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兩個年齡相近,性格志趣卻不同的女兒,一位外柔內剛的母親,用開放與尊重的教養態度,以其獨特的觀念,講述其如何面對生命中的種種難關,以及親子間的種種艱困。《和女兒談戀愛》感性和理性交織,歡笑和眼淚并蓄,陳述了家庭中親子間的點點滴滴。各篇章看似無關,但基本思緒脈絡聯貫,構成了一套有機的教育理念,顯現一位現代母親的體貼與智慧。在這價值觀混亂的年代,這《和女兒談戀愛》讓我們看見"教養"對一個人處世能力的影響。在這個人人都在學習"如何獲得成功"的社會,《和女兒談戀愛》告訴你,首先應該讓孩子學習"如何接受失敗"。
戀愛本就存在于家庭,存在于親子間的依戀不舍,親子相處,有時需要的是我們的感覺和體貼,用心如情人,憐惜如戀人。
——鄭如晴
人家說,女兒像是爸爸的小情人,我聽了很羨慕,雖然我做爸爸小情人的機會不多,但我倒是像媽媽的大情人。
——張瀛
我們母女之間只有分享,沒有負擔。
——張均寧
鄭如晴,臺灣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文學碩士,曾在德國慕尼黑歌德學院、慕尼黑翻譯學院研修,曾任臺灣《國語日報》副刊主編、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義和公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中華文化》雙周報副總編輯。現專職寫作,小說、散文散見各大報紙、雜志。屢次獲獎。并
也有這種戀愛
(一)一個二十七歲的母親
(二)和女兒談戀愛
(三)禮物
愛可愛非常愛
(四)七點的晚安曲
(五)不做書童
(六)虎姑婆
學習接受失敗
(七)數學白癡
(八)臺大之路
(九)憤怒的蘿卜
感覺與體貼
(十)寧為女兒
(十一)前世情人
(十二)黑婆婆的眼淚
給張人生問卷
(十三)尋找自己
(十四)一張街頭問卷
(十五)人生偶有白工
創造生活風格
(十六)美是什么
(十七)倫敦的游民地圖
(十八)何妨更加開明
[跋一]勇猛的媽媽張瀛
[跋二]我的馬麻張鈞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