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音樂藝術繁盛,樂藝機構林立,但學界對唐代樂藝機構的考證素來不足。民國后重寫文學史、藝術史,普遍認為文藝源于民間,進而影響上層,這種觀點致使唐代樂藝的發展面貌更加模糊,阻礙了對詞的發生、戲曲的發展等一些重大文藝現象的歷史還原。
本書對唐代樂藝機構的建制進行了系統梳理,考察了內教坊、梨園、仗內教坊等機構的發展過程;探討了宮廷女樂、 內園小兒等樂藝人員的歸屬;對長期流傳的一些錯誤觀念進行了辨析。書中還介紹了分布于各藩鎮的官伎及長安市井伎的形成與發展,揭示出唐藝輝煌的制度原因,闡明了大唐宮廷對于唐代文藝的深刻影響。就此而言,本書填補了唐藝研究領域的諸多空白。
宮伎/官伎/市井伎 梨園/內教坊/宜春院
國內首部唐代樂藝機構研究著作
匯集豐富原始文獻,追溯大唐文藝興盛的制度原因
中國文學史從此更加生動
王立,女,生于1973年,馬來亞大學哲學博士,現居加拿大。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文學,兼事創作與翻譯。
序一/王兆鵬 1
序二/潘碧華 5
序三/董希平 8
緒論 11
及時章 古代樂戶與樂伎
及時節 樂戶概述 25
第二節 樂伎概述 36
第二章 唐代政治與樂藝機構變遷
及時節 唐代與樂藝娛樂相關的政治特點 53
第二節 唐代的宮廷娛樂場所 61
第三章 武德內教坊
及時節 武德內教坊的結構建制 73
第二節 武德內教坊的沿革與初唐文藝 84
第四章 宮廷樂藝機構:內教坊
及時節 內教坊的結構建制 91
第二節 內教坊的沿革與唐代文藝 115
第五章 宮廷樂藝機構:梨園
及時節 梨園的結構建制 129
第二節 太常寺法部 146
第三節 梨園與詞的興起 165
附一: "宮內梨園"辨 181
附二: 梨園新院 187
第六章 宮廷樂藝機構:宮廷女樂
及時節 宮廷女樂的結構建制 193
第二節 宮廷女樂系統的沿革與詞的傳播 209
第七章 宮廷樂藝機構:內園小兒、宣徽院樂藝機構、仗內教坊
及時節 內園小兒 217
第二節 宣徽院樂藝機構 226
第三節 仗內教坊 231
第八章 地方樂藝機構:樂營官伎
及時節 官伎制度的形成 253
第二節 官伎別稱與官伎制度之特點 260
第三節 樂營 273
第四節 官伎的來源 279
第九章 市井伎:長安北里之伎
及時節 長安市井伎概述 293
第二節 平康坊之北里 299
第三節 北里之伎"出官使" 303
附錄一:翰林內教坊 308
附錄二:鼓吹署教坊 310
主要參考文獻 318
后記 330
序一/王兆鵬
文如其人。文學作品如此,學術論文也一樣。王立的《唐代教坊考》,就一如其人。
王立行事果斷干練,行動力強。她本科讀的是農學專業,畢業后從事農藥研究。干了兩年,離開本行投身圖書出版業,做得有聲有色。事業蒸蒸日上之時,又改行轉向讀文學碩士,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如期拿到碩士學位后,只身下南洋,去馬來亞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中國詞史和古代音樂史。三年時間,便順順地完成博士論文,獲得博士學位。而未及博士畢業,她又離開熟悉的創業之地北京,舉家移居加拿大,到陌生的世界里重新開始。讀書、創業,一路打拼,雖歷經艱辛,但都如愿以償。
她做研究,寫學術論文,也是這般利索。我原以為,像她這樣"半路出家"的博士,寫起考據性的論文來,多半會結結巴巴、疙疙瘩瘩,不承想,她的考據文章寫來那叫一個利索爽快!全然沒有一般博士論文體的生澀堆砌、拖沓冗長。在前輩學者中,能把考據文章寫得清通流暢、輕快活潑的,不乏其人,李長之先生的《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就堪為典范。但能把考據性的博士論文寫得如此簡潔流暢,讀來讓人興味盎然的,相當罕見,至少我是在王立的論文中才頭一回體會到。
初讀王立此文的緒論,便覺清風撲面。博士論文的緒論,依例都有文獻綜述,對已有的成果進行梳理,以交代選題的研究基礎、存在的問題和自我努力的方向。一般博士論文的綜述,往往是羅列成果名稱和相關觀點,讀來冗長而乏味。可王立的綜述,簡明扼要,但絕不簡單草率,在充分掌握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其融會貫通,了然于心后直陳已有觀點的得失,斬截痛快。前輩時賢的觀點,誰是誰非,對在何處,錯在哪里,直接點明,毫不含糊。哪些問題已經解決,哪些問題沒有解決,自己要解決什么問題,都說得透切、明白。至于正文,更是如此。論文的觀點是從大量的文獻史料中考辨提煉而來,確切、有理據,但絕不生硬地堆砌材料,而是將史料予以巧妙處理,或全引,或摘引,或撮述,或參見,史料豐盈充實,寫來卻靈動簡要。結論觀點,讓人信服。
要把考據論文寫得靈動鮮活,除了對歷史真相和文獻資料的透切理解之外,還需要良好的語言駕馭能力和表達能力。非科班出身的王立,何以能有如此嫻熟的語言功底和技巧?原來,王立是"文藝青年",能詩擅文,曾發表過多篇散文和詩歌、小說,翻譯出版過《泰戈爾詩集》、《紀伯倫詩集》和《天堂玫瑰》等。豐富的文學創作和譯作的實踐經驗,磨礪出一副犀利明快的筆鋒,因而寫起論文來也是行云流水、暢達清通。
王立處事有主見,做學術研究也一樣有主見,獨立思考而不盲從。歷史真相,必經自己深入探索而加以還原,不人云亦云。即使是前輩大師的結論,她也以科學的精神予以質疑求證,絕不隨便引用敷衍。如陳寅恪、任半塘兩位赫赫有名的前輩, 都將梨園分為"禁苑梨園"與"宮內梨園",王立經過深入考察后認為其"不確",并提出自己的觀點。王立此文中諸多新結論、新觀點是否正確,自然有待學界的認同,但其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勇氣和精神誠為可嘉!
王立與我有著特殊的師承淵源——她的碩士生導師、中國傳媒大學的董希平教授是我的碩士,她的博士生導師、馬來亞大學潘碧華教授與董希平是同門,都是北京大學袁行霈先生門下的博士,而我曾在馬來亞大學任客座教授,跟潘碧華是同事。因為這層淵源,我與王立頗為熟稔,她的行蹤去就,總是及時時間讓我知曉,跟我分享她成功的喜悅與奮斗的快樂。
我樂于為她寫序,倒不僅僅是因為這層特殊的師承關系,而是有感于此書的特殊貢獻。以前看崔令欽的《教坊記》,卻不知唐代教坊究竟是怎樣的情形;讀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屬教坊及時部",不明白這"教坊及時部"究竟意味著什么;誦白居易《長恨歌》的"梨園弟子白發新",也不清楚梨園與教坊是何關系、有何區別。讀罷此書,這些疑問都渙然冰釋。
不僅如此,唐代有關音樂機構如武德內教坊、內教坊、左右內教坊、梨園、太常法部、仗內教坊、鼓吹局教坊、宜春院、云韶院、宮廷女樂系統、內園小兒等機構的性質、職能及彼此間的關系,歷來混淆不清,王立此文都進行了系統細致的梳理,基本弄清了各機構的所屬關系、建置沿革、人員構成、運行機制、日常職能和表演項目,是唐代音樂史、文學史和文化史的重要收獲,將唐代音樂制度史的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王立是難得的學術人才,雖然暫離學界,但我期待她能時時回望學術,以更加從容的姿態繼續關注和從事詞學和音樂制度史的研究,收獲一定更大更多。
二零一五年三月于武昌承歡堂
序二/潘碧華
任半塘先生對唐代文藝學推崇備至,認為其足可以成為一門學科——"唐藝學"。任先生自己就撰有關于唐代文學藝術的著作,像《唐聲詩》、《唐戲弄》等,身體力行地從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為"唐藝"研究指示門徑。
大致說來,王立這部《唐代教坊考》也應該屬于任先生所說的"唐藝"范疇。
王立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從教坊這個機構入手,翻檢大量資料來尋繹唐藝的某些發展規律,這其中有機構文獻的考辨,有樂伎活動的描述,有文學發展的剖析,上述三者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系,共同運行于"唐藝"這個系統之內。比起單純地討論制度、樂伎、文學各自本身來考察文化本質,這種系統論方法的優勢顯而易見,獲得的結論更科學、也更接近歷史本來。
書稿切入角度獨特,所以相關的考證雖然繁瑣,卻只顯精密而不讓人感覺啰嗦。作者扎實的功底和耐心的經營,使得書稿在很多方面都有所突破:對唐代樂藝系統、機構建制等進行了系統梳理,特別考察了(武德)內教坊、教坊、梨園、仗內教坊等機構的發生、發展;對名目繁多的宮廷藝人的編制、職能、活動做了較為的歸納;明確了宮廷女樂、內園小兒等的歸屬。行文中書稿指出并訂正了長期流傳于學界的一些錯誤觀念。這是文獻學的創獲,也為后來唐藝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就唐藝學意義而言,這部書稿可謂首部樂藝機構研究專著。其突出特點在:不滿足于精審的文獻梳理,而是在此基礎上,將機構各層面的探討、延伸對應到文藝活動諸層面。這樣,整個研究就活了起來,也使文獻研究具備了更深層次的意義。通過各樂藝機構的職責、功能等考辨,揭示了它們與唐代樂藝發展的關聯。如對梨園、法曲、官伎、北里市井伎等進行考辨,清晰地說明了詞的發生、發展、傳播、表演等的主要因素和途徑,這是以往治詞者容易忽略的,有助于完善詞史的描述。又如對教坊、散樂的考察,揭示出了通常戲曲史描述忽略之處。
書稿的視野又是開闊的,在重點描寫中央的樂藝機構之外,還介紹了由此所衍生的、分布于各節度使幕府的官伎,介紹了長安北里的市井伎,并探討了上述兩種樂伎的設置、變化、管理等情況。這顯示出書稿小中見大、由點及面的構思,以及從一個側面揭示唐藝輝煌的制度原因的企圖。
王立這部書稿,是以她的博士論文為主體修訂而成的。她的專業基礎很好,對于研究工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在她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是她的博士指導教師,論文寫作期間她因為同時要處理一些事務,論文做得很辛苦。但是她精力充沛、動手能力很強,總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如期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了答辯。論文得到了答辯委員會的好評,我個人也很滿意。
現在王立的論文能夠出版并廣為學界所知,我感到很欣慰。
王立后來移居加拿大,我希望她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好,也祝愿她前程遠大。
2015年3月10日于馬來亞大學
序三/董希平
盛唐氣象一直是關注中國文化者所津津樂道的話題,對于盛唐氣象本身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討,學術界的相關成果也很豐富。然而,眼前這部《唐代教坊考》,還是讓人不禁產生耳目一新的驚喜之感。
唐代諸樂藝機構是行政管理工具,但因為其管理對象的性質,于是又具備了影響藝術發展的能力;樂藝機構的管理對象——樂伎,本身既是唐代歌舞、文學等藝術的傳播者,又是載體,在某些特定時間或場合,又是創作的參與者;如此,管理機構—樂伎—藝術作品,三者形成了一個微妙的影響關系。該書正是以此關系作為行文框架,細致論證諸機構的沿革、建制、運作,進而描述其所管理藝人的活動,兼及對相應藝術形式的影響。
如此縝密的分析之下,盛唐氣象的輝煌似乎才有了更合理的解釋,盡管話題僅限于藝術,甚至是藝術的一小部分:一代藝術的繁榮,民間影響不可或缺,中外交流功不可沒,作者們的天賦更是根本,但是相關制度的影響,恐怕也不可忽視。
從制度層面入手考察文學藝術的發展并探討其規律,前人時賢已多有創獲,如《唐代進士行卷與文學》(程千帆)、《唐代科舉與文學》(傅璇琮)、《唐宋詞與唐宋歌妓制度》(李劍亮)、《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馬自力)、《唐代銓選與文學》(王勛成)等等,都是開一時風氣的作品。但該書在借鑒已有成果的基礎上,成功突出了自己的獨到之處:抓住"教坊"這一核心,有條不紊地由中心而分支、由中央而地方,考察其沿革、活動,直至辨析所轄樂伎活動及諸藝術現象,高屋建瓴,視野開闊,雖線索繁雜卻絲毫不亂。讓人認識到,唐代藝術浪漫恢弘氣質的養成,教坊制度的"頂層設計"功不可沒。
該書文獻功底扎實,考證嚴密,基于此而得出的若干結論,或可修正之前已有的看法,或可為以后探討提供新的參考。該書的研究方法以及由此而推斷出的若干結論,會對唐代文學藝術研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該書的作者王立女士,長期從事文化出版工作,對于文化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和她的愛人李永田先生,曾經有過若干學術合作。他們夫婦性格豪爽,為人厚道,是我能夠暢快聊天的朋友。后來王立申請攻讀碩士研究生,我有幸忝為指導教師。在眾多同門中,王立聰明能干、樂于助人,受到大家擁戴,大家有事也樂于找她幫忙,是研究生中的"大姐大"。她選擇了唐代樂伎這個題目進行碩士論文的寫作,博覽眾書,刻苦努力,論文完成以后得到了評委的好評;經過修改,發表在《讀庫》,也產生了很好的反響。
碩士畢業后,王立申請到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隨潘碧華女士攻讀博士研究生,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的中國學研究在亞洲乃至世界都有相當的影響,潘碧華女士也是具有很深造詣的學者,我很看好王立的學術前途。果然,現在她經過修訂的碩士、博士論文《唐代教坊考》成書,書稿發來,我看到了王立的辛勤工作,也看到了她的巨大進步,并為此感到由衷的高興。
王立現在定居加拿大,文化研究與教育一直是她感興趣并從事的行業,如果可能,我希望她能夠繼續唐代教坊研究這個題目,對教坊等機構的活動產生于特定文學藝術現象和形式的影響,繼續進行細化和深入研究,并進而將領域擴展到唐代其它制度與文學的關系探討上。
是為序。
2015年3月12日
后記
讀碩士時,董老師手里的課題是關于宋詞演唱,同門幾人紛紛試圖跟從。彼時尚未寫過論文,初生牛犢,妄想先寫歌伎,再寫演出形式。和老師說題目,老師說,太大,你作不了??s小到演唱的主體——歌伎。又和老師說題目,老師還是說,太大,你作不了。補了一句,先查文獻再說。從宋代文獻入手,看了沒多久,就被紛繁的各種伎的名稱沖昏頭腦。溯本求源,看唐代文獻。經過兩個月密集查閱文獻、作摘錄、分類,逐漸有了頭緒。再和老師說,作官伎。老師許。于是,原本想作宋代的我,留在了唐代。
這一停留,便是六年。寫官伎時,順帶寫了市井伎,但不敢碰教坊伎——各種教坊、還有梨園等等,太凌亂、復雜。申請博士時定研究課題,在董老師的鼓勵下,選了教坊伎。重新翻閱文獻。等到作完文獻摘錄分類后,頭腦里已經不能再裝任何其他事務,滿腦子的拼圖碎片。它們仿佛自行構建了一個小宇宙,在我的頭腦中旋轉不停,從我眼前轉過,想抓又抓不住。急切地看各種相關研究著作,不放過任何一絲能啟發思考的線索。真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相信任何一位寫過博士論文的人都有同感。記得某夜夢中忽醒,對玄宗內教坊與左右教坊的關系赫然明了。就這樣一點點地從文獻中找到答案,將唐代宮廷、朝廷的各類樂藝機構梳理出來。大腦也仿佛被拎出來,重新摺疊后再放回去。
論文初稿二十萬字。交給潘老師審閱,老師說,學校要求論文字數不能超過十萬,改了樣稿示我。近一年來建立起來的大廈瞬間轟然坍塌。好在地基在,磚石在,還可以重建。老師審過二稿后,接踵而至的問題是學校要交英文稿。英文及時稿還是被否定了。委托學英文的同學幫忙修改的第二稿亦未獲老師首肯。老師督促一定要找英文是母語的編輯修改。恰好此時已搬家至溫哥華,輾轉找到編輯杰夫。杰夫和我坐在咖啡館里一句句地改論文。他先看,如果能看明白,就直接對修辭、語法進行修改??伤幻靼?,就要解釋給他聽。杰夫很認真,遇到他認為邏輯性不強、不能說服他的,堅決不改,一定要我先改寫。有時候一句話能討論一個多小時。歷時三個月的地毯式討論之后,文稿又大改了幾次。
外子支持我讀書求學,雖然他認為這些純屬興趣所致。他說:某一領域內全職工作五年以上便可算專門人士,您現在也算是樂伎專家了。我謹慎地指出,只能算唐代的。參加過一次宋代文學年會。組里前輩們討論的問題我皆懵懵懂懂,等他們談到唐代教坊時,才斗膽發言。前輩們贊揚我博學,我誠實地回答,陳述博士論文而已,其實也只懂這些。絕非謙辭?;肆陼r間,僅對唐代從宮廷朝廷到地方民間的娛樂機構粗涉皮毛,得出的結論還不一定都正確。無論怎樣,算是當代研究對唐代樂藝系統這個"無人地帶"的微薄建設吧。
歷史還原無止境,只能接近,卻永難達到真相。一代代學人所做的都是盲人摸象,摸出來的結論多了,湊在一起,便離大象的本來面目近了。有時一閉眼睛,仿佛能看到唐長安的繁華熱鬧,歌舞不斷。不免感喟,唐代真是歡娛的巔峰。那時候人們的生活與娛樂緊密相聯,娛樂得又那么有藝術性,聲色犬馬皆不離聲。惜其后樂藝一路消散,最終連秦樓楚館也笙簫漸歇。當責編建議給書取個普及性的名字時,遂想到"歡娛的巔峰"。以此概括唐代的樂藝盛況,不為過。
2015年仲春,二酉書洞
本書是目前學界關于唐代宮廷樂藝機構研究的最詳盡的論述,對可見的各類相關文獻作了認真梳理、分析,并通過對詞樂起源的探討,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詞這一發生于唐、首盛于宋的全新詩歌形式的發生、發展過程,對中國文學史的完善做出了貢獻。
——施吉瑞教授(Jerry D. Schmidt)
本書從非常新穎的角度探討了唐代教坊伎,填補了學術空白。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王立的新書在對于那個時代及其樂藝實踐的研究方面有三個新突破:研究視界超越宮廷和長安,對藩鎮的樂藝活動進行了考察;對各社會階層人士參與唐代音樂活動的情況進行了探討,呈現了在不同的情景下,達官貴族與樂工樂伎相互影響的過程;通過廣泛征引歷史學、文學領域的一手資料,揭示出樂工的樂藝實踐對音樂和文學所產生的影響。對于唐代音樂與文化感興趣的專業學者或非專業讀者來說,本書都非常值得一觀。
——田安教授(Anna M. Shields)
以前看崔令欽的《教坊記》,卻不知唐代教坊究竟是怎樣的情形;讀白居易《琵琶行》的"名屬教坊及時部",不明白這"教坊及時部"究竟意味著什么;誦白居易《長恨歌》的"梨園弟子白發新",也不清楚梨園與教坊是何關系、有何區別。讀罷此書,這些疑問都渙然冰釋。能將考據性的學術文章寫得如此簡潔流暢、興味盎然,這在國內學術界是相當罕見的。
——王兆鵬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