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智的這本《忘我與自珍(王世襄傳)》為文化名人傳記,主要包括西清王氏、江南慈母懷、負笈燕京、西行李莊、追尋國寶、獻身故宮、盜寶冤案、“五七”生涯、十年浩劫、開明式家具研究之先河、志合儷松居、世人終識等內容。本書是王世襄親自授權的一部傳記。作者史料充分,晚年和王世襄有廣泛的接觸。
序:我讀王世襄 邵燕祥 前言:斯人已去成絕響 及時章 舊時西清王氏家 一、東瀛歸來 二、西清王家 三、世風傳承 第二章 芳嘉園慈母懷 一、芳嘉園的童年 二、江南金家 三、優游少年 第三章 負笈燕京定風勁 一、初入燕園 二、人生轉折 三、畫論研究初稿成 第四章 戰時李莊緣 一、相遇梁思成 二、李莊歲月 三、重返北平 第五章 追尋國寶志自堅 一、戰后的工作 二、東渡追寶 第六章 誓為故宮獻終身 一、回到故宮 二、出國考察 第七章 盜寶冤案莫須有 一、只嘆夢想太匆匆 二、無端系牢獄 三、故宮退食 第八章 “五七"生涯事如煙 一、初人“音研所” 二、整風為引出洞蛇 三、心存自珍難磨滅 第九章 十年“”,磨難歲月 一、“”磨難 二、咸寧歲月 第十章 生存與創新——《髹飾錄解說》 一、結緣《髹飾錄》 二、傾力《解說》稿終成 三、文章千古為求索 第十一章 生存與創新——中國明式家具研究 一、搶救和保護 二、開研究之先河 三、從傳承走向世界 第十二章 生存與創新——中國竹刻藝術 一、緣結“此君” 二、編撰《刻竹小言》 三、復興中國竹刻藝術 第十三章 中國葫蘆與鳴蟲 一、話說葫蘆文化 二、火繪葫蘆情意深 三、鳴蟲之緬懷 第十四章 書畫、雕塑、詩詞情 一、難舍書畫情 二、雕塑研究與集藏 三、詩詞常為伴 第十五章 中華觀賞鴿文化 一、髫齡之好 二、中華觀賞鴿文化 三、搶救和傳承 第十六章 個中無不有荃荃 一、燕園初識,志同道合 二、磨難歲月,相濡自珍 三、老樹新花,扶攜互助 第十七章 世人終漸識真吾 一、昂首猶作花 二、幾度春秋一盞燈 三、自珍自愛是真路 王世襄生平、學術年表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王世襄20世紀40年代部分日記(趙慶偉供稿) 袁荃猷1947—1949年部分日記手跡(趙慶偉供稿) 王世襄致作者信函二通 一個英國人眼中的王世襄[英]柯律格 《龐虛齋藏畫集勝》序王世襄 后記
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春,空氣中仍泛著清冷的寒氣。一艘郵輪從日本橫濱港緩緩啟航,船在太平洋海面上行駛著,載著各色人等,推開碧波萬頃的水域,向一海之隔的上海港駛去。甲板上,一位體魄強健的中國年輕人,正憑欄遠眺,他方臉闊額、濃眉大眼,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透著斯文和睿智。他,便是中國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派往日本的特派專員王世襄。
他在船艙把自己行李中的書箱、衣物等安放妥帖后,便來到甲板上。時正紅日西沉,那日氣候溫和,風平浪靜。但有一方藍色霧靄,正停留在稍遠的海域的上空,空氣中有時彌漫著一種海域上特有清香,而他也...
他在船艙把自己行李中的書箱、衣物等安放妥帖后,便來到甲板上。時正紅日西沉,那日氣候溫和,風平浪靜。但有一方藍色霧靄,正停留在稍遠的海域的上空,空氣中有時彌漫著一種海域上特有清香,而他也正是來呼吸這些新鮮空氣的。那寬大的甲板上挺熱鬧的,熙熙攘攘的各國的商旅,均在吹著海風;同時也有許多人,正在議論著當時中國的時局,他只是在一旁不經意地聽著。此時,重洋外他的祖國,正值內戰爆發之際。
1945年的中國,在經歷了生死攸關、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之后,這時才開始有了點揚眉吐氣,終于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可就是這一年,恰又成為中國歷史上最不尋常的轉折點。世界各國,無論是亞洲、東歐或美洲似乎都在關注著這個東方的大國,這個有著幾千年悠久歷史、地大物博的古老國家。因為,斯年斯月同仇敵愾、一致抗日而取得勝利的國共兩黨,倏忽之間卻又馬上轉而進入一場敵我雙方互相決戰的時刻。
1946年1月10日,中國共產黨代表與國民黨政府代表,于重慶開幕的政治協商會議上,簽署了停戰協定,雙方頒發了1月13日午夜生效的停戰令。這次會議,好不容易通過了政府改組案、和平建國綱領案、軍事問題案、國民大會案、憲法草案等。這五項協議之通過,實際上是否定了國民黨的、制度獨裁和內戰政策。然而,同年的6月26日,國民黨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協協議,開始圍攻中原解放區,發動了向各個解放區進攻。于此,一場蒼生俱憂、涂炭民生的全國性大內戰,終于爆發。
王世襄一邊瞧著頭頂上的海鷗們,正向東面飛翔著,一邊沉浸于回想中:記得去年隆冬之時,自己正從上海登上飛往日本的飛機。當時,他受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先生的委托,專去日本追尋一批在抗戰中流落異鄉的文物國寶。在這樣的局勢下,接受此任后,他意氣風發,準備全心全力投入到國寶的追尋中去。
誰知到了東京,他發現隋況不是他想象的那樣;聯合國的戰后追償條款,似偏袒日方。作為戰勝國的中國,還是“弱國無外交”,常處于一個弱勢地位,追償工作無不受到處處的阻礙。在日本的那些個日日夜夜,盡管他竭盡所能向日本政府要求歸還中國的文物,同時呼吁中國政府,應向聯合國提出合理追償條款。豈料,他奔走四方,仍是一再碰壁。也許,在當時國際環境下,國與國之間,因牽涉各種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和外交的利益,于當權者心中,國家的文物,也僅是可有可無的點綴品而已。 民國三十六年(1947)初春,空氣中仍泛著清冷的寒氣。一艘郵輪從日本橫濱港緩緩啟航,船在太平洋海面上行駛著,載著各色人等,推開碧波萬頃的水域,向一海之隔的上海港駛去。甲板上,一位體魄強健的中國年輕人,正憑欄遠眺,他方臉闊額、濃眉大眼,戴著一副金絲邊眼鏡,透著斯文和睿智。他,便是中國戰時文物損失清理委員會,派往日本的特派專員王世襄。
他在船艙把自己行李中的書箱、衣物等安放妥帖后,便來到甲板上。時正紅日西沉,那日氣候溫和,風平浪靜。但有一方藍色霧靄,正停留在稍遠的海域的上空,空氣中有時彌漫著一種海域上特有清香,而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