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化最迷人之處是優雅,最眩目的是激情。所有的人都會喜歡上法國,但就是討厭法國人。然而法國人的傲慢卻可以為人所容忍,因為它的確是建立在很高的品位上。
《法國制造:法國文化關鍵詞100》中100個關鍵詞,幫你立刻掌握法國文化的精髓——每個關鍵詞都是一把鎖鑰、一扇窗子,每個關鍵詞背后都是一部生活史和文化史。本書會帶你走進法國文化的脈絡,發現法國人生活里的好東西。
這正是一種最棒的交流,不只讓我們進入另一個世界,同時讓我們回頭再看看自己,重新確認自己的世界觀,讓自己可以和這個世界不斷地對話。
吳錫德,臺灣淡江大學法文系教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博士。長期從事法語教學及翻譯工作,曾任巴黎《歐洲日報》新聞翻譯、淡江大學法文系主任、臺灣法語教師協會理事長。譯有《歐洲文明》、《文化全球化》、《思考之危境:克里斯蒂娃訪談錄》;著有《認識新歐洲》、《閱讀法蘭西當代文學》、《翻譯空間》、《加繆作品中的現代性》(法文)等。
詞之歡愉 推薦序
都是法國惹的禍 新版自序
遇見法文,撞見不一樣的文化 初版自序
愛情
工作坊
寄宿幫傭
前衛
薄酒萊
光鮮亮麗
新法國人
比基尼
波希米亞
請慢用!
日安
生活達人
馬賽魚湯
搞笑王
布爾喬亞
咖啡館
康康舞
鴨鳴報
這就是人生!
香檳酒
香榭麗合
香頌
城堡;酒莊
華鬼佬
香奈兒
喔!喔!喔!
干邑
同居;共治
可麗餅
牛角面包
干杯!
達達主義
紈绔作風
解構
似曾相識
安可!
存在主義
費加羅
落跑
閑逛者
鵝肝
足球
法語人
干奶酪
……
附錄
Bikiru是極成功的"文化創意"案例。這個詞原指北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當中的一座珊瑚島,1946年7月1日美國在此進行核爆,引起國際震撼。五天后法國服裝設計師雷亞爾(Louis Reard)大膽推出一款兩截式幾近裸裎的女泳裝,并以此島命名,比喻其對男性觀者具有的同等勁爆效果。三星期后,他又租了一架小飛機做起空中廣告:比基尼,全世界最小的泳裝!第二年夏天,它首次出現在地中海蔚藍海岸海灘,然后迅速風靡全球。在此之前,海灘戲水女性皆穿連身泳衣,男性亦不例外。這款"極限主義"勁爆泳裝確實引爆話題,許多保守天主教國家還明文規定女性不得公開穿著。美國也一直到1960年代才將它"無罪化"。
比基尼泳裝引起的震撼顯然不亞于比基尼核爆,它的成功也要歸功于三位"比基尼女郎"。及時位是勇敢充當模特兒的貝納迪妮(Michelle Bernardini),脫衣舞娘的背景讓她敢于秀出火辣的身材;其次就是《上帝創造女人》(1956)電影里的碧姬·芭鐸(Brigitte Bardot),以及首位007電影"邦德女郎"(1962)瑞士影星烏蘇拉·安德絲(Ursula Andress),加勒比海那一襲白色比基尼裝的經典畫面,如出水芙蓉那般令人難忘……
事實上,公元前1400年的古希臘壁畫上已有這種兩截式的女裝。后來西方世界因受基督教"羞恥"觀念(pudeur)的影響,壓抑了數千年。根據美國一份女性雜志的調查,女上比基尼泳裝的原因是"自娛自樂、放松情緒、更加自信"。換言之,旨在解放自己,而非取悅男人,更別說有關色情的聯想。如今,隨著社會開放,比基尼泳裝早已見怪不怪,此字甚至暗指"二戰"后至1970年代這個歷史時期。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德國的"自然裸裎主義"(FKKl Freie Korperkultur,即"自由身體文化")。1980年代起,法國人干脆擺脫一切,爭先恐后光溜溜地沖向"天體營"(campnudis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