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審判親歷記》收錄了東京審判中國法官梅汝璈先生在東京審判期間所作的日記和審判結束之后就東京審判進行回顧反思的重要著述《遠東軍事法庭》。本書收錄的歷史文獻不僅是一段正義歷史的證見,而且我們可以在閱讀中親歷歷史現場,充分領略到梅先生深厚的法學功底和強烈的愛國情懷,能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二戰期間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東京審判的正義性與合法性有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正如梅汝璈先生所言:"我相信,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
梅汝璈,(1904-1973)字亞軒,江西南昌人。1916年考人北京清華學校,在校學習期間曾與同學施混,冀朝鼎等組織了進步團體"超桃"。1924年赴美國留學。1926年以優等生的成績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獲文科學士學位,并被選人"懷·白塔·卡帕"榮譽學會。1926年夏至1928年冬在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攻讀法律,并獲得法學博上學位。在此期問,曾與同學施混、冀朝鼎等組織了"中山主義研究會",以響應的北伐革命。1929年春游歷英、法、德、蘇等后回國,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講授政治學、民法概論,刑法概論、私法等課程,還擔任過國民政府內政部參事兼行改訴愿委員會委員、立法院委員及立法院涉外立法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外交委員會委員長、國防高委員會專門委員,中山文化教育館編譯部主任及《時事類編》半月刊主編,同時任教于復旦大學、中央政治學校等院校。1946年至1948年,受當時的國民政府派遣.代表中國出任遠東軍事法庭法官,參與審判對20世紀30-40年生于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大規模侵略戰爭負有主要責任的日本戰爭罪犯。
部分 遠東軍事法庭
章 遠東軍事法庭的設立及其管轄權
一 主要戰犯的審判: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創舉
二 次世界大戰后戰犯審判的失敗經驗
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準備工作
四 兩個軍事法庭設立的經過
五 軍事法庭的管轄權
六 甲級戰犯與審判
第二章 遠東軍事法庭的憲章及組織
一 憲章的內容概述
二 法庭的地址及布置
三 法庭的成員:法官與庭長
四 起訴機關:檢察處
五 被告辯護組織:日美辯護律師
六 法庭的行政事務與人事安排
第三章 日本主要戰犯的逮捕與起訴
一 盟軍總部對主要戰犯的四次逮捕令
二 檢察處對戰犯們的調查工作及起訴準備
三 28名被告戰犯的挑選及其簡歷
四 中美英蘇等十一國對日本主要戰犯的起訴書
五 起訴書的特點和缺點
第四章 遠東軍事法庭的審訊程序
一 法庭憲章中關于審訊進程的基本規定
二 作證文件的提出及采納的程序
三 證人出庭作證及受訊的程序
四 不出庭證人的宣誓書及被告的偵訊口供
五 對法庭審訊程序的批評
第二部分 東京審判日記(1946年3月20日至5月13日)
審判大廳內部設備和布置的大概情形是這樣的: 在大廳的上首方、靠廳壁的高臺上是一條長長的桌子,桌子后面擺著十一張高大的楠木沙發椅,椅子后面緊靠墻壁地方是一個大木架,木架中插著參加審判十一國的國旗——這便是法官座席臺。開庭時十一位法官魚貫而入,沿梯登臺,各自就座自己的席位,庭長居中,其他法官按照美、中、英、蘇、加、法、荷、新、印、菲次序分別左右就座。 在法官席前面,位置稍低之處,又是一條長長的桌子及若干把椅子,這是供法庭的登記官、書記官和法官私人秘書坐的。 遙遙面對著法官座席、在大廳的下首方緊靠墻壁處是被告座席臺,這個臺分為高低兩層,28名受審被告戰犯分為兩行就座于此。這些當年不可一世的元兇巨憝在開庭時經常成為觀眾視線集中之焦點。 在靠近法官臺的前面設有一張稍高于地面的小小的斜面站臺。這是供檢察官或被告辯護律師向法庭發言之用的。由于同時不能有兩個人發言,所以這個站臺是很小的,只能供一人使用。臺上裝有擴音器和紅信號燈。發言正在被翻譯時,紅信號燈便亮著,等到紅燈熄滅以后,發言者始可繼續發言。這種擴音器和信號設備在庭長座席上也有設置,因為庭長也是時常要代表法庭發言的。 在靠發言站臺的左邊是一個高于地面的小小的證人座臺。由于不能有兩個證人同時作證,所以這個座臺也很小,只能供一人之用。 檢察官或辯護律師發言時必須站立在發言站臺上,而證人發言時卻安坐在證人座臺中。這并不是由于法庭對證人特別尊敬或優待,而是由于證人們除了陳述自己的證言之外還時常要答復檢察和辯護雙方那冗長、煩瑣、幾乎永無休止的詢問、反詰、再詢問、再反詰。例如,偽滿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出庭作證時便被詰問達八整天之久;如果要他站立八整天,那便無異于變相的"體罰",未免太不近情理了。因此,證人發言時是被允許坐著的,而檢察官和辯護律師發言時則是站立的。 在證人座臺上也設有擴音器和紅燈信號設備。紅燈開時表示證人的發言正在被翻譯著,須俟紅燈熄滅后他才可以繼續發言。 在發言站臺的兩旁分別設置著兩張長方大桌,每張約可圍坐十人,左邊的一張是供檢方出庭人員之用,右邊的一張是供出庭的辯護律師之用。法庭的檢察官(包括助理檢察官)不下數十人,而辯護律師(日本籍和美國籍的)將近百人,每日在這兩張桌子圍坐的只是當天有任務的少數,其余的則散坐在他處或者根本不必到庭。 在證人座席與檢察官座席之間又是一張長方桌。值日的翻譯人員便圍坐于此。他們是口齒流利、精通英日語文的一群人。凡是用英語向法庭發言的,他們便要立刻口頭譯成日語,凡是用日語發言的,他們便要立刻口頭譯成英語(有時證人或律師系用漢語、俄語或他種語言,他們還要把它譯成英日兩種語言)。在供他們使用的桌子上裝有擴音器和紅信號燈操縱器。在他們翻譯開始時便扭亮紅燈,翻譯完畢便把它關熄,以便發言者可以繼續發言。 在法庭的所有座位上全都裝有"譯意風"耳機。每一聽者只需扭動一下他所戴的耳機便可聽到他所能懂或愿聽的語言,英語或日語,有時還有俄語和華語。 語言翻譯始終是法庭的一個困難問題,經常引起當事人的爭辯。因此,法庭設有一個三人的"語言仲裁委員會",又名"語言仲裁小組"。這三個人在開庭時必須到庭,以便隨時執行職務,他們的座席是設在貴賓旁聽席的下面。 在翻譯人員座席的后面,設有一張小桌,擔任開庭記錄的速記人員就坐于此。速記是用速記機器進行的,而不是用手寫的。 P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