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我國及時部編年體通史,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有資于治道。《資治通鑒》是一部文采斐然的政治百科全書,自從問世以來,歷代帝王將相、文人騷客都視如珍寶,爭讀不止。本書從篇幅浩大的《資治通鑒》中選取若干集中描述歷史上著名人物、事件的篇章,通過簡明的體例和精練的注譯,讓讀者能夠了解這部文學巨著的概貌,對古代歷史產生深刻的認識。
推薦購買更多國學類圖書:《史記》 《三國志》 《呂氏春秋》 《帝鑒圖說》
推薦購買優惠套裝:《中華國粹經典文庫·全集》
1.經典,入選本文庫的都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品,是經史子集的精髓,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2.精品,本套書是崇文書局"中華國粹經典文庫"新版,邀請國內著名學者整理并加以注釋,保障了文字的性和學術的性,堪稱上乘版本;
3.好讀,對于廣大讀者來說,本套文庫圖書的特點就是文白對照、名家注譯、圖文并茂,是現代讀者閱讀經典好的普及讀本。
更多國學經典,請關注 中華國粹經典文庫
中華國粹經典文庫:經典常新 前言 商鞅變法 孫臏奇計勝龐涓 張儀游說六國 胡服騎射 將相和 觸龍說趙太后 荊軻刺秦王 鴻門宴 蕭何月下迫韓信 垓下悲歌 衛、霍擊匈奴 張騫出使西域 蘇武牧羊 昆陽之戰 及時次"黨錮之禍" 第二次"黨錮之禍"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淝水之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玄武門之變 安祿山范陽起兵
商鞅變法 [原文]周顯王七年,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馀,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于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譯文]周顯王七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死,他的兒子孝公繼立。孝公出生已有二十一年了。這時黃河、華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水和泗水之間有小國十多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界。魏國筑長城,從鄭邑開始伸向洛水之濱,往北則有上郡;楚國從漢中之地開始,往南邊則有巴、黔申之地。這些國家都把泰國當夷狄對待,排斥它,不允許泰國參與申原各國的會盟活動。于是秦孝公發憤,布行德義,修明政治,想使泰國強大起來。[原文]八年,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愿君舉國而聽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譯文]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給國內下令說:"從前我們的先祖穆公,在岐山、雍都之間實行德政建立武備,向東平定了晉國的亂患,以黃河為國界,在西方稱霸于戎狄,擴大土地千里,天子給了我們方伯的稱號,諸侯們都來稱賀,為后代開創輝煌美好的基業。不幸后來遭致厲公、躁公、簡公、出于這幾代不安寧的政局,國家內有憂患,沒有余暇處理外部事務。韓、趙、魏進攻并奪取了我們先君已有的河西地方,沒有什么比這更為恥辱的了。到了獻公即位之后,鎮守安撫邊境,遷徙到了櫟陽,并且打算向東攻伐,恢復穆公時的原有國土,實行穆公時的政令。我思念已故君王收復失地、修明政令的本意,經常心申悲痛。賓客們臣子們凡是能夠出奇計使泰國強大的,我將給他加官晉爵,并給他分封土地。"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個命令,于是便西行進入泰國。公孫鞅是衛國公族的庶出孫輩,愛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丞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公孫鞅賢能,但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薦舉進用。正值公叔痤身患重病時,魏惠王前來看望他,并詢問說:"公叔你如果有什么意外,那我們的國家怎么辦?"公叔說:"我手下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但有出眾的才能,希望君王將國家大政聽任他去處理!"魏惠王聽了后默不作聲。公叔接著說:"君王若不任用衛鞅,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要讓他走出國境!"惠王答應了公叔的話便離開了。公叔召見衛鞅,告訴他說:"我是把君王排在前面,把臣子放在后面,所以先給君王謀劃,然后才把這些告訴你。你一定要趕快出走,離開魏國。"衛鞅說:"君王不能采納你的意見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納你的意見殺死我呢?"沒有離開魏國。惠王從公叔那里出來,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公叔病得沉重,真使人難過!他竟然想要我把國家大政聽任衛鞅處理!過后又勸告我殺死衛鞅,這不是荒謬背理嗎?"衛鞅到了秦國后,通過秦孝公寵愛的臣子景監而求見孝公,向孝公進說富國強兵的方略。秦孝公十分高興,與他商議國家大事。[原文]十年,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P1-5 商鞅變法 [原文] 周顯王七年,秦獻公薨,子孝公立。孝公生二十一年矣。是時河、山以東強國六,淮、泗之間小國十馀,楚、魏與秦接界。魏筑長城,自鄭濱洛以北有上郡;楚自漢中,南有巴、黔中。皆以夷翟遇秦,擯斥之,不得與中國之會盟。于是孝公發憤,布德修政,欲以強秦。 [譯文] 周顯王七年(公元前362年),秦獻公死,他的兒子孝公繼立。孝公出生已有二十一年了。這時黃河、華山以東有六個強國,淮水和泗水之間有小國十多個,楚國、魏國與秦國接界。魏國筑長城,從鄭邑開始伸向洛水之濱,往北則有上郡;楚國從漢中之地開始,往南邊則有巴、黔申之地。這些國家都把泰國當夷狄對待,排斥它,不允許泰國參與申原各國的會盟活動。于是秦孝公發憤,布行德義,修明政治,想使泰國強大起來。 [原文] 八年,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于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公孫鞅者,衛之庶孫也,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病,魏惠王往問之曰:"公叔病如有不可諱,將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衛鞅,年雖少,有奇才,愿君舉國而聽之! "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王許諾而去。公叔召鞅謝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為君謀,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殺臣乎?"卒不去。王出,謂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國聽衛鞅也!既又勸寡人殺之,豈不悖哉!"衛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監以求見孝公,說以富國強兵之術。公大悅,與議國事。 [譯文] 八年(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給國內下令說:"從前我們的先祖穆公,在岐山、雍都之間實行德政建立武備,向東平定了晉國的亂患,以黃河為國界,在西方稱霸于戎狄,擴大土地千里,天子給了我們方伯的稱號,諸侯們都來稱賀,為后代開創輝煌美好的基業。不幸后來遭致厲公、躁公、簡公、出于這幾代不安寧的政局,國家內有憂患,沒有余暇處理外部事務。韓、趙、魏進攻并奪取了我們先君已有的河西地方,沒有什么比這更為恥辱的了。到了獻公即位之后,鎮守安撫邊境,遷徙到了櫟陽,并且打算向東攻伐,恢復穆公時的原有國土,實行穆公時的政令。我思念已故君王收復失地、修明政令的本意,經常心申悲痛。賓客們臣子們凡是能夠出奇計使泰國強大的,我將給他加官晉爵,并給他分封土地。"衛國的公孫鞅聽到這個命令,于是便西行進入泰國。公孫鞅是衛國公族的庶出孫輩,愛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丞相公叔痤,公叔痤知道公孫鞅賢能,但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薦舉進用。正值公叔痤身患重病時,魏惠王前來看望他,并詢問說:"公叔你如果有什么意外,那我們的國家怎么辦?"公叔說:"我手下的中庶子衛鞅,年紀雖輕,但有出眾的才能,希望君王將國家大政聽任他去處理!"魏惠王聽了后默不作聲。公叔接著說:"君王若不任用衛鞅,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要讓他走出國境!"惠王答應了公叔的話便離開了。公叔召見衛鞅,告訴他說:"我是把君王排在前面,把臣子放在后面,所以先給君王謀劃,然后才把這些告訴你。你一定要趕快出走,離開魏國。"衛鞅說:"君王不能采納你的意見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納你的意見殺死我呢?"沒有離開魏國。惠王從公叔那里出來,對身邊的大臣們說:"公叔病得沉重,真使人難過!他竟然想要我把國家大政聽任衛鞅處理!過后又勸告我殺死衛鞅,這不是荒謬背理嗎?"衛鞅到了秦國后,通過秦孝公寵愛的臣子景監而求見孝公,向孝公進說富國強兵的方略。秦孝公十分高興,與他商議國家大事。 [原文] 十年,衛鞅欲變法,秦人不悅。衛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是以圣人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甘龍曰:"不然。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 衛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學者溺于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告奸者與斬敵首同賞,不告奸者與降敵同罰。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大小。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于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來言令便。衛鞅曰:"此皆亂法之民也!"盡遷之于邊。其后民莫敢議令。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