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針對各類公司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雙創”人員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或者可能涉及的各類業務,介紹了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
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的對象和要求中明確提出,要“突出加強對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法治宣傳教育,引導他們樹立誠信守法、愛國敬業意識,提高依法經營、依法管理能力”。
為了適應企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人員學法用法的要求,本書針對各類公司以及企業事業單位經營管理人員以及新時期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雙創”人員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涉及或者可能涉及的各類業務,介紹了相關法律知識和法律規范。
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于在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
第七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 001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開展第七個五年法治宣傳教育的決議
(二〇一六年四月二十八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第二十次會議通過) 010
及時章 緒論
及時節 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001
第二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004
第二章 企業法律制度
及時節 公司法律制度 008
第二節 合伙企業法律制度 030
第三節 個人獨資企業法律制度 042
第四節 中外合資、合作經營企業法律制度 046
第五節 企業破產法律制度 050
第三章 物權、知識產權和合同、侵權責任法律制度
及時節 物權法律制度 055
第二節 知識產權法律制度 072
第三節 合同法律制度 087
第四節 侵權責任法律制度 107
第四章 維護市場秩序的法律制度
及時節 反不正當競爭法律制度 116
第二節 反壟斷法律制度 120
第三節 招標投標法律制度 126
第四節 價格法律制度 131
第五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 132
第六節 產品質量法律制度 136
第五章 食品、藥品、消防、特種設備安全法律制度
及時節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139
第二節 藥品管理法律制度 148
第三節 消防法律制度 152
第四節 特種設備安全法律制度 157
第六章 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及時節 環境保護法律制度概述 162
第二節 專門性、單行性法律有關污染防治的主要規定 167
第三節 海洋環境保護法律制度 175
第七章 企業財務會計與稅收法律制度
及時節 企業會計法律制度 179
第二節 企業財務法律制度 185
第三節 票據法律制度 188
第四節 稅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 190
第五節 常見稅種 197
第八章 勞動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及時節 勞動與勞動合同法律制度 201
第二節 社會保險法律制度 207
第三節 就業促進法律制度 211
附錄:國務院關于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措施 216
第九章 刑事法律制度
及時節 犯罪 224
第二節 刑罰 231
第三節 幾種常見的公司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犯罪及其處罰 235
第十章 民事訴訟、仲裁以及勞動爭議解決法律制度
及時節 民事訴訟法律制度 243
第二節 仲裁法律制度 249
第三節 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律制度 254
測試題 259
測試題參考答案 277
第三章 物權、知識產權和合同、侵權責任法律制度
及時節 物權法律制度
一、物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一)物與物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所稱的物,包括了不動產和動產。法律規定權利作為物權客體的,依照其規定。
物權法所稱的物權,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適用物權法。其他相關法律對物權另有特別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二)基本原則
(1)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原則。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國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國家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障一切市場主體的平等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
(2)物權受法律保護的原則。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和其他權利人的物權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犯。物權受到侵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 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物權保護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根據權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適用。侵害物權,除承擔民事責任外,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3)物權由法律規定原則。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物權的種類和內容,由法律規定。
(4)物權登記原則。根據物權法的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定登記。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應當依照法律規定交付。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依法屬于國家所有的自然資源,所有權可以不登記。不動產登記,由不動產所在地的登記機構辦理。國家對不動產實行統一登記制度。統一登記的范圍、登記機構和登記辦法,由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當事人之間訂立有關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不動產物權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合同另有約定外,自合同成立時生效;未辦理物權登記的,不影響合同效力。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不動產權屬證書記載的事項,應當與不動產登記簿一致;記載不一致的,除有證據證明不動產登記簿確有錯誤外,以不動產登記簿為準。權利人、利害關系人認為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事項錯誤的,可以申請更正登記。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書面同意更正或者有證據證明登記確有錯誤的,登記機構應當予以更正。不動產登記簿記載的權利人不同意更正的,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異議登記。登記機構予以異議登記的,申請人在異議登記之日起十五日內不起訴,異議登記失效。異議登記不當,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向申請人請求損害賠償。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后,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預告登記后,債權消滅或者自能夠進行不動產登記之日起三個月內未申請登記的,預告登記失效。因人民法院、仲裁委員會的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或者人民政府的征收決定等生效時發生效力。因繼承或者受遺贈取得物權的,自繼承或者受遺贈開始時發生效力。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設立或者消滅物權的,自事實行為成就時發生效力。
(5)物權取得和行使的守法原則。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物權的取得和行使,應當遵守法律,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動產物權的設立和轉讓,自交付時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該動產的,負有交付義務的人可以通過轉讓請求第三人返還原物的權利代替交付。動產物權轉讓時,雙方又約定由出讓人繼續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該約定生效時發生效力。
二、所有權
(一)所有權的一般規定
1.含義
所謂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2.基本規定
①所有權人有權在自己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上設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用益物權人、擔保物權人行使權利,不得損害所有權人的權益。②法律規定專屬于國家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取得所有權。③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貪污、挪用、私分、截留、拖欠征收補償費等費用。④國家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得違反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⑤因搶險、救災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單位、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
(二)所有權的種類
1.國家所有權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財產,屬于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
(1)所有權的法定行使主體。①國有財產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②國家機關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處分的權利。③國家舉辦的事業單位對其直接支配的不動產和動產,享有占有、使用以及依照法律和國務院的有關規定收益、處分的權利。④國家出資的企業,由國務院、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出資人權益。
(2)所有權的法定范圍。根據物權法的規定,①礦藏、水流、海域屬于國家所有。②城市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農村和城市郊區的土地,屬于國家所有。③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自然資源,屬于國家所有,但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④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屬于國家所有。⑤無線電頻譜資源屬于國家所有。⑥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的文物,屬于國家所有。⑦國防資產屬于國家所有。⑧鐵路、公路、電力設施、電信設施和油氣管道等基礎設施,依照法律規定為國家所有的,屬于國家所有。
(3)國家所有權的保護。根據物權法的規定,①國家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私分、截留、破壞。②履行國有財產管理、監督職責的機構及其工作人員,應當依法加強對國有財產的管理、監督,促進國有財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財產損失;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違反國有財產管理規定,在企業改制、合并分立、關聯交易等過程中,低價轉讓、合謀私分、擅自擔保或者以其他方式造成國有財產損失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2.集體所有權
(1)所有權包括的范圍。根據物權法的規定,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包括: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集體所有的建筑物、生產設施、農田水利設施;集體所有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等設施;集體所有的其他不動產和動產。
(2)所有權的行使。①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下列事項應當依照法定程序經本集體成員決定: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將土地發包給本集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個別土地承包經營權人之間承包地的調整;土地補償費等費用的使用、分配辦法;集體出資的企業的所有權變動等事項;法律規定的其他事項。②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和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涂等,依照下列規定行使所有權:一是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二是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三是屬于鄉鎮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鎮集體經濟組織代表集體行使所有權。③城鎮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由本集體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④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村規民約向本集體成員公布集體財產的狀況。
(3)保護。根據物權法的規定,集體所有的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私分、破壞。集體經濟組織、村民委員會或者其負責人作出的決定侵害集體成員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集體成員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3.私人所有權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私人對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原材料等不動產和動產享有所有權。私人合法的儲蓄、投資及其收益受法律保護。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私人的繼承權及其他合法權益。私人的合法財產受法律保護,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侵占、哄搶、破壞。
4.其他
(1)企業。根據物權法的規定,國家、集體和私人依法可以出資設立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企業。國家、集體和私人所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投到企業的,由出資人按照約定或者出資比例享有資產收益、重大決策以及選擇經營管理者等權利并履行義務。企業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依照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企業法人以外的法人,對其不動產和動產的權利,適用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章程的規定。
(2)社團。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社會團體依法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受法律保護。
(三)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1.業主的建筑物所有權的區分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①業主對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等專有部分享有所有權,對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②建筑區劃內的道路,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綠地,屬于業主共有,但屬于城鎮公共綠地或者明示屬于個人的除外。建筑區劃內的其他公共場所、公用設施和物業服務用房,屬于業主共有。③占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屬于業主共有。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
2.業主的權利與義務
(1)業主對其建筑物專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業主行使權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損害其他業主的合法權益。
(2)業主對建筑物專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權利,承擔義務;不得以放棄權利不履行義務。業主轉讓建筑物內的住宅、經營性用房,其對共有部分享有的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權利一并轉讓。
(3)業主可以設立業主大會,選舉業主委員會。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對設立業主大會和選舉業主委員會給予指導和協助。
(4)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制定和修改業主大會議事規則;制定和修改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管理規約;選舉業主委員會或者更換業主委員會成員;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籌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有關共有和共同管理權利的其他重大事項。需要說明的是,決定籌集和使用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和改建、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2/3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上述其他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的決定,對業主具有約束力。業主大會或者業主委員會作出的決定侵害業主合法權益的,受侵害的業主可以請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5)業主不得違反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業主將住宅改變為經營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外,應當經有利害關系的業主同意。
(6)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屬于業主共有。經業主共同決定,可以用于電梯、水箱等共有部分的維修。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公布。
(7)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的費用分攤、收益分配等事項,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業主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的比例確定。
(8)業主可以自行管理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也可以委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管理。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
(9)業主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業主大會和業主委員會,對任意棄置垃圾、排放污染物或者噪聲、違反規定飼養動物、違章搭建、侵占通道、拒付物業費等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依照法律、法規以及管理規約,要求行為人停止侵害、消除危險、排除妨害、賠償損失。業主對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行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3.物業服務
根據物權法的規定,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根據業主的委托管理建筑區劃內的建筑物及其附屬設施,并接受業主的監督。
(四)相鄰關系
1.處理相鄰關系的基本原則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
2.處理相鄰關系的基本依據
(1)法律、法規對處理相鄰關系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法律、法規沒有規定的,可以按照當地習慣。
(2)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對自然流水的利用,應當在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之間合理分配。對自然流水的排放,應當尊重自然流向。
(3)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4)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筑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筑物的,該土地、建筑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5)建造建筑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準,妨礙相鄰建筑物的通風、采光和日照。
(6)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
(7)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
(8)不動產權利人因用水、排水、通行、鋪設管線等利用相鄰不動產的,應當盡量避免對相鄰的不動產權利人造成損害;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五)共有
1.種類
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個人共有。共有包括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
2.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的基本規則
(1)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按照其份額享有所有權。共同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共同享有所有權。
(2)共有人按照約定管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各共有人都有管理的權利和義務。
(3)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2/3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但共有人之間另有約定的除外。
(4)對共有物的管理費用以及其他負擔,有約定的,按照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按照其份額負擔,共同共有人共同負擔。
(5)共有人約定不得分割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維持共有關系的,應當按照約定,但共有人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的,可以請求分割;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份共有人可以隨時請求分割,共同共有人在共有的基礎喪失或者有重大理由需要分割時可以請求分割。因分割對其他共有人造成損害的,應當給予賠償。
(6)共有人可以協商確定分割方式。達不成協議,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可以分割并且不會因分割減損價值的,應當對實物予以分割;難以分割或者因分割會減損價值的,應當對折價或者拍賣、變賣取得的價款予以分割。共有人分割所得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有瑕疵的,其他共有人應當分擔損失。
(7)按份共有人可以轉讓其享有的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份額。其他共有人在同等條件下享有優先購買的權利。
(8)因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產生的債權債務,在對外關系上,共有人享有連帶債權、承擔連帶債務,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第三人知道共有人不具有連帶債權債務關系的除外;在共有人內部關系上,除共有人另有約定外,按份共有人按照份額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共同共有人共同享有債權、承擔債務。償還債務超過自己應當承擔份額的按份共有人,有權向其他共有人追償。
(9)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沒有約定為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或者約定不明確的,除共有人具有家庭關系等外,視為按份共有。
(10)按份共有人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的份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不能確定出資額的,視為等額享有。
(六)所有權取得的特別規定
1.不動產或者動產非法轉讓所有權的追回與受讓人的取得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以合理的價格轉讓;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受讓人依照上述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上述規定。
2.遺失物的追回與返還
(1)追回。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占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2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后,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2)返還。拾得遺失物,應當返還權利人。拾得人應當及時通知權利人領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關部門。有關部門收到遺失物,知道權利人的,應當及時通知其領取;不知道的,應當及時招領公告。拾得人在遺失物送交有關部門前,有關部門在遺失物被領取前,應當妥善保管遺失物。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遺失物毀損、滅失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權利人的費用支付。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保障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保障履行義務。
(4)公告。遺失物自招領公告之日起6個月內無人認領的,歸國家所有。
(5)其他。拾得漂流物、發現埋藏物或者隱藏物的,參照拾得遺失物的有關規定。文物保護法等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