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會痛,才算長大》作者張智瀾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是2006年北京市高考文科探花,現服務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并被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錄取為在線學生。
《心會痛,才算長大》由30多個生動有趣的真實故事組成,展現了一個北大才女在基金工作、并同時準備赴哈佛求學的經歷和心路歷程。
《心會痛,才算長大》記錄了作者初入職場時的"成長之痛",也見證了公益慈善背后復雜的人性:除了善意與關愛,也會有他人的不信任、不理解、乃至冷言冷語;監獄里特殊的"募捐";還有當生命受到威脅、當活著成為期盼所帶來的沖擊與震撼等等。拋除自己的偏見,學會心痛乃至悲憫,正是完善一個高尚靈魂的必經之路。
《心會痛,才算長大》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內涵對所有的人都具有啟示性意義。
盧新華、王振耀作序推薦
青春成長,我依然沒有長大
直到會心痛,不僅為自己,也會為他人——
心會痛,才算長大
這是一本思辨的書,
放下自我,體悟心痛,才能直抵人性的奧秘與深邃;
這是一本有愛的書,
激活內心的善,才能讓每一個人的前行更加溫暖;
這是一本行動的書,
從麥肯錫、蓋洛普到哈佛,高效管理與超強執行,才能讓一個團隊更有力量;
這是一本讓所有"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深思的書,
它幫助成長中的我們,跨越人生的一個又一個大關。
全部故事來自一個北京高考文科探花、北大才女的真實經歷。
著名作家盧新華、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聯袂作序推薦。
這本書看起來是寫一個北大女生如何在職場中經歷成長之痛,并融入公益慈善事業,學會悲憫他人,終做好去哈佛留學準備的勵志故事。然而,書里揭示和包含的思想內涵卻對所有人都具有啟示意義:痛感孕育了生命,而心痛乃至悲憫,恰恰是完善一個高尚靈魂的必經之路——拋除自己的偏見,走入他人內心,感受他人痛苦,體會他人情懷,發現人性中深切的善意。
——盧新華(著名作家)
書稿,我幾乎一口氣讀完,并不時掩卷遐思。智瀾是2006年北京高考文科探花,目前正準備到哈佛求學,她在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的工作與成長經歷,折射出新一代年輕人的面貌與情懷。工作中遇到問題,他們不僅會從行動、理念,甚至還上升到心靈層面進行反思,這一點遠勝我們這一代人。真實地負起社會責任,將使命感貫徹到每一個制度設計與細節中去,這是中國年輕的社會精英必須要跨越的大關。
——王振耀(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與前人相比,我們的青春并非只有相對豐厚的物質和無憂無慮的生活,我們成長的路上也伴隨著孤獨和迷茫。那些個人的得失與成敗在我心中留下烙印,也讓我逐漸開始感覺到心痛。
——張智瀾(本書作者)
張智瀾,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曾為2006年北京市高考文科探花。現服務于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兒童保險專項基金",并被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錄取為在線學生。
盧新華序:心痛、悲憫與成長
王振耀序:參與社會創新,豐富生命價值
前 言
及時篇 放下,為何如此艱難?
上班頭天,一記悶棍
我的師傅"吾會捐"
新人培訓
"智瀾買粥"與聰明工作
無疾而終的初次合作
七步成詩
不忘初心
Gabe的奇異之旅
50個被拒電話
志愿者來得恰逢其時
放下自我,用心做事
第二篇 成長,就是不斷重生
打開一扇窗
永不言棄
小晴又站起來了
我不是騙子
否極泰來
勝似親人
我要做她的監護人
舍我其誰
尼瑪之光
防人之心不該有
第三篇 心痛,我們才算長大
施的恭敬與受的尊嚴
紅艷艷的枸杞子
慈善是一種生活方式
獨留拉薩
關舟的籃球婚禮
慈善的智慧
田先生的眼淚
我帶徒弟了
成為哈佛在線生
后 記
舍我其誰
一
在我眼里,青春總是和無憂無慮聯系在一起的。每天打開電視,媒體會告訴你90后的"新新人類"們多么青睞不拘一格,"個性"、"自由"、"快樂"才是他們的追求。就像剛滿二十歲的大偉所說,如果弟弟沒有生病,自己可能已經是一名搖滾歌手了。
十八歲那年,大偉從職業高中畢業,一心追求搖滾夢想的他決定早點開始獨立生活。剛過完生日,他就離開河南老家,啟程去四川打工。白天開挖掘機維持生計,晚上四處尋找演出機會。身為搖滾樂隊的主唱,大偉的人生才剛剛拉開精彩的序幕。
然而很快,大偉的字典里就迎來一個新的關鍵詞——"責任"。頭一年父母不幸雙雙去世,留下三個尚未成年的弟、妹,成了孤兒。盡管奶奶沒對大偉提出什么要求,但大偉心里總覺得自己的青春逍遙時光快到頭了。
一個月前,在河南老家,大偉一向體弱的弟弟小二突然腹痛,年邁的奶奶以為孩子吃壞了肚子。眼看村里的衛生員們都束手無策,奶奶急忙讓堂叔帶孩子去縣醫院就診。拿到診斷證明,堂叔立刻給大偉打了個電話,只說了一句話"你的二弟得大病了,你趕緊回來!"
急返家鄉,等待大偉的是小二罹患腎功能衰竭、需要長期進行透析治療的消息。回到破舊的村莊,生存的壓力撲面而來。遠離縣城的這個小村莊是遠近聞名的"移民村",為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幾年前,劉家一家老小搬離故土,在這里開始了新生活。大偉的爸爸選擇跑長途運輸來改善生計。由于路況不熟,一場車禍帶走了這位四個孩子的父親。天塌下來了!可誰知禍不單行,孩子們的媽媽突發腦溢血撒手人寰。年逾六旬的奶奶成了一家人的主心骨。除了大偉在外,這幾年,都靠老人家來照顧其余的三個孫輩。
小二病了,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大偉給我打來報案電話時,像個小學生一樣用筆記下我說的每一句話,直到看到《理賠幫助包》里豐富的圖片,他才稍稍感覺自己有信心幫弟弟收集齊理賠材料。他迷茫地問我,"張姐,你說哪里治腎病好?我上網查了好多醫院,不知道選哪一個……"
最終,大偉決定帶小二赴省兒童醫院進行治療。
在醫院里,醫生說的專業術語讓大偉聽得一頭霧水,除了一摞打印版的公益保險卡《理賠幫助包》和打工積攢下的一萬元錢,他囊中空空如也。
"大夫,你就告訴我,我弟弟多久能把病治好?"
"從醫學上講,孩子需要長期進行透析治療。病人個體情況存在重大差異,目前還不好判斷你弟弟未來的身體情況。但是,他還未滿十歲,如果能及時進行治療,他還有可能恢復身體機能。就看你能不能負擔得起治療費用了。"
"能,我一定能!"一想到父母早逝,奶奶年邁,大偉決心承擔責任,幫助弟弟渡過難關。他主動和我商量收集理賠材料的事,然而好幾次我主動聯系他時,大偉的電話卻總是無人接聽。
"大偉,你怎么不接我電話?"有天晚上大偉來電話時我急忙問他。
"張姐,我在鄭州找了份工作,上班的時候老板不讓帶手機。我剛剛下班,正準備去醫院看小二。"大偉的聲音里透著疲憊。
"上班?我讓你寄的材料你寄出來了沒有?"我急了,生怕大偉耽誤了小二的理賠進度。
"從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我都得打工。張姐你別急,明天我跟老板說,讓他允許我帶手機,我就可以及時給你回信息了。"大偉的語氣中充滿了歉意。
"24小時工作12個小時,你受得了嗎?"想到大偉也才剛剛成年,就要承擔這種重擔,我實在有些心痛他。
"這是我應該做的,要怪就怪我自己以前不好好念書。學歷不高,找不到更賺錢的工作了。"大偉笑著說。
大偉一周工作六天,通過和工友調休,把僅剩的24小時用來收集材料。大偉說他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學生時代。曾經,老師的耳提面命讓他厭煩,繁重的課業簡直就是束縛青春的枷鎖。而今天,為了幫弟弟辦各種手續,醫院、銀行、民政、新農合,都留下了大偉匆忙的腳步。哪一份文件需要對方蓋章,哪一個手續需要奶奶親筆簽名,都寫在他隨身帶著的小本子里,記得密密麻麻,整整齊齊。大偉發現,自己慢慢變了。
這個曾經渴望自由的搖滾青年告訴我,堂叔幾次找到他,叮囑他小二的病不能拖垮全家人。如果大偉把自己累垮了,奶奶和余下的弟妹就更沒有依靠了。堂叔說,小二的病,如果實在負擔不起,就只好隨他去了,"要怪就怪這孩子命不好吧!"
"命?他是我的弟弟啊!爸爸媽媽都去世了,照顧弟弟就是我的責任。如果可以,我就把自己的腎臟捐給他!"大偉堅定地說。
在持續進行規律性透析三個月后,小二的病情逐漸穩定。公益保險的10萬元理賠款成為孩子持續治療的經濟保障。中秋節那天,大偉給我打來電話。我問身在異鄉打工的他,想不想家。
"想啊!可一想到我在廣東打工,以后能存更多的錢給小二康復,我工作起來就有勁!"
"現在還想著當搖滾明星嗎?"
"哈哈哈,我這么年輕就能養活一家人,還能給弟弟治病,比當歌星酷多了!"大偉笑了,"明星可以有很多,可照顧弟弟的就只能是我啊!"
和大偉一起幫助小二是我寶貴的經歷,大偉的勇氣破除了我對九零后的偏見。大偉和小二血脈相連,手足之情讓他放棄自己的夢想,承擔父母遺留下的重擔。其實,在任何年齡段,都不乏主動承擔責任的人。這種承擔,令我心生敬意。
二
圓滿協助小二獲得保險理賠后不久。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讓吉林孤兒小萌成為我心底較大的牽掛。
為她報案的是鄉民政的老蔡,"小張同志,小萌這個孤兒命苦,就指望著你們這個公益保險卡救命了。你說準備些啥,我記下來!"
"請您給我一個電子郵箱,我馬上把理賠所需的詳細材料及說明發個電子文檔給您!"
"上網嗎?這個我不會。而且要是需要給孩子準備好幾樣材料,我恐怕要把鄉里其他的工作安排安排才能來處理這事。"老蔡為難了。
"小萌家里有沒有什么親人能幫她準備材料呢?"
"唉,她家還有一個晶晶……就算是小萌的姐姐吧。不過她不一定愿意回來幫忙啊。"老蔡嘆了口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