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關于愛如何成就彼此的故事,是佛菩薩說"一切都是剛剛好"的喜樂故事。
一個海拔4500米處被人遺忘的藏區塔須村,一個平凡的臺灣醫生楊重源。整整9年,他每年堅持上山為村民看病,自費提供3000公斤藥物,甚至資助孩子上學。
為什么,他選擇去離家萬里、四季冰封的藏區,奉獻自己微小的力量?為什么,他一去就是9年,沒有支持,沒有回報,卻依然不負保障?
或許沒有為什么,一切都是剛剛好而已。
楊醫師說,人生總要做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但自己很爽、很有成就感的事。沒有我慢(忍耐),只有感謝。他把每年都能上塔須,視為老天爺恩賜的圓滿,從未想過這些付出是否值得,只是信仰的倚賴,讓內心有了愛人的力量。每個人的心都懷有慈悲,把善因一點點播種,讓愛一步步實現,便成就了生命的豐盛,成就了剛剛好的喜樂。
楊醫師愛著塔須,塔須也成就了楊醫師。他把心留給塔須,而你我心中的塔須,在哪里?你我心中的善因,將在何處落地?
《一切都是剛剛好》是臺灣醫師楊重源在藏區9年修心的真實故事。
內含100幅不為人知的藏區照片!
你多久沒有因幸福流淚了?感動中國!整個寶島臺灣潸然淚下,兩岸數十萬人的心靈為之深深震蕩。
愛不論偉大與渺小,只有剛剛好。
人生總要做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但自己很爽、很有成就感的事。讓一切都跳過物質中介,成就剛剛好的喜樂。
藏區的老人沒病看,孩子沒書讀,再不去行動,就來不及了!
一件事情一定要一直堅持下去,才能看到力量。
一個普通人為了愛的朝圣,將臺灣同胞、兩岸愛心團體、深山中的藏區居民緊緊聯系在一起,這是微薄的愛凝聚起來所造就的力量。
貪心的人,看到利益,無法自已;相對的,慈悲的人,看到痛苦,也克制不了自己。一念之差,足以讓我們省思生而為人的意義。
推薦您購買讀客其他暢銷書:
《別為小事抓狂》
《與自己和解》
《永遠不要找別人要安全感》
楊重源
臺東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從2006開始,因緣際會上藏區塔須村修心,此后每年不間斷。如今,楊醫師已為塔須村累計送去3000公斤藥物,有更多的人跟隨他的腳步上山,播撒愛的善因。
2014年,他成立了喀瑪國際慈善協會,匯集志同道合者的熱情與心意,送愛到塔須與家鄉需要的人身上。
您可以在楊重源醫師的個人網頁看到更多信息:
https://www.facebook.com/ 100004709766696
緣起:為什么要去無人知曉的塔須村?
及時章 一切都是夢想和熱血的驅使
第二章 要把苦,都變作幸福
第三章 堅持到底的付出,才看得到愛的力量
第四章 我不追夢,我被夢想追著跑
第五章 沒有偉大,只有剛剛好
寫在,也是重新開始
(外傳)延續愛,發散愛
一切都是剛剛好 為什么要去無人知曉的藏區塔須,一個人,一去就是9年
……
請相信我,你不是及時個問我這些問題的人,而我也不是及時次細細思索這些問題,試圖給關心我的人答案。但是,無論我如何努力,都找不到──或者至少現在還找不到──一個比較完整的答案。
也許,是因為我心中,也有好多"為什么"吧。
為什么劇烈頭痛的記憶猶在,但每年六月雪一融,我還是會自動回塔須去,承受那嚴重的高原反應,而每年都如仁波切所安慰的"回家就好了",一到塔須寺院,便恢復正常,這無法理解的事物,該如何解釋?
為什么同樣是"人",臺灣的老人求醫不難,塔須的老人卻僅能等待?我實在不解生命的"不公平",而"公平"的定義又是什么?
為什么塔須生活如此貧窮困乏,塔須的村民卻如此樂觀知足?而身為醫師的我,許多時候只能惋惜,只能見苦,卻無力相救?
2006年上了趟塔須后,我不斷自問:我能為塔須做什么?我應該為塔須做什么?回到臺灣,卻連跟上師堪祖仁波切商量都不敢,只能猶豫不決。為什么內心深處分明有股力量在呼喚我回去,卻還是經常經不起外在的誘惑、欲望、挫折和現實的考驗?
我發現,你問我的問題和我問我自己的問題,要回答,都好困難。
以前,我可能會直接說不知道,依舊日日埋首工作,依舊一到夏天就讓存款歸零,拿了我積存的年假,就遠渡重洋上山一個月。
現在,我會說,人生總要做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但自己很爽、很有成就感的事,而每年能回塔須,就是我的夢想。
其實,所有的問題在問出來之前,都不是問題,也不需要解答,一如我所面對的你的關愛。
塔須之名,源自于塔須寺,全名是川藏甘孜地區蝦扎鄉塔須寺,也稱塔須村,位于距離我們實在遙遠的4500米高的巴顏喀拉山脈,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寺院建于十八世紀初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名副其實的山高水遠。 一切都是剛剛好 為什么要去無人知曉的藏區塔須,一個人,一去就是9年
你問我,為什么要去無人知曉的藏區塔須村?因為,人生總要做一些別人覺得沒意義,但自己很有成就感的事啊。
你問我:為什么?為什么愿意這么做?為什么自2006年起,到你我有緣結識的2014年,九年間,我會八度遠赴藏區塔須,一個位于海拔4500米高處、連Google地圖都不知道的小村落去?
為什么我每年6至7月,都要從自己的收入當中,先提領二分之一,接著提領三分之二,甚至到后來,干脆讓存款歸零,只為買藥上山一個月?
貪心的人,看到利益,無法自已;相對的,慈悲的人,看到痛苦,也克制不了自己。一念之差,足以讓我們省思生而為人的意義。
——堪祖仁波切
楊醫師已經把自己的心留在了藏區塔須。讀他的書,你會感受到慈悲的力量,感動流淚之余,也讓我們自問,我們心中那份愛的種子,將在何時何地生根發芽?
——《人間福報》
楊重源醫師所付出的和他的感受都只是"剛剛好"。當時,我不能全然領會,看完他的書,我才知道,他真的做到了,讓一切都能剛剛好。
——楊育正 臺灣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楊重源對藏區那份含辛茹苦的默默付出,是初心,也是堅持心。我們都有善心,但能像他這樣堅持9年的,有多少?
——余湘 聯廣傳播集團董事長
唯有愛,讓我們成為今日之我,也唯有轉一切為愛,方是生命值得保守之物。
——裴彩云 修女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