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新世相: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圖書
人氣:48

新世相: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新世相創始人張偉首本隨筆集。84篇用文藝解決人間煩惱的樣本,重拾文藝對于生活的意義。你經常有目光短淺的時候,憤怒的時候,萬念俱灰的時候,無聊度日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需要文學和藝術。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學>文集  
  • 作者:[新世相]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020116607
  • 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3
  • 印刷時間:2017-02-01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編輯推薦

新世相創始人張偉首本隨筆集 百萬粉絲自媒體

目錄

我們終將改變潮水的方向

為何該勇于承認自己是文藝青年

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文藝青年

1.擁有堅持品位的勇氣

2.給自己尋找某種文藝支撐物

3.堅硬的坐標系

4.對風格擁有選擇的能力

5.分寸感:、克制的表達

6.真誠而堅韌

▏Chapter1在慣常里藏著了不起的事情

就像沒有明天那樣去生活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里可能發生了不起的事情

我聽龐麥郎《滑板鞋》時想到的一些事

該不該“與世界為敵”

物質如潮水,精神是河床

風吹過萬物前,先吹過柔軟的身體

相比成為一個有趣的人,更應該成為一個識趣的人

你選擇了現在的生活,還是被迫過著現在的生活?

如果你壯志在胸,就得反復試驗去哪里生活

世界上最不勢利的喜歡

我從來沒有羞于承認過,無論是汪國真還是余秋雨

這么多年了,朋克們都在過著什么生活

跳繩游戲

不隨便讓別人感動或傷心,也是一種道德

活在平凡的世界里你是不是就認了?

好故事來自壞生活

陽光照進枯井里,就知道了黑暗的溫柔

死在沙灘上之后,要不要爬起來再做一次前浪?

▏Chapter2保持不被潮水吞沒的基礎

那些暴露了你的內心

你們各過橋,我緘口不語

我們都是敏感的時代病人,強求生活不具有的美好

短痛不如長痛

失眠者

找到你生活里的龍,或者變成一聲春雷

杰作與人生,都靠余味

盡管痛苦的回憶遠多過快樂的回憶

欲望的分寸

依賴淡薄的表面關系過日子,不是比獨處更寂寞嗎?

就像那未了的余情

想起十九歲那年的事,真叫人又難過又怦然一動

為什么要回家

被背叛的人更有力量

性比愛更,因為它離物質世界更近

好的男女關系是免費的快樂,還是隱藏的折磨

時間

▏Chapter3你的外表是否襯得上你的靈魂

人們熱衷的應該反對,人們反對的應該流行

風格是一種流動的本質

再論風格:不以貌取人,而以魅力取人

你為什么停住時光

美化生活的惡果,是被赤裸真相傷得更深

不是茨岡人就別學著熱衷于離別

為什么矛盾而復雜的女人特別有魅力

你的外表是否襯得上你的靈魂

穿什么為何如此重要

有用的性感

扮演成整天自我矮化的人到底是一種什么體驗

我看清了這個被誤解的時代

我總仰仗陌生人的善意

做一些讓自己覺得激動的事情

坎普

▏Chapter4你有偶爾對世界說去他媽的權利

這兩年你過得好不好,你已經改變了多少

你偶爾該對這個世界說“去他媽的”

在下雨的夜晚死而復生

田園生活

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

隨時培養自己的不滿

我們把自由想得太美好,以至于它永遠無法抵達。

沒有任何痛苦能通過“想明白”化解

當風暴不襲擊你時,憤然去襲擊風暴

到底什么理由讓人愿意打一場艱難而美好的仗

誓言跟時代是相反的,還在遵守誓言的人像舊時代的人

矛盾感、偏差、陌生感

過去既然很好,你又何必回頭

沒有耐心的時代

如何在不斷變化的世界里從容跟隨

▏Chapter5生活其實是更重要的事

生活是最重要的

為什么該在日常生活里不斷冒險

我讓生活更簡單的努力是怎么失敗的

為什么要遠離人生導師

刻薄盛行的時代,你還喜歡寬厚的人嗎

在成功者看起來都不大正常的年代,我們正常人該怎么辦

假如你是個普通人

在成為很酷的事物與成為善意的事物之間,你會怎樣選

人們總說“勿忘初心”,但初心真的不能拋棄嗎?

過著普通的生活,也能有偉大的體驗嗎

在互聯網年代,花五年時間安靜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感覺

關于雞湯的若干苦惱

被貼上與事實不符的標簽后,該怎么辦

巨頭上市,帝國分離,我們如何看待興衰

寫給豆瓣十周年

將來總歸要天上相聚,別在意此刻流逝光陰

在線預覽

為什么該在日常生活里不斷冒險 一

所有人都愛雪山、荒漠和山風溪水。戶外和探險早已經成為一種極為流行的生活方式。但探索從來都首先是生存的必需途徑,然后才是一個精神工具。正確了解這一點是荒野冒險開始之前應該明白的:你所進入的不是一種生活的輕松點綴,而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許多以“冒險”和“探索”為名的行為都誤解了這種本質。他們將探險當成刺激和消遣,抹殺了這種舉動的根本目的:對“生存本質”這一事物的觸摸和體驗。克里斯 麥克肯多斯,一名逃離文明、生存于荒野的年輕人最終死在荒野。以他為原型的書《阿拉斯加之死》里面,開頭就有這樣一段話:

阿拉斯加向來都對夢想者、與社會格格不入者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那些人總認為這塊未被開墾的廣闊疆土能夠彌補他們生命中所有的缺憾。但事實上這片荒野是無情之地,它才不在乎人們的希望或是憧憬之類的東西。

不了解阿拉斯加的人總是喜歡拿起一本《阿拉斯加》雜志隨手翻翻,然后就打算:恩,我要到那兒去,享受一下遠離凡塵俗世的生活。但當他們到了這兒后,真的走人荒野時,卻發現不是那么回事——河流寬而急,蚊子咬死人,大部分地方都無動物可獵。住在荒野里可不是那么輕松的事。

那么,荒野里和雪地里究竟是怎樣的狀態?野外冒險首先意味著身體的舒適度被冒犯。獨自在林地里居住了27年的美國“北塘隱士”因盜竊被捕之后是這樣說的:

當緬因州最糟糕的一個冬天襲來時,所有的規則都放在一邊了。“一旦你到了華氏負二十度以下,你就刻意不去思考。”他告訴我。他睜大的眼睛中透露出對當時回憶的恐懼。“那時你會有信仰。你會祈禱。你祈禱溫暖。”曾有幾個非常困難的冬天——絕望的冬天——他的丙烷罐用完了,食物也吃完了。煎熬是劇烈的。克里斯稱之為“肉體、心理與精神上的痛苦。”

但當承受了肉體痛苦,精神上的饋贈才紛擁而至。這才是“探索”行為真正內化到心靈的時刻。

“孤獨增強了我的感知。但這是個微妙的東西——當我用增強了的感知觀察自己時,我就遺失了自己的身份。沒有觀眾,沒人看我表演,我只是一個存在。沒有必要定義自己;我變得無關緊要。皓月是分針,四季是時針。我連名字都沒有。我從來沒覺得寂寞。說得浪漫點:我自由。”

“我最懷念的,是安靜和孤獨之間的境界。我最懷念的是沉寂。”他說他會看著一朵層孔菌蘑菇在幾年里從他營地里花旗松的樹干上生長出去。盛夏之時,他有時會在晚上偷偷溜到湖邊。“我會在水面上舒展身體,躺著漂流,看天上的繁星。”

假如你熱愛探索之旅,你需要警惕,自己是否過于匆忙,既忽略了身體的苦乏,也忘記了感受當生存真正逼近的那一刻所展露出的精神的動人性?

這是我認為被誤解和辜負了的“探索”。無論是橫跨大洋、飛往宇宙還是獨坐的冥想,人的許多舉動都可以歸結“尋求未知,接近本質”。生活較大的副作用是為人的生命劃定界限,這種界限既保護生活,又禁錮生活。因而探索者通過不時突破界限、逼近危險的極限來保持生命的活躍。但當“戶外”和“探險”成為一種不儉省的的流俗,關于探索和冒險的純粹意圖就變成了一種麻木的消費主義。

已經死去的歌手盧 里德的一首歌,巧妙地貼合了探索的生命價值。

穿過憤怒與自我質疑

才擁有可以承認一切的力量

當過去的一切讓你大笑

這時你便可以品嘗這魔力的滋味

挺過你自己內心的戰爭

你發現那火焰正是激情本身

前方不是高墻而是一扇大門

對于在艱難中尋求進步和改變的人來說,這句話通常是對的:前方不是高墻,而是一扇門。

在互聯網年代,花五年時間安靜地做一件事是什么感覺 大約兩個月前,老朋友量子熊貓向我分享了一篇文章。他的作者是一個在小范圍內挺流行的網站 Pinboard 的維護者,這個網站足夠小:為人們保留曾經收藏過的所有網絡書簽。也足夠穩定,每年為創始人帶來約20萬美元的收入。到第五年,他寫了這篇文章。

我看完之后,部分像是在看自己。兩年來的大多數時間,在正常等工作和生活之外,我都在做同一件事,挑選并推薦文章。我只有一個人,這件事前后變動也很小。盡管在當下的互聯網環境中,很容易有投資者、機構和熱心的建議者告訴我這件事可以變成一個更大的事,這一切起碼現在并沒有發生。

很多人都會問我,每天堅持不斷做一件事,你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近幾年特別不喜歡用“手工業者”和“小而美”形容自己做的任何事。手工業代表著靈巧和耐心,但也意味著寂寞和低效率。maciej 把自己五年來的生活形容為“一名小鎮銀行家”,這個比喻更恰當一些:處在一個巨大系統中,卻只充當著小角色;大家缺了你會遺憾,但沒有你,也能忍受。

倦怠隨時都會來。責任和榮譽的作用都體面而微弱。很多贊譽、感謝和認可都是臨時的,人們互相交換真誠之后,就忙著做彼此的事。

剩下的激勵就是錢了。當然世相還沒有為我賺到什么錢,我和 maciej 較大的區別是我有一份工作,有一位老板愿意忍受我并聘用我。但在互聯網上靠手工作業維持不多但體面的收入正在被許多人追求。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木子美,她在微博上辛苦地寫了兩個月,靠讀者“打賞”獲得了10萬元的收入。

這件事聽上去挺好的,一個人不依賴什么組織,不追逐所謂“成功”,小而美地賺到一筆錢,并且“站著”。但我看到這個消息以后感到了辛酸,不是為木子美,是為這種事情背后的本質。長時間做一件事情,包括寫文章這種折磨人的事情,都是將自己放在一個可怕的境地,考驗耐心、能力和忍受力,被捆在一件事上無法脫身,但帶來的收益并不多。你能說這是“站著”嗎?

在任何一個新世界替代舊世界的過程中,舊世界會有一些事物留存下來,并且因為舊世界的風范受到贊賞。手工業和小而美,正是互聯網年代的舊世界痕跡。最近的趨勢是,有人追求在新世界的介質里維持舊世界的體面。

我不會做這樣的事,我想做新世界的事。美要變大,手工業要作為現代化的提醒。

我不想重復對花五年時間做一件有價值的事發出尋常的“歡呼和贊美”。贊美太容易,理解卻需要時間。我仍然尊重那些做此選擇的人,但假如你們看到有人在做小鎮銀行家,不要以為他們只是在享受,他們要對抗的是一整個年代的前進的牽引力。

人們熱衷的應該反對,人們反對的應該流行 在人們追逐的事物里面,總能發現一些導致結構性腐爛的東西。也許正是因為暗合了人們的不理性和盲目,它們才流行。惡俗和媚俗都是極為流行的。

也有些東西,因為勾起了某些隱秘的恐懼,被下意識地抗拒了很多年的。相反,隨著它們被排斥,一些很可貴的美好的東西也受到了誤傷。我說的是低俗。

分頭來說這“三俗”吧。

關于媚俗,引用李海鵬的一大段闡述:

媚俗的根本定義,我想就是為了某種“值得”的理由而寧愿失去頭腦。

媚俗也是今天發生的針對記者是否應因打擾家屬而退出采訪的泛道德化爭論,也是汶川地震時的感天動地,也是上海模仿紐約的摩天高樓,北京模仿莫斯科的長安街,也是時亢奮的高音喇叭,也是被網絡放大了的情感共鳴。媚俗是一個女人或男人哭泣著說“我對你這么好”,也是一個男人或女人受到情感訛詐之后甘心送出的擁抱。媚俗就是用浪漫或審美的動機遮掩欲望,是一切雄壯軍歌,是看了電影《悲慘世界》然后說“忽然發現左派有天然合理性”的所謂“素來的自由主義者”。媚俗是苛刻的門衛的責任感。媚俗是帶紅袖箍的老年人的愛國熱情。媚俗是軍國主義和極權的搖籃,也是令人窒息的男女互相控制的升華。媚俗就是對非媚俗的“你怎么這么冷酷”的指控。媚俗長著一根強硬的食指,善于伸出來指責別人。媚俗是十九世紀為《歡樂頌》流下的眼淚,是《生于七月四日》里的軍裝與榮譽,是奧巴馬在就職典禮當天走林肯走過的路吃林肯吃過的菜發表林肯一般偉大的演講。情感、審美,審美、情感,媚俗是一個閉合循環。媚俗不是假瓷器,那只是俗氣扮演雅致而已,甚至可以視為一種謙遜。媚俗是俗氣的驕狂和自信,是失去頭腦之后的蠻橫。太濫的善,太濫的愛,太濫的正義,太濫的審美,太濫的宏大,太濫的感動,太濫的正當——媚俗總是過度。媚俗不是不滿足于真實,那是浪漫主義。媚俗是否認真實,是尋常可見的瘋狂。我不害怕極權,但害怕媚俗,我并不是時刻感受到極權,但時刻感受到媚俗,極權很少侵入日常生活,但是媚俗像浮萍一樣飛速繁殖,讓人像魚一樣無法呼吸,而且極權會過時,媚俗將永恒存在。

惡俗和媚俗本質上具有相同的方向,即缺少邏輯支撐的矯飾。但不同的是,外人很難對媚俗者進行真正意義上的指責,頂多是勸誡,因為媚俗是一種精神選擇。而惡俗不同,惡俗是由人的自我麻醉和他人的有技巧的欺詐合謀完成的,惡俗的原因之一是刻意誤導,因而應當對抗,應該花力氣反對。與媚俗嵌套在微妙的精神活動里不同,惡俗更加明顯,更加粗暴;但它是與物質性結合的而不純粹是一種精神行為,因而波及更廣,更加固定,對抗它需要更大的勇氣。先前說過,品位除了包括區分好壞的能力,還包括對壞的事物說不的勇氣和能力。對抗惡俗需要的勇氣和能力是驚人的,五星酒店、熱播大片、知名影星和暢銷書已經成為潮流的重要部分,你是否真的有能力辨別他們,有勇氣拒絕他們,并且安然自若,不擔心成為異類?而在此過程中,還得避免傷害一些雖然并不大眾但出自真誠的行為,不因為自己不喜歡而武斷地認為一些理所應當的事物為惡俗——比如,從未有旅行機會的夫婦在埃菲爾鐵塔的布景前照相是否惡俗?判斷這些需要勇氣、良心、眼光,需要克制的鑒別力。

保羅 福塞爾是以極端刻薄犀利的言辭實現一個公允目的,在此過程中他誤傷很多,卻總體上給讀者鑿下很深的烙印。關于惡俗,他的《惡俗》一書幾乎談及每一個方面,總歸起來則只有開頭那一句話:“惡俗是指某種虛假、粗陋、毫無智慧、沒有才氣、空洞而令人厭惡的東西,但是不少美國人竟會相信它們是純正、高雅、明智或迷人的東西。”照此而論,我們真不難粗略地指出我們生活中的惡俗之處,比如血型、星座,比如綢緞制作的假花和塑料布片做成的草葉。

再說說“低俗”,其實,社會意義上的“低俗”這個詞,我整體上持正面態度。

有段時間,我不喜歡任何直白裸露的東西,無論是全裸的身體、不加掩飾的價值觀抒發、粗口或者火山般坦白的熱情——都是被稱作“低俗”的東西。習慣了距離感之后,面對這些毫無距離、直接得慘烈的東西,總覺得難為情,手足無措。

這想法的改變一方面是因為“低俗”本身就是人天性里渴望之物,另一方面是因為從邏輯上找到了理由。去年6月,我有一次日本之行,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古剎麗人,而是在一座寺廟的庭院里看到的幾位包著頭巾在烈日曝曬下清理雜草的女工。她們清理得非常徹底,所有砂石、枯葉全部耙掉之后,剩下的草葉就展現出一種最原始最徹底的袒露,高明之處在于,這種清理絲毫不損害草坪原有的結構和密度,因而袒露出來的就是草地的原始質感,毫不被破壞和掩藏的質感,展現出驚人的吸引力。

日本人說wabi-sabi,也就是“侘寂”,其中一層意思,就是徹底袒露的本原之美,粗瓷碗不加涂抹拋光,反倒將泥土的氣孔和亂紋保留,并以此為美。裸露的身體、文字、情感,也許將其中的丑陋細節也暴露出來了,但這種暴露卻經常能增添不一樣的動人,格外能將人、心和文字的質感完整展現,像粗糙的砂石打在臉上,硌得人生疼。在這生疼之外,再有細膩的美,原始的美和人工的美加在一起,撕裂又讓人惆悵。這解釋了有些人偶爾的粗口為何反而增添魅力。

好的男女關系是免費的快樂,還是隱藏的折磨 一

男女關系分很多種,直白熱烈的,含蓄隱忍的,禮貌疏離的,日常的痛苦和快樂,一大半來自這里。這是理解塑造個人生活的種種洪流,分析人和事物之間距離感的最豐富的樣本。

那到底怎么才算好?

想起這個話題,是因為今天有人發來了鄭鈞的新歌,名字叫《我是你免費的快樂》。一看就是寫男女關系,而且是男女之情中親切、熱鬧的那種。歌詞里有這樣一句:

我是你免費的快樂

我等著你來粉碎我

嘻嘻哈哈,吵鬧爭斗,親密無間,兩個獨立的人之間再怎么親密都有縫隙,但一旦這種縫隙被密集的往來填滿,以最小距離貼合,扭在一起面對復雜叵測的外部世界,彼此互為牢獄,但也互為救援,造成的痛苦很短淺,并有快樂緊跟著做補償。這樣子人大概就會有無限的底氣與勇敢。

這是那類讓人羨慕但日漸稀少的男女關系,太少,太日常,反倒慢慢很少有人提及了。但對雙方的要求也都更高,坦率、直接,又不過于強烈而彼此損害。

否則,當近距離的廝殺失去快樂的彌補,彼此損害就發生了。這是距離感的糟糕狀態,貼得太近不設防備,反倒更容易傷到骨頭。

昨天看到高倉健書中一篇文章,寫的是他心里的男女關系。其中有一段說:

當我們傷害別人的時候,似乎傷害最深的,往往是對我們最重要的人。不對,應該說正因為是最珍視的人,才傷害得最深。

這其實還是很理想的狀況。更多時候,到,掙扎和痛苦成為吸引力的來源,人們不因為愛而因為對傷害和痛苦的著迷湊在一起,時刻相分離,但總回到原點。直到傷口結疤,彼此麻木,這樣的男女關系,是日常生活痛苦的巨大來源。

那么拉開距離怎么樣?要么是禮貌而淺薄的,每個人適度付出,適度索取,不熱烈,也不疏遠。另一類則是克制的、含蓄的。含蓄不是不深情,而是不太能表達的深情,以及一旦表達就會被破壞的深情。在男女關系中,這種深情也是常見的類型,它存在的前提即是“未被說出”,是在自己心里反復醞釀,以至于超過了男女關系,變成一種深深的自我雕刻。

等它表現在外面,反倒是淡淡的,內心的憂郁表現為外表的惆悵,內心的刻骨銘心表現為外表的若有所思。

高倉健在書里說:“所謂愛,是帶著憐愛之情去懷想、并珍視對方與自己的人生。”

在不知不覺中,對于那些真正很棒的人,

能和自己深交的人,自己很珍視的人,

我開始想要與他們盡可能地疏遠,只在心中懷抱著對方的美好形象。

這是懦弱吧。

不窮追不舍,也就不會分別。

哪怕無法與對方相見,連電話都通不了,

自己心中懷有的情思,卻像是被放了時間膠囊般,

沒有絲毫改變。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各種牽絆、難處。

在當時,可能無法向別人言說,

等過了好多年,才終于能說出口。

有多少人曾在這種淺灰色的情境中度過很多年呢?孤獨地拼搏、奮斗,努力工作和生活,然后偶爾落進被壓制的渴望中,再快速把它藏回去。

在男女關系中,這是審美的重要來源。但它是不是美好的,真難說。

作家袁凌在新書《自出生地開始》中寫到了前妻,我看到一種無法言說的男女關系。緊緊聯結的生命中有無法打破的距離,又通透到沒法掩飾的地步。

有一次,我陪妻子在開元商場的地下超市里買東西,看到休息區有商場請的歌手演出。大概是最近時興的。我在休息區等她,看到一個女生出來唱歌。她從一個小休息間出來,自己整理好麥克風和音箱,坐在一個小凳上開始唱歌,音域不寬但還干凈,唱的是徐若瑄一路的歌,裝束也素凈。我想,她大概是音樂學院的學生,出來掙點零錢。不知什么時候,妻子來到身邊,無聲地一起聽完。女生收拾東西退場,我們搭扶梯去一層,緩緩上升中一路無言,妻子忽然問:“你在想她么?”

又說:“要是我當時有機會上學,我也可以像她這樣。”

這是我讀到寫男女關系的文章中出現的最突然地震驚。一種緩慢生活中突如其來的最無望的了解,最直接的面對,面對中又帶著無可奈何地平淡。明知有24小時這距離會帶來分散,卻又遠在分散前就清楚知道結果,并清醒地等待著。

我又想起那種摻雜著麻煩與喜悅的男女關系。

鄭鈞曾經講過他和妻子劉蕓的關系,講得多半是爭吵。兩人剛在一起時,試探著距離,經常吵架,妻子劉蕓摔門離家出走。慢慢地,鄭鈞學會忍讓。劉蕓是湖南人,鄭鈞是西北人,脾氣都很暴,鄭鈞說,“既然要在一起,我只好把脾氣變弱。有時候我也會想,為什么我會混到了這步田地?一物降一物吧。”

劉蕓對鄭鈞說:“你身上從內到外穿的東西都是我給你買的。”鄭鈞就脫下來還給她。有一次吵架吵的厲害,劉蕓在樓道里大喊大叫,鄭鈞愛面子,鄰居聽著怒吼,他要跑。劉蕓說,把我的衣服還給我,鄭鈞沒辦法把衣服脫了,光著膀子跑樓梯下去。

甜和苦混雜在一起,顯露出日常瑣碎的滿意。

它是不是好的男女關系,很難說。它缺少審美性,但里面確實帶著日常的力量,不容易破碎,有能夠持續下去的溫度。

扮演成整天自我矮化的人到底是一種什么體驗 這篇文章源于三個月前我的一個奇怪實驗:花一個月時間在某個微信群扮演不同人格。我的目的是了解這個人格到底怎樣想。因為我當時堅信,要想了解某個人群,了解“人性”,就得像那個人群一樣想問題。

我先是扮演了不講理人格、九零后二次元人格等。我發現不講理人格太容易,而且太消耗人。九零后二次元人格太難了,盡管我把發型換成了雞冠頭,添加了一大堆奇怪的表情(包括一個呼天搶地見人喊爸爸的),還是入不了戲。

第三個人格是自我矮化型人格。這下子我立刻入戲了。

此前,在這個群里,我的基本表現就是:有事兒說事兒;交換信息;嚴肅討論。但一旦看到自己名字后面的“自我矮化型人格”這個備注,我就變了。

比如說,在群里說句話有時候會冷場,過去可能有點尷尬地閉嘴了,但現在不會,現在會打個撇嘴的表情,然后繼續哀嘆自己果然人緣差,沒有什么人搭理,從小不受重視,覺得人生一敗涂地,沒有什么是順利的,看不到前途……這樣一串下來,會有很多好心人跳出來,有的安慰,有的調侃逗氣氛,有的發“抱抱”的表情。

再比如說,說一句話被人反駁了,或者被人調侃了,以前會辯論,嚴肅地爭個幾句就覺得無趣,或者挖空心思嘲諷回去,現在不用了,現在,自我矮化的身份讓我習慣性自嘲和自哀自怨,別人開玩笑調侃,我就特別認真地結果話茬開始自己嘲諷自己,從嘲諷變成抨擊,變成踐踏,基本上又回到了“覺得人生一敗涂地,沒有什么是順利的,看不到前途……”這一套。果然,爭論的和調侃的都說不下去了,面子薄的必須反過來安慰你。

還有,現在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別人談論到某個成功的人時發一個“呵呵”,這種呵呵可不是表達輕蔑,而是表現出強烈的自嘲,或者一種頗有自知之明的退縮。呵呵,好羨慕,我是永遠比不過人家的。沒有人能受住我這一招的。基本上,那些明知道我是在角色扮演的人也會立馬閉嘴。

最可怕的是,一個月過后,我發現,一旦開始進入自我矮化的角色,開始自己還覺得挺有趣,一會兒之后就真的有些入戲,把一些平時不會說的話說出來,還搞得自己真有點傷感。

所以,到一個月,我果斷地結束了角色扮演。我還真有點怕自己上癮。你知道嗎,“自我矮化”是一件讓自己特別有快感的事。越是拼命地評級自己,貶損自己,心里就越感到某種踏實、快樂、緩釋。

對自己的正面評價是一個人給自己施加的較大的壓力。認為自己事業有成的人心里往往害怕自己失敗,認為自己好看的人往往怕自己變丑。但是一旦你更改成自我矮化,你就會把那些逼迫自己不斷努力的因素全部扔掉。

這大概就是一些人反復對著你說自己很差的時候,你怎么安慰都沒有用的緣故吧。自我矮化的人不需要鼓勵,鼓勵會讓他們反感,因為你是在將他反復扔出的壓力重新還給他。

如果一個人長期處于自我矮化的情境里,那么他大概是已經沉迷了。如果你也想試試人格扮演,那么要警惕自己千萬別陷進去。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