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因何否認曾密謀捕殺西太后?
是否敗于袁世凱"告密"?
同盟會內部為何發生"倒孫"風潮?
辛亥革命時期各帝國主義對華政策有何內幕?
南京臨時政府面臨怎樣的財政危機?
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還是"平民知識分子"?
本書是著名歷史學家楊天石揭示辛亥革命前后一段時間中國政治、文化、人物的歷史真相的著作。作品通過解讀戊戌政變至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三十年間中國政治舞臺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孫中山被迫卸任臨時大總統與袁世凱上臺背后的經濟、政治原因;孫中山與章太炎、黃興、廖仲愷等人的關系,孫中山對黃興與康有為的關系的態度及導致的后果,等等,揭示了從至""期間許多鮮為人知、隱微不彰的史實。
這是楊天石先生的一部舊作,但也可以說是一部新書。說它是"舊作",因為此書曾于2001年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15個年頭。說它是"新書",因為過去十余年間,尤其是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出版界掀起了"辛亥革命"題材出版的熱潮,但如楊天石先生的著作這般,從史料本身出發,對辛亥革命前后的史料進行系統整理,加以嚴密的分析論證,進行探隱發微、見前人所未見式的佳作,實在不多。
因編輯楊先生的著作,得以有幸與楊先生 "近距離"地接觸。令我難忘的,是楊先生治學態度之嚴謹,為人之虛己下人。楊先生曾說自己寫作的原則是"沒有新材料決不動筆",而據我親眼所見,有了新材料,楊先生也不輕易動筆,而是對這新材料進行分析、對比、就不同的材料進行相互印證,確認這則新材料"",方才動筆。為了確認一個"新材料"是否可以引用,他會"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求證據,不放過任何線索,不惜放下"身價"向同行、朋友、甚至是像我們這樣的近代史門外漢求助。如果不能確認新材料是的,楊先生寧愿舍棄不用。在各行各業浮躁之風大盛的今天,我常常感喟楊先生做學問之"傻"、之辛苦、之不易。正因如此,楊先生的作品,經得住時間的考驗。
近年來,楊天石先生的影響已經走出學術界,走向大眾讀者。越來越多非近代史專業的文史愛好者成了楊先生的忠實"粉絲"。我想,這和楊先生一貫的治學之嚴謹,工作之勤奮,心態之開放,文風之貼近讀者不無關系。
楊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說:"歷史反映人類社會已逝的一切,因此,忠實地再現歷史本相是史學重要也是根本的任務。但是,歷史真相并不是一眼可見,一索可得的。它需要歷史學家`上窮碧落下黃泉`,充分掌握一切可能掌握的資料,經過嚴密的考證與分析,才能比較地再現出來。""我認為,歷史學家筆下的史實要能經受不同立場、不同時期的讀者的挑剔和檢驗,爭取做到:你可以反對我的觀點,但推翻不了我的史實。"我相信,這本新版的《從帝制走向共和》,正是楊先生此語的又一絕佳例證。
楊天石,江蘇東臺人,1936年2月15日生。196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F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民國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國現代文化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共黨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現代史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及《中國哲學》編委、《百年潮》雜志主編、《世紀》雜志顧問、《炎黃春秋》特約編委、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專家委員會委員等。 楊天石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尤長于史、中國國民黨史和的研究。著有《找尋真實的——日記解讀》、《蔣氏秘檔與真相》等二十余種。其中《找尋真實的》一書被全國31家媒體共同推選為2008年十大好書,并獲香港書獎;《找尋真實的:還原13個歷史真相》獲2014年《作家文摘及香港《亞洲周刊》"十大圖書獎"。
目 錄
初版自序/1
章 驚天大計——維新派計劃謀殺慈禧太后
康有為謀圍頤和園捕殺西太后確證/3
康有為"戊戌密謀"補證/10
袁世凱《戊戌紀略》的真實性及其相關問題/14
第二章 余波不息——戊戌政變后的維新黨人
唐才常佚札與維新黨人的湖南起義計劃/31
須磨村密札與改良派請殺袁世凱的謀劃/35
畢永年生平事跡鉤沉/45
第三章 雙重任務——20世紀初的反帝反清斗爭
1901年至1905年的拒俄運動/59
陳天華的《要求救亡意見書》及其被否定經過/83
1911年的拒英、拒法、拒俄運動/89
第四章 何所從來——辨析辛亥革命的主導力量
辛亥革命與共和知識分子/111
——對一種傳統觀點的質疑
孫中山在1900年/124
——讀日本外務省檔案札記
宋教仁佚文鉤沉/132
第五章 兄弟鬩墻——革命團體內部的裂痕和誤解
同盟會的分裂與光復會的重建/143
《龍華會章程》主屬考/177
章太炎與端方關系考析/185
《民報》的續刊及其爭論/200
第六章 與虎謀皮——列強環伺下的財政危機
在華經濟利益與辛亥革命時期英國的對華政策/221
孫中山與"租讓滿洲"問題/238
華俄道勝銀行借款案與南京臨時政府危機/252
孫中山與民國初年的輪船招商局借款/259
——兼論革命黨人的財政困難與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
第七章 雖敗猶榮——辛亥革命的歷史反思和國際影響
陳其美的"三次革命"設想/279
——讀日本外務省所藏陳其美致楊以均密函
何天炯與孫中山/289
——宮崎滔天家藏書札研究
"五四"答問/307
潘佩珠與中國/315
——讀越南《潘佩珠自判》
第八章 直視偉人——如何定位和評價孫中山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的前途/331
——兼論清末民初對孫中山民生主義的批評
"取那善果,避那惡果"/352
——略論孫中山對資本主義的態度
孫中山是平民知識分子革命家/357
宋嘉樹與孫中山、宋慶齡的婚姻/365
——讀宋嘉樹復孫中山英文函
第九章 新舊土洋——革命前后中國的思潮嬗遞
儒學在近代中國/379
戊戌維新以來的"國民國家"思想/390
論辛亥革命前的國粹主義思潮/407
論《天義報》劉師培等人的無政府主義/425
第十章 高山仰止——文化革新與文化名人
南社的醞釀/453
黃遵憲的生平、思想和創作/472
論錢玄同思想/485
——以錢玄同未刊日記為主所作的研究
錢玄同與胡適/508
柳亞子與胡適/543
——關于中國詩歌變革方向的辯論及其他
章 驚天大計——維新派計劃謀殺慈禧太后
康有為謀圍頤和園捕殺西太后確證
戊戌政變時期,清朝政府曾指責康有為"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以之作為維新派大逆不道的罪狀。當時道路傳言,議論紛紛,史籍、筆記中多有記載。但是,由于這一消息過于聳人聽聞,康有為對此又一直矢口否認,多年來,歷史學家們大都不予置信。實際上,它確有其事??涤袨椴粌H曾準備"劫制"西太后,而且曾準備乘機捕殺。筆者于日本外務省檔案中獲得了的證據。
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將譚嗣同、楊深秀等六人處決。次日,以光緒皇帝的口氣上諭說:
主事康有為首倡邪說,惑世誣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變法之際,隱行其亂法之謀,包藏
禍心,潛圖不軌,前日竟有糾約亂黨,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經察覺,立破奸
謀。又聞該亂黨私立保國會,言保中國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實堪發指。朕恭奉慈闈,力崇孝治,
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康有為學術乖僻,其平日著作,無非離經叛道,非圣無法之言。茲因其素講時
務,令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旋令趕上海辦官報局,乃竟逗留輦下,構煽陰謀,若非仰賴
祖宗默佑,洞燭幾先,其事何堪設想!
中國并不是一個法治傳統很盛的國家,單憑"惑世誣民"、"離經叛道"、"非圣無法"一類字眼,清政府可以下令捉拿康有為,處決譚嗣同等人。"上諭"特別提出"謀圍頤和園,劫制皇太后",顯然事出有因。
據惲毓鼎《崇陵傳信錄》一書記載,政變前夕,當西太后盛怒還宮時,曾指責光緒皇帝說:"我撫養汝二十余年,乃聽小人之言謀我乎?"又說:"癡兒,今日無我,明日安有汝乎?" 惲毓鼎曾隨侍光緒多年,上述記載自非無根之談。費行簡的《慈禧傳信錄》一書所記與惲書大體相同,但更明確。它記西太后大罵光緒說:"汝以旁支,吾特授以大統,自四歲入宮,調護教誨,耗盡心力,爾始得成婚親政。試問何負爾,爾竟欲囚我頤和園,爾真禽獸不若矣!" 《清廷戊戌朝變記》所載亦同。西太后責問光緒說:"康有為叛逆,圖謀于我,汝不知乎?尚敢回護也!" 綜觀上述材料,可以確定:西太后認為,光緒皇帝和康有為串通,準備將她囚禁于頤和園,因而才有前述29日的上諭。
對清政府的指責,康有為多次矢口否認,反說是袁世凱的離間計。1908年,他在《上攝政王書》中說:
戊戌春夏之交,先帝發憤于中國之積弱,強鄰之侵凌,毅然維新變法以易天下。其時慈宮意旨所
在,雖非外廷所能窺伺,就令兩宮政見小有異同,而慈孝感召之誠,終未嘗因此而稍殺。自逆臣世凱
無端造出謀圍頤和園一語,陰行離間,遂使兩宮之間常有介介,而后此事變遂日出而不窮,先帝所以
備歷艱險以迄今日,實維此之故。
康有為這封信的主旨在于說明光緒"仁孝"而西太后"慈",因此說了許多違心的話,如所謂"慈孝感召之誠"云云,即是自欺欺人的謊言。康有為進一步聲稱:"推袁世凱所以造出此無根浮言之故,全由世凱受先帝不次之擢,其事頗為廷臣所屬目,而盈廷洶洶,方與新政為難,世凱忽生自危之心,乃幻出此至狠極毒之惡謀,如俗諺所謂苦肉計者以自求解免,此戊戌冤獄之所由起也。"康有為的這段話實在沒有多少說服力。袁世凱為了自求解免,向榮祿、西太后邀寵,出面告密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造出"謀圍頤和園"一類的謠言來呢?須知,一經查實沒有此事,袁世凱的欺誑之罪也不會很小。老奸巨猾的袁世凱不會這么干的。
然而,"謀圍頤和園"一說確實出于袁世凱。他的《戊戌日記》對譚嗣同夜訪有詳細的記載,內稱:
(譚)因出一草稿,如名片式,內開榮某謀廢立弒君,大逆不道,若不速除,上位不能保,即性
命亦不能保。袁世凱初五請訓,請面付朱諭一道,令其帶本部兵赴津,見榮某,出朱諭宣讀,立即正
法。即以袁某代為直督,傳諭僚屬,張掛告示,布告榮某大逆罪狀,即封禁電局鐵路,迅速載袁某部
兵入京,派一半圍頤和園,一半守宮,大事可定。如不聽臣策,即死在上前各等語。予聞之魂飛天外,
因詰以"圍頤和園欲何為?"譚云:"不除此老朽,國不能保。此事在我,公不必問。"
袁世凱自認,是他向榮祿告密的。袁在日記中稱,他寫這篇日記,是為了"交諸子密藏","以征事實" 。當然,袁世凱為人陰險奸詐,他的話不能輕信,必須以其他材料驗證。
王照逃亡日本后在與犬養毅的筆談中說:
梁啟超、譚嗣同于初三夜往見袁,勸其圍太后,袁不允。
在維新運動中,王照與康有為關系密切。當新舊兩派斗爭日益尖銳的時候,康有為曾動員他游說聶士成率軍保衛光緒 。譚嗣同夜訪袁世凱之際,康有為又曾和他一起商議,"令請調袁軍入勤王" 。因此,他的話不會沒有根據。
李提摩太在《留華四十五年記》中說:
在頒布維新諭旨時,守舊派怨恨皇帝荒唐的計劃,可能很快地使中國毀滅,他們懇求慈禧將一切
的政權都掌握在她自己手里。她下諭秋天要在天津閱兵?;实劭峙略跈z閱的藉口之下,慈禧將要奪取
所有權柄,而把他放在一邊。維新黨催著他要先發制人,把她監禁在頤和園,這樣才可以制止反對派
對于維新的一切障礙。皇帝即根據此點召見榮祿部下的將領袁世凱,計算在他的支持下,帶兵至京看
守她住的宮殿。
在近三十年來中國近代史眾多研究工作者中,楊天石先生取得的成績是相當突出的。,他極其重視發掘近代史中以往很少為研究工作者所了解的珍貴史料,作為研究工作的出發點,因此他常能講出新話來;第二,他具有史學大師陳寅恪教授提倡的那種"問題意識";第三,他的文章思路清晰,明白曉暢,容易引人入勝。
——金沖及(原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央文獻研究者副主任、研究員)
楊天石先生對民國史的學術貢獻極大,有史風,特別重視揭示歷史之"謎"的核心。這樣的學風已有史仙之境。
——中村哲夫(日本神戶大學教授)
楊先生不但博聞強記,而且目光敏銳,有淘沙揀金的本領。別人沒注意的,他注意了,別人看不出所以然的,他看出了。他能宏觀,也能微觀。經他的整理和解釋,許多史事和人物,都跳出紙面了。
——李又寧(美國圣若望大學教授、亞洲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