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是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經濟學的重要分支學科。它以經濟學的一般原理為基礎,主要分析的是國際經濟關系和國際經濟運動,是一般經濟理論在國際經濟活動領域中的延伸與應用,是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教材是依據中國人民大學提交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材體系中的《國際經濟學大綱》,并結合該分支學科的一些新規范內容展開編寫的,可供高校財經類學生作為教科書使用,或供其他專業人士參考。
本教材基本涵蓋了國際經濟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如國際貿易的理論與政策、國際收支理論、匯率理論和國際貨幣理論、要素的國際流動理論、國際投資理論、開放的宏觀經濟均衡理論、國際經濟關系理論和經濟全球化等。
本書的編寫者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起,每年均在中國人民大學校內外講授同主題課程,也曾在歐美高校講授過該課程,都受到普遍歡迎。這本教材是在編寫者長期積累的教案的基礎上,求教于前輩,尋助于同行,并請學生多次對講授內容和教案進行評估,最終編撰而形成的。在編寫過程中,本教材還參考了大量國外教科書,盡量以規范為主旨,把握學科基本內容,同時注重保持與國外同行主流教材在內容、結構、體例上的一致性,并對國際經濟中的新現象、新事物以及新的研究成果給予了關注。
丁凱、湯學敏等同志參與了此版的修訂工作,在此對他們的辛苦工作表示感謝。由于國際經濟形勢瞬息萬變,且囿于自身學識尚不能與時俱進,難免掛一漏萬。疏漏之處,真誠希望讀者不吝惠賜寶貴意見,以便今后補正。
黃衛平,經濟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作為富布賴特高級學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作研究。任教育部經濟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高評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亞太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中國國際貿易學會、美國經濟學會、歐盟經濟研究會等學會的理事或常務理事,太平洋經濟合作委員會國際顧問組成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國際商務、經濟發展等。主要代表作有:《GATT與走向開放的中國經濟》、《亞洲經濟中的龍》、《國際經濟學教程》、《中國經濟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發展經濟學》(第2版)、《走向全球化》等。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國際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二節 國際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主要內容
第二章國際貿易的傳統理論
及時節 重商主義的經濟學說
第二節 斯密的利益學說
第三節 李嘉圖的比較利益學說
第三章 國際貿易價格的確定
及時節 比較優勢與機會成本
第二節 相互需求方程式
第三節 出口的貧困化增長
第四章 國際貿易的現論
及時節 H-O模型及其分析
第二節 列昂惕夫反論
第五章 國際貿易的當論
及時節 國際貿易新要素理論與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第二節 產業內貿易理論
第三節 戰略性貿易政策理論
第四節 貿易扭曲理論
第六章 國際貿易政策
及時節 關稅
第二節 進口關稅與配額
第三節 幼稚產業的保護
第四節 傾銷與反傾銷
第七章 國際收支分析
及時節 國際收支與國際收支表
第二節 國際收支的調節
第八章 匯率決定理論
及時節 外匯與匯率
第二節 匯率決定的一般理論
第三節 匯率的決定
第九章 國際貨幣體系
及時節 布雷頓森林體系
第二節 當前的國際貨幣體系
第十章 要素的國際流動
及時節 資本國際流動及其經濟效應
第二節 勞動力國際流動及其經濟效應
第三節 技術轉移及其經濟效應
第四節 要素國際轉移的其他經濟效應
第十一章 國際經濟非均衡傳導要素的國際流動
及時節 國際商品交換領域中的傳導機制
第二節 國際資金流動領域中的傳導機制
第三節 國際勞動力流動領域中的傳導機制
第四節 其他國際經濟領域中的傳導機制
第十二章 宏觀經濟的內外均衡
及時節 蒙代爾弗萊明模型
第二節 宏觀經濟的對內、對外均衡
第三節 克魯格曼的"三元悖論"
第十三章 經濟一體化與國際經濟秩序
及時節 經濟一體化
第二節 貨幣區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國際經濟組織及其作用
第四節 國際經濟秩序的建立
第十四章 經濟全球化分析
及時節 經濟全球化格局的定位
第二節 產業結構的決定意義
第三節 經濟全球化中的強國定義
第四節 溫特爾主義的興起
第五節 經濟全球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