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馬佐夫兄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遺世之作,是作家哲學思考的總結,對現代哲學和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后世西方眾多作家都將其奉為圭臬。
本書根據一樁誤判的真實弒父案創作而成,描寫了一場發生在地主老卡拉馬佐夫與三個兒子、一個私生子間,因財產和情欲矛盾而釀成的悲劇:老卡拉馬佐夫貪財好色,與長子爭風吃醋;次子為愛,希望父兄決斗;三子善良,但無力解決矛盾;私生子弒父嫁禍長子,后選擇自殺。
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對人物及其心理的深入、透徹的透視與描摹,通過一場錯綜復雜、震撼人心的家庭、道德和人性悲劇,揭示了俄國社會在資本主義沖擊下萌生種種尖銳矛盾。
本書是陀翁一部長篇小說,陀翁為創作此書耗盡心力,曾想創作其續篇,但未能如愿,在《卡拉馬佐夫兄弟》完成后僅四個月就辭世了。
宗教與哲學深刻影響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以及他筆下人物的命運,然而徹底改變小說命運的是他三歲兒子的夭亡。為此,作者備受打擊,將兒子的名字“阿廖沙”寫進了小說,賦予其令人敬仰的美德,并在小說結尾處寫道:“我們一定會復活的,我們會快樂地相見,互相歡歡喜喜地訴說過去的一切。”《卡拉馬佐夫兄弟》之所以廣受追捧,不僅僅是因為一個精妙絕倫的故事,還因為一份濃烈、深沉、厚重的愛與思念。
◎陀思妥耶夫斯基后一部長篇小說,“罪與罰”主題的升級。寄托了他作為一個父親對早夭愛子深真的思念,集中了他一生“全部珍貴的思想”,是他一生文學創作的之作。
◎深度影響弗蘭茲•卡夫卡、詹姆斯•喬伊斯的“天才的杰作”。
◎真正意義上的無刪節全譯本。
◎俄中精準直譯,原汁原味傳達原著精髓,修正非俄語譯本的訛誤。
◎俄羅斯高爾基文學獎得主、著名翻譯家徐振亞先生與其老師兼同事馮增義先生聯合譯著,汲取舊譯本的精華,語言表達更符合現代人的閱讀習慣。
◎豆瓣9分高能文學作品。
◎入選普京、梅德韋杰夫和希拉里等各種政要的書單。
◎印裝精美,紙質高端,品相,具有閱讀與收藏價值。
[作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全名費奧多爾 米哈伊洛維奇 陀思妥耶夫斯基,十九世紀俄國現實主義作家,與列夫 托爾斯泰、屠格涅夫并稱“俄國文學三巨頭”。曾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
擅長心理描寫,深刻揭示人們精神上的病態情緒。高爾基稱其表現力可媲美莎士比亞,魯迅稱其為“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別林斯基譽其為“俄羅斯文學的天才”。
代表作有《罪與罰》《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白癡》等。其作品影響了二十世紀的很多作家,如福克納、加繆、卡夫卡等。
[譯者]
徐振亞,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教授,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俄羅斯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2006年獲俄羅斯高爾基文學獎。主要譯作有《卡拉馬佐夫兄弟》《羅亭》等。
馮增義,1954年、1959年分別畢業于哈爾濱外國語學院俄語研究生班和莫斯科大學語文系研究生部。華東師范大學外語系教授,長期從事俄羅斯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主要譯作有《卡拉馬佐夫兄弟》《懺悔錄》《陀思妥耶夫斯基書信選》等。
主要人物表
作者的話
及時部
及時卷 一個家庭的歷史
第二卷 不合時宜的聚會
第三卷 好色之徒
第二部
及時卷 折磨
第二卷 贊成與反對
第三卷 俄羅斯教士
第三部
及時卷 阿廖沙
第二卷 米佳
第三卷 預審
第四部
及時卷 男孩子們
第二卷 伊凡 費奧多羅維奇哥哥
第三卷 錯誤的審判
尾聲
及時卷一個家庭的歷史
一、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
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卡拉馬佐夫是我縣地主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卡拉馬佐夫的第三個兒子。他父親十三年前就死了,死得很慘,也很蹊蹺,當時鬧得滿城風雨(直到如今我們縣里還經常提到他)。這件事我在適當的時候會告訴大家的。現在我要說的是,這位“地主”(我們縣里的人這樣稱呼他,盡管他幾乎一輩子都沒在自己的田莊里住過)是個脾氣古怪,但在生活中又可以經常遇到的那種人。他不僅心地卑劣、行為放蕩,同時又是頭腦糊涂的典型。不過好像這種頭腦糊涂的人在經營自己的財產方面倒是十分高明的,而且大概也只有在這類事情上在行。就拿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來說吧,開始的時候他幾乎一無所有,僅僅是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地主,到處混飯吃,千方百計地充當食客,可是到臨死的時候居然積攢了一筆高達十萬盧布的巨款。盡管如此,他一輩子都是我們縣里最糊涂最蠻橫的人之一。我要再說一遍:他并不愚蠢,那些蠻不講理的人大多數相當聰明、相當狡猾——他只是糊涂罷了,而且又是特別的、帶有民族特色的糊涂。
他結過兩次婚,有三個兒子,長子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是及時個妻子生的,其余兩個,伊凡•費奧多羅維奇和阿列克謝•費奧多羅維奇是第二個妻子生的。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的及時個妻子出身于名門貴族,是我縣地主米烏索夫的女兒。至于這樣一位年輕漂亮、聰明活潑又有嫁資的姑娘怎么會嫁給這個被大家叫作“窩囊廢”的男人,我不想詳細解釋。這種事情在我們現在這一代人中間并不罕見,從前也曾經有過。我就認識一位姑娘,她屬于過去的“浪漫”一代。她跟一位先生莫名其妙地戀愛了幾年之后,照理可以太太平平結婚的,可是結果她自己想象出了許許多多無法克服的障礙,在一個狂風暴雨之夜,從懸崖般陡峭的河岸上跳進冰涼湍急的河里自殺了。她的死應該歸結于她的古怪脾氣,是為了模仿莎士比亞的奧菲莉亞。假如那個她早就看中并且十分喜愛的懸崖并非風景如畫,假如那是一段缺乏詩意的平坦的河岸,那么她也許根本不會自殺。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而且應該看到,在我們俄國的生活中,在最近的兩代人中間,這種事情或者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米烏索娃的行為顯然屬于這一類,無疑是受了外界風氣的影響,也是流行思想刺激的結果。也許她想顯示女子的獨立性,反對社會環境,向宗族和家庭的專制抗爭,而乘虛而入的幻想又使她相信,哪怕是在一瞬間相信,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雖然是名食客,但他卻是那個日趨進步的過渡時期最勇敢、最喜愛調侃嘲笑的人,而其實,他只是個兇惡的小丑而已,別無所長。更聳人聽聞的是這件事最終以私奔而告終,這又使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感到非常得意。當時,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對于這樣的艷福即使從他的社會地位來說也是求之不得的,因為他迫切希望自己有一個錦繡前程,為此可以不擇手段。攀上這樣一門好親并且得到一份豐厚的嫁妝,確實是一種極大的誘惑。至于雙方的愛情,那么無論從新娘還是從他這一方面來看,根本不存在,盡管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頗有幾分姿色。可以說,這件事也許是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一生中的特殊情況,因為他一輩子都沉湎于女色。任何一個女人只要向他招招手,他就可以立即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然而唯獨這個女人在性欲方面沒有給他留下什么特殊的印象。
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跟他私奔之后馬上就看清了他的真面目。她對自己的丈夫只有輕蔑,并無其他感情。所以,這件婚姻的惡果馬上暴露出來了,盡管她家里不久就默認了這件事,并且給了私奔的女兒一筆嫁資,但是夫婦之間的生活變得一團糟,開始沒完沒了地爭吵。據說年輕的妻子在這方面顯得很大度很高尚,是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無法比擬的。現在才知道,她當時剛得到二萬五千盧布現款,立即被他全部偷走了,因此這筆數以萬計的錢款對她來說從此石沉大海,無影無蹤了。她的嫁妝還包括鄉下的一座莊園和城里一幢相當不錯的房子,他一直都在處心積慮地想通過某種合法的手續把這兩處財產轉到自己名下。他每時每刻都厚著臉皮跟妻子軟磨硬泡,苦苦哀求,以期引起妻子對他的蔑視和討厭,惹得她心煩意亂,只要能擺脫他的糾纏,就同意答應他的要求。他這一手本來能得逞的,但幸虧這時候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娘家出來干涉了,才使這個貪得無厭的家伙有所收斂。大家都知道他們夫婦倆經常打架,據說動手的不是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而是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這個脾氣暴躁、性格潑辣、身強力壯、皮膚黝黑的女人。,她終于拋棄了這個家,離開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跟一個窮困潦倒的神學校教師私奔了,留給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一個三歲的兒子米佳。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馬上把一大群姘婦領到家里,毫無節制地酗酒作樂,抽空還跑遍全省各處,向碰到的每個人哭哭啼啼地訴苦,把拋棄他的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數落一番,同時還詳詳細細告訴大家那些做丈夫的羞于啟齒的床笫瑣事。這主要是因為在眾人面前扮演受氣丈夫的可笑角色并且大肆渲染自己所受屈辱的各種細節,似乎使他感到愉快甚至引以為榮。那些喜歡嘲弄的人對他說:“您真行啊,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盡管您很傷心,可您升了官發了財,所以您很得意。”許多人甚至補充說,他樂意充當一名面目煥然一新的小丑角色,為了使人們笑得更加痛快,還故意裝出對自己可笑的處境滿不在乎的樣子。不過誰知道呢,也許這是他真情的流露。后來他終于發現了那私奔女人的蹤跡。那個不幸的女人跟隨自己的神學校教師輾轉來到了彼得堡,并在那兒肆無忌憚地投身于最徹底的婦女解放運動了。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立即忙碌起來,準備到彼得堡去。至于為什么要去,那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當然,他本來要立即動身的,可是做出這樣的決定之后他馬上覺得為了壯膽在出發前特別需要縱酒豪飲一番。就在這個時候,他妻子的娘家得到了她在彼得堡去世的消息。她好像是在一個閣樓里突然死去的。有人說她死于傷寒,也有人說她死于饑餓。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得悉妻子去世的消息時正喝醉了酒,據說他跑到街上,高興得舉起雙臂大聲喊道:“這下可好了!”也有人說他像孩子似的號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簡直看著他都覺得可憐,盡管大家都討厭他。很可能兩種說法都有根據,也就是說,他既為自己得到了解脫而高興,又為使他獲得自由的女人而痛哭,兩者兼而有之。多數情況下,所有的人,甚至壞蛋,也要比我們一般想象的更加天真幼稚,更加質樸善良。包括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二、打 發 長 子
這種人怎樣當父親和教育者,當然可想而知。在他這種父親身上,該發生的事情終于發生了。他把自己跟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生的孩子徹底拋棄了,倒不是因為恨孩子或者因為夫妻反目感到委屈,而僅僅是因為他把孩子忘得干干凈凈的緣故。當他哭哭啼啼到處訴苦因而惹得眾人討厭,而他又把自己的家變成一座淫窟的時候,他家的義仆格里戈里擔當起了撫養這個三歲男孩的責任。要不是當初他關心,那么也許沒有人會替孩子換一件襯衫。況且孩子母親那面的親戚一開始似乎也把他給忘了。他的外祖父,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父親米烏索夫先生已經去世,他的遺孀,米佳的外祖母已經移居莫斯科并且得了重病,他們的幾個女兒也陸續出嫁,因此幾乎整整一年米佳只能待在仆人格里戈里家里,住在仆人住的小木屋里。不過話又說回來,即使這位好爸爸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事實上他不可能不知道他的存在),那么他還會重新把他送回小木屋的,因為孩子肯定會妨礙他淫蕩的生活。后來發生了新的情況,就是已故的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的堂兄,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米烏索夫從巴黎回來了。此人后來在國外一連住了好多年,可是當初還很年輕,在米烏索夫家族中顯得與眾不同,非常開明,頗有京城氣派和外國風度,是個一輩子崇尚歐洲文明的西歐派,晚年又成了四五十年代的自由派。在他一生的經歷中,他跟那個時代國內外的許多具自由思想的人物有過廣泛的聯系。跟蒲魯東和巴枯寧有過直接交往,在他的漂泊生涯快結束的時候還特別喜歡回憶和講述一八四八年巴黎二月革命三天里的情形,還暗示說他幾乎親身參加了巷戰。這是他青年時代最愉快的回憶之一。他擁有獨立的財產,照以前的算法,大約相當于一千個農奴。他那富饒的領地就位于我們這座小城的郊外,跟我們聞名遐邇的修道院的土地毗連。早在年輕時,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剛得到這份財產就為了在河里捕魚或在樹林里砍伐的權利而跟修道院打起沒完沒了的官司。這場官司的是非曲直我不清楚,但他甚至認為跟這些“教權主義者”打官司是一種公民的義務和文明人的職責。他可能還記得阿杰萊達•伊凡諾芙娜,以前曾經關注過她,因此聽說了她的所有情況并得知還留下一個米佳之后,他義憤填膺,對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充滿了蔑視,但還是插手干預了這件事。這時候他才及時次同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見面。他直截了當地向他宣布自己很想擔當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后來他經常對別人說,他提到米佳的時候,對方一度裝作一點也不明白是指哪一個孩子,甚至顯得很驚訝,他家里居然還有個年幼的孩子。即使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的話有點夸張,但畢竟道出了某些實情。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一輩子都喜歡裝腔作勢,他會無緣無故地在您面前扮演某個料想不到的角色,雖然有時候沒有這種必要,甚至對他自己不利。譬如這一次就是如此。不過,這種特征是許多人,甚至是相當聰明的人所固有的,更不用說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了。彼得•亞歷山德羅維奇熱心地著手辦這件事,甚至與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一起被指定為孩子的監護人,因為孩子的母親死后畢竟還留下了一份小小的財產,一幢房子和一處地產。米佳也真的住到了這位堂房舅舅那兒,可這位堂舅沒有成家,他本人剛處理完田產的事務并得到收益的保障后又立即匆匆趕往巴黎,準備在那兒長期居留,于是把這孩子委托給了自己的堂嬸,一位莫斯科的太太。結果他在巴黎住得習慣了,尤其是那場令他大為震驚并且終生難忘的二月革命來臨的時候,早把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凈。接著,莫斯科的那位太太死了,于是米佳又住到她的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家里。后來他似乎又第四次改換過門庭。這些事現在我不打算詳談。因為有關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這位頭生子的情況將要詳細敘述,現在只談些有關他的最必不可少的情況,否則我這部小說就無法開頭。
及時,在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三個兒子中唯獨德米特里•費奧多羅維奇從小就相信自己還多少擁有一點財產,成年后就可以獨立自主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時代是在混亂中度過的:中學沒讀完就進了一所軍事學校,接著又突然到高加索擔任軍職,深得上司器重,因參與決斗而被降職,后來又重新得到賞識。他成天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糟蹋了不少錢財。直到成年之后他才從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那里得到一些錢,在此之前他到處借錢,債臺高筑。他及時次跟自己的父親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相識和見面是在成年之后,那次他是特意到我們這兒來跟父親清算自己的財產。大概當初父親就沒有博得他的好感,他在父親家里待的時間不長,從父親那兒得到了一筆不大的錢款并且就今后田產收益跟他商定了一個辦法以后就匆匆忙忙離開了。至于這些田產有多少收益,本身價值多少,那一次他始終無法從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口中得到確切的回答(這是個值得注意的事實)。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一開始就指出(這一點也得記住),米佳對于自己的財產抱著夸大的不正確的想法。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對此十分滿意,因為他另有打算。他斷定這年輕人性格輕浮,脾氣暴躁,欲望強烈,缺乏耐心,熱衷于吃喝玩樂,只要抓到點什么,就立刻會平靜下來,當然,平靜的時間不長。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馬上開始利用這一點,即給他一些小恩小惠,不時寄點錢去敷衍他。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四年后米佳終于失去了耐心,再次來到我們這座小城,準備跟父親徹底清算財產,可是他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已經一無所有,甚至都難以結算了,他從父親那兒取走了相等于自己全部財產價值的錢財,甚至還欠著他。根據他某年某月自愿具結的某項契約,他已失去了進一步提出任何要求的權利。年輕人感到十分驚訝,懷疑自己上當受騙了,氣得幾乎失去理智。正是這個情況導致了一場悲劇,而描述這場悲劇便成了我這及時部序幕性小說的內容,或者說得更確切些,成了這部小說的框架。但在著手敘述這件事情之前,還需要談談費奧多爾•巴夫洛維奇另外兩個兒子,即米佳的兩個弟弟,并且說明他們的來歷。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迄今為止最壯麗的長篇小說。小說里關于宗教大法官的描寫是世界文學中的高峰之一,其價值之高是難以估量的。
——奧地利心理學家 弗洛伊德
陀思妥耶夫斯基以無限愛心刻畫出被上帝拋棄的人。在上帝創造的人被上帝拋棄這種凄慘的自相矛盾之中,他發現了人本身的尊貴。
——日本當今著名小說家 村上春樹
《卡拉馬佐夫兄弟》是一部偉大的、前所未有的小說,它立于為數不多的精湛小說之巔,無論那些小說是怎樣偉大,諸如《呼嘯山莊》《白鯨》,都無法與之媲美。
——英國小說家 毛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