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教育界群星閃耀時:民國教育家小傳》的內容簡介如下: 民國時期,14位教育家抱持教育救國的理念,篳路藍縷,艱難奮斗,開拓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道路。蔡元培一手開創了北大精神,梅貽琦締造了尖峰時代的清華,張伯苓苦心經營南開大學,中國的高等學府在他們的努力之下熠熠生輝。晏陽初與平民教育,陳鶴琴與兒童教育,吳貽芳與女子教育,黃炎培與職業教育,陶行知與鄉村教育……他們全身心地熱愛并投入教育事業,其誠摯的情意、無私的付出、高貴的品格,令今人動容、景仰、深思。 《當教育界群星閃耀時:民國教育家小傳》由趙婕、劉楊編寫。
趙婕,四川巴中人,1995年到北京,北大中文系現當代文學碩士。曾主編《看歷史》《啟迪》等雜志。先后就職于北大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互聯網實驗室等,編輯《汪丁丁·青年對話錄》(1-9)等,現就職于趙洪云"貝多鋼琴學習陪練機"工作室。 出版作品:《民國教育家小傳》《愛因斯坦傳》《當女人愛上孩子》《純棉婚姻》《純棉愛情》《純棉女友》《愛從自己開始》。 劉楊,主要作品有《五分鐘看人生》《俗語諺語故事》等。
章 蔡元培:北大精神
1.為什么是蔡元培
2.世界校長
3.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
第二章 梅貽琦:尖峰時代的清華
1.先做君子
2.再做大人物
3.就任清華校長時的講話
第三章 張伯苓:南開,南開,越難越開
1.中國不亡,有我
2.有中國,必有南開
3.論教育家的責任和教育之宗旨
第四章 晏陽初:平民教育,平天下不平
1.打算做個怎樣的人
2.平民教育60年
3.自述平民教育
第五章 陳鶴琴:我愛兒童,兒童也愛我
1.究竟為什么要去讀教育
2.一切為了兒童
3."活教育"17條原則
第六章 吳貽芳:中國女子教育的華章
1.涅槃后的鳳凰
2.鳳鳴鏗鏘
3.中國近代女子學校教育的興起及其
社會影響
第七章 黃炎培:大職業教育主義
1.教育界的徐霞客
2.老師的老師與老板的老板
3.論職業教育
第八章 陶行知:流的教育家
1.新教育與新教師
2.為什么要辦鄉村師范學校
3.陶行知教育教學名言
第九章 陳垣:博學鴻儒教育家
1.從《書目答問》開始的博學人生
2.從著作等身到桃李滿天下
3.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錢穆:以人文主義教育為宗旨
1.為家族保留幾顆讀書種子
2.傳播中國文化之一脈
3.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第十一章 梁漱溟:以出家的精神
1.人為什么活著
2.中國往哪里去
3.東西人教育不同
第十二章 蔣夢麟:有所為,有所不為
1.書生有種
2.教育如果不能
3.個人之價值與教育之關系
第十三章 馬相伯:我是一只狗叫了一百年
1.朝著教育的方向
2.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3.馬相伯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第十四章 馬敘倫:新中國首任教育部長
1.風聲雨聲讀書聲
2.家事國事天下事
3.關于全國工學院調整方案的報告
參考文獻
中舉人,點翰林 蔡元培5歲入家塾讀書,跟隨先生讀《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詩》,之后又讀四書五經。讀書之外也學習識字和對句。13歲時,蔡元培受教于秀才王子莊,學習八股文。 1883年,蔡元培考中秀才,當起了塾師,他先后在姚家和單家教學,一邊教書,一邊自由閱讀。受家庭財力所限,蔡元培無錢購書,便從六叔的藏書中借閱。蔡元培補讀了《禮儀》《周禮》《春秋公羊傳》等,也閱讀了很多關于考據或辭章的書籍。閱讀之余,蔡元培嘗試寫作散文與駢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同鄉前輩田春農的認可。 1886年,田春農把蔡元培介紹到藏書家徐樹蘭、徐友蘭家中,一方面為其子徐維則伴讀,另一方面幫助徐家校勘典籍。徐家是當地的藏書大家,藏書四萬余卷,有一書齋名日"徐氏鑄學齋"。蔡元培在這里伴讀四年,博覽群書,除了增進學問,也結交了很多老師與朋友。在徐家的伴讀與校勘經歷是蔡元培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蔡元培為此很感謝介紹自己到徐家的田春農,稱他是自己生平個知己。 1889年,蔡元培在人生中第三次參加鄉試時得中舉人。1890年,蔡元培與徐維則共同進京參加會試,名列貢士第80名。蔡元培并沒有參加之后的殿試,他怕自己字寫得不好,會影響殿試的名次,于是離開京城,打算以后再參加殿試補考。1892年,蔡元培進京補殿試,獲中二甲第34名進士,被點為翰林院庶吉士(明清時期翰林院官員,為皇帝近臣,負責起草詔書,有為皇帝講解經籍等責)。時任戶部尚書的翁同穌也參與了閱卷,他在日記里這樣記錄蔡元培:"新庶常蔡元培,年少通經,文及古藻,雋材也。"1894年,蔡元培參加了散館考試,成績優異,授職翰林院編修。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此時蔡元培剛剛擔任翰林院編修不久,民族危機讓蔡元培的思想產生了很大轉變。蔡元培仍舊一心向學,但甲午之后,朝士竟言西學,蔡元培的閱讀重心也轉移到西學上面。他廣泛涉獵外文書報刊物,留意世界事務,同時也閱讀改良派的著作。在擔任翰林院編修的四年當中,蔡元培基本上放棄了做官的念頭,他在自己的書齋中寫了十個字表明心意:"都無作官意,惟有讀書聲"。 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簽訂了《馬關條約》,蔡元培感到十分氣憤,同時也看清了朝廷腐敗的真實面目。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發動失敗,蔡元培認為少數精英知識分子圍繞某個大人物,還是找不到中國的出路。中國要有未來,必須塑造大批新人,要自下而上尋求自救之路,這就是教育救國。蔡元培離開北京,決心投身教育,啟發民智,走另外一條救亡之路。 紹興中西學堂 蔡元培回到紹興,任紹興中西學堂校長。蔡元培上任后作出改革,把學生按受教育程度分為三齋,類似的小學、初中、高中。蔡元培還在原有英、法兩門外語之外增開了日語,聘請日籍教師授課,自己也繼續學日文,并兼學英文。雖然學校聘請的教師都是紹興本地好的人選,但是在思想上卻分為新舊兩派。新派"篤信進化論,對于舊日尊君卑民、重男輕女的習慣,隨時有所糾正"。舊派與新派所持觀念正相反,兩派人經常互相辯駁,新派人數多,在爭辯時總處于上風。由于雙方討論總是在午餐和晚餐時,學校的食堂又是師生共用,所以舊派的人覺得自己在學生面前受到了侮辱,因此上告學校督辦,對蔡元培提出警告。蔡元培終無法忍受,于1900年2月離開了中西學堂,后被聘為嵊縣剡山書院院長。在剡山書院,蔡元培演講數次宣傳科學的作用,建議學生根據自己的性情喜好來選擇合適的科目學習,但由于學校經費有限,書院改革未能完成,一年后蔡元培辭去院長職務。此后又有書院找蔡元培任職,均未成行。 上海南洋公學 1901年,蔡元培來到上海南洋公學,任特班總教習。南洋公學本只設小學和中學,學校監督沈子培提議學校增設"特班",招收擅長古文的學生42名,教授外語和經世之學,對應當時朝廷新開設的考試科目"經濟特科"。特班課程,半日讀書,半日學習英文、數學。蔡元培將所選科目門類列出,如政治、法律、外交、財政、教育、經濟、哲學、科學、文學、倫理等,由每名學生自選一門至兩門,按照蔡元培提供的相關書目進行閱讀。學生每曰寫札記,每月作文一篇,都由蔡元培親自批改。每天夜里蔡元培還要找兩三名學生談話,交流學習上的問題或談論讀書心得、講述時事感想。 蔡元培要學生學習日文,指導學生進行日文翻譯。他對學生說:"中國被欺辱到如此程度,要知己知彼,要了解自己的弱點,也要關心國際上的情況。要學習外語,多讀外國書,學習日文,也可以從日文書中了解國際形勢。"蔡元培還在學生中成立演說會,定期練習演講,讓學生通過演說啟發民智,引導社會。學生來自天南地北,各地方言不同,蔡元培便組織學生學習普通話。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