爺爺家門口。”40 年后我是去過一趟馬家寺,看到了高速公路,看到了大樓和工地,就是沒有看到傳說中的大柏樹。

據老爹說,老家家境算是富裕,在當地算是個小地主,家中曬谷場就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平時開飯,家里二三十個長工能坐滿三四個大圓桌,遇到農忙時左鄰右舍過來幫忙就是百余人的規模。

當年家里有了錢就能進省城讀書,每當開學前幾天,家祖父就叫兩個長工各推著一輛雞公車進城。雞公車就是獨輪車,頭一輛輪左坐著老爹,輪右帶著行李;第二輛就是堆著幾袋加起來近百斤的谷子,“吱呀吱呀”地進城上學,這些谷子就是交給學校作為當年學費的。

據老爹說,當年同學們都是這樣,瀘州的同學大半坐船來,順帶捎上十幾壇瀘州大曲;郫縣的同學行李里頭一定有幾大荷葉包的豆瓣。學校也沒計較哪個學生帶的錢多錢少。

由于少年時在省城成都讀書,因此老爹就帶了點兒成都公子哥兒的氣質,栽花蒔草、玩鳥養魚、打麻將什么的樣樣都來點兒。到臺灣后,有了空閑就在小院子里東栽西植,順便養些鳥兒之類。

老爹進軍校也是偶然,1944 年老爹中學畢業后考進了成都當地的華西協和大學。“當年哈,這個華西壩里頭擠進了五六間大學,啥子北平的燕京大學,山東的齊魯大學,南京的金陵大學、金陵女大,都在這里。”“我們學生不上課的時候,就全擠在河邊的茶館泡著,家里有錢的就來個三花(“三花”指以金銀花、菊花、茉莉花為主材的飲品),沒錢的就來杯玻璃(“玻璃”則指白開水)。”

可剛入學沒多久就遇到日軍從廣西柳州沿湘桂黔鐵路打進貴州,前鋒距離陪都重慶不到700 公里,行軍快的話七八天就能到。當時全國震動,蔣委員長于9 月中旬號召“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鼓勵知識分子從軍,老爹和幾個老鄉同學干脆就不讀了,仗著自己的英文底子不錯,跑去報名空軍軍官學校,想當個飛行員。

那時候想當飛行員的多了,報名的長隊拉出去都有好幾百米,可飛機就那么幾架,所以學歷要審,身體要好,一切從嚴。官校一看報名表,嚇,華西大學的,沒問題。身體檢查檢查,身高、體重、四肢平衡、木器械操什么的毫無問題。在醫官聽診的時候:“咦,肺部怎么有點點雜音?”“雜音?醫官再聽聽,再聽聽,你聽沒得,莫不是耳朵塞驢毛聽錯咯?”

沒錯,老爹就是因為一點雜音被刷下來,求情托人都毫無用處。得了,就這樣老爹的飛行夢破碎,去不了昆明空軍官校,只能去武侯祠空軍機械學校待著。

“老爹,你遺憾不?”

“遺憾個?,他們上了天就沒下來,全部都死翹翹了,要是我去了昆明,你現在在哪兒都不知道。”(那個“道”字在川音要發二聲)

老爹畢業后,抗戰已經結束,開始打內戰。他隨著部隊移駐上海江灣機場,一待待了大半年,所以老爹當年對十里洋場可不陌生。加上老爹離家時,家祖父母給了他一箱銀圓,說“帶著花,錢沒了就回來”??哲娮拥?,一箱銀圓加上十里洋場,就等于狼進了羊圈,貓進了魚市場,老爹樂不思蜀,真的是樂不思蜀。

等到我約莫七八歲的24小時,老娘在整理屋子時,特地爬上梯子,把一個高高放在衣櫥上方的小舊皮箱拿下來打開,從里頭一個小袋中倒出來十來個袁大頭,說:“這一箱銀圓就剩下這一點。”

1948 年底,淮海戰役結束,國民黨大敗,江灣機場各單位奉命轉進臺灣。老爹和同學們面臨選擇,是走還是留下?留下就是“起義”也是“叛逃”,走就是去一個離鄉萬里沒人去過的小島,是死是活都不知道。這件事老爹說得不多,但有一半的同學留下來,而老爹上了大江輪跟著部隊到了高雄港。

“老爹,你遺憾不?”

“遺憾個?,要是我留了下來,你現在在哪兒都不知道。”

上了港口,一群吐得七暈八倒的小伙子正餓得不行,看到港邊一堆小販前面的簍子里一掛掛黃澄澄的東西。“是啥子?”“沒見過,你說是啥子嘛?”大家七嘴八舌,四川老鄉沒見過名為香蕉的水果,推派老爹出馬和小販交涉,四川話對閩南話,總之是買到手了。“咋吃?”“不曉得,你先吃一口嘛!”“唉,滑唧唧的,不好吃。”好嘛,四川老鄉的及時口香蕉是連皮帶肉。

老娘的身份證上寫的是廣東省新會縣。當年老娘的老爹,也就是我的外公,一家四兄弟于清末民初時渡海來臺討生活,從學徒修理機械開始。外公為人比較沉默,“不喜交際”,一直待在屏東客運站,做到總工程師,其他三兄弟幾年后就帶著手藝去了臺南,個個都開鐵工廠闖出一片天。

外公和自己的兄弟們,也就是我的伯公叔公們,平時說的是粵語,和我外婆說的是閩南語,在客運站和日本同事說的是日語。老娘在屏東出生長大,在學校學的是日語,和左鄰右舍說的是閩南語,后來,又自己學了點“國語”。好啦,遇到了老爹。老爹讀書那會兒可沒有“國語”一說,成都人只會說四川話,來臺灣后說起“國語”來也帶著濃濃的川音,也不知道當年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老爹是怎么娶到老娘的?

而當年在臺灣,本省和外省兩個族群分得可是清楚得很,我們這些父母輩在1949 年后過來的都叫作外省人。我是跟隨父輩,身份證上清清楚楚寫著籍貫“四川省雙流縣”。要是有人叫我們眷村小孩“臺灣人”,我們非得跟他拼命不可,小時候我們眷村就和村外本省小孩沒少打過架,我們都叫他們“土臺客”,好似咱們比人優越一等。

沒想到30 年后去大陸工作,身份一下子就變成了“臺灣人”。在臺灣我們被“臺灣人”叫作“外省人”,在大陸我們被“外省人”叫作“臺灣人”,搞得我們無所適從。

02. 帶來了“外省人”

臺灣真正有開化的文化,要從荷蘭人占據時代算起。荷蘭人來了之后,他們就開始組織私渡,從中國的福建、廣東一帶招人,所以臺灣這個時候才出現漢族居民。那時臺灣盛產鹿,一年可以向荷蘭人上交40 萬張鹿皮。

后來鄭成功收復臺灣,這是及時次東方跟西方的戰爭,鄭成功贏了,他拿到了根據地,更拿到了東亞的海上航權。因為鄭家一直都是以海上航權出名,打贏這一仗以后,來往海上航行的船必須掛上鄭家的旗子—鄭家是要收“保護費”的。而當時跟鄭成功過來的人以潮汕人為主,因為鄭成功原來的根據地是在閩南一帶,那里跟現在的潮州、汕頭很近。20 年后施瑯又把鄭家打敗了,他這回帶來的人多是閩南人。

當時清朝政府原本是打算放棄臺灣的,認為太遠了,而且漢民也很少,只有施瑯堅持要留下的,原因很簡單:打贏了鄭家以后,臺灣有1/10 的土地被施瑯納入囊中。而且施瑯為了打動康熙,上奏說派去臺灣的所有士兵,軍餉當地出,這一下臺灣一個農民繳的稅是大陸農民的3 倍,不僅要交國家的稅,還要交施瑯的稅。

這樣一來,當時的臺灣人民其實生活是很艱苦的。再加上施瑯怕移民暴動,規定移民來臺灣的只能是“男移女不移”。當時福建的土地不夠,很多人就遷移過來了,造成了當時臺灣的年輕男人過多,于是就和少數民族結合,所以造成一個現象,就是臺灣后來的居民,母系是少數民族,父系則大多數是閩南過來的人。接下來就是客家人往臺灣遷移,他們來了后發現最肥沃的平原已經被之前的閩南人、少數民族占據了,所以客家人就被趕去了北部的山區,這兩大移民群體彼此水火不容,為爭搶土地,沖突不斷。

日據時代日本人也移民,有一部分日本人在臺灣出生的,他們就屬于“灣生”。在1945 年的時候,他們被迫回了日本。等他們回去,沒有房子和地,更別說父母已經過世了。他們從小不知道日本,沒有家鄉的概念,有的會找到親戚,如果祖父母還健在的話,可能會找到—但是從小沒見過,沒有感情:我出生在臺灣,我的鄰居、同學都是在這邊,可是我被強迫回日本……這樣的人有好幾萬,他們其實生活得非常困苦,非常悲慘。

現在有人開始寫這個記錄叫“灣生回家”,這些在臺灣出生的日本人,后來又回到了臺灣,因為他們的生活還是黏附在臺灣。大陸這邊聽到日本有一代人叫“灣生”,會覺得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灣生”回去日本后,到了1949 年,那個時候臺灣人口將近600萬,一下子帶著100 多萬人敗退過來,這是有很大的沖擊的。本來閩南族群就有很強的排外性,所以他們就把這批過來的人稱為“外省人”——意思是臺灣省以外的人,他們自己就稱為本省人。剛過來那一批人,也是男的占了大多數,就與當地人通婚,于是我們眷村的小孩就被稱為“外省人”了。

03. 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

,老爹上班的臺南空軍基地地處市區南邊,眷屬們大體就住在附近的志開(又名水交社)、二空和崇誨三個眷村。每天清晨,自有交通車從眷村接送官兵前往臺南空軍基地,老爹的朋友們在這幾個村子的不少,幼時我也常跟著過去逛逛。

附近還有一個比較小的村子叫作飛雁新村,我就去過一兩次,50來戶,房子本身不大,院子倒是挺大的,里頭住的全是飛行軍官。那個年代兩岸不平靜,飛行員死得多,只要見到基地聯隊長的車進了村子,肯定沒好事,不久就會傳出陣陣哀號聲,所以老爹一般不讓我們過去,陰氣重啊。

臺南空軍基地,駐扎著臺灣空軍443 聯隊,自我有記憶以來就是臺灣空軍F-5 戰機的主基地,也是臺灣空軍特技飛行小組雷虎小組的駐地,不過偶爾也會見到美軍的F-4 戰機出沒,當年在基地里頭還存著好些美國核彈頭。2015 年4 月,美國海軍陸戰隊第323 攻擊中隊(VMFA-323) 的兩架F-18 因為機械故障而降落在臺南機場。事實上,這個中隊在1966 年就曾駐扎在這個基地,算是舊地重游?;貙σ话闳藖碚f是軍事禁區,對眷村小孩來說就等同于家里廚房后院一般,跟著大人進出還算方便;等長大成了青少年為了避嫌,進出基地就少了許多。

我去機場除了蹭吃進補,多半是因為家里無人照顧,因為老娘那時也得出外打工,遇到幼兒園、小學放假時,還真不放心將我一個人丟在家中。因此只要學校放假,干脆就讓我隨著老爹上班的交通車隊進基地。

基地里頭吃的可豐富了,一早到基地,老爹上班,我就奔往美軍福利社吃個漢堡加杯咖啡。咖啡苦苦的沒啥好喝,但是加上三四勺糖后當個糖水喝也別有風味。

漢堡在現在當然是普通得很,街上隨隨便便都能找到,但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偌大一個臺南市估計只有空軍基地有漢堡。因為臺灣空軍是純美式作風,連飲食都和美軍別無二致。民間享用漢堡要在20 多年后的1984 年,才能在臺北及時家麥當勞店里嘗到。

中午一般會被老爹的部下楊伯伯帶去基地餐廳弄個小炒,多半是魚香肉絲、回鍋肉一類,偶爾再來個甜燒白當作主菜兼甜點。早上西餐,午飯川菜,就是臺南基地一般軍官的吃食。

在餐廳里頭常聽到楊伯伯和其他同事談笑風生,大伙兒全是川音。說來可怪,整個基地里頭除了英語就是四川話,硬是沒有聽到“國語”。

在臺灣空軍說英語是極正常不過的事,因為所有的武器裝備都來自美國,作戰、訓練、維修、補給手冊都是英文,所以在四川長大、連中學都沒畢業的楊伯伯說起英語也是一溜一溜的,只不過發音怪怪的帶點川音,聽久了,日后學英語時就不自覺地帶著川音和閩南音。后者是拜我高中老師所賜。

至于臺灣空軍說川話也是有典故的。原來國民黨空軍是1931 年發軔于杭州筧橋,前幾期學員以北方小伙子為主,肯拼能打技術不差,從抗戰開始就拼得有聲有色。1937 年8 月14 日,國民黨空軍與日本空軍在上海上空接戰,國民黨空軍來了個7:0 的戰績,這個日子

后來就成為國民黨的空軍節。

但由于在數量上及飛機質量上不如日本,單憑個人技巧和勇氣撐不了多久,開戰后不到一年,這群飛行員就幾乎犧牲殆盡。等國民黨撤退到重慶后,空軍各學校各部門也都改遷成都、昆明二地重新招生重新培訓,云貴川老鄉也因此成了國民黨空軍主力。

退臺后眾老鄉鄉音不改,連帶著所有在臺灣加入空軍的臺灣本省小伙子為了要和部隊老兵弟兄們溝通,一口閩南腔被硬生生地練成了閩川腔。

除了吃之外,有時候還有勞軍晚會,老爹就會帶著全家老小殺進營區同樂一晚。勞軍晚會一般都是幾個藝工隊來演出,藝工隊有點像是大陸的文工團,只不過除了幾個管事的是職業軍人外,演員們大多是由義務兵里頭選取。臺灣一般的演藝人員和娛樂明星到了年紀不得不當兵時,很有可能在抽簽分發時就因演藝專長被分發到藝工隊,給弟兄們免費演出兩年。

記不得是在1968 年還是1969 年時,勞軍晚會上看到了十六七歲成名不久的鄧麗君,老娘和三姨興高采烈地奔上前去一人拉著一只手合影留念, 回家車上還一直嘮叨著:“哎喲,鄧麗君好瘦啊,手腕細細的。”三姨附和著說:“ 就是那張臉太大, 不好看。”鄧麗君也是眷村子弟,不過是陸軍的,因小學時隨著學校附近的空軍93康樂隊到處勞軍演出而嶄露頭角。

基地去得多了,除了吃喝拉撒玩之外,就是跟著楊伯伯在基地里頭到處走,有時候在機堡里頭看著戰機加油掛彈,有時候在機棚里蹲在戰機邊上看著那些官兵們檢修,有時候坐上吉普車跟著巡邏兵沿著機場周邊巡邏。吉普車上掛著60 機槍,一條沉甸甸的彈帶從機槍上垂到彈藥箱,彈頭藍閃閃的,很讓兒時的我過足了英雄癮。更多時候就是在機場盡頭看著戰機起飛,一次兩架,轟隆隆的引擎聲在頭頂上飛過,也引發了我許多兒時的幻想。

媒體評論

這是一本從個人視角去透視大時代的書。正因為作者寫自己的事,“唱自己的歌”,所以生動,所以有趣,所以就把政治生活寫成了童年趣聞,把歷史大事寫成了少年糗事,把社會變遷史寫成了個人生活史,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周濂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暢銷書作家

我一直在思考“個人和歷史的關系”,也愿意去挖掘這樣的歷史,而我們每一個人就像那一個個水滴,倒影里折射的是那段親身經歷的歷史曲面印象。作者龔顯耀是這樣的一個明白人:寫親身經歷的臺灣大事小情,用的是世故詼諧的文字,告訴你的卻是真誠鮮活的臺灣眾生相。我更愿意把對這部作品的接受,作為對一段歷史的理解;把對作者的接受,理解為對一份情感的接受。 ——徐曉

財新傳媒首席文化編輯、作家

這本書不只是作者個人的生命史,也是我們這輩臺灣人,在那個極其特殊年代的集體生命史……我到大陸旅游工作快30年了,身邊的大陸朋友或工作伙伴,再怎么熟識,總覺得有層說不清的隔膜,尤其是涉及臺灣人的觀點時,好像永遠講不清楚而刻意回避,有了這本書后,一旦欲語還休時,就可奉上“請你自己看”!——謝英俊

國際知名建筑師,2011年柯里史東設計獎得主

作者善于從事實的大海里提煉出最吸引人的部分,演繹成使人應接不暇的精彩,有時讓你忘卻了這些事實本身承載的沉重與遺憾,這本新書不僅僅是他個人身世的縮影,還是半個多世紀以來臺灣社會的一部心靈歷史,有著尋常寫作不具備的細節和興味,值得讀者細細品味。——唐克揚

人民大學副教授,《從廢園到燕園》《紐約變形記》《在空間的密林中》作者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