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百歲菩提圖書
人氣:23

百歲菩提

本書講述了集百年德行和智慧于一身的本煥老和尚的傳奇人生。他歷經三代,一百多歲高齡,為中國佛教界之翹楚。他舍身求法,不畏生死朝拜五臺佛教圣地。他為懺蒼生,刺血寫經數十卷,積若須彌。他為護佛寶,歷經險阻...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宗教人物  
  • 作者:[劉永] 著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61352670
  •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0-10
  • 印刷時間:2012-07-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了集百年德行和智慧于一身的本煥老和尚的傳奇人生。他歷經三代,一百多歲高齡,為中國佛教界之翹楚。他舍身求法,不畏生死朝拜五臺佛教圣地。他為懺蒼生,刺血寫經數十卷,積若須彌。他為護佛寶,歷經險阻。他燃臂孝母,改佛家無情之妄。他接法一代高僧虛云老和尚,續佛慧命,使法源長流。他行菩薩道,立志要見菩薩世界。

編輯推薦

106歲的佛門泰斗

臨濟法派第四十四代傳人

近代禪宗泰斗虛云大師的法脈嫡傳弟子

他涅槃后留下萬余顆七彩舍利

他是中國佛教界之神話

作者簡介

劉永,又名永生居士,本老弟子。香港中華宗教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深圳市宗教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目錄

及時章:佛子落地帶蓮香

慈悲人心佛意長

第二章:幼失怙相依為命

聞佛法茅塞頓開

第三章:勘世情冰釋前嫌

別慈母立志出家

第四章:報恩開悟見佛性

受戒具足大洪山

第五章:虛云退軍高曼寺

來果猛作獅子吼

第六章:高曼寺七年精進

及時愿五臺朝佛

第七章:遭劫難文吉護持

碧山寺廣慧納賢

第八章:懺蒼生刺血寫經

求精進閉關三年

第九章:十八羅漢護經塔

至誠感通普濟院

第十章:報親恩燃臂孝母

南華寺接法為祖

第十一章:陷囹圄佛心不改

飼白鵝彈指十年

第十二章:風送花香蜂帶路

劫數圓滿駐丹霞

第十三章:至誠重光別傳寺

四十年來及時法

第十四章:九山環抱梧桐院

不惜身命光孝寺

第十五章:弘法初日照南天

重建報恩續法源

第十六章:大雄禪寺蓮社庵

蓮開見佛皆因緣

第十七章:佛子應有慈悲心

百丈清規天下源

第十八章:八大高僧倡論壇

神州和樂頌青蓮

第十九章:續佛慧命度印順

傳燈付法延法脈

第二十章:紹隆佛種鑄佛史

行愿大干無盡藏

在線預覽

佛門泰斗行愿大千

中國古代的高僧大德行走于天地、云水之間,關注的是天下蒼生,他們于蒼穹之下、古老的大河流域,在村落、寺院里勤修佛法。這種精神,就是源自對生命的關懷,對天下的責任感。本煥老和尚是中國佛教界一代高僧,是近代禪宗泰斗虛云大師的法脈嫡傳弟子。他的一生都是在創造禪林佳話,百年歲月,親歷三個時代,是佛教界的泰斗;他的一生充滿傳奇,終成大道,足跡遍及天下,選擇深圳這座窗口城市創建弘法寺。在南天弘揚佛法,使佛法遠播三地,對世人了解中國佛學,起到了凝聚海內外華僑華人、促進和諧的作用,各地都流傳著他求法問佛的故事。本書將他的事跡、經歷通過小說傳奇的形式展現出來,以便后人了解他求法的赤誠和對佛法的堅貞,從而將這種精神繼承并發揚光大。

本煥老和尚出家之后從武昌寶通寺到文殊菩薩的道場五臺山,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上,他的心是澄凈、明亮的。這種光明的心地使得他研習佛法、參禪悟道都帶著一種悲憫的慈愛心懷。本煥老和尚百余歲高齡,為中國佛教界之翹楚。菩提樹下,他舍身求法,不畏生死朝拜佛教圣地;他為懺蒼生,刺血寫經數十卷,積若須彌;他為護佛寶,十八羅漢護送經塔,歷盡險阻;他燃臂孝母,改佛家無情之妄;他接法當世高僧虛云老和尚,續佛慧命,使法源長流;他于深圳特區創建深圳弘法寺,使佛法遠照南天,心系蒼生,天下信眾逾百萬,締造佛教界之神話。他前半生舍身求法,九死一生,佛心不改;他后半生建寺安僧,不惜身命,重興數十座寺院,創中國佛教界之傳奇。他行菩薩道,發愿要建菩薩世界,超過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本煥老和尚的人生經歷是一個傳奇的故事。這個傳奇故事記錄、呈現的就是本煥老和尚經歷的那些最感人的瞬間。大時代的歷史背景下,他的人生經歷充滿了魅力。從他皈依佛法開始,弘揚佛法,造福社會,成就的是無量功德。無論是1920年荊楚大地的山村,還是當下的深圳弘法寺,一百多年的風雨,時光荏苒,都見證了他的苦心修法,慈悲心懷,這顆心就是菩提心。

草堂、森林、廟宇、蒼天之下,這是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的天地情懷。佛家的智慧和慈悲如行云流水,不會有絲毫停滯。即使是在深圳這個現代化的大都市里,本煥老和尚對佛家智慧的尋求,對人生、社會進程的思考亦從來沒有停止過,仿佛大雄寶殿的百年古松綠意盎然,如同經書散發出縷縷幽香,這是一種心地無礙的大自在。菩提樹下,行走于蒼茫云海之間,追求佛法真義,帶大眾積修福德,他已經走了很長很遠的路了。蒼山云海,悠悠九州,佛法的思想和精神就深藏在本煥老和尚每一個難忘的往事瞬間。佛家精神源流如古老的江河之水,讓人看到它不竭的生命力和光明的未來。如今在深圳弘法寺,梧桐山麓綠樹黃瓦交相輝映,蓮花清涼,香遠益清,佛教界泰斗本煥老和尚忘我弘法,為佛教的文化傳播,為海峽兩岸的凝聚交流,都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代表的是一種和諧的精神追求,是一種積極濟世的菩薩道行。他百歲高齡,行愿大千,教化眾生,他的存在本來就是佛教界的傳奇,是宗教文化的傳奇。如今,將他一生傳奇的故事以眾口相傳的小說形式表現出來,展卷生香,如打開三藏寶庫,每一個讀者一定會從中找到自己可以吸取借鑒的精神力量。

及時章 佛子落地帶蓮香 慈悲入心佛意長

光緒三十三年,湖北丘陵蒼山,暮色四合,靜靜溶入大清王朝土黃的顏色當中。大清王朝如一卷千年宣紙,古色古香,卻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侵逼下風雨飄搖,大清百年的大廈,搖搖欲墜,中國歷史長卷上的畫筆,至此有些慌忙急促,踉踉蹌蹌,步履凌亂。一個皇朝的沒落,使整個中華大地黯然失色。大清的階段,不得不變法維新。到了光緒四十年,各地新軍已頗具規模,尤為顯著是湖北新軍。此軍首領為湖廣總督張之洞,這位洋務運動的領頭人物在武漢創辦了一系列的軍工企業,中國的蒼山秀水中間終于豎起了標志工業文明的煙囪,不但為新軍建設提供了物資與后備保障,也使當時的武漢成為個工業重鎮。風從泛著暗黃色的紫禁城吹過,武漢鱗次櫛比的煙囪正在夜以繼日地煉鋼打鐵,以備戰事。煙隨風動,散于青川。風吹到武漢東北一百五十公里處李集西灣村的一鑒方塘時,散于蓮葉之間。余煙裊裊,靜水流香,雖是農家,卻安然恬靜,宛若世外桃源。

其時已是九月,荊楚大地雖然有別于北方的苦寒,此時也已經是昆黃華葉衰,唯獨這農家小院外的一鑒方塘,一池蓮藕,層層疊疊,浮香繞曲岸,圓影覆華池,

粗壯的荷莖擎著墨綠色的圓蓋,宛如一顆顆祖母綠,嵌在張秀池的竹籬土墻之外。此時張秀池將長衫別在腰間,長辮噙在嘴里,彎著腰趟在水塘里,一會兒摸上一

截如手臂粗的蓮藕,一揚手扔到岸上,喊道:"接著,今天有菜吃了。"

此時張秀池的妻子彭氏腆著個大肚子,肚子里的胎兒已快足月,上身著土灰色夾襖,下身穿靛藍色長裙,含笑站在池旁。彭氏為河西巨族,自小識字明理,端莊大方,持家有道,還篤信佛教。她正應聲準備吃力彎腰去撿那截藕節,早有三個總角的孩子,一個女孩,兩個留著茶壺蓋頭發的小子一擁而上,搶了那條藕交給了彭氏。彭氏是個信佛的,接了那截藕還不忘念了聲"阿彌陀佛。"

張秀池趟水上了岸,坐在暖暖的陽光下曬腳,此時雖然天氣不冷,但水還是涼得

入骨。張秀池在陽光下靜靜地坐了會兒,又燃了一袋煙,對著彭氏笑道:"你素

是吃齋念佛的,只是采了截藕,你還要替它念佛啊?"彭氏一笑說:"一切都會變的,這截藕雖然沒有生命,可是它能變啊,它結了藕開了花,花生了蜻蜓,蜻蜓變成了鳥,這樣變下去,被我們吃了,連花都開不成了。"張秀池一笑,吸了口煙,瞇起眼睛望著一池綠油油、圓滾滾的荷葉說:"時令已是九月,往年這時蓮花已經都謝了的,今年卻是奇怪,竟然瘋長了一年,枝粗葉壯連個蓮花都不開,如今時令已過寒露,看來今年竟是不開花了。"彭氏撫摸著肚子說:"在經文里,蓮花是有靈氣的物件,是觀音菩薩的法座,佛祖出生時生而能言,步步生蓮,我是最喜歡這蓮花的,若生個女兒,便也起個帶蓮字的名字。"張秀池說:"若生個小子,要有志向有擔當,就叫志山,這個名字夠響亮。"彭氏一向端莊知禮,原本也只是隨口一說,見張秀池早為腹中的胎兒起好了名字,用手撫著肚子輕輕地說:"小志山,小志山,不要忘了你爹對你的期許,要有志如山喲。"

此時天朗氣清,云影層疊,蓮池被風吹得層層起伏。晚上,涼風徐來,天空中聚來層層烏云,蓮池搖曳,雨點如撒了滿天的珍珠,打在池塘里漣漪四散。

是夜,在張家祖居里,夜雨霏霏下,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聲傳出,守在門外焦急

踱步的張秀池見門開,接生的穩婆出門,他早抖著手磕了煙袋,穩婆跑著出來喊:"秀池,大喜,是個帶把的,是個小子。"張秀池笑呵呵地聽她講完,側耳聆聽,嘹亮的嬰兒啼哭聲聽得他心花怒放。

次日,雨后的山野喬木,被夜雨一夜浸潤,翠紅相映,朝陽將一切鍍了層金色,將萬物攏在懷里。夜雨初霽,竹葉上滴下來的露珠,晶瑩閃亮,折射著萬里霞光。天空中云朵層疊,綿延千里,蓮花狀布滿天空,被那朝陽映得金碧輝煌。雄雞一唱,千山開啟,萬物煥彩。此時的彭氏與嬰兒正在酣睡之中,張家一家人經過昨夜迎接嬰兒的勞碌,早已困乏不堪。待天明時推開門一下子驚呆了,但見門前的滿塘蓮花在九月時令中競相開放,浮香繞岸,一夜之間竟然全部綻放,盛放如夏荷,嬌艷欲滴。此時的張秀池家已經有了兩個男孩,大的叫張晉峰,稍小一點的叫張星峰。他們調皮地將蓮花折了兩枝插在瓶里送到了彭氏的床頭,彭氏望一眼白蓮,端莊秀麗,又轉頭望了望熟睡中的嬰兒,一時室內蓮香四溢。

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是搖搖欲墜,統治者想盡一切辦法欲力除沉疴,改變現狀,但數百年弊端已經積重難返,行將就木。大清王朝一任皇帝溥儀在幾歲的時候被人匆匆抱上了金鑾殿上的龍椅,驚慌失措,失聲痛哭。大清王朝就在哇哇的啼哭聲中,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至此,統治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帝國轟然倒塌,中的種種新理論也不斷地沖擊著中國長達數千年的孔孟倫理學說的根基。而遠在武漢張集的張秀池一家,雖然好像山高水遠,可他們桃源般的生活也受到了革命風潮的沖擊與影響。此時的志山方面大耳,天庭飽滿,性情淳厚,與人為善,已成為左鄰右舍教育孩子的榜樣。一日,村里的一個在武漢公干的先生經過張秀池家,見到了小志山大為驚奇,便用手撫摸著小志山的頭對張秀池說:"如今處處在鬧革命,大清國敗落了,敗就敗在沒有文化,不懂知識,人也是一樣,現在的武漢,連女子都能上學堂讀書了,小志山溫良儉讓,應該讓他讀書,千萬不要埋沒了一株好苗子啊。"張秀池對小志山也寄以厚望,在志山六歲這年,張秀池一家省吃儉用,將小志山送到了李集鎮上的"泥巴館"。

當時武漢的學堂里,課本已經更改,出現了武漢三鎮的地圖,西來文化已經廣泛滲透于中華文化,并且還出現了有武昌起義的文章,中華書局也出版了新版的教材,商務印書館出版了全套共和國教科書。而在泥巴館的張志山讀的卻仍舊是四書五經,先生還是一個頭戴瓜皮小帽,留著山羊胡子的前清秀才,一邊務農,一邊教書。名義上雖是學館,但先生教授的卻都是舊文,《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便是啟蒙的根本,稍后才學四書五經。泥巴館的先生一襲藍土布大衫子,誦詩吟文,搖頭晃腦,雖然于耕讀之間,卻對諸子百家、詩詞歌賦了然于胸,以教書育人為樂。農忙時挽起褲管,斂起長衫下田勞作,賦閑時開館授徒,在耕讀之間,便被當時的人稱作"泥巴館"。張志山雖然只有六歲,但是靈性過人,每次母親彭氏在小小的佛龕前拜佛誦經時,兄妹四人便在門外探頭探腦地張望,看香煙裊裊,神奇幻化。兄妹幾人學著母親的樣子,雙手合十,誦幾聲佛號,然后做起鬼臉,一哄而散,只有小志山一人靜靜地趴在門框邊,望著莊嚴的佛像、幻化的青煙、虔誠的母親,靜待而立,仿佛前世今生,在清純的眼睛里幻化而過。

在泥巴館里讀書,小志山是最用功的,每日早早來到學堂,端坐靜聽,先生囑咐

背過的文章也是早早熟背,其他小伙伴追風逐葉,嬉笑打鬧,志山從不參加,只

一個人讀書寫字,惹得先生常常拈著羊須頷首贊嘆。

這日,小志山背著母親親手縫制的百衲書包上學。那書包是一塊塊碎布拼成的,五彩斑斕,煞是好看。他一路上低著頭默念先生教下的詩文,童稚的聲音隨著鳥兒一起飄灑一路: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馀成歲,律呂調陽,云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人皇,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坐朝問道,垂拱平章,愛育黎首……"

千字文隨著小志山童稚的誦詩聲飄過稻田、村莊、小溪、石徑,鳥兒從頭頂飛過,溪水從腳邊溜走,小志山像一只快樂的小鳥飛到了泥巴館,但在泥巴館前卻遠遠地看見一群同學正簇擁在一處,發出嘻嘻哄笑的聲音。小志山畢竟也是童稚未脫,便也伸頭去看,只見同學中一個年齡稍長的孫姓同學,正在抖弄著手中用麻繩系著的一只雛鳥。那只雛鳥剛學會飛翔,可能是練翅的時候不小心從巢中跌落,尚未來得及飛遠便被大人撲住,系了伶仃的細腿給家中小孩子玩耍。它羽翼未豐,毛色中泛著藍瑩瑩的光,掙扎著幾欲振翅而去,剛騰躍起來,便又被那孫姓同學用力拽回來,撲倒在地,翅膀兀自瑟瑟發抖。小志山望著那只小鳥的眼睛,不禁心中一顫,忙閉了眼收回目光,疾步走過去,身后又傳來了同學們的嬉笑聲,小志山又轉過身來,擠到人群,一把從孫姓同學手里搶過線繩,繩是棉線,志山放進嘴里咬斷,鳥兒得脫,撲棱棱飛躍而去。這些舉動原本是一瞬間的事,再加上同學們誰也沒想到平時文靜的志山會有這般舉動,全都愣那兒了。待回過神來,發現玩物已經被志山放飛了,孫姓同學惱火,他比志山高了半個頭,一把揪住志山的小襖前襟厲聲說:"你為什么放跑了我的鳥?"說完就朝志山開始動手,志山并不回話,只是閉了眼睛,任他捶打,并不還手,四處的同學本來以玩鳥為樂,被志山放了都覺沒趣,也都在一旁吶喊,正在不可開交處,猛聽得一聲斷喝:"住手,爬起來!"學生們一個個面面相覷,聽聲音就知道,這是泥巴館的先生來了。一個個垂手而立,噤若寒蟬。先生拉起了騎在志山身上的孫姓同學,又拉起了一身泥土的志山,喝令二人站好,問:"讀的什么書,我平日里怎么教你們的?讀書人要知道禮,克己為人方為禮,你們也是讀了書的,怎么這樣扭作一團,成何體統?"孫姓同學理直氣壯地說:"先生,不怨我,我們在這里玩鳥,是張志山搶走了我們的鳥,還給我放飛了。"先生不明就里,以為張志山是玩心重,不但搶同學的玩意,還動手打架,便責問志山:"可有此事?"此時的張志山已經是灰頭土臉,臉上一片淤青,瞪著一雙無辜的大眼睛,咬著嘴

唇點了點頭。先生見此,怒不可遏,愛之深責之切,他一向偏愛小志山,在他眼中志山一直是乖巧懂事的孩子,但想不到背后卻如此頑皮,便轉身回了學館找了戒尺,當著全館同學的面,將志山的小手托起來,重重打了二十下,引以為戒。志山咬著嘴唇,忍著鉆心的痛,晶瑩的淚水卻順著臉頰滑下。

志山在學館里受了先生的懲罰,忍著淚回到了家,卻發現家中的氣氛也不對,張秀池鐵青著臉,坐在堂屋里抽煙,志山見此,便躡手躡腳地想躲回自己屋里溫習功課,卻聽得張秀池喝斥一聲:"志山,你過來。"志山心頭一跳,屏住呼吸,垂手站在父親跟前,張秀池瞪了他一眼說:"將你今天在學館里的所作所為,說給我聽。"志山一向忌憚父親,今天又與同學打了架,自然更不敢出聲。張秀池再三逼問下見他不作聲,怒不可遏,訓斥道:"我們一家儉省將你送去學館,你卻不體會父母的辛勞,如此頑劣不堪,竟然與同學爭鳥毆打,你怎么對得起父母。"說到氣頭上,舉手便要打,但手舉起來,卻看到志山一臉稚氣,又不忍心動手,舉到半空的手又放下來了,喝道:"去你娘那邊罰跪,不許吃飯,改過了再來。"說完拂袖而去。

在彭氏小小的佛龕前,懂事的志山不敢跪在蒲團上,自己跪在了旁邊的青磚上,神龕里青煙不息,彭氏供奉的觀世音菩薩法相莊嚴,托凈瓶灑圣水,嘴角挑起微笑,衣帶飄飛,得大自在,志山端詳著圣像,學母親的樣子,將頭深深地埋在地下,鼻孔聞到了青磚的腥氣與潮氣,沁入心脾。母親彭氏看志山惹了張秀池生氣,幾個兄妹嚇得一個個噤若寒蟬,乖乖地吃了飯,各自去睡。月光輕柔地灑進院外池內,波影相生。此時年幼的志山趴跪在冰冷的青磚地上,已經睡熟過去,彭氏輕輕地推開了門,端了飯碗,將志山摟在了懷里。志山驚醒過來,見是母親,貼在母親的懷里,受了委屈,淚水流了出來。彭氏憐惜地撫摸著他臉上的淤青說:"志山,娘知道你一向懂事聽話,今天怎么會為了玩鬧跟同學打架呢,告訴娘到底是為了什么?"志山此時才講出原委,說:"我沒有跟他們打架,是他們打我,我沒有還手。"彭氏問:"為什么打架呢,不還手也不能打架啊。"志山說:"他們系住了一只雛鳥,我看著可憐,就給他放了,他們打我,我也沒有還手。"彭氏此時才明白原委,她將志山緊緊地摟在懷里說:"志山是個好孩子,是爹錯

怪了你,志山做得對,做得對。"

此時窗外皓月當空,荷影搖曳,草蟲呢喃,似有梵音傳來。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