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本名雷正興,乳名庚伢子,1940年12月出生于湖南省望城縣安慶鄉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年僅幾歲,父母兄弟相繼去世,孤苦伶仃的庚伢子直到解放軍到來才得救,他立志要參加解放軍。1955年雷正興以優異的成績高小畢業,他卻放棄了升學機會,決心做一個新時代的農民,幫助鄉親們學文化,他的事跡廣為傳頌,于是被調到縣里擔任縣委書記的通訊員。1957年2月8日他加入共青團,并到團山湖農場當拖拉機手。同年,響應國家號召前往鞍山鋼鐵廠工作,并改名雷鋒,意為爭做時代的先鋒。1960年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愿成為了一名解放軍戰士,并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61年他升任班長,被選為撫順市人民代表。1962年雷鋒因意外事故不幸殉職。
本書是及時部反映雷鋒事跡的長篇小說,細膩生動地再現了雷鋒如何從一個舊社會乞兒成為時代榜樣的全景式歷程,真實展現了雷鋒作為普通人的成長軌跡,以及他在平凡崗位上兢兢業業工作、滿腔熱誠待人、懷揣理想奮斗,從而成就非凡人生的內在邏輯。
直到今天,雷鋒的名字依舊響亮,雷鋒精神依然感動和影響著我們!
黃亞洲,詩人,小說作家,劇作家。浙江杭州籍。杭州大學中文系干部專修科畢業。曾任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共十六大代表、第五第六屆浙江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第六屆浙江省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文學專著20余部,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文學魯迅獎、金雞獎、金鷹獎、華表獎、飛天獎、百合獎、國家"五個一工程" 獎,以及在法蘭克福、開羅、芝加哥獲有關國際電影節獎。
1. 血,落在雪上,這個冬天冷得很
2. 都走了,光剩個媽媽了
3. 中秋月圓圓啊,討飯棒尖尖
4. 我的大軍帽,我的小書包
5. 土地熱熱的,所以才留在土地上
6. 叫上一聲姐姐,心里多甜
7. 小螺絲釘,是不是該擰在拖拉機上呢
8. 詩歌與作家,這是夢
9. 鋼鐵是第二個夢,夢里有大雪飄飄
10. 最倔的老頭是最美麗的師傅
11. 買了皮夾克,卻闖野山溝
12. 第二批進山者,只有一個小妹妹
13. 軍帽在,理想在,檔案丟了
14. 遼河的寒風,有沒有吹動空中的手榴彈
15. 這種處理矛盾的方法,應該成為一種典范
16. 一切證章和錦旗都是冷的,只需心房烈火熊熊
17. 不是不想見姐姐,這是步速問題
18. 究竟是什么,使我們至今心潮難平
序:需要真切地觸摸雷鋒
亞洲來函,托請我為長篇小說《雷鋒》作序,任務不輕,很有點勉為其難的感覺。
但仔細想想,由我作序,也有幾分道理在。首先,我們"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是電視連續劇《雷鋒》的出品方之一,我也可列入最初的推動者名單,所以有一定的發言權;第二,亞洲為寫劇本和這部長篇小說所作的及時次實地采訪,是我全程陪同的,我們一起走了沈陽部隊、撫順、長沙望城、雷鋒小時候居住的泥屋,既與雷鋒當年的親密戰友喬安山傾心聊天,又去雷鋒當年做過報告的"女兵連"作了實地采訪,我們還與雷鋒當年同村的小伙伴作了座談,了解了很多及時手的新鮮素材。
就憑這兩條,我想我大體上也可以寫這個序了,何況亞洲來函中還提到我1962年秋天毅然離開京城去黃泛區務農的經歷,那時候雷鋒剛犧牲,全國人民還不知道我們國家有個可愛的士兵叫"雷鋒",但亞洲說:"你其實已經在以自己的難能可貴的行動,在具體實踐雷鋒的螺絲釘精神和無限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了。"
這句話當然就勾起了我的那段平生最難忘的知青經歷,那時候高級干部子弟的上山下鄉在全國來說還是一件稀罕事,我離開繁華之都,進入了黃沙漫天的空間,磚頭當板凳,板箱當桌子,墨水瓶做洋油燈,我當時那種物質生活的貧乏與精神生活的堅實,引起了全國青年的熱議和仿效。而且,可以說,當1963年春天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集體號召向雷鋒同志學習時,我正值下到黃泛區半年,也是在及時時間里兢兢業業學雷鋒的,雷鋒的榜樣力量更加堅定了我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煉的自覺性。
對雷鋒的這份難以割舍的感情,促成了我對于推動當代雷鋒宣傳事業的熱忱,那么,如今為亞洲的這部長篇小說作序,也算是應有之義了。
在我看來,以長篇小說的文藝形式來塑造雷鋒形象,應該說,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們四十幾年來讀過許多關于雷鋒的故事、長篇通訊、傳記,確實通過這些翔實的史料熟知了雷鋒事跡的方方面面,但是作為一個飽滿的典型的藝術形象,我們還是沒有看見的,中國文學的人物畫廊里,還有所欠缺,我們無法從這個重要的藝術形象領域,真切地觸摸到雷鋒。無疑,這是一個遺憾。
由此我們應當感謝亞洲,他用三十萬字的篇幅從一歲的雷鋒寫到了二十二歲的雷鋒,而且這種寫法是文學的,典型化的,充滿智慧的,叫人流淚的,并且讀完之后還能夠使人久久掩卷沉思的,我想,這就是小說有別于其他文體的魅力所在了。
亞洲的這部長篇,依我看,有這樣幾個重要特點。
一個特點,是"大事不虛,小事不拘"。這八個字,當然是我們對傳記文學作者的通常要求,但亞洲在長篇小說里,也比較自覺地采用了這個原則,在雷鋒的整個人生當中,凡是有確鑿記載的大事、實事,作者還是秉著"去雕飾"的原則加以實寫的,無非是藝術化的實寫而已。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因為讀者要看的雷鋒雖說是"作者的雷鋒",但首要的還是希望盡可能地看到逼近"生活真實"的雷鋒,而獲得自己對"本真雷鋒"的認識,在這里,對雷鋒的過分夸飾和演義,都不是讀者所需要的,看來作者很明白這一點。
第二個特點是,作者根據小說創作的原則,采用了集中、提煉、概括的寫作方法,把雷鋒的事跡,以及他身邊的諸人,都進行了一定的"雜取",比如望城縣委書記張復趙,其實就是張書記及后來的趙書記的聯合化身,而他在團山湖農場的"姐姐"王佩琴,其實也是農場真實人物王佩玲和泰中華的"雜取",至于王佩琴在去農場之前就送給了雷鋒那支適合被窩里看書的手電筒,那就可能是"小說筆法"了;我知道亞洲的是擅長于道具運用的,這跟他擅長寫作影視劇有關,比如電影《開天辟地》里陳獨秀托街頭小販給正在拉大鋸的兩個兒子悄悄送的那籃"茶葉蛋",比如長篇小說《日出東方》里為了籌船票費而去長沙當鋪當了他的那塊"打璜金表",有時候道具比情節本身更容易使人過目不忘,一段故事倒是記不住了,小小的道具卻沉浮在腦海里不肯退走。
第三個特點,我想,是作者對雷鋒形象作了某種"正本清源"。比如我們常聽到有人問:為什么雷鋒做好事不留名,怎么誰都知道他的好事啊?為什么雷鋒要"擺拍"那么多照片啊?為什么他作報告只說自己捐款的事而不提別人退捐的事啊?雷鋒到底有沒有談過女朋友啊?這些設問其實都是好意,因為現在的民眾不滿足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單一宣傳了,都希望有一個更真切更生動的雷鋒站在面前,而作者,對這些問題都作了他自己的調查、理解和闡釋,他把雷鋒當時的思想狀況都作了描摹,相信對于作者的解讀,我們會有同感。
我想強調,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讓雷鋒的故事或者雷鋒的傳記來完成,恐怕勉為其難,而作為小說,空間開闊,亞洲又長袖善舞,于是便能一一作答。這種正本清源,對雷鋒這個形象而言,對當代而言,是需要的。
,我想說,這部長篇,寫得很感人。感人,是一部小說很可貴的品格。老實說,我看了作品之后,也是淚流雙頰的,好幾次想忍,沒忍住。
雷鋒,這個真切地生活在中國土地上的年輕人,怎么就會那么深切地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呢,盡管感動的程度不同,感動的方式不同,但是,雷鋒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這種地位的確立,恐怕已是不爭的事實。
這個事實,是有深意的,是有生命力的,是會呼吸的,是活著的。
雷鋒入伍于遼寧營口市,聽營口市一位姓韓的"外宣辦"副主任說:"我認為每一個做父親的,都應該讓自己的子女讀一讀這本書!每一個當老板的,都應該讓自己的員工讀一讀這本書!這本書的精神價值,將使你的下一代或者使你的員工受益無窮。"我覺得這個建議提得很中肯,這位韓副主任正是從民族精神的傳承上,從這部長篇所作的有效的傳輸上,感覺到了雷鋒這兩個字的巨大人文價值。
我也希望讀者能喜歡這本書,尤其是青少年讀者。書中反映的那個社會氛圍,離你們很遠,但是,書中人物的思想脈搏,你們應該是能夠感覺到的,起碼是能夠相當多地感覺到的,你們與雷鋒,畢竟是一起扎根在我們的這塊不能離也不能棄的熱土上的,在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的文化,始終溫暖地包裹著我們,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永遠是我們這些炎黃子孫的共同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