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又稱《書》、《書經》,是中國現存早的史書。同時它又是一部政書,不僅包括了“二帝三王之道”,同時也是“七經的冠冕,百代的襟袖”,為宋人言心、言性、言理所出之處。在這部書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時也可以窺見古代圣王法天、修德、以仁義為懷的胸襟,指引我們當今的生活。
為什么讀經典?讀什么經典?怎么讀經典?
50余位臺灣名家解讀,好評如潮的傳統文化大眾讀本
余秋雨傾力作序,10余位文化名人隆重推薦
臺灣人從小讀到大,暢銷30年,影響海內外的國學啟蒙讀物
暢銷三十年,輻射五大洲華人圈
強大寫作陣容,力推中華傳統經典
時代華語圖書重金重磅獨家引進出版
李振興,文學博士。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現已退休。著有《說文地理圖考》、《王肅之經學》、《尚書流洐及大義探討》、《尚書學術》等。
致讀者書
及時章 認識《尚書》
一、為什么稱作《尚書》
二、《尚書》的編集
三、今文《尚書》
四、古文《尚書》
五、偽古文《尚書》
六、《尚書》的大、小序
七、《尚書》的流傳
八、應有的體認
第二章 堯舜的治化
一、堯的形象
二、堯的治化
三、堯的作為
四、堯的求賢
五、舜的攝政
六、舜的即位
七、結語
第三章 皋陶陳謨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第四章 禹貢山水
一、禹貢解題
二、九州敷土
三、九州山水
四、治平措施
五、地平天成
六、結語——《禹貢》的價值
七、附載
八、本篇參考書目
第五章 從《金縢》篇看周公的忠藎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第六章 周公告成王以“無逸”,乃治國之本
一、前言
二、大義探討
三、結語
六、舜的即位
堯崩后,舜在“天與人歸”的情形下即天子位。有關這方面的記載,我們認為以孟子所言最切。他一則說:“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是民受之也。”再則說:“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堯之子而謳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國,踐天子位焉。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簒也,非天與也。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之謂也。”所以經文說:
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
舜于堯崩三年后,在正月擇一吉日即天子位,并到文祖廟祭告。舜于攝政之始祭告,此又祭告,足見其有決心承繼堯的意旨,以彰其德于無窮。圣人之德,于其舉手投足之間,均足以示人以規范,這就要看我們用什么樣的心情去體會了。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即位后的施政方針吧!
(一)納賢人、廣視聽以決壅塞。經文說:
詢于四岳,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
孫中山先生說:“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帝舜即位,治理人民,其所作為,當然是政治。然而他采取什么態度,以作為他一切施政的根本?在民主時代,國家元首的一切措施均需咨詢國會,依憲法而作為,在遠古的帝王時代,雖不必如此,然而我們看了帝舜的作為,民主思想的意識確然已蘊寓其中了。您看,他即位之初,首先謀詢于總理諸侯之事的四岳,聽取他的高見。然后就廣開納賢之門,明通四方的耳目。能廣納賢人,即可做到野無遺賢,能明通四方耳目,即可做到民無隱痛,能野無遺賢、民無隱痛,那當然就可達到“四門穆穆、無兇人”的和樂景象了。劉向《新序》說:“天子不出襜幄而知天下者,以有賢左右也。故獨視不如與眾視之明也,獨聽不如與眾聽之聰也。”其所指雖有不同,所言治理,當無二致。民主政治的可貴,不就在此?
(二)任命十二牧,使治理地方。經文說: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惇德允元,而難任人,蠻夷率服。
咨,史公作命。前經文曾說“肇十有二州”,所以這里說命十二州牧。牧為一州的長官,負有安民養民的責任。國以民為本,民不得養而安,而國治者無之。是以任命州牧治理地方,實為政治的根本。然民以食為天,故又特別告誡說:“食哉,惟時!”《洪范》八政首言食,以其“所以養民也。”宋蔡沈《書經集傳》也說:“王政以食為首,農事以時為先,足食之道,惟在不違農時。”不管時代如何進步,科技如何發達,對于食物的追求,其方法、手段或有異,而其于食物的充足不虞匱乏,以達養民的基本立場則將永遠不會改變。其次則告以“柔遠能邇”的治人方法。王肅解釋說:“能安遠者,先能安近。”這不就是儒家“由近及遠、由親及疏、由卑而高”的切情盡理的做事方法嗎?再次,則戒以“惇德允元,而難任人”的修己處人法則。這是說:要厚修自己的德行,相信仁人,而遠離奸惡的人。能做到這一步,當然也就可以“安近”了。既能安近,推而大之,不就是“柔遠”?而蠻夷的順服也是極其自然的事了。中國的王道精神,不就源于此嗎?
(三)命禹為百揆,總司百務。經文說:
舜曰:咨四岳,有能奮庸熙帝之載,使宅百揆,亮采惠疇。僉曰:伯禹作司空。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
百揆,就是后世所說的宰相,當然也可以說成百官的事務。堯曾以此官試舜。今舜既即天子位,是以詢于四岳,想物色一位能日起有功、且以惠愛為懷,并能完成光大帝堯事業的人,使居其職。眾人皆一致推薦當時任司空的伯禹。帝舜聽了之后,不僅以為眾舉得人,且借此機會嘉許伯禹過去平定洪水的大功,并以百揆的新職是勉。由于禹的奮力以為,全力以赴,不僅未辜負舜的期望,并能繼舜而有天下,使圣圣相傳的道統得以發揚光大。
(四)命棄主稷官,以播種百谷。經文說:
帝曰:棄,黎民阻饑,汝作后稷,播時百谷。
棄,后稷名,是周朝的先祖,自幼即喜好耕種,農民皆以為法則。因而堯舉以為農師,使教人民稼穡。舜即位,命棄主稷官,固為舊職重加申命,但也未嘗不可說是任用專家。這對后世任用官員來說,是否能有一點啟示作用?愚以為讀經書的人,心思應該分一部分在這上面,使經書的實用性更加顯著。
(五)命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經文說:
帝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
契,《史記》以為高辛氏之子,殷朝的先祖。本為帝堯的司徒,掌理教化,是舜即位命契為司徒,乃為舊職重加申命。孟子說:“舜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敬敷五教的內容。又敘堯的治民說:“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這無異說,施行五倫的教化,應抱有此種態度、方法和精神,使人在不知不覺中而能潛移默化,這也就是布教在寬的意義了。
(六)命皋陶為刑官,惟明克允。經文說:
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審斷刑獄,唯在明允。能明方可畢知情偽,不明則不足以盡人心。克允方能輕重適當,不允則不足以當人罪。是舜命皋陶,以“惟明克允”為戒。程子說:“圣人為治,修刑罰以齊眾,明教化以善俗,刑罰立,則教化行矣。教化行,而刑措矣。雖曰尚德而不尚刑,顧豈偏廢哉!”此話最為明通。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引鄭康成的話說:“猾夏,侵亂中國也。強取為寇,殺人為賊。由內為奸,起外為宄。”至于“五刑有服”的解釋,服,是用的意思,這是說:五刑要用得其時,用得適中、公平、盡情、勿枉勿縱,各有用刑的時機。而“三就”,是指野、朝、市而說。《國語?魯語》臧文仲說:“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刑用刀鋸,其次用笮鉆;薄刑用鞭撲,以威民也。故大刑陳之原野,小者致之市朝。”賈逵注說:“用甲兵者,諸侯逆命征討之刑。大夫以上于朝,士以下于市。”五流,是以流放、寬宥五刑的措施。宅,作居講。三居,馬融說:“大罪投四裔,次九州之外,次中國之外。”這是說:五流各有其居,而五流之居,只有三處。
簡朝亮《尚書集注述疏》說:“蠻夷猾夏,外患也;寇賊奸宄,內患也;二者內外通患也。去患有道,不修其治術,不可以去患。將何修而可乎?舜咨十有二牧,自近而遠,國無任人,以德之術也。舜命皋陶,自內而外,明刑知兵,以刑之術也。德刑不怠,治術之神。于是乎舜之天下無患矣。雖及百世,有天下者,宜何修焉!”這話值得我們三思。
(七)命垂掌百工技藝,以利民用。經文說:
帝曰:疇若予工?僉曰:垂哉。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讓于殳(shū)、斨(qiāng)、暨伯與。帝曰:俞,往哉,汝詣。
蔡沈《書經集傳》說:“若,順其理而治之也。曲禮六工有:上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周禮有: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摶埴之工,皆是也。”在舜時,雖不致有此名稱,然此處所指的“工”,當與《曲禮》、《周禮》所載不會相去太遠,低限度應是同一性質,這是可以確定的。因此我們認為蔡氏的見解是對的。經文中的“共工”,就是掌管各種工技的長官。而殳、斨、伯與,為三人名,與垂為同事,或為垂之佐。垂雖欲讓,而舜卻以其為能最得人緣,故終命之為共工,并促其前往合和眾職以治事。
(八)命益掌山澤,以蓄民財。經文說: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僉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讓于朱、虎、熊、羆(pí)。帝曰:俞,往哉,汝詣。
這是舜即位后設專官(虞)以掌山林川澤的措施,使草木、鳥獸、蟲魚各得其滋長,然后以時取之,“所以順物性也”。《孟子?梁惠王上》篇所說:“數罟(gǔ)不入洿(wū)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當為此經義的引申。至于經文中所言朱、虎、熊、羆,為四臣名,史公以為益之佐。以此推之,前文所載,殳、斨、伯與三人,當為垂之佐。
(九)命伯夷典三禮,以導民行。經文說: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讓于夔、龍。帝曰:俞,往欽哉!
伯夷為堯時老臣,此時年最尊。舜謀于四岳以之掌三禮,足見既重禮又重其人。所以當舜命他做“秩宗”的時候,卻特別提出“不論日夜早晚,都要格外敬謹,而且尤其要正直明心靜潔為懷”相告勉。這也可能是“秩宗”的基本責任,起碼要做到的,所以舜才有這樣的提示。以禮本主敬,不敬何以成禮?故舜以“寅、欽”相示。舜的即位命官,至此始言及禮,這是因為人物既得以治,而禮不可或缺啊!《禮記?樂記》所說:“治定制禮”,就是此意。而漢高祖的命叔孫通定朝儀,應該是我們大家所熟知的了,僅此一事,亦可見禮是如何的重要。經文所說的“三禮”,馬融以為是“天神、地祇、人鬼之禮”。蔡沈從其說。鄭康成以為是“天事、地事、人事之禮。”就范圍來說,我們認為鄭氏所言較廣,也較切于實用。
(十)命夔典樂,以和民志。經文說:
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樂以發和,最能陶養人的情志,因此舜命夔典樂,其所期盼的結果,就是要使那些自天子到卿大夫士的人,在樂教的陶養下,能達到“正直而色溫和,寬大而敬謹,剛毅而不虐害,簡約而不傲慢”的目標。因為凡人之性,直就不及于溫,寬則難及于栗,過于剛則虐,過于簡則傲。周官大司樂,所以主用樂來教國子,必曰中和者,就是為了要除去其太過與不及啊!至于樂所要達到的條件,就是要把表達情志的歌詞(詩),用長、短、高、低、清、濁不同的聲調,配合律呂唱出來,務使“匏(páo)、土、革、木、石、金、絲、竹八音,不失其倫”,達到“神人以和”的境界。舜即位命官,至此始言及樂的原因,如以教化來說,就是《論語》所謂“成于樂”的意思;如以政事來說,那就有如《樂記》所載“功成作樂”的意味了。
(十一)命龍作納言,以出納王命。經文說:
帝曰:龍,朕堲(jí)讒說殄(tiǎn)行,震驚朕師。命汝作納言,夙夜出納朕命,惟允。
凡為正人君子,沒有不憎恨、畏忌讒言、絕君子之行的人,明君在位,尤當如此。因其所言,奸邪不經,變白為黑,以是為非,使人真假莫辨,以驚駭眾聽啊!納言,官名,《詩經?大雅?烝民》所說:“出納王命,王之喉舌。”即指此官而言。然而何以要置納言?蔡沈《書經集傳》說:“命令政教,必使審之,既允而后出,則讒說不得行,而矯偽無所托矣。敷奏復逆(按:復是報白之義,逆謂上書),必使審之,既允而后入,則邪僻無自進,而功緒有所稽矣。周之內史,漢之尚書,魏晉以來,所謂中書門下者,皆此職也。”《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引傅元初的話說:“帝舜之時,明目達聰,絕去壅蔽,而慮及讒說殄行者何?蓋讒說之人,反是為非,倒白為黑,或假綸(fú)(按:綸,天子的命令)之傳宣,或托敷奏而進說。方善君子,相與匡扶國是,翊贊皇猷,而讒說一出,大則移易主意,次則阻撓事機,人心動搖惶惑,所關匪細,謹喉舌,正所以防壅蔽,養聰明。”二氏一言納言之利,一明讒說之害,真可說是互為表里,相得而益彰,使我們不僅了悟到“納言”的重要,同時更可于此體會出舜之所以致圣功的所由了。
命官完畢以后,緊接著就以敬其職、相天事是勉。經文說: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欽哉!惟時亮天功。
經文所說“二十有二人”,指四岳、九官、十二牧。《史記集解》引馬融的話說:“稷、契、皋陶,皆居官久,有成功,但述而美之,無所復勅。禹及垂以下皆初命,凡六人,與上十二牧、四岳,凡二十二人。”蔡沈亦主此說。凡此,皆為“月正元日,格于文祖”所任命,所以才有這樣總命的話。于此,更可見舜命官雖能明決速斷,然實有賴于平日的預作精審詳察所致啊!
(十二)明黜陟,以興庶績。經文說:
三載考績,三考,黜陟幽明,庶績咸熙,分北三苗。
所謂考績,就是考察各級官員的政績。黜,是貶、降的意思。陟,作升、進解。幽,指昏暗的官員。明,指明達的官吏。考績之法明確公允,人人各自勉勵,所以眾功皆能興起,政治的良窳(yǔ),端在于斯。伏生《尚書大傳》說:“三歲而小考者,正職而行事也。九歲而大考者,黜無職而賞有功也。積不善至于幽,六極類降,故黜之。積善至于明,五福以類相升,故陟之。”三載九歲,以時而論,不能說不久,依此而行“黜、陟”,當能了無憾事,在這里也就可以看出舜的氣量了。
至于經文在“庶績咸熙”之后,又綴上“分北三苗”一語,確實有畫龍點睛之妙。這分明在說,天下已經承平、“庶績咸熙”了,此時唯有三苗不服教化,背理作亂,是以舜也只有對于那些不率教的苗民分別予以流放了。所以《欽定書經傳說匯纂》引呂祖謙的話說:“史官載分北三苗,見萬國皆順軌也。”從這簡略的記載中,我們可以作我國及時次的大一統之功,應該歸之于舜的推想。可惜典籍闕如,以致我們無法稽考,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我們還想一提的,就是關于舜的命官,在次序上,是否有義可說?關于這一點,宋代的王炎已為我們作了詳盡的解答,他說:“百揆,百官之首,故先命禹。養民,治之先務,故次命稷。富,然后教,故次命契。刑以弼教,故次命皋陶。工立成器,以為天下利,人治之末,故次命垂。如此治人者略備矣,然后及草木、鳥獸,故次命益。民物如此,則隆禮、樂之時也,故次命夷、夔。禮先樂后,故先夷后夔。樂作則治功成矣,群賢雖盛,治功雖成,茍讒間得行,則賢者不安,前功遂廢;故命龍于末,所以防讒間、衛群賢,以成其終。”王氏所說,皆能入理,附此權供參考。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名家推薦
余秋雨作序,于丹、王剛、梁曉聲、張頤武等10多位文化名人傾力推薦。臺灣人從小讀到大,暢銷海內外30年!
60余位國學大師傾力協作,25萬冊古書遴選精華,告訴你什么是經典?為什么讀經典?如何讀經典?
名人推薦語
王剛
(著名演員、“天下收藏”主持人)
這可以說是一套青春版的,通俗版的國學的,國粹的著作。我們經常問這樣一個問題,都問了好幾年了,也挺酸的——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要到哪兒去。我是誰?咱們都是中國人;我從哪兒來?這下可真把我問住了,如何解答這個問題呢,從這套書里面也許就能答案。
梁曉聲
(當代著名作家)
孔子、老子、莊子等古代思想家的遺產,是我們中華文化傳統中的經典。我們了解史性文化的經典,可以發現古代人,近代人,現代人和當代人之間文化基因的“形成,嬗變,解構,再形成,再嬗變,再解構的過程。”
張頤武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套書在臺灣有深厚的根基,對傳統文化的研究非常深湛,他們對于中國文化的研究是十分的,所謂把中國的文化盡收眼底。通過一套書可以讓你充分掌握中華文化原典的全部內容。
于丹
(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選擇在這個時候問世,我想他起碼給我們這個浮躁和喧囂的社會帶來了幾點好處。
以文明,化育人心,生生不息。在當下,讓文明和我們每個人的心靈發生關聯。所以我說,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的出臺,是功不可沒的。
延參法師
((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
有人問我,能不能推薦一套經典書籍。在這里,我隆重推薦《中國歷代經典寶庫》,走進經典,品味人生。希望大家關注《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在閱讀中找到人生的答案,在閱讀中找到那份心安。
解璽璋
(著名文化學者)
傳統文化對于我們人生的意義是毋庸置疑的。這套書能把傳統文化做通俗化的處理,做了很多解釋和翻譯的工作。所以這對年輕人接觸傳統文化是有好處的。
所以我很愿意向大家推薦這套《中國歷代經典寶庫》,這套書充分考慮到年輕人的需求,拉近了他們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王泉根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一個對自己前途充滿信心的民族,一定會對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充滿自信。《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叢書正是這樣一套提升我們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前途自信的讀物。這一套能為我們年輕人打底子的書,這套書能夠凝聚起我們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