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爾認為,歷史、地理、藝術史這三門課程是孩子一生人文素養的底蘊與基石:歷史是時間的縱深所在,地理是空間的廣博所在,藝術可以安放孩子純潔的心靈。希利爾以廣闊的視野和深厚的學識為基礎,從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出發,貼近孩子的心靈,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和親和的姿態,為孩子開啟通往蘊藏無限寶藏的知識殿堂的大門。
歷史帶給孩子們時間上的縱深知識。《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采用編年體的寫史方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重要歷史人物和事件為節點,把不同國家地區在同一時間段的歷史發展放在一個巨大的“時間階梯”上,深入淺出地講述了從萬物起源到二戰結束的歷史大事和著名人物,為孩子們提供了世界歷史中個時代的連續圖景。書中運用“不超出孩子理解能力”的語言和妙趣橫生的比喻,使得那些看起來枯燥無味的孤立史實,不僅有了內在的時空關聯性,而且變得精彩紛呈和寓教于樂,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猶如坐上了魔法飛毯,穿行于時光的隧道,追溯著我們這個世界的來龍去脈和文明進程。
考慮到兒童的閱讀習慣,《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精選了421幅全彩插圖,并配有專業的圖解說明,讓孩子們在掌握豐富詳實的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在腦海里形成一系列可視的連環畫面,從而對世界歷史的知識點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地理帶給孩子們空間上的廣博知識。《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不會讓你被枯燥的地理名詞搞得頭暈腦脹,也不會讓你被氣候、貿易、工業和特產之類的知識弄得心煩意亂。作者以一位博學旅行家(他的行程加起來可以繞地球5圈!)的獨特視角,將世界各地的有趣見聞和風物人情呈現在孩子們面前。
書中,作者首先是和孩子一起升到數百公里的太空之中,從整體上觀察人們一直生活在其中的地球,獲得一個對地球和地理的整體感。隨后則是進行一場環游世界的旅行,見識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中有趣的人文建筑和自然奇景。該書配有261幅高清美圖。
這本書讀起來會讓你覺得很好玩,因為在作者眼中,世界地圖是各種卡通圖案的大拼圖,比如輪廓像靴子的是意大利,像雄雞的是中國……地球如同一個果醬蛋糕,地殼巖層之間的煤、石油,如同蛋糕里的花生粒和果醬……西伯利亞是一個“溫度計凍住的地方”,而阿拉伯則是一個“盛產睡前故事的國度”……總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著名的地理教材,更是一本帶你環游世界的趣味導游手冊——從北美洲到南美洲,從歐洲到亞洲,后是非洲和大洋洲。
藝術給孩子提供心靈的寄托。《希利爾兒童史藝術史》分為繪畫、雕塑和建筑三個部分,作者用簡潔傳神的語言,講述了一個個與那些藝術大師和不朽杰作相關聯的故事,如同一位博學的藝術導游,帶領著孩子們穿行于世界藝術的殿堂之中。在參觀過程中,作者隨時會告訴孩子們很多好玩的細節,比如:古埃及陵墓里的畫中人物都是“側臉正眼,側身正肩”,古埃及藝術家在畫中用上下來表現人物的遠近關系,而兩河流域的藝術家們則用透視法表現人物的遠近關系,等等。
就這樣,作者陪伴孩子們游歷了羅馬、巴黎、雅典等著名藝術圣地,結識了梵高、羅丹、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藝術大師,每一幅繪畫、每一件雕塑、每一幢建筑都在形象地告訴孩子們什么是美,什么是藝術。本書還配有376幅代表性的藝術家的作品圖片,讓人大飽眼福。
真正的“希利爾人文經典”饕餮大餐來了!版本,震撼登場!閱讀效果刷新你的想象!精彩紛呈,無與倫比!超越其他任何版本的豐富與華麗,讓讀者同時享受知識的大餐與視覺的盛宴。
1951年修訂終極定本珍藏版!全球遠程教育體系創始人希利爾驚世之作!歐美中小學人文素質教育奠基之作,西方“在家教育”核心機構當家課本!美國國務院推薦駐外機構學校教材!每個孩子不容錯過的人文啟蒙經典讀本!
著名出版人楊東龍先生傾力打造,創意無限!該版本再現了希利爾作品的精髓和理念!全書多達1058幅全彩原版插圖和高清實物照片,美不勝收!配以專業的知識圖解,物超所值!四大特色,鑄就同類作品的!堪稱迄今完整的中文譯本!
1)定本 完整譯文。該套書從初版問世以來經過了多次修訂,該譯本是愛德華休伊于1951年修訂的定本。休伊是希利爾的得力助手和的修訂者。與初版相比,這個版本增加了不少內容。《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從初版的79章擴展到了90章;《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從初版的68章擴展到了71章;《希利爾兒童藝術史》從初版的80章擴展到了91章。
2)彩色原圖 高清圖解。該套書保留了原著所有的配圖,還增補了大量精美的高清圖片,并進行了專業的彩色處理和詳細的圖注說明,相當于“彩色原圖版”“高清圖解版”二合一的超值版本。
3)專業知識 精準譯文。本書主編及譯者均為相關領域博學專業人士,并擁有多年的翻譯經驗,同時對希利爾本人及其作品進行了深入地研究。無論是整體效果,還是譯文的風格、語氣,都更精準地還原了作者的本意,也更適合孩子閱讀。
4)美設計 品質。采用260mm X 190mm大16開本,圖文并茂,版式舒適;采用80克品質純質紙全彩印刷,紙質輕柔,色彩溫和,裝幀精美,帶給讀者絕佳的閱讀體驗和享受。
相關推薦:
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
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
希利爾兒童藝術史
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Virgil Mores Hillyer,1875—1931),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韋茅斯,是“在家教育”課程體系的創建者和杰出的教育家,他畢生從事中小學教育,酷愛歷史和藝術,喜歡旅行。希利爾從哈佛大學畢業后,在紐約的布朗寧學校教了兩年書,隨后遷往馬里蘭州。1899年,他成為巴爾的摩市卡爾弗特學校的及時任校長。
希利爾有一種天生的異能,了解孩子們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講孩子才能聽明白,如何寫孩子才愛讀,以及孩子成長的規律是什么。希利爾認為,孩子們必須夯實寫作、閱讀和數學基礎,在此基礎上,學生還應當接受歷史、藝術、地理和科學的系統教育。他痛感傳統教科書的枯燥無味,立志為孩子編寫一套讀起來興味盎然的歷史、地理和藝術讀物,正是這套經典教材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愛德華格林休伊(Edward Greene Huey,1899—1959),維吉爾莫里斯希利爾的助理,除協助希利爾編寫并修訂了《兒童世界歷史》、《兒童世界地理》和《兒童藝術史》之外,還編寫過《基礎自然科學》、《動物世界的故事》和《是什么讓輪子轉動》等科普教育類書籍。
《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
第1章 萬物起源
第2章 原始人
第3章 火!火!!火!!!
第4章 從飛機上往下看
第5章 真正的歷史從這里開始
第6章 難解之謎的書寫者
第7章 建造陵墓的人
第8章 沒有錢的富饒之地
第9章 流浪的猶太人
第10章 神話故事中的眾神
第11章 神話故事中的戰爭
第12章 猶太國王
第13章 發明字母A、B、C的人
第14章 鐵石心腸
第15章 樹葉桂冠
第16章 惡劣的開端
第17章 梳著螺旋狀卷發的國王們
第18章 奇跡與邪惡并存的城市
第19章 遭到突襲的宴會
第20章 世界的另一邊:印度
第21章 中國人的世界
第22章 富人和窮人
第23章 羅馬人驅逐了國王
第24章 希臘對陣波斯
第25章 戰爭狂
第26章 以一擋千
第27章 黃金時代
第28章 當希臘人遇上希臘人
第29章 智者和愚人
第30章 一位少年國王
第31章 挑起一場戰爭
第32章 這只“靴子”又踢又踩
第33章 新的世界霸主
第34章 羅馬人中較高貴的一位
第35章 一個被奉為神明的皇帝
第36章 “王國、權力、榮耀,全是你的”
第37章 鮮血和雷鳴
第38章 好皇帝和他的壞兒子
第39章 I-H--S----V-----
第40章 我們野蠻的祖先
第41章 野蠻人遭遇世界霸主
第42章 夜幕降臨
第43章 “向善”
第44章 非洲的一個基督教王國
第45章 一個趕駱駝的人
第46章 阿拉伯時代
第47章 黑暗時代的一絲光亮
第48章 開始起步
第49章 世界末日
第50章 真正的城堡
第51章 騎士和騎士制度時期
第52章 一個海盜的偉大孫子
第53章 一次偉大的歷險
第54章 井字游戲:三個國王排成行
第55章 西非的三個王國
第56章 石頭和玻璃做成的《圣經》
第57章 沒人愛的約翰
第58章 一個偉大的講故事的人
第59章 “魔針”和“魔粉”
第60章 Thelon Gest Wart Hate Verwas
第61章 印刷術和火藥
第62章 一個發現新大陸的水手
第63章 尋求財富的探險家們
第64章 令人著魔的土地,或尋金和探險
第65章 東非沿岸
第66章 重生
第67章 基督教徒的爭端
第68章 國王伊麗莎白一世
第69章 伊麗莎白時代
第70章 仆人詹姆士
第71章 掉了腦袋的國王
第72章 紅帽子和紅鞋跟
第73章 一個白手起家的人
第74章 逃跑的王子
第75章 美國擺脫了國王
第76章 天翻地覆
第77章 矮小的巨人
第78章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諸島
第79章 從潘神及其牧笛到留聲機
第80章 1854—1865年的日報
第81章 三張新郵票
第82章 奇跡時代
第83章 另一種革命
第84章 陷入戰爭的世界
第85章 短暫的二十年
第86章 “野蠻人”重現
第87章 抗擊野蠻人
第88章 蘇聯
第89章 世界新精神
第90章 昨天,今天,明天
《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
第1章 小望遠鏡“眼中”的世界
第2章 世界是圓的,因為我繞著它走過
第3章 世界的里面
第4章 無窮無盡的游行
第5章 十三俱樂部
第6章 在沼澤中修建的城市
第7章 瑪麗的領地、弗吉尼亞的國家和佩恩的森林
第8章 帝國州
第9章 揚基人的土地
第10章 五個大水坑
第11章 河流之父
第12章 青春泉
第13章 大篷車
第14章 仙境
第15章 “之最”最多的西部
第16章 “之最”最多的西部(續)
第17章 隔壁鄰居
第18章 戰神的國家
第19章 如此近但又如此遠
第20章 海盜海洋
第21章 南美洲北部
第22章 橡膠和咖啡之國
第23章 白銀之國和長條之國
第24章 越洋之橋
第25章 盎格魯人的國度
第26章 盎格魯人的國度(續)
第27章 英國人的鄰居
第28章 你說法語嗎?
第29章 你說法語嗎?(續)
第30章 大海“下面”的國家
第31章 西班牙城堡
第32章 西班牙城堡(續)
第33章 空中之國
第34章 靴子頂部
第35章 天堂之門和天國之穹
第36章 死而復生的城市
第37章 一英里高的灰堆
第38章 戰爭和童話
第39章 了不起的丹麥人
第40章 魚、峽灣、瀑布和森林
第41章 魚、峽灣、瀑布和森林(續)
第42章 太陽整夜照耀的地方
第43章 外號叫“熊”的國家
第44章 “面包籃”之地
第45章 歐洲其他國家
第46章 眾神之國
第47章 新月之國
第48章 沙漠之舟
第49章 “曾經輝煌”的國家
第50章 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土地
第51章 “確切地點”
第52章 伊甸園
第53章 盛產睡前故事的國度
第54章 獅子和太陽
第55章 與美國腳掌對腳掌的國家
第56章 與美國腳掌對腳掌的國家(續)
第57章 奉養白象的土地
第58章 神魔之地
第59章 龍的國度
第60章 龍的國度(續)
第61章 溫度計凍住的地方
第62章 海蛇背上的國家
第63章 風景明信片
第64章 人造山
第65章 強盜的國度和被遺棄的沙漠
第66章 令人恐懼的黑暗之地
第67章 動物王國
第68章 彩虹的盡頭
第69章 財富島
第70章 食人島
第71 章 旅行結束
《希利爾兒童藝術史》
及時部分 繪畫
第1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繪畫
第2章 這幅畫有什么毛病?
第3章 宮殿里的拼圖
第4章 愚人畫
第5章 瓶與罐上的繪畫
第6章 耶穌和基督徒的畫
第7章 牧童畫家
第8章 天使般的兄弟
第9章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
第10章 罪惡與布道
第11章 偉大的老師和“最偉大的”學生
第12章 畫畫的雕塑家
第13章 列奧納多達芬奇
第14章 六個威尼斯畫家
第15章 裁縫之子與光影大師
第16章 佛蘭芒人
第17章 兩個荷蘭人
第18章 丟勒和小荷爾拜因
第19章 遺忘與發現
第20章 話說西班牙畫家
第21章 風景畫和廣告牌
第22章 動蕩的年代
第23章 遲到的開始
第24章 三個迥然不同的英國畫家
第25章 幾位非常貧窮的畫家
第26章 最重要的角色
第27章 后印象派
第28章 早期美國畫家
第29章 更多的美國畫家
第30章 兩位身居歐洲的美國畫家
第31章 “真人”畫家
第32章 非寫實與超現實主義
第33章 其他現代派畫家
第二部分 雕塑
第1章 最早的雕像
第2章 巨像與小雕像
第3章 基路伯和國王
第4章 大理石雕像
第5章 自然的站姿
第6章 古希臘最偉大的雕塑家
第7章 后菲狄亞斯時代
第8章 石膏模型
第9章 寶石小雕像
第10章 陶土塑像
第11章 胸像和浮雕
第12章 石頭里的故事
第13章 天堂之門
第14章 尋寶人和一個秘密
第15章 第二和最的騎像
第16章 四項天才集于一身
第17章 切利尼鑄造珀耳修斯青銅像
第18章 米開朗基羅時代前后
第19章 一個意大利人和一個丹麥人
第20章 一枚兩美分郵票上的雕像
第21章 獅子、圣徒和皇帝
第22章 一份厚禮
第23章 思想者的思考
第24章 美國雕塑家
第25章 美國最的雕塑家
第26章 丹尼爾切斯特法蘭奇
第27章 女雕塑家的作品
第28章 路的盡頭
第29章 現代雕塑
第三部分 建筑
第1章 最古老的房子
第2章 眾神的房子
第3章 “泥餅”宮殿和神廟
第4章 的建筑
第5章 女式建筑
第6章 建筑的新樣式
第7章 羅馬不是24小時建成的
第8章 建筑裝飾
第9章 早期基督教建筑
第10章 東方早期基督教建筑
第11章 黑暗中的一線光亮
第12章 圓拱
第13章 城堡
第14章 直入云霄的建筑
第15章 獻給圣母的贊歌
第16章 鄉村大教堂
第17章 環游歐洲
第18章 芝麻開門
第19章 麻煩的圓頂
第20章 回顧歷史,開拓未來
第21章 英國住宅
第22章 “商標”建筑
第23章 打破陳規
第24章 英國文藝復興建筑
第25章 從小木屋到大房子
第26章 AL與OL
第27章 “彩虹”橋和“葡萄藤”橋
第28章 摩天大樓
第29章 建筑新思維
《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 第30章 一位少年國王》
你覺得你到了 20歲,你將會做什么?
你可能正在大學里踢足球嗎?
你可能正在銀行里工作嗎?還是在干別的事情?
亞歷山大20歲的時候,已經成為馬其頓和希臘的國王了。但是,對這個杰出的年輕人來說,馬其頓和希臘實在是太小了。他想要擁有一個更大的國家,事實上,他覺得他想要統治整個世界。那就是他想要的全部——不想再要別的東西了。
因此,亞歷山大立即著手實行他父親征服波斯的計劃。這一次,該輪到波斯償還150年前它上次入侵欠下的債了。
亞歷山大集合了一支軍隊,渡過赫勒斯滂海,進入亞洲。在與波斯派來的先頭部隊作戰時,亞歷山大贏得了一場又一場戰役。
他繼續向前進軍,因為波斯是一個龐大的帝國。
很快,他來到一個小鎮,那里有一座神廟,廟里有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因為打了個復雜難解的結而遠近聞名,這個繩結叫做“戈耳迪之結(Gordian Knot)”。這個繩結之所以非常有名,是因為神諭說過:誰能夠解開它,誰就會征服波斯。但是,一直沒有人能夠解開它。
亞歷山大聽說了這個故事,就來到這座神廟,看了看這個繩結。他一眼就看出這個結根本就不可能解開,于是,與其他那些人不同,他連試都不試,就拔出利劍,用力一揮,把繩結斬成了兩半。
因此,如今有人解決某個難題時,不是像解開一團亂麻那樣,糾纏于各個細節,而是快刀斬亂麻,一下子就解決了所有困難,我們就形容這個人“斬斷了戈耳迪之結”。
從那以后,亞歷山大征服了一座又一座城市,從未在任何重要戰役中失敗過,直至征服了整個波斯。
……
《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 第3章 世界的內部》
我很小的時候,是個非常好奇的孩子——至少我的保姆是這樣說的。
有24小時,我和她一起在人行道上走,我問她:
“詹妮,人行道下面是什么?”
“噢,只是泥土。”她回答說。
“那泥土下面呢?”
“噢,更多泥土。”她回答說。
“那么,再下面是什么呢?”我不滿意這個回答,接著問她。
“噢,什么都沒有——我不知道——你為什么總是這么好奇呢?”她問我。
我知道泥土下面一定有某種東西,我只是想知道那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只是好奇而已。
我聽人說,壞孩子死后會到地下的一個什么地方——也許是個大洞穴——我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此。
我還聽說,從我們這里往下一直鉆,就會到達地球的另一面。那里住著中國人,他們都是頭朝下、倒過來走路的,就像蒼蠅趴在天花板上一樣。我想看看到底是不是那樣。
于是,我下定決心,決心自己挖穿地球:我要向下挖,一直挖一直挖,挖到地球的另一面,到那時我就知道了。要知道,我當時只是個很小的小男孩。我拿起一把錫鐵鍬,開始在后院的葡萄藤后面挖洞。沒有人知道我在那里干什么。在挖通之前,我想保守秘密。我24小時又24小時地干著,先挖到軟軟的土層——那很容易,然后挖到了堅硬的土層,很難挖。我挖出了一個齊腰深的坑。
后來,有24小時晚上,爸爸問我:“后院里那個坑是怎么回事?”
我的秘密被發現了。當我向他坦白的時候,爸爸并沒有笑話我——至少沒有大聲笑出來——而是問我知不知道需要挖多深才能挖穿地球。
“你能在地下挖出華盛頓紀念碑那么高的坑嗎?”他問我。
我想也許能吧,但我有點不確定,因為華盛頓紀念碑看起來真的太高了。
“人們挖過比華盛頓紀念碑還要高很多倍的深井,”爸爸告訴我,“可是從來沒有人挖穿過,或者幾乎挖穿過地球。要挖到地球的中心,你必須挖上比華盛頓紀念碑還要深幾千倍才行。從地球的一面到另一面有八千英里,中間幾乎全是巖石,巖石、巖石、統統是巖石,就是這樣。”
于是我放棄了。
“既然沒有人穿過地球,你怎么知道是八千英里呢?”我這個好奇的孩子又問道。我記不得當時爸爸是怎么回答我的了,我太小了,根本聽不懂。我在想,如果我告訴你我們是怎么知道那是八千英里的,你是不是也太小了,聽不懂。盡管沒有人穿過地球,但我們確實知道那有多遠。
我們是這樣知道的。有意思的是,每個球,不管是小球、中球還是大球,它一圈的長度(也就是周長)總是穿過球的長度(也就是直徑)的三倍多點。我常常想,為什么是這樣——為什么一個球的周長不正好是它的直徑的三倍、四倍或五倍呢?但事實的確不是那樣。要是你不信,你可以自己試試。拿一個蘋果或橙子,量一量它的周長,然后把它切開,量一量它的直徑。
……
《希利爾兒童藝術史 及時部分 繪畫 第1章 世界上最古老的繪畫》
我正在聽老師講課,手里卻拿著一支鉛筆。在我課桌上面,有兩個相距約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寬的小點。我漫不經心地轉動手里的鉛筆,先用筆尖在一個點上戳了一下,又在另一點上戳了一下。于是,這兩個點就成了一雙小眼睛。我在每只眼睛周圍畫上一個圓圈,然后用一條弧線把兩個圓圈連了起來,這樣便成了一副眼鏡。
第二天,我又畫了一個鼻子,一張嘴巴來配那雙眼睛。
第三天,我加上了兩只耳朵,一些頭發,完成了這張臉。
第四天,我又加了一頂帽子。
第五天,我添加了身子,包括胳膊、腿和腳。
第六天,我又對這幅畫進行了加工潤色。用鉛筆沿著那些線條重重地描畫,反反復復地把線條加深,直到它們最終在課桌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凹痕。
第七天,老師盯上了我,而我則盯著那幅畫。
第八天,我爸爸得到了一張購買新課桌的賬單,而我得到了——唉,不說了,我得到了啥用不著你來瞎操心。
“沒準兒他會成為一個藝術家呢。”我媽媽說。
“老天爺,那你可得阻止啊!”我爸爸說,“不然我要花費的可就遠不止一張新課桌的錢啦。”后來,老天果然阻止了。
據我所知,有一所學校,教室里有一塊很大的木質寫字板,專門用來讓學生們在上面涂鴉的。寫字板的頂端印著一行字:
如果你一定要畫,別在你的課桌上畫,就畫在這塊寫字板上吧。
只要你把一支鉛筆放到一個人手中,他肯定忍不住要畫些東西。不管他是在聽老師講課,還是在接聽電話,如果手邊恰好有本便簽簿的話,他總會在本子上畫些圓圈啊、臉蛋啊、三角形或正方形什么的;要是旁邊沒有本子,他就會在桌面或墻壁上畫。總之,他就是忍不住要畫些什么。你想想看,哪本電話簿上不是畫滿了東西?我們說,這是人的本性。只要是人,就會這么做。
現如今,其他動物也能夠學會做許許多多人類會做的事,但有一樣是動物學不會的,那就是畫畫。狗能學著用兩條腿走路去取報紙,熊可以學會跳舞,馬能夠學會數數,猴子還能夠學會用杯子喝水,鸚鵡甚至能夠學會說話。但人類是能夠學會畫畫的動物。
世間的每個小男孩和小女孩,肯定都在某些時候畫過某些東西。難道你沒畫過嗎?沒準兒,你畫過一匹馬、一棟房子、一艘輪船、一輛汽車、一只貓或一只狗。也許,你畫的那只狗看起來就像一只貓,或者就像一條毛毛蟲。即便如此,你也比任何其他動物要強得多啦。
……
維吉爾M.希利爾,這位卡爾弗特學校校長,他開發的小學教育體系,為他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
——《紐約時報》
這是一本生動、能夠吸引孩子們學習藝術史的課本,脫離了傳統教材的那種編寫方式,絲毫也不會讓孩子們感到陳舊乏味。
——《紐約時報》
這是一本極其少見的課本,以它那清晰而引人入勝的內容、精致的藝術圖片,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本藝術史教材。
——《哈潑雜志》
大約五十年前,美國有位兒童教育家希利爾(Hillyer)……寫成一本《兒童世界史話》(即《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出版以后,轟動歐美教育界,不斷再版,成為英美等國著名的兒童讀物……(中國小讀者)也許曾經熱烈地期待過:中國也會有一位希利爾,為中國孩子寫一本這樣的書。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了,當年的少年兒童,已經鬢發斑白,而我們中國自己的兒童世界史話始終沒有出現。
——白禾:《為少年們寫點社會知識讀物》,原載《讀書》,1981年第7期
希利爾的《兒童世界史話》(即《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出版后,有個兒童對他說:“先生,你的歷史故事我已經讀過了,很有趣,我希望你告訴我地球上一百個國家的故事。”于是,他又為兒童們寫了一本《兒童世界地理》。
——白禾:《為少年們寫點社會知識讀物》,原載《讀書》,1981年第7期
正是憑著一切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的態度,希利爾的教育方式獲得了成功,孩子們接受并適應了他的講課方式。將近一個世紀過去了,他編寫的這套書依然是卡爾沃特學校的必修教材。
——《少年兒童研究》
多年以來,在家教育的家長們一直爭搶這三本(《希利爾兒童世界歷史》《希利爾兒童世界地理》《希利爾兒童藝術史》)已經絕版的書,他們不惜花高價購買那些已經用得非常舊的書。終,意識到這種需求,卡爾弗特學校再版了這三本書的修訂版。修訂版中增補了二十世紀發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內容上,也對一些陳舊的表述和概念做了微小改動。
——凱茜達菲在家教育教材評估網
For years homeschoolers scrambled to find out-of-print copies of those books, paying premium prices for well-used copies. Finally, recognizing the demand,CalvertSchoolrepublished them in updated editions. The update included the addition of events through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well as some minor content changes to archaic expressions and ideas.
——cathyduffyreviews.com
這套書主要的吸引力就是它們的著述風格。希利爾用一種孩子們能夠理解的方式跟他們對話,而不是用大多數為小學中高年紀撰寫的課本中的那種典型的居高臨下的方式,以簡短、支離破碎的句子對他們講課。
——凱茜達菲在家教育教材評估網
The primary appeal is the writing style. Hillyer speaks to children in ways they understand, yet he doesn’t talk down to them in the short, choppy sentences typical of most texts written for middle elementary grades.
——cathyduffyreviews.com
我愛這本書,因為它給我的孩子們提供了我從沒有給他們提供的東西——一種兒童視角的世界歷史。它不僅易于理解,而且為通往正在進行的人類故事的迷人的復雜性開啟了一扇大門。
——以色列著名作家 珍妮弗茲維亞麥克勞德
I love this book for what it offers my kids, which I never had - a child's view of world history that is easy to understand yet opens the door wide to the fascinating complexity of the ongoing human story.
——Jennifer Tzivia MacLe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