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最基本的現象入手,分析人們為什么面對同樣重要的信息卻給出不同的反應最終導致成與敗之差,然后詳述如何調整思維,關注你應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樹立自我目標和職業目標,利用12個提升自我工具,一步一步踏在讓工作和生活不斷進步的臺階上。從現在開始,一直關注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排除一切無關干擾,專注地投入其中,實現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標!
(1)《給力》"晉升無力族"簡明、實用的自我提升書冊
只有關注你想要的,你才能集中全部注意力去獲得,只有你關注"紅跑車",那么你滿眼都是紅跑車!《給力》教導讀者如何克服內心的負面情緒,如何將力量集中在積極事務上,讓工作和生活中更上一個臺階。
(2)《給力》領導者更好帶領團隊的必備指南
本書展現了眾多實用的工具和基礎理論以幫助領導者正確評估上下級關系,了解理想團隊和現實團隊的差別,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讓團隊更融洽、更有效率。
(3)《給力》12大提升工具箱,一步一步幫你走向!
每時每刻,你忙于應付外界的各種干擾,讓你自我提升的階梯不斷被阻,書中列出12個有效的自我進步工具箱,不僅僅能幫助你自我完善,而且能帶動團隊一起進步!
暢銷勵志圖書推薦:
《自動自發》(阿爾伯特?哈伯德風靡全球的百年勵志經典,《把信送給加西亞》姊妹篇,全新插圖本重新演繹暢銷百萬冊、深刻影響卡耐基、韋爾奇與布什的職場勵志經典圣經 !)
《自己拯救自己》(當世界已然失序的時候,你需要自己拯救自己!"勵志和自助之父" 勵志經典,閱讀本書提升你的人生氣場和自助手段,在淡定的人生修煉你不同的活法!)
勞拉 古德里奇(Laura Goodrich),專攻職場人際關系和職場人士工作動機研究。25年來,她做過這方面的教練、顧問、培訓師和演講者。同時,她還獲得了明尼蘇達州州立大學的職業培訓師資格。古德里奇也是影響力公司(On Impact Producions)的合伙人,改公司是一家集圖書出版、電影拍攝、公共演講為一體的大型傳媒公司。除此之外,她還是多家電臺、電視臺和電影節目的主持人。
前言
概述
及時章 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維怪圈?
大腦研究給予我們的洞見
為何如此之難?
如何將這點運用到商戰中?
第二章 調整思維 向成功挺進
逃離思維車轍的方式:建立新的道路
養成有益的新習慣
緩慢地離開舒適區域
勇于嘗試將拓展大腦的神經線路
采取行動,消除恐懼
避免含混,明確你的目標
提高應變能力的方式之一:憧憬理想藍圖
結識思維樂觀的人群,建立有益的交友習慣
在VUCA環境下營造積極成效
改變需要努力
如何將這點運用到商戰中
第三章 盡你所能 控制局面
發揮優勢
你的優勢何在?
你能掌控什么?
你現在需要什么?
將"我想要"上升到團隊和企業的高度
第四章 調整心態 運籌帷幄
運用技術
相信直覺
多聊天
合理運用支持者
合理利用反對者
有效地應對劣勢
在商戰中運籌帷幄
第五章 打造生活目標
塑造自身
審視價值觀念
平衡生活中的各個重要方面
"紅跑車"勸告你:請謹慎駕駛
注意外在因素的存在
不同的行為習慣
確定職業目標
第六章 打造職業目標
職業目標計劃表示例
明確職業目標使你自立
環境影響
擺正自己的位置,注意力集中在職業目標上
不要局限于具體的工作職位
"紅跑車"思維模式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把個人和團隊的目標放在首要位置
第七章 向目標進軍
控制思想
使積極的成果形象化
行動吧
計劃指引內心
評估進步,尋求反饋時常為之
加速個人進步幫助他人實現目標
第八章 加足馬力
努力開到較大馬力
營造"紅跑車"文化氛圍
結語:一切從你開始
附錄一 視覺、聽覺、觸覺"啟動器"
附錄二 紅跑車工具箱一覽表
致謝
及時章 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維怪圈?
一提及"紅跑車"這一概念,人們會立即從兩方面去理解。1.集中注意力向目標前行確實重要。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越集中,為目標采取的行動越多,我們的勝算就越大。這個道理簡單明了,邏輯分明,人們很容易理解。
2.仔細一想,人們又不難理解陷入消極的思維方式近乎人類的天性。無論對方是一個八歲的幼稚孩童還是一位八十歲的智慧老人,我都能讓他明白這點。這個道理通俗易懂。人們意識到在做游戲時,心里默念的一定是"我要贏"。我們不難發現賽車手的目光總是集中在跑道上,而不是他們試圖逃避的圍墻。
有兩個主流觀點可以解釋為何受消極思維左右的行為極難扭轉。
1.據統計,每天在我們大腦中浮現的思緒從12 000到50 000條不等,其中70%有關我們不想得到或是力圖避免的事物。
2.當人們面對至關重要的新訊息時,有三種典型的反應:20%的人會欣然接受;50%的人心存抵觸,動搖不定;而另外30%的人公然抵制。
大腦研究給予我們的洞見
我與諸多企業共同研究員工行為和應對變革的方案已有多年,因此我越發想知道人們為何會陷入"己所不欲"的思維怪圈。雖然我是研究工作環境、工作變革和職場規劃的行家,但我對神經學卻一無所知,因此,我向科學領域尋求答案。
這些年來,我有幸與一群致力于大腦研究的科學家合作。我會將有關大腦的知識盡可能多地與讀者分享,使讀者在理解的同時又不至于信息過量,因為大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器官。我們至今仍未揭開大腦中千萬億神經元突觸的神秘面紗。(神經元突觸是位于兩個神經元細胞間的裂痕。神經細胞將信息傳遞到單個目標細胞中,而神經元突觸是神經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媒介。)
艾倫?韋伯(Ellen Weber)是MITA大腦研究機構的總裁,致力于大腦研究多年。她專攻大腦與人類行為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在某個組織中人們的行為。我問韋伯博士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的消極心態,她解釋說這是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兩者結合的產物。我們的獨特基因導致了我們日后的反應都是基于恐懼之上,這種反應具有社會性,它植根于我們的家庭之中。家長們經常會用心良苦地對孩子說,"別跑得太快!""不要碰傷!""不要調皮搗蛋!"他們的本意是想保護孩子,但事實上卻令孩子們的反應建立在恐慌之上。有時恐懼事出有因,有時卻是憑空臆想。例如,你的家庭可能有憂慮的傾向,或者是有某種受迫害的心理(總覺得有人在跟蹤自己)。 及時章 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維怪圈?
一提及"紅跑車"這一概念,人們會立即從兩方面去理解。1.集中注意力向目標前行確實重要。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越集中,為目標采取的行動越多,我們的勝算就越大。這個道理簡單明了,邏輯分明,人們很容易理解。
2.仔細一想,人們又不難理解陷入消極的思維方式近乎人類的天性。無論對方是一個八歲的幼稚孩童還是一位八十歲的智慧老人,我都能讓他明白這點。這個道理通俗易懂。人們意識到在做游戲時,心里默念的一定是"我要贏"。我們不難發現賽車手的目光總是集中在跑道上,而不是他們試圖逃避的圍墻。
有兩個主流觀點可以解釋為何受消極思維左右的行為極難扭轉。
1.據統計,每天在我們大腦中浮現的思緒從12 000到50 000條不等,其中70%有關我們不想得到或是力圖避免的事物。
2.當人們面對至關重要的新訊息時,有三種典型的反應:20%的人會欣然接受;50%的人心存抵觸,動搖不定;而另外30%的人公然抵制。
大腦研究給予我們的洞見
我與諸多企業共同研究員工行為和應對變革的方案已有多年,因此我越發想知道人們為何會陷入"己所不欲"的思維怪圈。雖然我是研究工作環境、工作變革和職場規劃的行家,但我對神經學卻一無所知,因此,我向科學領域尋求答案。
這些年來,我有幸與一群致力于大腦研究的科學家合作。我會將有關大腦的知識盡可能多地與讀者分享,使讀者在理解的同時又不至于信息過量,因為大腦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器官。我們至今仍未揭開大腦中千萬億神經元突觸的神秘面紗。(神經元突觸是位于兩個神經元細胞間的裂痕。神經細胞將信息傳遞到單個目標細胞中,而神經元突觸是神經細胞間傳遞信息的媒介。)
艾倫?韋伯(Ellen Weber)是MITA大腦研究機構的總裁,致力于大腦研究多年。她專攻大腦與人類行為之間的聯系,特別是在某個組織中人們的行為。我問韋伯博士是什么導致了我們的消極心態,她解釋說這是社會環境和生活經歷兩者結合的產物。我們的獨特基因導致了我們日后的反應都是基于恐懼之上,這種反應具有社會性,它植根于我們的家庭之中。家長們經常會用心良苦地對孩子說,"別跑得太快!""不要碰傷!""不要調皮搗蛋!"他們的本意是想保護孩子,但事實上卻令孩子們的反應建立在恐慌之上。有時恐懼事出有因,有時卻是憑空臆想。例如,你的家庭可能有憂慮的傾向,或者是有某種受迫害的心理(總覺得有人在跟蹤自己)。
我們的行為一半是由基因組成決定的,而家庭是社會影響產生的起點。學校也會影響我們,包括我們的同伴、我們的工作以及我們置身的環境。在最近一次演講中,我談及了社會塑形和家庭影響。事后,一位母親跟我說,"今天我聽了你的演講。早上離開家之時,我還對兒子戴維說,`不要大吵大鬧,不要調皮搗蛋。` 聽了您的一番演講后,我意識到應當用另一種方式囑咐他,讓他按照積極正面的囑咐去做。所以我好說,`好好聽講,老師講課時不要分心。試著和喬伊交朋友,他是個有頭腦的孩子。`"我告訴她,她做得很對,并且可以進一步教導戴維將注意力集中到他想要的事物上。這位母親可以這么說,"戴維,今天想去上健身課嗎?上健身課前你該做什么準備呢?"她應該問戴維一些問題,促使他去思考具體可以做的事情。比方說,"課上有哪些同學表現出色,可以在這些事上幫助你?"我說,"你可能覺得戴維還太小,不懂得這些話的含義。但不管孩子的年齡多大,他們總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要的東西上。越早幫助他們奠定獲得成功的基礎越好。"為何要沿用本書的思維方式,并將其傳授給您的孩子,以上可能是最有說服力的一點了,這里傳授的思維方式是幫助孩子們通向成功的方法之一。
早期的社會塑型使人們開始懼怕未知事物、失敗、喪失社會地位。戴維的例子告訴我們,在孩童教育中要盡早地使社會塑型對孩子的影響朝積極而不是消極方面發展。
另一個導致我們想法消極的原因是我們常會自慚形穢。這點又源于社會塑型。假設你出身貧寒,你和你的家人或許會認為,"像我們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拿到博士學位的。"這一思維障礙威力無窮,它甚至會剝奪你嘗試的勇氣。羅伯特?弗里茲是研究如何激發創造能力的專家。他說有兩大常見思維是導致我們失敗的誘因。及時是我們常認為自己沒有能力,認為自己的理想遙不可及。第二是我們常會妄自菲薄,認為自己配不上真正想要的事物。這樣的自我暗示會導致行動力喪失、固步自封。而抵御這一威脅的關鍵是自我意識。一旦意識到消極的社會塑型會阻礙成功,你就可以憑借堅定的意志去突破思維局限,剔除那些消磨志氣的想法。抵制消極思維,創造新的思維方式,向你的目標行動。
在《第五律令》(The Fifth Discipline)中,彼得?桑治(Peter Senge)探討了現狀與目標間的巨大張力。他用橡皮條比作張力,舉了個例子。想象一下你位于正中,面朝右側。在你的后方,也就是左側,有一根竹竿,在你的前方,即右側,有一只巨大的手。你站在正中間,有兩根橡皮條纏在你的腰際。其中一根從你的腰間繞到左側的竹竿上,另一根從你的腰間繞到右側的手中。兩根橡皮條都繃得很緊。
一旦你不滿現狀,有所憧憬,一對斥力就會存在。這對斥力就像橡皮條一樣,將你向不同方向拉伸。應對的關鍵是首先承認這些力量的存在,然后做出計劃,向目標采取行動,這樣你就得以運籌帷幄。坐以待斃的態度將把你推向消極的思維模式,你會向左移動;而有目的的行動會將你推向內心向往的積極結果,你會向右移動。
還有一個導致消極思維的因素是現實經歷。例如,假設你出了一次車禍,你會自然而然地將注意力集中到你不想發生的事上:再一次車禍。如果你天性喜愛自省,那么重蹈覆轍的可能性就更大。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意外地在一場音樂會上掉進了樂池,摔斷了腿。她自然不想再次掉進樂池中去即使同樣的事再次發生的概率極其微小。因此,一旦遇到可能再次受傷的情況,我的朋友就會立馬心驚膽戰。
恐懼與焦慮誘發消極情緒
大腦是我們之所以會陷入消極思維的罪魁禍首。大腦中的扁桃形結構使我們面對恐懼和焦慮時能做出自動反應。我們可將它想象成大腦的儲存室,在這里存儲著我們一生中應對禍福的所有反應。它是我們產生情緒變化的源頭。當我們果真面對害怕和焦慮的事物時,扁桃形結構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正如韋伯博士所說,"當一輛大卡車從拐角處飛奔而來時,感謝儲藏在扁桃形結構中的驚恐情緒,我們會離開馬路。"這時的扁桃形結構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對我們有幫助。要不是它會生發為我們熟悉且基于理智的反應,我們很可能赤身裸體地出席一場會議。這時,它是有益的。問題是,由于我們的基因構成、社會塑型及生活經歷,有時扁桃形結構很難分辨出哪些是被大卡車撞的真實威脅,哪些是請求加薪的緊張情緒,而哪些又是展開激烈對話前的情感起伏。你可能不至于恐懼得渾身僵硬,但大腦的反應卻十分相似。一旦扁桃形結構受到恐懼和焦慮的刺激,它就會釋放有害物質,比如氫化可的松。可的松引起的化學反應會產生一定的有益物質,但反應中及時和兩種情況顯然是人們力求避免的:高血壓和腹部脂肪。如果這兩項的威懾力還不夠強大,以下是其他的不良后果:無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創造力,思維枯竭。所幸的是,我們可依靠積累通向成功的行為,來避免扁桃形結構產生的負面效應。這樣,我們的大腦就不至于擱淺在負面情緒之中。
雖然,扁桃形結構會造成破壞性的后果,但這是我們可以避免的。依靠積累我們期望展現給對方的反應也包括我們期望自己做到的我們可以控制扁桃形結構,讓它為我所用。這樣,當我們急需時,這些反應就會油然而生。但是,受到社會塑型和生活經歷的影響,要做到這點并非易事。而憑借正確的意識和自我約束,我們可以很好地應對棘手的環境,這樣在任何情形下,大腦中的化學成分和電流就可按照我們的意愿改變。這點十分重要:每次前進一小步。當你做出過大的改變時,就會恐懼和退縮。因此,每次前進一小步,穩步向前,逐漸邁開步子不失為很好的方法。 全新的道路帶來積極的成果
扁桃形結構會產生可的松,但儲存在扁桃形結構中的典型反應也可被人為地重寫,進而產生相反的化學反應,釋放出血清素。血清素能激發人的創造力,促使注意力集中。這也是為何有些人會給他人帶來更多樂趣的原因。這些人不但他人愿意與之共事,還常常受邀擔任項目的負責人。他們天性中就有果斷裁決、應對變化的能力。
近期研究成果顯示,大腦中的神經軸突和樹枝狀晶體不受年齡影響,它們可在神經重塑過程中不斷產生,這意味著新陳代謝。運用這一發現的人將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是應對改革的秘訣。大腦有著消極思維的天然傾向,因此這也是我們改變思維方式的解決方法。依靠壘筑全新的神經線路,我們可一步步向目標邁進。
神經可塑性是指大腦具有創建全新聯系的天然能力,以應對傷痛或是環境改變。神經元是神經細胞。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千億個神經元。如果你愿意,可以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計算你擁有的神經元數目。神經元的延伸部分被稱為大腦樹枝狀晶體細胞。這些細胞交錯相連。神經軸突的功能與此相反,它負責將身體發出的信號傳遞回大腦。在復雜的電化學反應中,神經元通過神經突觸傳遞信息,這一傳遞過程會產生名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一條新的神經線路會產生一個新的神經突觸。
你在大學時代或是新年聚會中失去的大腦細胞已一去不復返。但所幸的是,我們的大腦可再生新的細胞,加固剩余的細胞,新的神經線路會補償每天喪失的神經線路。大腦通過外部世界在外形和思維上塑造或是重塑自身。這意味著我們可改變不良習慣,運用新的手段,比方說將注意力集中到目標上,或是統一思維、行動和習慣,朝著理想的方向發展。這很像是為你的神經元筑起一條新的道路,隨后朝著理想的方向邁進。為方便這一進程,你的大腦會得到重塑。
為何新的神經元圖譜如此難以搭建?我們知道每天從大腦中會掠過15 000到50 000條思緒,其中70%是有關我們不想發生或是力求避免的事。又因為我們的思維、行動和習慣存在大量的重復,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一條深深的神經車轍,使我們的思維深陷其中,難以更改。這使我想起了冬季駕車行駛在南達科塔州高速公路上的場景。公路綿延不斷,穿梭的車輛在積雪中軋出了深深的車轍。車輪很自然地滾入車轍中,而要從中挪出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意識、期望、動機帶來積極成效
當你意識清醒,將目標落實到行動時,你的大腦就會相應地開辟出一條道路。人類的大腦需要被刻意地改變,經過有意識、重復、連續的行動得到重塑。我們的主導思維不管它是積極還是消極都起著決定作用。大腦順應產生化學反應,將結果推向思維設定的預期。下面這個故事詮釋了這一真理。
大學期間,我曾在一個診所勤工儉學。卡羅爾和麗貝卡是兩位前臺工作人員。她倆有很多相似點:性格陽光,樂意為他人服務,工作盡心盡力。盡管相似之處如此之多,但她倆的每日經歷卻截然不同。
麗貝卡似乎總會招惹到那些火冒三丈的病人。幾乎每天都會有個氣急敗壞的病人對她橫加指責或是和她公然對抗。與此相反,卡羅爾很少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使遇上,她也會立即扭轉局勢。我總能想象她倆與人共進晚餐時的對話麗貝卡抱怨著那些脾氣暴躁又小心眼的病人,抱怨著工作環境的壓抑,而卡羅爾則會談論起當下爆發的流感。
是什么導致了她倆的不同經歷?關鍵在期望和心態上。卡羅爾覺得會在診所中度過順順的24小時,結果也通常是這樣。一旦事態有何不妙,卡羅爾對這天的期望會激發她采取行動。在事態惡化到一發不可收拾前,她會立刻撫慰初顯焦躁情緒的病人。她會露出自信的微笑,用她麻利的做事方式贏得人們的認同,給予他們安全感。
與此相反,麗貝卡總會去想那些她不愿發生的事,患得患失,因而也屢受打擊。她不想被人恣意謾罵,卻總有人沖她大叫大嚷。她不想放錯記錄表,但記錄表卻總不翼而飛,偏偏這些記錄表還屬于那些脾氣暴躁、一觸即發的定期會診病人。也就是說,麗貝卡的注意力集中在她力求避免的事物上。因此,她從未想過未雨綢繆。她總是誠惶誠恐地被動應對。通常在麗貝卡說話前,我們就能察覺出她坐以待斃的姿態。
《沐浴火海》(Standing in the Fire)的作者拉里?德斯勒(Larry Dressler)說,在那些十萬火急的時刻,我們身體內會引發兩種能量。一種能量導致反叛和抵御;另一種能量使我們心平氣和,果斷選擇。
卡羅爾遇事十分鎮定,選擇果斷。她有洞察病人需求的能力,并以此為榮。記得有一次我同她一起巡視候診室,候診室里坐著滿滿一屋子病人。卡羅爾快速地掃視了一眼,借此她就能判斷出整屋子人的精神狀況。諸如病人的情感和藥物需求這類細枝末節,她都能洞若觀火。每天,卡羅爾和麗貝卡應對的是同樣緊張的環境。不同的是,麗貝卡滿腦都是消極的結果,而卡羅爾就努力朝積極的結果考慮。你關注什么,就會更多地得到什么。
既然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你就可以選擇像卡羅爾那樣去做。清楚你想要什么十分重要,這點會影響到其他方面,使你料想到可能發生的狀況,并采取相應行動,最終實現你的理想。
多年前,我曾幫助過一位總裁。他當時已深深陷入消極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中。他花了三個月的辛勤努力,不斷被提醒、強調,才脫離了思維的車轍,開拓了更多有效的神經線路。盡管過程十分艱難,但他沒有絲毫后悔。士氣的上升、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果的改善,這些都是他堅定信心的理由。但使他覺得受益較大的還是私人關系上的改善,特別是他與孩子們的關系。他說,這可能是他做出選擇的較大理由。請注意這里的關鍵詞:"選擇。"但選擇并不意味著坐享其成。
為何如此之難?
許多內在因素會導致我們無法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目標上。并且,不光這些內在因素,諸多外在因素也會接踵而至,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有些我們能加以控制,而有些則只能聽之任之。以下是九大給人們的成功造成障礙,令他們舊習難改的主要原因。
思維"車轍"
脫離固定的"車轍"十分困難。我在上文提到了冬季開車行駛在南德卡塔洲際公路上的情形。道路上積攢的冰雪在來回車輛的傾軋下現出了幾道車轍。在我開車時,車子的輪胎似乎總會陷入其中,就像受了自動儀器的控制一樣。在我們的大腦中同樣存在這樣墨守成規的思維定勢。最習慣最簡單的路也會是最難以自拔的一條。
重復、多余的行為
我們的思維和行動具有重復的本性。面對未來,我們喜歡有所準備。我們有節日和慶祝儀式這樣的傳統,也有每天沿著同一條路線上班的習慣。但是,有些重復行為卻是毫無收益的,例如嘮叨不停地讓孩子做家務,或是在重要項目上拖延不前。
舒適領域
我們總會尋求舒適,舒適源于熟悉。即使我們坦誠地意識到一些行為和習慣沒有積極意義,對自身有害無益,我們依舊繼續故病重犯,原因僅出于熟悉。面對熟悉的事物,我們總會有幾分舒適感。要想走出這一舒適領域卻十分困難。
神經線路的缺失
我們大多數人大腦中的神經線路都十分有限。受經歷影響,我們的大腦在應對不同的處境時可供選擇的對策寥寥無幾。這些對策幾乎是千篇一律或是僅有略微不同。我們需要的是四通八達的路線,這樣就可以在不同處境下應對自如。如果沒有多元的線路,我們的大腦思維就會陷入那些為我們所熟悉的、根深蒂固的"車轍"中。一旦我們在大腦中開辟了四通八達的神經線路,那么改變或做出改變的進程就大為容易了。
恐懼
我們都有恐懼心理,而應對的方式是承認它們的存在。恐懼如同電腦中的病毒。它無影無蹤,來得突如其然,但卻危害重大。因此,找出令你恐懼的源頭尤為重要,這樣你就可以應對這些恐懼。重要提示:這里的建議只適用于典型的恐懼情緒,而不適用于心理疾病,例如恐懼癥。前者可通過意識和行動進行緩解,而后者需要介入專業的治療。
缺乏清晰目標
當人們對自己的欲望一知半解時,他們的目標也含混不清。人們都傾向這么說,"我想要成功","我想要辦好這件事","我希望這下能奏效"。這些表達含混不清,沒有點明具體的行動。模糊的欲望會導致目標不明確,行為渙散。
缺乏靈活性
思維定勢和重復的行為會大大降低我們隨機應變的能力。我們只是在讓事物自由發展,但再沒比這樣的放任自由更具危害性的事了。即使機遇擺在面前,我們也會因為這種消極被動的態度停止前行,與機遇失之交臂。很多時候,我們都在按部就班。因為無法避免輪胎陷入車轍,我們失去了很多機會。
保守的交友習慣
我們通常愿意與特定一群人交朋友,因為同這些人一起時,我們可以故態復萌,無須改變。這也是為何在擇友時我們會格外謹慎的原因。通過與他人對話,我們的大腦會開辟出新的神經線路。每當我們進行對話,開始聆聽和觀察時,神經突觸就可能搭建新的連接。一項名為鏡像神經元細胞的科學實驗證實了這一觀點。在這一實驗中,科學家們將一部儀器與猴子的大腦相連。當猴子撿起一顆花生時,儀器就會發出聲響,顯示神經細胞間產生了一條新的神經鏈。科學家們重復了這一實驗,每次猴子撿起花生時,儀器都會發出聲響。24小時,其中一位科學家走近前去,撿起那顆花生。猴子看到了這一場景,同時,儀器也發出了聲響。這在科學家們看來是個有趣的發現。事實上,即使不去親自抓花生,猴子的大腦中也能產生一個新的神經元突觸。綜上所述,僅僅依靠觀察他人的行為也能產生一條新的神經線路。
VUCA
這是借用軍事戰略學院的一個首字母縮略詞。VUCA分別代表動蕩(volatility)、未知(uncertainty)、復雜(complexity)和含混(ambiguity)。鮑勃?約翰森用這個縮寫詞描述了我們現今生存的世界,并提出了一些建議,來幫助我們先發制人地應對這個風云變幻的世界。人類有躲避危險、拒絕陌生的天性。在我著手寫這本書時,我們目前的VUCA環境使得人們的這24小時性變本加厲。但我們缺少的卻是天性的對立面。在當今這個時代,人們需要以豁達的姿態面對變革,約束自身的行為。換句話說,就是運用本書介紹的思維方式。
如何將這點運用到商戰中
比起安居樂業的年代,在動蕩時代,比方說現今的市場,人們更容易關注那些自己竭力避免的事物。面對變動,人們報以懷疑,不知它會多大程度地影響到自己。人們還會比往常更容易去關注那些自己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在面對新的信息時,人們表現出的不同反應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們在職場中適應變革的成敗。我在這章開頭提到,面對新的重要信息,人們會有三種典型反應:20%的人欣然接受,激動不已;50%的人十分謹慎,搖擺不定;而另外30%的人公然反對。我們來分別研究每一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