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全文共294卷,記載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顯德六年(959年)間1362年的歷史。
《資治通鑒》開創了編年體通史的先河,以時間先后為順序記錄史事,大大擴展了紀傳體史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容量。其所記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重要的歷史人物。全書文字簡明扼要,生動流暢,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與《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家之絕筆”。
《資治通鑒》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成就的編年體通史,由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等歷時19年編輯而成,成書后即被奉為皇太子“必讀治國教材”,隨后成為歷代人臣競相抄錄以經世致用的讀本。
戰國爭雄
三國分晉 一〇
桂陵之戰 二一
六國合縱 二二
白馬非馬 二四
負荊請罪 二五
田單封君 二六
天下一統
將渠議和 三〇
高士仲連 三一
縮高之死 三二
韓非使秦 三四
荊軻刺秦 三五
初并天下 三七
嬴政之死 三九
斬蛇起義 四二
趙高弒主 四三
楚漢相爭
約法三章 四六
項莊舞劍 四七
西楚霸王 五一
韓信拜將 五四
平定三秦 五六
半壁江山 五八
垓下悲歌 六五
兔死狗烹 六八
白登之圍 七三
大漢天下
蕭規曹隨 七六
呂后亂政 七七
南越謝罪 七八
廷尉判刑 七九
緹縈救父 八〇
持節云中 八一
細柳屯兵 八三
文帝之治 八四
七國之亂 八五
武帝崇仙 九三
李廣之死 九四
河西四郡 九六
出兵朝鮮 九七
武帝雄才 九九
燕王謀叛 一〇二
良吏黃霸 一〇三
宣帝中興 一〇六
四海臣服 一〇八
成帝好色 一〇九
飛燕身輕 一一〇
王莽篡權 一一四
改革幣制 一二四
光武中興 一二五
馬援誡侄 一四〇
外戚干政 一四一
班超歸漢 一四二
祝良平叛 一四三
母儀天下 一四五
黨錮之亂 一四六
賣官鬻爵 一五二
張角起義 一五四
漢室氣衰 一五五
董卓廢帝 一五八
三國鼎立
四方伐卓 一六〇
官渡之戰 一六一
臥龍出世 一七二
赤壁鏖戰 一七四
劉備入蜀 一七八
煮豆燃萁 一七九
漢中稱王 一八一
水淹龐德 一八三
吳下阿蒙 一八四
敗走麥城 一八六
孫權降曹 一八九
平定南中 一九〇
六出祁山 一九一
智星隕落 一九五
平定遼東 一九六
假癡不癲 一九九
假刀殺帝 二〇〇
后主降魏 二〇二
吳主荒淫 二〇四
三國歸晉 二〇五
南北對峙
劉曜稱帝 二一二
王敦謀篡 二一四
桓溫清談 二一五
淝水之戰 二一六
魏主納諫 二二〇
尊道毀佛 二二一
范縝無佛 二二二
王儉風流 二二三
孝文改革 二二四
遷都洛陽 二二六
玉壁之戰 二二七
高澄欺君 二二九
侯景之亂 二三一
高祖伐齊 二三三
淫逸誤國 二三五
一統歸隋 二三八
隋唐盛世
楊廣奪寵 二四六
煬帝奢靡 二四八
東征高麗 二五〇
牛角掛書 二五六
攻克長安 二五八
茍且偷安 二五九
深宮暗斗 二六一
玄武之變 二六三
從善如流 二七〇
房謀杜斷 二七二
內助之賢 二七三
文成入蕃 二七六
太宗駕崩 二七七
后宮之爭 二七八
二圣臨朝 二七九
鳳鳴朝陽 二八〇
武氏專權 二八一
整頓吏治 二八二
國老薦才 二八四
太平公主 二八五
玄宗掌權 二八六
二相治國 二八九
貴妃受寵 二九〇
玄宗塞聽 二九二
祿山叛亂 二九四
顏公忠節 三一一
劉晏理財 三一二
討伐淮西 三一五
甘露之變 三二一
黃巢兵敗 三二四
舉國混戰 三二五
五代十國
梁晉之爭 三三六
后唐當立 三三七
石郎造反 三四六
死戰契丹 三五七
朝中內訌 三六一
后周太祖 三六八
王峻狂躁 三七三
北抗契丹 三七四
南征淮水 三七六
世宗歸天 三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