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是馬爾夏克在2003年夏到2006年夏帶領聯合國中亞考古隊分
別在撒馬爾罕和片治肯特場地進行挖掘的考察結果,全書分為三卷——《壁畫與娜娜女神》《突厥人與粟特人》和《粟特與北朝》,闡釋了中亞粟特古國文明的異彩紛呈以及粟特商旅在絲路歷史上的重要角色。作者以“開啟粟特藝術的鑰匙”一文開篇,將其多年的中亞文化研究與現場考古結合,高屋建瓴地論述了粟特古國的文明和藝術傳統,粟特的歷史和社會構成,以及粟特與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國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間的精彩互動。全書既有向讀者宏觀介紹粟特文明的篇章——如《粟特考古史》具體論述了粟特文明的源起、斷代及其發展歷程,又有針對當下的考古成果的闡釋,幾篇的文章解讀了娜娜女神壁畫、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以及Miho石棺上的藝術細節。此外,書中還有兩篇是馬爾夏克夫人臘絲波波娃著(或與馬爾夏克合著),堪稱夫婦倆在片治肯特考古五十多年的合璧之作。作為粟特學、絲綢之路的考古專家,馬爾夏克此書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填補了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
北京大學教授榮新江專門為此書作序推薦,并崇敬地稱馬爾夏克為“學術偉人”。本書還附有榮新江教授親自撰寫的《馬爾夏克歷年著作》,展示出一位畢生獻身考古的學者的偉大足跡。作為“中亞考古之父”,馬爾夏克擔任法國—塔吉克斯坦考古隊的第四任隊長多年,也成為此考古隊隊員員以及有志于考古學術的中青年的偶像,成為不折不扣的國際絲路學導師。在考古荒漠中,他身上所具有的能讓千年塵埃復活、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激勵著一代代學人繼續這條艱難而又充滿驚喜的道路,也不斷推動著絲路文化的延續。
本書為“絲路譯叢”的一種。1999年到2007年間,聯合國考古隊在中亞五國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獲重大發掘成果:數百尊佛造像,兩萬平米壁畫,足以再造一個敦煌;同樣的八年,中國北方陸續出土中亞來華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數量與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遙相呼應;近年絲綢之路國際會議上,歐亞各國學者紛紛把上述兩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學術突破。這些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國的重要考古發現,對于絲綢之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
1.“絲路譯叢”萃集英、美、德、法、意、印、俄等多個國家的絲綢之路考古專家的力作,
涉及當今世界絲綢之路文化研究的考古發現以及成果,用著作填補了近十年世界絲綢之路學的空白。本叢書的引進旨在弘揚絲綢之路文化,為“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增加文化籌碼,提升文化軟實力,且對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發展同周邊國家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2. 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綢之路研究的佳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海外學人的絲綢之路文化研究視野開闊,觀點新穎,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3.“絲路譯叢”同時以考古藝術這一物質文化的直觀形式呈現了漢唐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新唐書》《舊唐書》等史書形成歷史研究的二重證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4.絲路文化成為當前的熱點,受到多方關注,絲路沿線的考古成果也極有必要翻譯介紹給我國學界與讀者,絲路譯叢系列正是適應了這一需求,不僅展現了這些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唐代以及中國古代文化與中亞諸文化的密切關系,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5. 本書從考古和藝術的角度對中古史重新進行研究,是東西方學者研究中亞古代社會文化、唐代中外關系史等領域的必讀著作。
6.“絲路譯叢”已獲得2016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資助。
馬爾夏克(Boris Marshak,1933—2006)
圣彼得堡人,考古學博士,俄羅斯冬宮博物館高加索和中亞部主任,歷任英國牛津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杰出訪問教授。的中亞文化歷史學家、粟特文明專家。2006年夏季殉職于中亞沙漠考古場地。如今馬爾夏克教授在塔吉克斯坦的墓地,已成為新一代考古人心目中的圣地。
在國際絲路考古領域,馬爾夏克多年來擔任聯合國考古遺址塔吉克斯坦場地隊長;與妻子臘絲波波娃博士五十年來一同挖掘片治肯特古城,傳為絲路學界佳話。他主持挖掘的中亞著名遺址有片治肯特古城帶谷倉的娜娜女神宮殿、布哈拉古城的瓦拉赫沙紅廳壁畫,撒馬爾罕古城的大使廳壁畫等,被學界尊為“中亞考古之父”。
馬爾夏克在中亞壁畫領域代表著作有:《粟特壁畫史詩》《粟特壁畫中的傳奇、童話、寓言》《粟特壁畫的巖彩分析:從藝術史到實驗室》《粟特藝術中的娜娜女神信仰》《粟特壁畫上的農神圖像》《粟特壁畫中的狩獵圖》《粟特壁畫與北朝粟特人石葬具藝術比較》《片治肯特古城考古發掘報告(1983—2006年)》等。
譯者毛銘,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倫敦《中亞藝術考古學刊》編輯,在大英博物館講授《被遺忘的絲路:中亞五國》,守護聯合國遺址的中亞考古隊隊員?,F任北京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漓江出版社《絲路藝術》期刊編委。
序一 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徐文堪)
序二 歐亞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 (葛承雍)
譯者前言 重新喚醒的北朝 (毛銘)
前言 紀念馬爾夏克 (榮新江)
卷一 壁畫與娜娜女神
開啟粟特藝術的鑰匙
片治肯特古城帶谷倉的娜娜女神壁畫(700—725年)
輝煌的撒馬爾罕大使廳壁畫
卷二 突厥人與粟特人
獨特的粟特社會構成
突厥人與粟特人
粟特與外來文化的互動
粟特考古史
卷三 粟特與北朝
Miho石雕上的粟特生活和藝術樣式
Miho石棺與北朝粟特石葬具藝術(550—579年)
附錄一 馬爾夏克歷年著作 (榮新江)
附錄二 中亞考古之父:鮑里斯 馬爾夏克(1933—2006年)(樂仲迪)
附錄三 埋在沙漠熱土中的中亞考古之父 (毛銘)
參考文獻
[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
徐文堪
近年來,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都有大量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些發現與中國北方出土的來華粟特人墓葬和遺物交相輝映,對于絲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絲路譯叢及時輯 玄奘之旅》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路研究佳作。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最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解決了諸多疑難。如馬爾夏克教授,從事粟特考古五十三年,殉職埋葬在沙漠場地,被稱為“中亞考古之父”。
《絲路譯叢及時輯 玄奘之旅》作者與著作有:
1.俄羅斯冬宮博物館、“中亞考古之父”馬爾夏克: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
2.法蘭西學院葛樂耐教授:
《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3.意大利拿波里大學康馬泰: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
4.烏茲別克期坦國家科學院院士瑞德維拉扎:
《張騫探險的佛國:貴霜大夏考古》;
5.美國紐約大學樂仲迪:
《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粟特與北朝藝術》;[序一]玄奘之旅:血汗見證的“絲路譯叢”
徐文堪
近年來,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都有大量重要的考古發現,這些發現與中國北方出土的來華粟特人墓葬和遺物交相輝映,對于絲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督z路譯叢及時輯 玄奘之旅》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路研究佳作。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最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解決了諸多疑難。如馬爾夏克教授,從事粟特考古五十三年,殉職埋葬在沙漠場地,被稱為“中亞考古之父”。
《絲路譯叢及時輯 玄奘之旅》作者與著作有:
1.俄羅斯冬宮博物館、“中亞考古之父”馬爾夏克: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
2.法蘭西學院葛樂耐教授:
《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3.意大利拿波里大學康馬泰: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
4.烏茲別克期坦國家科學院院士瑞德維拉扎:
《張騫探險的佛國:貴霜大夏考古》;
5.美國紐約大學樂仲迪:
《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粟特與北朝藝術》;
6.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考古隊長盧湃沙:
《舞蹈的濕婆與火神:粟特寶藏重現》。
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歷年國際會議上的代表作。目前及時輯六十萬字,插圖六百多幅,已經譯出四十萬字,我審讀一遍,不時停筆,擊節贊嘆。
叢書譯者,倫敦大學的毛銘博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陶步思(Bruce Doar)博士和美國賓州大學的梅維恒(Victor Mair)教授,多年從事中外學術翻譯事業,并親自參與考古工作,他們組織的翻譯團隊,精通中、英、法、意、俄、阿拉伯、梵文、中古波斯、粟特文等多種文字,譯筆、清麗、流暢。切望叢書得以早日出版問世。
(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2015年7月18日于上海
[序二]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
葛承雍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交流的要道,也是連接不同文明的重要環節。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積極響應,加之2014年中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絲綢之路起始段—天山廊道”聯合申遺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列后,各界人士對絲綢之路的關注和研究漸趨高潮。
最近毛銘博士在倫敦組織多國考古學家撰寫了《絲路譯叢及時輯 玄奘之旅》,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近期成果,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譯叢及時輯共六本,全書共六十萬字,圖片六百多幅。圖片包含近期的歐亞考古遺址平面圖、古建筑復原圖、文物線描圖、壁畫彩圖等,提供了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了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歷史懸案。
該叢書以絲路沿線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鉤織出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以饗急需了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
該叢書譯者有英國倫敦大學毛銘博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中國遺產中心陶步思博士、美國賓州大學梅維恒教授等博學學者,保障了這套書的真實性、性和學術水平。其中毛博士擔任倫敦大學《中亞藝術考古學刊》英文編輯十二年,陶步思博士擔任英文版《中國藝術與考古》學刊主編十四年,梅維恒教授擔任美國賓州大學《漢學》學刊主編二十六年,均翻譯學術著作百萬字以上。這套譯叢的原文有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俄文、烏茲別克文、阿拉伯文等。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了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了國人的眼界,吸納了新鮮空氣,值得推薦。
(作者為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2015年8月
偉大的粟特學家馬爾夏克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中亞考古學和藝術史,以及歐洲中世紀和東方的金銀器。他在這些方面發表了大量的論著,涉及到方方面面,對于我們今天認識粟特本土的歷史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一個高大的學術偉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有多么豐厚,他是值得我們紀念的人物,他的論著也值得我們努力學習。
——榮新江(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最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和疑難。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學者,文章是歷年國際會議上的代表作。此系列叢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絲路譯叢”內容涵蓋中亞五國絲路考古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帶一路的文化情報,揭秘了一帶一路上的許多歷史懸案,是一套近年罕見的學術翻譯著作。該叢書以絲路沿線地域為經,以文化交往為緯,鉤織出不同民族、文明類型及其相互影響的歷史狀況,展示了歐亞大陸文明碰撞與交融的壯闊歷史場景,以饗急需了解海外絲路研究動態的中國讀者。全套書視野寬闊、史料豐富、分析深入,打破了過去傳統的畫地為牢、自我隔離、脫離時代、故步自封的舊習,開闊了國人的眼界,吸納了新鮮空氣。
——葛承雍(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總編輯,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