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圖書
人氣:47

中國遠征軍:滇緬戰爭拼圖與老戰士口述歷史

騰訊華文好書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的存亡之戰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紀實文學  
  • 作者:[袁枚芳]、[呂牧昀]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39994284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10
  • 印刷時間:2016-10-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在八年抗戰的記錄中,中國遠征軍的歷史從來是鮮為人知的。在戰爭中幸存的戰士經歷如何?他們是誰?為何當年會不約而同毅然參軍?戰士的自述,有血有淚,至情至性,激昂處令人血脈僨張,哀婉處令人泫然淚下,不勝欷歔。

老兵的故事讓我們明白歷史千絲萬縷的關系、正邪的角力、光明與黑暗的爭斗;讓我們進入自己的深心:出生入死的恐懼與勇氣、無家可歸的彷徨與鍛煉、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堅持;尋夢時的勇往直前與義無反顧、夢想幻滅時的絕望與嚎哭;友情的無私奉獻、愛情的忠貞不渝;陰差陽錯的遺憾、人性尊嚴的渴求;國破家亡的義憤填膺……凡此種種,都來得如此真實、動人及深刻。

本書呈現了兩幅鮮明不同的歷史圖像:一幅是年輕遠征軍在大時代顛沛流離的激情,另一幅是退役遠征軍在晚年時向莘莘學子細說往事的溫情。兩者互相穿梭交織,把歷史活現眼前,讓我們看見歷史如此貼近人生,并產生一份深刻的共鳴。

編輯推薦

“騰訊•商報 華文好書”2016年10月上榜圖書

十三位用青春、傷患、生命死戰日寇的老戰士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存亡之戰

中國遠征軍老兵追憶當年的戎馬生涯,重現那一段被歷史湮沒,卻對抗戰成敗攸關重要的滇緬戰役。

十三位用青春、傷患、生命死戰日寇的老戰士

一場捍衛中國抗戰生命線——滇緬公路的存亡之戰

中國遠征軍老兵追憶當年的戎馬生涯,重現那一段被歷史湮沒,卻對抗戰成敗攸關重要的滇緬戰役。

作者簡介

袁梅芳

中學博學中國歷史科老師。曾與周結嫻老師帶領學生考察新界北區村校,于2002年完成《北區村校過去、現在與未來》小書,乃開村校探究之先。四年前開始,有幸先后結識參與二次大戰的十多位老戰士,保障“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毅然與學生以文字承傳這段幾近湮沒的抗日重要片段。

呂牧昀

2015年新高中文憑試應屆考生。本書歷史篇“可歌可泣滇緬戰爭”的主筆。熱愛研讀中國歷史,敬仰抗戰志士仁人舍身救國的抉擇,決心盡己之力,撰述史篇,弘揚遠征軍戰士將領救國的高尚情操。

目錄

序一不容青史變成灰 / 胡春惠 / 1

序二向師生們致意 / 武之璋 / 4

序三毌忘滇緬戰爭抗日英雄 / 丁新豹 / 8

序四時代精神穿越七十年 / 周梁楷 / 10

序五閱讀老兵:邀請你進入一次靈魂的旅程 / 楊秀珠 / 14

自序感恩 盡心 / 袁梅芳 / 16

前言朝花夕拾:傳承的意義 / 謝愷忻、王雯潔 / 26

可歌可泣滇緬戰爭

及時次遠征緬甸 / 3

(一) 太平洋戰爭前的抗日及國際形勢 / 3

1. 中國抗日形勢 / 3

2. 國際外交形勢 / 10

(二) 太平洋戰爭的發生、中國遠征軍的成立及作戰經過 / 17

1. 日本擴大戰線,中、美、英、荷聯盟作戰 / 17

2. 中國遠征軍首進緬甸 / 20

(三) 及時次遠征入緬的得失 / 45

1. 制空權的重要性 / 45

2. 的思維與決策 / 47

3. 及時次入緬作戰的策略失誤 / 49

4. 意義深遠的影響 / 57

第二次遠征——緬北、滇西反攻 / 59

(一) 一支現代化軍隊的誕生 / 59

1. 中國駐印軍成立 / 59

2. 印度藍伽受訓 / 61

3. 滇西整訓 / 71

4. “十萬青年十萬軍” / 73

5. 西南聯大從軍潮 / 76

(二) 反攻部署 / 78

1. 開拓中印公路 / 78

2. 空中力量的加強與駝峰航線 / 88

(三) 反攻進程:緬北滇西雙線攻日 / 92

1. 史迪威提前反攻 / 92

2. 日軍部署 / 96

3. 胡康河谷戰役 / 98

4. 突破杰布班山,勇越天險 / 102

5. 孟拱河谷戰役 / 103

6. 密支那戰役:艱苦激烈的持久戰 / 107

7. 及時階段戰后局勢 / 112

8. 滇西局勢 / 113

9. 緬北第二階段的反攻 / 124

10. 芒友會師 / 129

11. 緬戰終結,秋風掃落葉 / 130

(四) 滇緬反攻戰的總評 / 138

1. 第二次滇緬作戰得失 / 138

2. 滇緬反攻作戰的勝利因素 / 139

(五) 滇緬抗戰風云人物 / 151

1. 戴安瀾將軍 / 151

2. 齊學啟將軍 / 158

3. 史迪威將軍 / 163

4. 孫立人將軍 / 177

可尊可敬老戰士

國難當前,投筆從戎駐滇緬邊界 / 袁學姜 / 201

政工隊宣傳抗日,改任無線電報務員 / 黃光漢 / 215

從流亡學生到入緬遠征軍、國軍傘兵團 / 胡建中 / 234

三次離隊隨心志,千言家書表心跡 / 陸嘉昌 / 252

緬甸華僑赴戰場,藏書檔案記歷史 / 曾子杰 / 278

儒將風范,負傷不退,沖鋒陷陣 / 萬劍舞 / 296

放棄菲僑身份,戰地醫院、印緬前線任譯員 / 王忠詩 / 313

西南聯大學子征調參軍,隨軍擔任翻譯官 / 黎模慎 / 338

為報日軍殺父仇,遠征甘成負心漢 / 蘇漢武 / 350

槍林彈雨架線路,通訊兵險地執勤 / 黃樹開 / 366

防毒排前線勇殺敵,屢遭批斗身心摧殘 / 蘇定遠 / 386

無緣入緬,防御炮手中國戰區轟敵 / 黎鋒 / 401

巾幗英雌后援宣傳,歷劫鴛鴦排萬險 / 吳瑋 / 412

致謝 / 432

參考文獻 / 434

在線預覽

序一:不容青史變成灰

胡春惠

著名歷史學者。中國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韓國釜山大學客座教授。

在我出生不到半年時,日本挑起的“盧溝橋事變”即行爆發,我的故鄉河南省沁陽一帶,很快便被日本軍隊所占領。起初日軍僅占駐縣城,鄉下仍是中央軍、八路軍和地方游擊隊來來往往的地盤。后來日軍發動了對太行山晉東南的所謂“掃蕩戰”,開始派遣其“皇軍”駐扎到我們村莊來,用來封鎖太行山的隘口,防止中央軍和八路軍下山來騷擾。我們家因院落較大又有炮樓和高圍墻,所以變成了日本軍隊的小營房,從此我們全家三十多口流離失所,為了躲避日軍而東逃西避,忽而河南汜水,忽而山西晉城。就在這兵荒馬亂中,我由襁褓到了入讀小學的年齡。在此一階段中,我雖不懂中日戰爭為何而發生,但我卻常聽大人們說:那個人家的房子被日軍的大炮炸掉了,那個村子整個被日軍放火燒了。讓我記憶最深的是,我的三伯父和四伯父被日軍殺害了,我媽媽的小弟亦即我的小舅舅因為在軍校畢業后當了中央軍的小軍官,在日本攻打洛陽時于戰場上陣亡了。在家人的多次愁云慘霧中,我也陪著難過。所以我雖不知中國與日本要長期打仗的原因,但在我小小的心靈里,卻留下了痛恨日本人的種子,特別是恨那些蹂躪我故鄉,隨意在中國大地上殺人放火,以及到處強奸婦女的日本兵。

日本侵華是早有預謀的,早在“明治維新”之后,木戶孝允、西鄉隆盛等便唱出了“雄飛大陸”的口號,到1904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戰勝俄國之后,便將中國的東三省視之為其吞食的禁臠,所以才有日后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禍根。之后,日本更把其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國內地長城以南。從1934年起又開始引誘部分地方軍閥,以華北五省自治的方式,進一步來分裂中國。所幸中國民氣昂揚,日本第二個“滿洲國”的陰謀未能得逞。于是日本進而以赤裸裸的武力進攻河北省的宛平縣城,在1937年7月7日發動了震驚世界的“盧溝橋事變”。

在“盧溝橋事變”之前,日本曾不停地制造事端,向中國挑釁,中國則一再向日本忍讓而呼吁和平,以委曲求全的方式避免戰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本身才從四分五裂中掙扎出來,剛剛完成形式上的統一,全國大部分地區,還停留在災荒需要救濟的狀態,在軍事實力上與軍事強國日本更是十分懸殊。中國陸軍包括部分地方武力在內僅有二百多萬,而日本的正規陸軍及預備役部隊就有近四百五十萬;日本海軍有艦艇一百九十余萬噸,中國海軍艦艇則不到六萬噸;日本空軍能作戰的飛機有二千七百架,中國則僅有三百多架。加上日本工業化軍工業基礎雄厚,實非中國所能對抗。就在無可再退讓的關頭,“盧溝橋事變”爆發了,國民政府蔣委員長乃在7月17日悲憤地發表了著名的抗戰的《廬山聲明》,要求國人從此刻起均要以必死之決心,拼全民族之生命,來拯救國家之生存。

所以在“盧溝橋事變”以后的八年抗戰里,每一次重大戰役中,勿論淞滬戰役、南口戰役、忻口戰役、臨沂戰役、臺兒莊戰役、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德安戰役、隨棗會戰、長沙會戰、桂南戰役、綏遠戰役、豫南會戰、上高會戰、晉南會戰、中條山戰役、湖南常德會戰、豫中會戰、衡陽保衛戰,在歷次的戰斗中,于武器不如人的惡劣條件下,中國軍人上自高級將領下自腳穿草鞋的士兵,無不冒險犯難視死如歸,就像鄭洞國將軍晚年在其回憶錄《戎馬余生》一書中所說,我們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全是用將士們頭顱和血肉,去抵抗日軍的坦克與大炮的,其景況全是慘不忍睹。而為保衛祖國河山獻出生命的數百萬中國英靈,例如我的小舅舅賈超先生,陣亡在洛陽保衛戰的邙山之上。事后非但默默無聞,即使連其尸骨遺骸家人也無處可尋,對于這些抗戰無名英雄們,我們是不該遺忘他們的。

今年是2015年,也是中國八年抗戰戰勝日本侵略者的七十周年,海峽兩岸都將有一些紀念活動。尤其值得欣慰的是,香港這塊原是英國殖民地的地區上,竟有中學老師及其愛徒,憑著自我的民族感情,以自己的財力和精力,搭飛機、坐火車仆仆風塵到處去走訪那些曾參與八年抗戰,年近古稀的老將士們,以孫立人、戴安瀾將軍等滇緬遠征軍將士們為主軸,把他們對日作戰的親身經歷轉成口述歷史,再盡可能地參照搜集到的相關史料,然后編寫成一冊寶貴的記錄。正所謂“不容青史變成灰”,這是你我當代知識分子對社會的重要責任,而袁梅芳老師、尤麗萍老師等在忙碌工作之余,竟起而率先來兌現此一義行,是十分令人感動的。茲當彼等決心將此一史冊付梓之際,在下當然樂為之作序。

胡春惠謹識于香港珠海學院文學院二○一五年元月

序二:向師生們致意

武之璋

知識分子。

1985年6月的倫敦海德公園,早上還有些涼意。我走在巨大的梧桐樹下,梧桐新葉已經長得十分繁茂,但是地下還有一層厚厚的落葉,想是去年秋天的葉子。踩在腳下沙沙作響,似乎在訴說光陰的故事。

遠處忽然傳來軍樂聲,未久看到一隊服裝非常華麗的軍樂隊,奏著雄壯的軍樂,踩著整齊的步伐前進,后面跟著兩排老人。老人服裝非常雜亂,有穿軍服者,有穿夾克者。幾乎所有老人都戴了各種不同款式的軍帽。每個人胸前都掛滿了勛章,老人隊伍步伐不太整齊,但是每個人都精神抖擻。

隊伍行進到一個廣場臨時搭的司令臺下集合。

我突然想到那天是6月6日,是盟軍諾曼底登陸四十周年紀念日。這些老人都是二戰老兵。未久,軍樂奏起英國國歌。國旗在軍樂聲中冉冉升起。老兵舉手敬禮,我注意到有些老兵的手不停顫抖,有些老兵在歌聲中老淚縱橫。

唱完國歌,有幾位大人物上臺講話,有一位美女向老兵獻花。節目在軍樂聲中結束。那時我早已淚流滿面了,因為我想起了抗戰。

任何一個文明國家都會尊敬他們的英雄。英雄的犧牲讓全國百姓受惠,在沙場上犧牲的英雄又多半是無名英雄。戰爭結束了,政府也不會遺忘他們對國家的貢獻,史家也不吝于記載他們的事跡,所謂“崇功報德”是任何文明的政府都該做的事。

中國抗戰打了八年,犧牲了三百多萬士兵、二百多位將軍,四千多位飛行員血灑長空;海軍全軍覆沒,不剩一艘艦艇。

如此慘烈的犧牲、如此英雄的表現,比歐美強國毫不遜色。二戰初期,德軍打法國,法國只撐了兩個禮拜,法國就舉國投降;日軍打新加坡,英國十二萬人不戰而降;打菲律賓時,名將麥克阿瑟倉皇撤離。

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正式爆發,之前我們已獨立抗戰四年之久。我們的裝備是盟國中最落伍的,但我們國軍的表現比起任何一個盟國毫不遜色。

中國成為盟國一員后,與英、美聯合在緬甸作戰。中國作戰的目標是保衛中緬公絡,當時中緬公路是盟國補給中國武器及戰略物資的通路。如果緬甸淪陷,中緬公路被截斷,中國將難以持續抗戰。緬甸是英國殖民地,英國在緬作戰,是為本國利益,更深一層的考慮是怕失去緬甸后日軍西進印度。美國是基于全球戰略的考量支持中、英在緬作戰。

1942年2月中國遠征軍約十萬人入緬作戰,但是因為英軍怯戰、中英協調不足、戰略錯誤等原因,遠征軍潰敗,國軍傷亡達六萬人。1943年10月新38師從印入緬北攻擊日軍18師團,第二次緬甸戰役開始。自此中國在緬進行了連續十七個月的攻擊,打垮了日本33集團軍,徹底消滅了曾經參加南京大屠殺的18師團。收復緬甸,把全部日軍逐出緬甸。根據日本防衛廳出版的緬甸戰史公布,33集團軍的損失如下:

遭受毀滅性損害:2個師團

遭受二分之一損害:5個師團

遭受三分之一損害:3個師團

死亡:6萬3千人

如此輝煌的戰績,讓世人對國軍刮目相看,如此輝煌的戰績足洗中國百年之恥。如此輝煌的戰績是多少英雄用鮮血與性命換來的。但是這些英雄們的歷史,因為種種原因或被扭曲或被強迫遺忘。前年鳳凰衛視有一個專題報道,在緬甸有英軍的死亡將士公墓,有日軍的死亡將士公墓。他們的公墓十分整潔,花木扶疏,由政府雇人管理,遇有節慶派員祭奠。而中國國軍公墓,因為散落多處,有些已經蓋了房子,成為住宅區,尸骨不知去向。有些還存在的墓園也都雜草叢生,殘破不堪,有如亂葬崗。

歷史研究不能只看官方檔案,因為從不能了解歷史全貌。口述歷史、回憶錄也是歷史素材,既可彌補官方檔案的不足,又可與官方檔案互相參證。

近年來大陸官方鼓勵學術界面對歷史真相,兩岸許多學者都致力于國共斗爭、抗戰史實的研究。也有不少人做老兵的口述歷史,但是流落在兩岸以外的老兵是被忽略的一群。

香港袁梅芳老師帶領著一批學生,做了一些老英雄們的口述歷史。這些口述歷史彌補了一段歷史空白。這些以在香港居多的老戰士有一個共同特色,就是自愿入伍,甚至爭赴前線。戰后就停居香港的,相對來說比較幸運,但是也沒人把他們當一回事。所以蘇漢武老先生會說:“2013年,我與黃樹開在家鄉受到佛山‘關愛老兵’志愿者深切的關懷和訪問,他們肯定國軍抗戰的功勞,又提及遠征軍的抗戰歷史,也許是我活到現在最感到欣慰的一件大事。”

這段話聽了能不令人鼻酸?年輕時千里奔赴國難,奮擊日寇。政府不照顧他們,他們得不到應有的榮譽;垂暮之年,民間團體給他們一點關愛,便成為他們一生“最感欣慰的一件大事”。

正如黃樹開老戰士說的:“我們這批青年學生軍,有戰死的,有老死的,也有含屈而死的。能夠活到今天的,也寥寥可數了。我們抗日,為的是民族和國家,國家應給我們一個合理的肯定。”

袁老師師生們的工作不但彌補一段歷史空白,而且是用一種宗教情懷,給予這些老英雄應有的尊敬與愛心。他們的努力必然會得到兩岸三地的回響。“老戰士們的故事必然會傳唱千古!”

媒體評論

借著老兵的故事,我們不但能進入他們的人生片段,還可以呈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感謝老兵的慷慨,讓我們明白歷史千絲萬縷的關系、正邪的角力、光明與黑暗的爭斗;更重要的是,讓我們進入自己的深心:出生入死的恐懼與勇氣、無家可歸的彷徨與鍛煉、生離死別的傷痛與堅持;尋夢時的勇往直前與義無反顧、夢想幻滅時的絕望與嚎哭;友情的無私奉獻、愛情的忠貞不渝;陰差陽錯的遺憾、人性尊嚴的渴求;國破家亡的義憤填膺……凡此種種,都來得如此真實、動人及深刻。

——香港中文大學副教授 楊秀珠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