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個笑話就像解剖一只青蛙,不僅僅過程枯燥,還把青蛙給弄死了。”
所以這不是一部學術專著,而是一本結合生活經驗,用大眾語言講述幽默方法的書。它通過分析幽默的發生機制,使人懂得笑話為何好笑,同時采集大量的笑話作為案例,教會讀者如何創造適合自己的笑話,從而使人掌握說話技巧,變得風趣幽默,在任何場合之下都能與人談笑風生。
《笑話方法論》不是膚淺的雞湯隨筆,也不是嚴肅的學術專著,而是介于兩者之間的大眾讀物,作者用既俏皮又凝練的語言,闡明幽默的價值,分析人發笑的機制,并在此基礎上告訴讀者:人為什么發笑,如何引人發笑,如何培養幽默感。此外,全書還搭配了大量經典笑話作為案例,讓“笑話教學”更加立體。
劉淼 2004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學系,曾在體制內工作十年,后加入創業團隊,現擔任簡書主編。曾創辦英語學習網站“詞酷”,攝影網站“在街頭”等。
Chapter 1 為什么要幽默/005
Chapter 2 幽默是如何發生的/033
Chapter 3 如何出人所料/095
Chapter 4 如何傷害/129
Chapter 5 笑話實例/153
Chapter 6 笑到/225
關羽屁股受傷,去找華佗看病,剛打算坐下來,華佗喊他:“將軍,有傷勿坐。”
關羽:“你家是開高鐵的啊,還有商務座?”
英雄救美也是眾多故事中的橋段,當這個橋段被打破時,就產生了笑話:
女友是個護士,家人問我們是怎么認識的。
我說那天我在街上瞎逛,看到一個美女被一個男的欺負,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就上去幫了美女一下。
“后來那美女就和你好上了?”家人問。
“不是的,后來我被打傷住了院,才認識了現在的女友。”
人是經驗的動物,我們對事物的判斷大多來自以往的經驗。這些經驗在多數時候管用,比如說,知識改變命運,勤能補拙,付出就有回報,等等。人們聽到一個故事時,大腦會根據過去的經驗判斷故事的走向,如果故事的發展脫離了人們的判斷,讓人感到意外的同時又能感到幸災樂禍,人們就會因此而笑;
現在的年輕人不努力工作,整天就會抱怨不公。我有個朋友,廣州白領,月薪 5000,看看他是怎么用一年時間在廣州買房的吧。一年間他上班坐公交,學著自己做飯,不去酒吧,不泡妞……一年后,他用辛苦攢下來的3萬加上他爸給的500萬,在珠江新城買了套不錯的二手房。
人們的另一種經驗來自不斷地重復。比如說,每天晚上的《新聞聯播》開始之前播的是一段交響樂,氣勢恢宏。如果有24小時,人們打開電視,在收看《新聞聯播》之前,聽到的不是交響樂而是一段民族音樂,這種驟然的變化打破了人們根據自己經驗所形成的思維定式,在尚未習慣這樣的音樂之前,人們就會覺得好笑。反過來說,假如《新聞聯播》開場之前的音樂是一段民樂,而突然改成現在所使用的交響樂,人們同樣也會覺得好笑。我們之所以覺得現在的音樂不好笑,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它。
關于重復,有一個經典的笑話是“打豆豆”:
有個記者去南極采訪一群企鵝,他問及時只企鵝:
“你每天都干什么?”
企鵝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接著又問第二只企鵝,那只企鵝說:“吃飯,睡覺,打豆豆!”
記者帶著困惑問其他的企鵝,答案都一樣,就這樣一直問了 99 只企鵝。
當走到第 100 只小企鵝旁邊時,記者問它:“你每天都做些什么啊?”
那只小企鵝回答:“吃飯,睡覺。”
記者驚奇地又問:“你怎么不打豆豆?”
小企鵝撇著嘴巴,瞪了記者一眼說:“我就是豆豆!”
經過 99 次的重復,記者已經理所當然地認為所有的企鵝都需要“打豆豆”,所以當聽到有企鵝不打豆豆的時候,就打破了他形成的經驗,從而引出笑話。
在相聲藝術中,一種典型的表演技巧叫作“三翻四抖”。因為相聲當中,將“講出笑料”這一動作稱為“抖包袱”,“三翻四抖”翻譯成白話文,說的就是“經過三次的鋪墊,在第四次的時候抖出笑料”。
仍以“打豆豆”為例,這就是一個比較標準的“三翻四抖”流程。記者先是問了兩只企鵝,得到的答案都是“吃飯,睡覺,打豆豆”,接下來,“一直問了 99 只企鵝”成為第三“翻”,到了第 100 只小企鵝的時候,把包袱抖了出來。
徒弟 :“師父,為什么我的功夫總沒有長進?”
師父 :“你見過夕陽西下時大雁飛過天邊的火燒云嗎?”
徒弟 :“見過。”
師父 :“那石子投入水中時引起的波瀾呢?”
徒弟 :“見過。”
師父 :“平靜水面上月亮的倒影呢?”
徒弟 :“見過。”
師父 :“你成天看這些玩意兒不練功你能有啥長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