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大家希望用堅持正面管教的方法,讓孩子在充滿善意的環境中成長為一個快樂、自律、有責任感、學習和生活能力強的孩子,但美好的愿望卻不一定能給孩子帶來好的結果。在這本書里,李崇建老師構筑了“姿態”“語氣”“感受”“渴望”“正向好奇”與“停頓”六個環環相扣的脈絡,以清楚的步驟,深入淺出地說明專業咨詢模式如何運用在孩子身上,喚起孩子的正向好奇、自我覺察、情緒轉化,進而達到欣賞自己、愛上學習的效果,釋放出孩子內在的生命力。這本書呈現了薩提亞實用心理學在家庭教育中的做法和影響力,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可以幫助你有效地解決孩子的問題,同時也能獲得自身的療愈、成長,提高愛和教養的質量。
1. 答案之書來了!臺灣知名心理咨詢師、親子關系導師李崇建老師分量之作!
李崇建老師10年教育實踐、上百場主題講座、數萬名家長和老師咨詢面談、對孩子進行真實成長跟蹤,總結出的家教方法。孩子的浮躁、煩悶、生氣、難過、緊張與不安、無法專注,父母真的了解嗎?常常聽大人對孩子說:“你一定可以的!相信自己。”“沒問題的!加油!”這樣應對真的合理嗎?
2. 22位海內外教育家、青少年心理指導師;86位各地中小學和大學老師齊聲推薦!
孩子的起跑線就是父母自己,孩子的問題,大部分都在父母身上。父母先整理自己的內在,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一大半。李崇建對為人父母者的諄諄教誨,處理親子關系的薩提亞教育模式的全新演繹與實踐案例。
3. 一部用薩提亞模式解決家庭教養難題的教育書
李崇建老師認為,父母之間的相處模式、溝通方式,跟孩子之間的互動,對自己和孩子更多的了解,對自己和孩子的肯定和接納會對孩子產生非常大的影響。書中教授人們如何建立正向關系,如何與孩子進行情感聯結,如何激發孩子內心的渴望,如何讓孩子樂于改變。書中融合了心理咨詢、家庭治療、兒童教育和社會學的知識,教育理念先進、方法實用、效果長久。不但是孩子內心成長的書,也是家庭關系指導書。
4. 喂養孩子的心,做孩子想要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的及時位心靈導師,亦是孩子的心理營養師。光愛孩子是不夠的,還必須使他們感受到愛。薩提亞教育猶如一束光,引導人們勇敢地面對心里陰暗的角落,喚醒孩子心中沉睡已久的渴望,注重身體、情緒、感覺、心理、認知、精神六位一體,讓孩子經歷完整的成長。
5. 用講故事的方式快樂教養
本書通過分享一個個真實的故事,細致入微地揭示了正面管教的運行機理。比如,如何解讀孩子的情感模式,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何處理跟孩子的關系,如何讓孩子走出焦慮、恐懼,激發孩子的自信,如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等等,用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你的心,幫助被教育之難困惑的大人找到與孩子相處的方式。
李崇建:臺灣知名親子導師、心理咨詢師、薩提亞教育的傳播者與實踐者,現任臺灣地區青少年教育協會理事長,多家中小學特約作家。創辦薩提亞心靈成長工作坊以及“千樹成林”“快雪時晴”創意作文班。經常受邀于世界各地中小學、大學演講,曾赴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大學、兆基書院等高校開專題講座。
第1章 如何優雅地教出好孩子——尊重是教育的開始
擁抱孩子的壞情緒
讓孩子接收到支持信息
避免以愛的名義等價交換
千萬不能以滿足期待的方式證明愛
再多一點耐心也無妨
第2章 想跟孩子好好溝通,卻事與愿違——檢視自己的姿態和語氣
覺察自己的姿態
五種常見的溝通姿態
(一)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指責
(二)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討好
(三)求生存的應對姿態──超理性
(四)求生存的應對姿態──打岔
(五)一致性的溝通姿態
用角色扮演幫孩子面對問題
與孩子溝通時的自我準備
第3章 如何讓孩子不恐懼、不焦慮——情感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從感受切入問題
為何你的鼓勵與安慰無效
善待孩子的情緒
大人如何才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緒
好動的孩子
當恐懼籠罩一個人
被恐懼攫住的心靈
探索、接納與釋放恐懼
如何面對難以處理的感受
第4章 如何提升孩子的指數——聯結孩子內心的渴望
心靈體驗是改變的關鍵
創造體驗性
情感是成長的關鍵
從日常聯結彼此的渴望
讓孩子學會欣賞自己
啟動孩子的正向資源
薩提亞模式成長信念
讓孩子學會接納和珍視自己
陪伴是好的教養方式
第5章 誰說科學教養是矯情——正面管教的力量
心理暗示的力量不容小覷
如何讓孩子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孩子的是暗示出來的
呵護孩子的好奇心
讓錯誤成為孩子學習的機會
啟動孩子專注的資源
正向好奇的簡單對話
第6章 忍不住沖孩子發火,怎么辦——停頓,讓心靜下來
學會按暫停鍵
訓練自己的停頓意識
來自星星的孩子
允許孩子慢慢來
給孩子思考問題的時間
第7章 超級父母是怎樣煉成的——從學習到運用
要想孩子進步,父母要先成長
用柔和的方法解決孩子間的爭執
對孩子的需求要認真回應
給孩子安全感,孩子才愿意說
學會理解、接受和給予
把好的自己給孩子
在對話中解決問題
用講故事的方式啟發孩子
第8章 環境影響孩子一生——建立一個良好的環境
給孩子創造一個有正向感染力的環境
父母要學會自律
家庭與學校文化
和孩子一起閱讀是最有效的陪伴方案
清楚且簡單合宜的規則
身教是良好的互動模式
后記
每個孩子都值得被善待
擁抱孩子的壞情緒
2014年暑假特別悶熱,幾乎沒有臺風造訪。
來造訪我的多半是家長,詢問孩子的教育問題。也有孩子詢問如何跟父母相處,如何面對親人過世,或者詢問如何寫一篇作文。其中有兩位孩子的母親先后來電,告訴我孩子們考上理想的大學了。我很為他們開心。他們過去曾處于困頓,那也是我少年時期曾有的經歷,我陪著他們讀書,仿佛陪伴少年的自己? 。
單親少年
小柏是寫作班的孩子,長相斯文英俊,行為謙恭有禮,平時很少說話,被稱贊時,常流露靦腆的表情。但是當班上秩序吵鬧時,他會主動要求同學安靜,是個很有正義感的孩子。
一日小柏的媽媽來電,憂心忡忡地訴說小柏的處境:小柏變了,變成了令老師頭痛的壞孩子。
“你聽得懂這意思嗎?他功課已經滑落谷底,上課公然睡覺就算了,還破壞班上秩序,老師用了各種方式都拿他沒辦法。昨天學校打電話來,說這個孩子說話很嗆人,在走廊上惡狠狠地瞪老師。我已經不在乎他的功課了,只要他品行好就可以了,可是,現在我不知道還能怎么辦?”
“爸爸怎么看待這件事呢?”我試著詢問小柏的家庭狀況? 。
“我是單親家庭,他的父親另外有家庭了。”
“孩子和爸爸的關系好嗎?”
“他應該會生爸爸的氣,沒去找過爸爸。”媽媽費力地陳述家庭狀況。我知道單親媽媽帶著孩子很辛苦,何況管教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心力交瘁。
單親的孩子,也是辛苦的。若是孩子能夠符合主流價值——一般而言是功課表現,青春期就會比較少出現狀況;若是無法符合主流價值,情緒又無法被人理解的話,狀況就會比較多。
小柏向來尊重我,我也很喜歡這個孩子,我答應小柏的媽媽,和他談一談學校發生的事。同時,我也鼓勵媽媽請孩子多和父親聯系。
同理孩子的內在
一個青少年頂撞老師,表示內在的憤怒壓抑不了,以激烈的方式表達,有時也非他們所愿。孩子頂撞師長,顯然不恰當,但是頂撞師長的現象,從三十年前就時有耳聞,只是現今人們對此已經司空見慣,這個現象值得教育者深思,我們正創造什么樣的環境給孩子?
讀者不妨設想,如何應對頂撞老師的孩子?諄諄教誨?嚴厲指責?曲意討好?或者不在乎還是其他?
按照薩提亞模式的四種應對姿態,讀者不妨檢視自己過去的應對姿態,再檢視自己可以如何更改慣性。
我選擇的方式,是先同理孩子的內在,再導入規則討論,讓孩子學會負責任;若我是該校老師,我會執行規則,這是我的大方向。
小柏和我對談時,一如既往地拘謹恭敬,坐在我面前,有一點兒不安。
我的身心放松,很專注地和小柏對坐? 。
“你媽媽告訴我,你爸媽離婚了,你和媽媽一起住。媽媽還提到你對爸爸有點兒生氣,很久沒和他聯絡了。”
小柏有點兒不自然,但表情很鎮定。
“我這樣說,你會不舒服嗎?”
小柏搖搖頭。
“我也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我跟爸爸住在一起,因為媽媽選擇和別人過生活,選擇另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很長一段時間,我很生她的氣,甚至很恨她。我的心里常常感到孤單、生氣,還有難過,只是我不想承認,我也無法和別人說這些。”
我停頓了一會兒,才繼續說下去,我想心靈與情緒的交流,都需要一點兒時間。
“而且我的功課很差,無法達到老師和爸爸的要求。但是我沒有膽量和學校對抗,只是常和爸爸吵架,我覺得自己很糟糕。這一段時間很難熬,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到二十幾歲,我考上大學了,才有一點兒改變。”
提及這些往事,我心靈仍有深深感觸,感覺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困頓,一路走來的確不易。小柏只是靜靜地聆聽,一句話也沒有說。
?小柏點點頭。
“你媽媽打電話來,主要是和我談你在學校發生的事情,我現在請她上來好嗎?”(我和小柏在四樓談話,媽媽在一樓等候。)
小柏也點點頭。
我們三個人坐在了一起。
“你看這個孩子,只要教訓他兩句,他就不高興,你看他那是什么表情。”
是什么表情呢?我轉過頭來,看見這個謙恭有禮、擁有天使臉龐的孩子聽到媽媽的指責之后眼神帶著冷漠、帶著不屑和疏離的憤怒,桀驁不馴地看著天花板。
孩子被指責,顯然會有所回應。我常告訴父母要給予孩子響應的空間,不要一味指導孩子。
“你希望他怎么響應呢?”我問。
媽媽聽我這樣說,似乎欲言又止。
“他小學三年級,爸爸就不在身邊了。沒有爸爸的孩子,心里可能會很孤單,會有很多難過,也可能有很多??
“你看過他這樣流淚嗎?”
小柏媽媽搖搖頭,紅了眼眶。
讓孩子學會負責
小柏聽我說這句話,眼如泉涌,鼻腔也幾乎塞住了。小柏將整個臉埋在衣服里面,委屈多時的情緒如洪水般傾瀉而出。
我停頓下來? ,讓小柏盡情釋放自己的情緒。我深知一位父親缺席的孩子心靈里面有多么壓抑。這些情緒常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尤其是一個背負自我與家人期待的男孩,可能也不允許自己難過,因為要表現得更堅強。
這是在教導小柏。我希望選擇“對”的時機進行教育,才不會白費力氣。
“我知道。”
我又停頓了片刻。
“學校打電話來了,說你用那樣的態度對待老師,這是校規不允許的,事情聽起來有一些棘手,你看應該怎么面對?”
“我明天會去跟老師道歉。”
小柏認真地對我點頭。
“因為我做錯了。”
“你兒子很懂事,不是嗎?”
“他比較聽你的話啦!”
我的想法不只是這樣,也許孩子真的比較聽我的話,但我面對孩子的方式,也許也和一般人不一樣吧!
小柏的成長
那次以后,每周我和小柏都會有一小段對話,關心他的學校生活,和他聊聊心中的想法。不過,小柏是個不多話的孩子,我需要更耐心地等待,也就是需要停頓。
在這段時間,媽媽希望我能關注他的功課。我在征得小柏同意之后,關注了他的讀書情況。我和他討論讀書的進度,但我感覺小柏是個聰明的孩子,他的學習能力很強,我想,幫助他建立規矩,接納自己的不,欣賞自己的努力,幫助他設定成合理的目標,以此來建立他的自我價值。
小柏不僅是個上進的孩子,也是個重感情的孩子。他后來搬家了,寫作班的課程也結束了,我們便較少見面了。他曾經利用周六的時間,獨自乘一小時的公交車來看望我。我記得有一次他乘車迷路了,費了好大工夫才和我碰面,我很感動。
小柏依然話不多,簡單和我分享了學校與家庭的生活。我印象較深的是,他和爸爸有聯絡了,暑假會去爸爸家小住,也會分享一些想法。在學校方面,他表示雖然有些科目很無趣,還有些老師的說話態度和對待學生的方式令他不舒服,但是他知道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
中秋節前夕,他和媽媽一起來給我送柚子,碰巧我不在學校。當他給我打電話的時候,依舊靦腆,依然不多話,告訴我自己考上了最理想的高中。
考上了理想的學校,我為他感到高興,他憑借自己的努力,走過了一段風暴的歷程。當我掛了電話之后,腦海里浮現最鮮明的印象是他剛上中學一年級時,怒嗆了老師之后我們三人的那一場談話。我相信,他的坦誠與勇氣將是他以后較大的財富。
心教法則
Tip 01 每當提到孩子的叛逆,我都會想到自己的成長歷程,因此我也常邀請父母聯系自己的經歷,這樣便容易同理孩子,教育也會變得比較簡單了。
Tip 02 面對孩子的問題,身為一個教師,我會以簡單且尊重家長的方式,了解家庭的圖像。比如我詢問:“爸爸怎么看待這件事呢?”事實上我是在探索家庭動力,從而獲取信息來幫助孩子。
Tip 03 要與孩子或學生溝通,我通常邀請父母:先整理自己的姿態,安頓自己的內在,盡量以沉靜安穩的語氣談話。
Tip 04 當我和孩子對話,有時候會直接切入感受,有時候會以一個事件為契機。當時我腦海里面,直接聯想的是“單親”,因此以此事件切入對話。
Tip 05 交談的時候,我希望老師與父母能夠關注孩子的感受。因此切入感受的問話已經成為我的對話習慣。但是當詢問他人感受時,一般人常找不到感受,因此我建議老師,以“正向的好奇,封閉的選項”進行對話。雖然有時候我以封閉的選項詢問,孩子也不一定能夠聯系到自己的感受。但我常邀請老師將這樣的方式內化成一種問話的習慣。
Tip 06 當我開啟自己,便是要展現更大的同理心,我視為展現“接納”的一部分,讓孩子接納自己的處境。
當老師開啟自己,若是一種接納,那就不會隱含著“策略”。“策略”的意思,是這樣的談話僅是一種計策,或是一種暗示,背后期待孩子有所開放與響應。
當老師開啟自己,最需要注意的是,切莫以為孩子的內在與自己相同,而對孩子說:“所以我知道你也是孤單的……”如此可能成為另一種形式的暴力。
Tip 07 我在教育的過程中,經常停頓,比如語氣、等待對話、處理事件、語言與語言之間……因此可以在文章中發現,我羅列了很多的“停頓”時刻。
Tip 08 我認為教育與溝通的簡便路徑便是從“感受”導入,因此切入感受,成為我對話的主要“脈絡”。
Tip 09 此處我僅僅和母親談到單親孩子的內心處境,小柏的感受便被開啟了。但必須要說明的是,此刻我的姿態和語氣是至關重要的。
Tip 10 讓母親同理孩子的感受,也要同理母親的感受,母親才會感到被支持。
Tip 11 從觀點進入深層的感受:接納。
Tip 12 我將停頓劃上粗體字,強調其重要性。
Tip 13 聯結了深層感受,也同時指明了規則。
Tip 14 以好奇的問話,讓孩子意識到問題。
Tip 15 讓孩子學習負責,尊重規則,是我很堅持的教育脈絡。我前面已經傳達了“界線”:可以不喜歡老師,但是不能對老師不禮貌。此處的問話探索他如何面對“責任”,他的內在有什么困難?我可以幫助他厘清,給予支持,并且協助他負責任。
Tip 16 當孩子愿意負責任,出現了正向的選擇,我通常以“積極的好奇”,讓孩子更意識到自己的價值。
美好的故事,美好的知識,美好的愛,飽滿地蘊藏在這本美好的書里。——心理工作者/李泓
教育是“善變/變善”的生命藝術,對于家長、教師與保障自我成長的人,這本充滿故事的工具書,必能得到你的欣賞與共鳴。——宜蘭慈心華德福博學教師/謝易霖
這本書展現了很細致的交談細節以及清楚的應用技巧,可以說是一本薩提亞專業指南書。說真的,不是那種可以閑散地蹺著二郎腿、翻到哪頁都可以開始讀的書,而是一本得泡杯好茶、在一段寧靜的時空里,預備好安適的心才能仔細品讀的心靈書。——嘉義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張淑媚
如果說“與生命聯結是一種不可多得的美好”,那么認識用真心說生命故事,以“正向響應”的互動點燃教育工作者內心深處的熱忱與初衷,時時散發有溫暖與影響力的崇建老師,則應是人生的另一份不可多得的美好。《心教》可以說是一部令人驚艷的“讀心術”。——臺灣臺中市何厝小學校長/關紫心
跟著崇建學習薩提亞模式后,我次有了“覺醒”的奇妙體驗。過往積累的內在痛苦豁然而解,原來人可以這么輕松地活著。心變得柔軟后,更有彈性、韌性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在教學上,“冰山”隱喻不僅可用于文本分析,也能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挖掘出更深刻的內容。——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羅志仲
一個人的幸福與成功及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曾生長在一個什么樣的家庭。所以,人是家庭塑造出來的! ——美國心理治療大師/維珍尼亞 薩提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