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發生的新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全球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而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與機遇,中國經濟將如何演繹——當前應該做的就是及時推出“新產業政策”。
本輪的產業革命,我們次有機會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機會是千載難逢的,我們不能再錯過這樣的歷史機遇。一定要抓住機遇,采取務實的方式,使我們的產業進一步提升,使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
——工信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 李國斌
新技術革命帶來產業格局的顛覆性變化,產業政策的供給能力不足、不、不匹配的問題,已成制約產業革命的卡脖子因素。
——新華社瞭望智庫董事長兼總裁、《財經國家周刊》執行總編輯吳亮
“創新、創業”將改變中國未來格局。未來的產業發展和產業政策應該以促進技術創新為主軸,這也是九三學社中央成立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的意義所在。通過王喜文博士的《新產業政策》,我們看到了繼劉鶴、馮飛之后,新一代政府單位內產業政策研究學者的崛起!
——九三學社中央促進技術創新工作委員會副秘書長、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主任 張云泉
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促進一批新興產業繼而發展成為支柱產業,是推動產業轉型的加速器,是形成“新經濟”社會的新動能。王喜文博士的《新產業政策》一書系統論述了“新產業”的政策,值得政府政策制定部門借鑒參考。
——國家發改委《中國戰略新興產業雜志》執行副社長、中國戰略新興產業聯盟秘書長 陳東升
王喜文
科技部科技情報所博士后、高級工程師、九三學社中央科技委委員。曾在北京及時機床廠工作2年,后為日本開發計算機軟件10余年,2009年后主要從事工業和信息化研究工作,其中2011年曾掛職北京市房山區經信委副主任。現為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4.0研究所所長。百度百家作者wangxiwen.baijia.baidu.com/
出版專著有《工業4.0:一次工業革命》、《機器人 :戰略行動路線圖》、《工業4.0(圖解版):通向未來工業的德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世界機器人未來大格局》、《工業機器人2.0:智能制造的主力軍》等。
>> 目 錄
CONTENTS
序 新經濟時代需要新產業政策 / 1
前言 / 11
及時篇 “產業政策”之爭 / 1
及時章 產業政策的必然性 / 3
第二章 產業政策的合理性 / 8
第三章 產業政策的連貫性 / 13
第二篇 產業政策的前世今生 / 21
及時章 引導產業向好發展的工具 / 23
第二章 市場不對稱 / 28
第三章 日本產業政策的啟示 / 32
第三篇 制定產業政策需要新思維和新科技 / 61
及時章 順應范式的轉變 / 63
第二章 啟用跨界的人才 / 83
第三章 遵照科學的循證 / 86
第四章 參考標準的架構 / 97
第五章 運用大量的數據 / 104
第四篇 新的產業政策(上)/ 137
及時章 舊產業面臨的發展局面 / 139
第二章 如何使舊產業提質增效? / 145
第五篇 新的產業政策(下)/ 165
及時章 新產業的政策需求 / 167
第二章 如何讓新產業健康發展?/ 203
后 記 新產業政策:為新工業革命保駕護航 / 221
參考文獻 / 225
前 言
全球范圍內,對產業政策的關注再度成為熱議話題。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及時,發達國家傳統產業紛紛低迷,全球經濟呈現整體性長期停滯,使得很多專家開始對市場經濟產生質疑;第二,環境、能源、機器人等新產業開始萌芽。因此,業界都期待產業政策發揮重要作用,避免政府監管所造成的發展失誤。為此,從政府角度看,應該積極搭建平臺,營造創新環境,既要有競爭政策又要有保護政策,才能實現產業的有序發展。
與此同時,正在發生的新工業革命將徹底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改變國家間的比較優勢,進而重塑全球產業競爭力和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新工業革命背景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進程受到深刻影響,對轉型升級構成巨大挑戰。相應地,也會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帶來重大的機遇與挑戰。
制造業大國德國推出“工業4.0”的國家戰略之后,得到了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也受到了行業內的熱議。德國希望在“工業4.0”中在生產制造的各個環節應用信息技術,將信息技術與物理現實社會之間的聯系可視化,將生產工藝與管理流程融合。由此,通過智能制造,生產出智能產品,形成智能工廠。“工業4.0”在德國被認為是繼機械化(及時次)、電氣化(第二次)、自動化(第三次)之后的以“智能化”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新一輪工業革命必然對傳統產業造成顛覆性的沖擊,傳統產業需要“新的產業政策”;新一輪工業革命也必然會帶動一些新產業的誕生,政府主管部門自然也需要及時制定“新產業的政策”。
為此,應該從學術角度進行研究,探索應對政策,讓“新產業政策”推動經濟新陳代謝,培育創新。相應地,新產業政策的研究也應該基于兩個方面—重振傳統產業(新的“產業政策”)與培養新興產業(“新產業”的政策)。重振傳統產業,主要是針對因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原因未能充分提升生產效率的產業,要對之采取新的調整。尤其是農業和傳統制造業。此外,還涵蓋中小企業政策和反壟斷政策等的完善。培育新產業,重點是明確促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并使其步入成熟階段,所采取的長期培養政策。通過促進需求和供給雙方的創新,提升人均高科技投資比率,提高創業企業數量。
及時章 產業政策的必然性
2014年7月,在總理主持召開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有兩位企業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稱,不需要國家的產業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也表示,不需要政府補貼,就希望公平。產業政策做得好是“趕超”的利器,做得不好就可能造成失誤,導致不公平競爭。不公平競爭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產業政策對相關行業或相關企業提供傾斜性扶持,而未獲得扶持的企業就會處于競爭上的劣勢;另一方面,許多產業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會對行業設置準入門檻,讓后來者無法參與到市場中來。
2016年,產業政策爭議再起。8月份,北京大學張維迎教授在多個論壇上發表演講,以光伏等行業為例稱,“產業政策是穿著馬甲的計劃經濟”,主張廢除一切形式的產業政策;9月份,北京大學林毅夫教授發表文章稱,經濟發展需要產業政策才能成功。
其實,早在40多年前,日本也曾經有過一場激烈、持久的辯戰。1961年7月,日本政府曾經推出汽車產業“集團化構想”。計劃將當時9個汽車廠商按照量產車、特殊乘用車(品質車以及運動型汽車等)和輕量汽車三類劃分,規定汽車企業按照所屬類別進行生產。其目的是通過這樣的管制,使當時尚弱小的日本汽車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
但此舉卻遭到了汽車廠商的強烈反對,使得這項政策未能得以實施。那段期間,圍繞“產業政策”,也曾經引發過日本本田汽車創始人本田宗一郎與日本通商產業省官員佐橋滋的激烈辯論。
日本作家城山三郎的小說《官僚們的夏天》講述了二戰后日本經濟高速成長時期,以風越信吾為代表的通商產業省官員周旋在政策與人際關系之間,為將毫無國際競爭力的日本工業引領到先進水平而不懈奮斗的故事。2009年7月,這部小說被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在日本TBS電視臺播出。其中的男主角風越信吾的原型就是通商產業省官員佐橋滋,據稱這個佐橋滋在60年代是通商產業省的實際控制者,其權勢甚至超越通商產業大臣。
本田宗一郎與佐橋滋,哪一個正確?從此后的日本汽車產業發展情況來看,似乎一目了然。已經卷入全球市場競爭的日本汽車廠商之間通過互相競爭,得到了磨煉,紛紛成長為公認的全球性大企業。這或許說明,官僚的產業政策并不能掌控市場的發展方向。
日本東京大學三輪芳朗教授也曾經表示,日本經濟高速增長階段并非是產業政策的作用,而是“市場壓力倒逼的”。相反,日本得以經驗豐富的產業并非是政府產業政策所扶持的。其列舉的代表性產業就是上面講到的日本汽車產業。
產業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使經濟多樣化,產生比較優勢的新領域。嚴格來講,產業政策是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于經濟發展、促進資源配置的手段。推動經濟發展必然需要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既需要企業自身摸索,也需要政府推出政策幫助企業解決難以克服的大環境問題,完善相應的軟硬件基礎設施等。尤其是在開放度不高、民間資本較弱時,產業政策的扶持至關重要。而政府所能動用的資源是有限的,難以面面俱到地扶持所有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因此只能策略性地將有限資源用于優先扶持選擇性的產業和企業。
事實上,日本、美國、歐盟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在促進國家產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出臺過大量的產業政策,并取得了公認的成效。例如,美國為了加快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實施過一系列的產業政策。1993年推出“信息高速公路”計劃,1994年倡議建立“全球信息基礎設施”,2000年“面向21世紀的信息技術計劃”,2009年公布“美國創新戰略”及2010年實施的“國家寬帶計劃”。這些產業發展政策順應技術發展趨勢,聚焦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產業,對這些產業中的先行企業給予外部性補償并提供完善的軟硬件基礎設施,降低它們的發展成本,使它們迅速變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由此極大地促進了美國信息產業的發展,奠定了美國在電子信息領域長期的霸主地位。國家戰略是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國家戰略確定之后,政策就將成為戰略成敗的關鍵點。
尤其是近幾年,美國提出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和“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日本實行的“日本新一代汽車戰略”和“日本機器人新戰略”,德國的“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等,也都是政府運用產業政策促進技術創新的具體體現。只有借助正確的產業政策,設定應達到的目標、遵循的方針、發展的方向和具體任務、具體措施,才能組織、調動、規范、引導有效資源實現戰略目標。
可以預見,2l世紀,產業政策仍將作為各國最基本的經濟手段之一而長期存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