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是19世紀歐洲樂壇上的一顆明星,也是一位以鋼琴作曲和演奏聞名于世的音樂大師。他的音樂簡單、華美而決絕,用最凝練簡潔的形式,表現最強烈的情緒精華;浩瀚無涯,奇譎恣肆的幻想,如晶體般明澈。
《肖邦傳:音樂地平線上最閃亮的流星》是一部有趣的傳記,因為作者弗朗茨·李斯特本人也是舉世無雙的音樂家。
他理解肖邦,于是耐心地擎起他的天才之火去照亮陰暗的陵墓,以此表達他對肖邦的仰慕。一位音樂大師如何欣賞與評價另一位音樂大師,讓我們跟隨李斯特去聆聽肖邦吧!
天才分兩種,一種是生前就被認定為天才的,另一種是死后才被發現的,因為他的成就超越了當時人理解的范疇。肖邦就屬于后者。對于這種人,要被發掘出來,就得有另一位大師。肖邦是幸運的,他巧遇了李斯特。李斯特從無名冢中發掘了肖邦,讓他的靈魂不朽,從而造就了本書穿越時空的對話。弗朗茨·李斯特編著的《肖邦傳:音樂地平線上閃亮的流星》不僅僅是本傳記,還是一首充滿詩意和哲理的長篇哀歌。簡要地記錄了肖邦這位飄逸、敏銳、精致的現代音樂詩人獨特而浪漫的一生。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還首創了背譜演奏法,被譽為"鋼琴之王"。
序言
及時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肖邦的風格和改進;第二協奏曲的慢板;葬禮進行曲;肖邦作品中的心理特征雖然所有的藝術家都為肖邦感到惋惜,所有了解他的人都為他感到悲痛,但我們還是質疑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現在是否已經生活在能夠評價他真實價值的時代,或者他很可能在將來還可以獲得同樣高的評價——雖然我們對失去他是如此的哀痛。
"沒有一個預言家可以預言自己的祖國。"如果這個結論是正確的,那么這個世界上就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他們的作品中預示未來,也就沒有人相信在當代仍會有預言家。持有這種觀點的人未免過于武斷。現在年輕的藝術家可以抗議"反對進步",他們習慣于用過世的人來攻擊現代的人,但這一切都是徒勞的,因為時間能夠證明真正的價值,時間能夠揭示內在的美,不管是音樂作品還是其他類似的藝術嘗試。
藝術的多樣性如同變幻的魔法,他們的魔力來自藝術家的靈魂,注定會喚醒那些沉睡中的激情,使人可以感受、理解并且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觸摸到。因此,天才是新形式的發明者,他們使這些形式更適于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些感受雖然還不能被普通人所體驗,但正是藝術家直覺中的創造力首次用魔法將它們喚醒。有些藝術僅僅通過感覺就可以產生情感,無須思考和反射,其中出現的非傳統的形式和新模式不會被立刻理解,甚至理解那些非常獨特的作品會是一種障礙。這種被喚醒的奇特印象所產生的新奇會讓人們感到吃驚,不,應該說是驚愕。這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是讓他們去聽一種他們不知道的語言,僅僅這一點就足以讓他們宣布該作品是一個被荒蠻部落使用的詞匯。糾正人們的錯誤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因此很多人拒絕研究這種作品。那些更年輕、思想更活躍的人不易受到傳統的束縛,他們首先會出于好奇,然后會以更高的熱情投入到這種嶄新的風格中。他們會說服抵制他們的公眾,使他們最終理解其中蘊含的意義、結構和目的,然后給出公正的評價,承認作品中深藏的美感。因此,思想解放并且不妥協于傳統的音樂家都會感到很無奈,他們無法得到那個時代的支持,也無法指望在他們去世后他們的作品會立刻升值。音樂家和畫家不一樣,沒有一個音樂家會用他們的手稿——像那位偉大的弗拉芒畫家那樣——以欺騙的手段去賺錢。這位畫家想在他還活著的時候用他死后的榮譽來掙錢,于是他讓妻子到處散布他已去世的消息,然后把那些他一直用來糊墻的畫賣個大價錢。
一位藝術家在世時不管他的作品是否受歡迎,不管他的生活多窘迫,去世后他的作品都會比他在世時得到更多的贊揚,被贊揚的還有他本人的品質。未來的音樂歷史學家會高度評價的藝術天才。與那些只注重表面成功的人相比,天才會受到更多的歡迎,雖然這樣的成功者的作品需要更多的樂器來演奏,需要一群又一群的女高音一遍又一遍地演唱。
肖邦把自己禁錮在鋼琴中,在我們看來,這恰恰證明了他具備了一個作曲家最重要的品質,即他正確地評估了他最有把握的表現形式。我們一再強調的這一點,在一定程度上還傷害到了他的名譽。其他任何一位作曲家如果具備像肖邦那樣對旋律與和弦得心應手的掌控力,都會抵制住其他形式的誘惑。委婉的弦樂、悠揚的管樂或鏗鏘的打擊樂,我們始終相信這些遠古時女神們使用的樂器,能給我們帶來即興的快樂。這是一種多么強大的信念,才使他將自己流放到如此荒蕪的世界,這是一種怎樣的熱情,才能讓這位獨特的天才在令人絕望的荒漠中收獲豐盛的果實!他固執地放棄了自己的直覺,在不同的樂器中尋找各異的音樂效果,將那些本來破碎的音符帶進一個有限但卻更理想的世界。他對自己選擇的樂器的未來充滿自信,這種自信使他主動放棄了經驗主義。這種思潮非常流行,沒有人認為會從經驗主義的通常解釋中獲得如此偉大的想法,他們甚至認為這種嘗試是一種荒唐的行為。他對鋼琴的忠誠只是出于喜愛,沒有任何其他原因,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欽佩。這使他可以拒絕流行的傾向,拒絕將打碎的旋律噴灑在上百個譜架上,并讓他能夠傳授如何省時省力地將藝術集中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進行精細加工的技術。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