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具有雄厚的文化資源和文化潛力,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使文化資源潛力轉化為文化產業實力,從而增加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成為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重要任務。
本書作為高校文化產業系的教材,能緊密圍繞中國的文化資源,通過文化資源概述、分類、功能與價值評估、保護與利用等等方面對文化資源這一主題進行詳細闡述。
文化資源是發展文化產業必不可少的生產資料之一,本書重點了介紹我國的文化資源情況。《文化資源學》作為高校文化產業基礎教材之一,全書從文化資源的概念、類別、功能與價值評估、保護與利用、整合與優化配置等方面進行介紹,內容詳實,是目前高校文化產業教學方面,針對性強、適合目前高校教學需要的好教材。
牛淑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專業特長及近期研究方向:世界近現代史、文化資源學、文化貿易目前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西方憲政民主歷程》,國家985項目子課題,負責"意大利憲政部分"。
及時章 文化資源概述 及時節 文化資源的概念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 文化資源的類別 及時節 歷史文化資源 第二節 民族文化資源 第三節 民俗文化資源 第四節 宗教文化資源 第五節 紅色文化資源 第六節 其他文化資源 第三章 文化資源的功能與價值評估 及時節 文化資源的屬性與功能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價值 第三節 文化資源的價值評估 第四章 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 及時節 文化資源的保護 第二節 文化資源的產權保護 第三節 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原則與標準 第四節 文化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 第五章 文化資源的產業化 及時節 文化資源產業化的理論分析 第二節 文化資源產業化的實踐應用 第六章 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優化配置 及時節 文化資源的整合 第二節 優化文化資源配置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序
2004年1月,教育部新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成為全國首批承擔這一專業的四所院系之一,并于當年實現了本科招生。次年春,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成立。
任何一門學科的基礎與范式,都只能建立在對研究史的總結之上,這是學科建設的及時塊基石。山東大學已故史學名師鄭鶴聲先生有言:歷史系每成立一個教研組,其首要工作必是整理學界相關著述之索引。基于這種辦學傳統,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成立伊始,即會同歷史系、檔案系、考古系等,著手基礎資料庫的建設,并漸次啟動《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卷》的編纂工作。《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按學術編年史的框架,通過"年度學術論著選編"、"評價集成與結論"、"研究總目索引"等形式,對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研究的學術歷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的編纂工作歷時7年,出版后獲得學術界、文化界的廣泛好評,被認為是"涵蓋了近30年相關領域中最完整的學術信息和最豐富的理論內容,既包括文化產業的概念、定義、邏輯內涵、行業邊際、學科特點等學理方面的研究,又包括中國文化產業的歷史、現狀、行業模式、區域布局、新興業態、業內典范等方面的宏觀理論、政策和案例研究……近700萬字的各類索引,更是為文化產業的學術理論研究和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海量資訊"(《光明日報》2010年3月31日);產業界、政府管理層,甚至央視《新聞聯播》等,也對這套歷時7年而成的學術年鑒給予了特別關注。
與《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相類似,現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這套"高等院校文化產業基礎教材",也是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系成立伊始即已啟動,歷時多年才完成的一套大學本科基礎教材。該套教材所對應的都是山東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核心課程,從最初的備課教案、自編講義開始,經歷過2004年至2012年間的若干輪授課實踐和若干輪修改。同時,這也是目前國內一套由同一所院系的一線授課教師完成的本科基礎教材。因而,除了相對嚴謹、扎實之外,這套教材也非常適合大學本科教學。
作為一套由山東大學一線授課教師所完成的教材,自然還會表現出某些"山大特色",即山東大學師生有關文化產業的某些共識性的理念。
及時,關于"文化產業"自身的發展歷程,我們的共識有兩點:
1.認為"文化產品"的歷史可以追溯久遠,但"產業"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則是現代"工業革命"后形成的一種產業體系。工業革命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動力,如留聲機、照相機、印刷機、播放器、攝影機等可以把一件文化產品按產業的需求海量復制,火車、輪船、飛機又足以把海量文化產品的營銷鏈條無限延展。正是伴隨著工業文明體系的建立,才產生了真正產業意義上的現代文化產業。
2.認為"農業文明"關聯的只是"文化產品","工業文明"關聯的是"現代文化產業",而數字技術關聯的則是"當代文化產業"。數字技術對文化產業的較大影響,就是使文化產品徹底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從而創造出巨大的利潤,"文化產業"也因此而成為"朝陽產業"、"黃金產業",或"一塊暴利蛋糕"。但是,這也同時提醒我們,不能籠統地把"文化產業"認定為"朝陽產業",只有數字技術所催生的"當代文化產業"才是"朝陽產業"。從這一意義上說,以"三屏產品"(電視屏、網絡屏、手機屏)為代表的數字文化產業,應該成為當代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第二,關于文化產業的公眾認知和理論導向,我們的共識有四點:
1.認為"文化、創意、財富"是文化產業三個最為本質的表達元素,也是"文化產業"最通俗、最平實的詮釋。
2.認為"文化"經過"創意"而產生"財富",這之間并不存在"阿里巴巴"式的神話,存在的永遠是《資本論》中所描述的從商品到貨幣的"驚險一躍"。而且,與工業、農業相比,文化產業的市場需求是"彈性"而非"剛性"的,這也就意味著這一產業更大的風險性。因而在宣傳文化產業是"黃金產業"、"一塊暴利蛋糕"的同時,更應突出"文化產業的高風險性"這一往往被忽視的觀點。
3.認為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文化"始終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普及、提升文化的功能,又始終包含著強烈的"反文化性"。
4.高度認同"歷史文化資源的豐富是中國文化產業的較大特點和較大的優勢所在"。200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在大會報告中提出發展文化產業的戰略部署。2003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國社科院院長的李鐵映撰文指出:"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文化累積之豐厚、文化形態之多樣和文化哲學之深刻,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少有的。這是一筆怎么估價也不過分的寶貴的文化資源,是我們得天獨厚的優勢。對于中國新興的文化產業來說,啟動并整合、包裝這些文化資源,就有可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業,并在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占有可觀的優勢。"這些關于中國文化產業優勢與特征的科學認識,至今仍然有著強烈的導向意義,當下中國文化產業最現實、最積極的發展策略就是如何將"歷史文化資源大國"變為"文化產業強國"。這其中,歷史文化資源與數字技術的結合,可能是最值得關注的方向。
第三,關于近30年中國文化產業理論研究的"學理架構"和當下的學科建設,我們的共識有三點:
1.認為"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在近30年的中國出現,并不是對法蘭克福學派"文化工業"概念的簡單轉譯,它的生成,可以直接追溯到改革開放之初對知識分子地位的認定:由于當時知識分子已從"臭老九"躍升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于是各個"知識部門",如教育、文化部門等,也就與"農業"、"工業"一樣,成為"一種生產部門,一種產業部門"。正是在這種理論思維的推動下,"第三產業"的概念在1980年前后即為中國學術界所關注。"第三產業"作為一個包含著"知識生產"在內的術語,又直接導致了"文化產業"這一概念的生成。因而早在1981年就出現了"文化的產業化"的說法,出現了"第四產業"與"精神經濟學"之間的討論,至1987年就出現了"文化產業"的概念。盡管當時尚無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定義,但是這一概念所具有的"望文生義"的優勢十分明顯,與中國傳統思維的路數亦十分吻合——無需定義和解說,即可粗知內涵。正因如此,"文化產業"這一概念才能超越"第四產業"、"精神經濟學",以及后來的"文化工業"、"創意產業"、"內容產業"、"版權產業"等外來概念,被中國學術界和社會普遍接受。"文化產業"這一概念在中國首度出現的時間是1987年,遠早于20世紀90年代末才為學界所引介的"文化工業",因而"文化產業概念的內生性",是近30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理論最重要的"學理性起點"。
2.認為作為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文化產業發展起始于近十年,但關于文化產業的學術研究則貫徹于近30年。其中重要的節點是:1979年以來經濟學界關于"精神產品"和"知識價值"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學術界關于"第三產業"、"第四產業"、"精神經濟學"、"文化市場"、"文化個體戶與經紀人"、"文化搭臺與經濟唱戲"、"大眾消費文化與精英文化"的討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化產業"概念的首度出現,以及20世紀90年代有關"文化產業"、"創意產業"、"版權產業"、"文化經濟學"、"文化管理學"的諸多討論;2000年以來關于"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討論,以及黨的十六大以后國家戰略層面上的文化產業研究等等。對這些節點進行整合性梳理,可以為當下中國文化產業學科奠定堅實的基石,也是創立有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文化產業理論體系的必由之路。
3.認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作為教育部新設的一個十分年輕的應用型專業,就其人才培養目標而言,可以簡單表述為:既要有縱貫古今的文化視野,也要有策劃經營的文化理念,以及現代產業意識和經營思路的復合型人才。但就課程的設置和教學的重心而言,文化產業管理專業顯然應該與具體的工藝美術設計、圖書編輯出版、游戲創意、景區規劃,以及演藝產業、廣告產業、體育產業、旅游產業等有所區別。所以,在文化產業的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中,應該突出"通識意識"、"學問意識"和"經典意識",要從學術史的梳理中奠定這一應用學科的學理基礎;要引導學生關注工業革命以來有關"文化工業"、"文化產業"的經典文獻,關注近30年來中國學術界在文化與文化產業問題上的深度思考,從而保持大學教育應有的內在思想的活力、反省能力、質疑能力和價值動力。換言之,"文化產業"這一學科所面對的問題可能非常現實、非常政治和非常經濟,但大學教育和學科建設仍應該與"現實"、"政治"、"經濟"拉開距離,要努力建立并堅持大學自身的學術話語,并依據大學應有的治學邏輯設計學科建設的路徑。
以上理念和觀點主要體現在《山東大學關于增設"文化產業管理"本科專業的建議報告》(2003年)、《山東大學關于建立山東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的論證報告》(2003年)、《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專業的合格人才》(2004年)、《文化產業:學術闡釋的原則與目的》(2006年)、《加強文化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2006年)、《文化·創意·財富:三論"文博會"主題詞》(2006年)、《論文化、創意、財富三者之間的關系》(2006年)、《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幾點認識》(2006年)、《也談文化與文化產業的關系》(2006年)、《1987:中國文化產業的重要節點》(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2003—2008年卷出版說明》(2009年)、《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2年卷特別說明》(2009年)、《文化產業學科建設要有四大意識》(北京大學第七屆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主題發言)(2010年)、《濟南歷史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濟南市政策研究室委托課題結項報告;文化部基層文化干部培訓班講義)(2012年)、《數字技術與當代文化產業》(濟南市第三屆青年科學家論壇主題發言)(2012年)等相關文獻和著述中。山東大學的各位同仁在教學和研究中對這些方面的問題思考和討論也較多,所形成的共識也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滲透、沉淀在這套教材的相關章節之中。這也使得這套教材有了一些區別于其他著述的顯著特色。
這套"高等院校文化產業基礎教材"的出版,得益于福建人民出版社的全力支持和賴炳偉先生的促成,從選題調研、審定編寫提綱、編稿到今天的付梓,時間已過去了一年多,這期間,賴炳偉先生以及責任編輯們的工作熱忱和辛勞,感動了我們每一位作者。可以說,沒有他們的努力,這套教材可能還會以內部講稿的形式存在若干年。
《中國文化產業學術年鑒1979—2008年卷》的編纂和這套教材的出版,大致夯實了山東大學文化產業學科建設的基礎,但能否在這一基礎上更筑層樓,顯然還有待更多的努力。
是為序。
王育濟
2012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