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作品是藝術思想的反映,什么樣的藝術思想就會引發什么樣的藝術作品。本書所說的"藝術思想",主要包括人們對藝術表現主題的要求、作品形式與風格、意境的評鑒,和對創作技藝的欣賞諸方面。上述方面當然也牽涉到人們對"藝術"及"藝術作品"的功能性認識內容。
在中國,藝術思想是在以血統為紐帶的嫡長子繼承制的宗法制度下形成、并發展至今的。在農耕經濟的皇權制度歷史時段下,藝術思想并不隨朝廷易手、朝代更替而迅即改變,而是自有一個漸進漸變的過程:有的時候幾種藝術思潮共存,但總有一個主流地位的思潮在起主導作用。而非主流藝術思潮與主流思潮之間總處于相互消長的地位變換過程中,在此過程中,藝術思想也發生了從簡單到豐富的變化。其中由唐至宋,出現庶民出身的文人士夫群體,強化并賦"雅"文化予新觀念;而元明以降,被正統宗法社會邊緣化的基層社會迅速膨脹,基層社會的藝術思想不論其成員,還是藝術表現門類、樣式,都顯得體量龐大,其思想結構卻仍不得不仿自正統宗法意識。基層社會藝術思想和文人、貴族藝術思想自此構成中國藝術思想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滲透、影響又相互排斥,演繹出中國藝術思想特有的光彩。
前言
及時章 藝術意識的萌芽
及時節 藝術來自何方
第二節 從藝術元素到藝術創作
第三節 節 奏、韻律與和諧
第二章 強盛力量的藝術追求
及時節 "樂舞"的禮制教育功能
第二節 "獸面紋"的是與非和"撥爾而怒"的藝術追求
第三章 百家爭鳴中的藝術見解
及時節 以"絢"為美的主流藝術思潮
第二節 孔子的"質素"說
第三節 墨子、韓非子的"反文"
第四節 "浩然之氣"和"凡人有所一同"
第五節 老子的"滌除玄鑒"
第六節 莊子的"坐忘"、"心齋"
第七節 藝術的附庸性
第八節 《易經》的"象"
第四章 深沉宏大演漢風
及時節 修身正性的琴論
第二節 書法即是"心畫"
第三節 漢畫和"放意相物"
附:漢《蒼山元嘉元年畫像石墓題記》碑文的校釋
漢《東郡厥縣東阿西鄉常吉里薌他君石祠堂》碑文的校釋
漢宋山"永壽三年"石刻題記的校釋
第五章 藝術思想的覺悟
及時節 "教化"規范和以"質"抑"文"
第二節 "正樂"和"聲無哀樂"
第三節 "書乃吾自書"
第四節 從"以形寫神"到"骨法用筆"
第五節 從清談之風到佛學思辨
附:《畫山水序》新注釋
第六章 藝術思想的成熟
及時節 "一舞劍器動四方"
第二節 從"秀骨清象"到"豐腴為美"
第三節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
第四節 繪畫的"品"位
第五節 "二十四詩品"和它的影響
第六節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第七節 "氣韻"的新解
第七章 "天工與清新"的藝術思潮
及時節 豪侈生活和平淡情調的共生
第二節 絢爛至極,歸乎平淡
第三節 "形"、"理"、"意"與"禪境"的追求
第四節 懷舊思緒和"逸品"的張揚
第五節 書法的風神和人文精神
第六節 以"義"易"仁"的民間藝術價值觀
第八章 藝術的平民化傾向
及時節 關注民生
第二節 寓意的民族情緒
第三節 抒寫情懷與"文人畫"樣式的確立
第四節 夭折的"磨合羅"
第九章 "復古"思潮及其"反撥"
及時節 藝術形式的復古
第二節 "本體"說和"童心"說
第三節 "意趣"和"本色"
第四節 文入畫樣式的完善
第五節 "畫分南北宗"
第六節 造境的自然氛圍追求
第十章 市民藝術思潮的興起
及時節 以"義"為核心的藝術思潮
第二節 "指事為之"和"內極才情,外周物理"
第三節 貴在自成一家
第四節 俗到家時便是雅
第五節 山水畫藝術的歧見
第六節 "攝情"、"活脫"和"靈苗自探"
第十一章 滄海橫流
及時節 藝術的"境界"新論
第二節 藝術的"情感教育"
第三節 美育代宗教的主旨
第四節 美術的改良與革命
第五節 "二徐"的歧見
第六節 浴火新生
后記
及時章 藝術意識的萌芽
藝術思想是人類所特有的思想,藝術的意識則是藝術思想的片斷,人的藝術思想是在長期藝術意識的累積下逐漸形成的,但就具體的"人"而言,各人的藝術意識和藝術思想并不盡然相同,有的人比較淡薄,有的人比較濃郁,有的人比較陌生,有的人比較敏感……但是,藝術意識的最初起始點在哪里?形態怎樣?都是我們研究藝術思想史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及時節 藝術來自何方
藝術是怎樣發生的?這個問題有多種答案,一般影響較大的答案,有最早的"游戲說"、"模仿說"、"勞動說"等等。
在康德提出藝術和游戲相通的基礎上,席勒作進一步的詳論:
表明野人進入人性的那個現象是什么現象呢?不管我們對歷史的探究深入到什么地步,這個現象在所有擺脫了動物狀態的奴役生活的民族中都是一樣的:對假象的喜愛,對裝飾與游戲的愛好。
他提到的"假象"(Schein)一詞也可譯為"外觀",他認為客觀事物的實在,只是客觀事物自己的作品,而事物的"外觀"已經是人的作品了。對"外觀"的"喜愛",也必然會導致對客觀事物外在輪廓、形式的一種"模仿"的"沖動"。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沖動"呢?
在他看來,就是"精力過剩", "精力過剩"就要及時"宣泄",最簡單又最有效果的"宣泄",能夠充分表達出在"模仿"方式下那種對"外觀的喜悅"的,就是"游戲"了。
在一些少數民族保留下來的族群舞蹈中,確乎可以印證席勒的這番見解,2002年前后,我在貴州的憚家族群,看到族中四位長老帶領年輕族人習舞,在蘆笙樂曲中圍成一圈順時針運動,或立身前行,或躬身前躍,或彎腰搖晃,或蹲步仆地……其實就是對虎犬、雞鴨、蛇蛙等動物行走"外觀"的"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