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全職工作和辭職創業之間苦苦掙扎嗎?
傳統的職業發展與創業之間并非水火不容,相反,它們可以互補。
與其在全職工作和創業之間痛苦抉擇,不如選擇10%創業模式,讓本職工作給你提供穩定的生活、現金流和平臺,然后通過這個平臺,把創業作為副業,融入你的職業發展之中。這樣一來,你就可以橫向拓寬自己的事業,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廣泛的活動中。
此外,10%創業模式賦予你的自由度是辭職創業永遠無法獲得的。你既能收獲創造新事物的成就感,又能避免承擔風險所帶來的壓力。就像“成功投資的秘訣永遠是多元化投資”一樣,只有多元化經營你的人生,你才會獲得更多前所未有的機會。
1. 誰說創業一定要辭職?寫給心懷創業夢想的上班族
2. 風行哈佛的10%創業咨詢課
3. 只需投入10%的時間和資源,就能獲得的財務自由
帕特里克 J.麥金尼斯
(Patrick J. McGinnis)
10%創業模式創始人
世界銀行風投顧問
帕特里克•J.麥金尼斯是風險投資人,曾為世界銀行、摩根大通集團提供投資建議和戰略咨詢。在華爾街工作10年后,他建立了Dirigo Advisors公司。他是一名10%創業家,在美國、拉美和亞洲等地創建了多家公司。他畢業于哈佛商學院,曾多次在《福布斯》《財富》《赫芬頓郵報》等知名媒體上發表文章。
前言 人人都能成為創業家
第1章 物價飛漲,一份工資夠花嗎?
大到車子房子,小到奶粉紙尿褲,似乎一切都在漲價,只有工資紋絲不動。一份工資夠花嗎?辭職創業風險太大,那為什么不試試10%創業模式呢?既不用承擔太大風險,又能多一份不菲的收入,何樂不為呢?
華爾街投行or 硅谷創業?
創業騙局:蘋果公司其實誕生于惠普的辦公室
辭職創業的5個極端風險
創業者——離婚率及時的職業
成功如Facebook,也要 7年才有回報
你最親近的人也會質疑你,包括你自己!
讓你傾盡所有的創意,市場可能并不認可
一旦失敗,人財兩空
實現夢想或許可以不冒風險
第2章 10%創業模式:誰說創業一定要辭職?
在“萬眾創業”的洪流下,你還打算老老實實地為別人打工嗎?你那些偉大的創意,難道打算一直爛在肚子里而不付諸行動嗎?兼職創業的風險低、機會大、收益多樣化,更重要的是,你可以自己當老板。
從周末創業到財富500強
每周2小時,2年25萬美元的創業模式
如果一份工作撐不起你的夢想
谷歌的10%管理模式
第3章 從10%到110%,創業的選擇不止一種
誰說沒錢就不能創業?有人靠賣龍蝦登上福布斯,有人跳舞跳進世錦賽,還有個家伙,給Facebook畫了幅畫,就賺到了幾百萬美元!人才至上的年代,你的技能、想法、專長都是真金白銀!
做制定游戲規則的人
天使投資人:讓谷歌和星巴克崛起的伯樂
咨詢顧問:給Facebook畫畫,輕松賺到幾百萬
企業創始人:靠賣龍蝦登上福布斯
發燒友:跳舞跳進世錦賽
110%創業家:多元經營,穩賺不賠
等待邀請?不如自己印張門票!
第4章 創業不是有錢人的專利
都說狡兔三窟,創業投資也一樣。不管你有錢沒錢,都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真正的贏家會創建投資組合,進行多元化經營。這樣才能把風險降到低,真正做到穩賺不賠。
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如果你不差錢兒
如果你實力過硬
如果你不想屈居人下
如果有件事讓你熱淚盈眶
10%創業計劃:趕得上變化的計劃
第5章 創業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著手創業后,你會發現時間根本不夠用。當你喝咖啡、看電視、瀏覽網頁時,時間不知不覺就從身邊溜走了。那么,何不取消這些無效活動呢?也許在做完這些之后,你會發現創業之路豁然開朗,你的時間和資金又重新充裕了起來。
整合碎片時間:遛狗也不忘創業
別讓Facebook毀了你
讓你的技能樹多向生長
欲賺外快,先查內賬
比炒股多賺5倍的投資方式
第6章 用你的才華換股權
每個人都知道機會要努力爭取,但總是不得其中要領。你的簡歷石沉大海,個人資料無人問津,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如何讓人對你“一見鐘情”,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如何用你的才華換股權?答案就在本章之中。
機會不是等來的:創業媽媽讓印度童裝火遍美國
3步打造職場自傳,突出核心優勢
90%的人死在簡歷上
讓人對你一見鐘情的細節
亮出你的“金剛鉆”
怎么把你的優勢變現?
用別人多余的磚,補自己的墻
第7章 5步投資穩賺
創業投資中,為什么有人屢屢虧錢,有人卻賺得盆滿缽滿?這其中存在什么訣竅?本章悉心總結了作者的投資經驗,并將其濃縮為5個步驟,能大幅度降低你的投資風險,讓你的投資穩賺不賠。
從小白到投資專家,5個步驟就夠了
1.尋找可趁之機
2.篩選:大浪淘金
3.調查:一個標點符號都不放過
4.最終決定:當斷則斷,不受其亂
5.簽合同:有理一定要說清
第8章 CEO要花一半精力去找人
如果你想在10%創業之路上越走越遠,那么組建品質團隊勢在必行。單打獨斗的年代已經過去,人脈將是你成功的重要依仗。你要學會借力打力,招募專業人才,或者向高人尋求建議。
讀完本章后,你會發現,在創業的道路上,你并不孤獨。
向專家請教:別讓你的努力徒勞無功
人脈變現:躺著也賺錢
成功率99%的攬才技巧
社交不是吃喝玩樂
不恥“上”問
善用人際關系網中的智力資本
讓你的名字出現在谷歌首頁
第9章 創業的“月之暗面”
多少創意淪為酒會上的談資?多少想法未經檢驗就被束之高閣?你的創業只是說說而已嗎?如果不是,那么,何不從當下開始行動,向別人證明自己?
本章將為你增添助力,幫你掃清創業之路上的種種陷阱。
從空想家到“騙子”是一大進步
按部就班并不是壞事
不是所有黑暗中的人都能看到黎明
第10章 再不創業就老了
誰的創業不迷茫?我們總在等待中錯失良機,在觀望中慢慢老去。但是,如果真的等到退休那天,你創業的熱血還在燃燒嗎?種一棵樹,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是現在,創業也如此,現在開始,還不晚。
當創業與工作發生沖突
當舒適區圈住了你的夢想時
當你需要考慮身邊人的利益時
再不創業就老了
致謝
10%創業家專訪
讓藝術貼近生活
幫女性取得成功
把蠟燭賣到全世界
讓華爾街新聞變得有趣
附錄
詞匯表
資金管理:電子表格模板
職業自傳樣本
第1章 物價飛漲,一份工資夠花嗎?
大到車子房子,小到奶粉紙尿褲,似乎一切都在漲價,只有工資紋絲不動。一份工資夠花嗎?辭職創業風險太大,那為什么不試試10%創業模式呢?既不用承擔太大風險,又能多一份不菲的收入,何樂不為呢?
滿足感并非一夜之間就能產生。沒有誰會在早上起床時看著鏡子想“我很滿足”,然后聳聳肩,繼續倒頭大睡。這樣做反而會讓自滿情緒悄無聲息地蔓延到你身上。在職業生涯早期,我接受了一份可能不太適合自己的工作。在聘用合同上簽字時,心中的郁結證實了我的疑慮,但我別無選擇,因為我要償還一大筆助學貸款。
就職第3個月之后的某天下午,我躺在辦公桌底下睡了45分鐘午覺,這時候,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已經滿足于現狀了,這種心態很危險。第2天,我便開始四處求職,并很快跳槽到美亞保險公司,走出了決定我未來命運的一步。
后來我發現,全球金融危機之后,跳槽就變得不那么容易了。美國經濟剛經歷過一場浩劫,我基本上被困在了美亞保險公司。這一次,我沒有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也沒有安心地在午后小憩,而是選擇了自暴自棄。
我把辦公室里一切有生命跡象的東西都扔了,并且將書籍、記事本、相片都從桌面拿走,放進儲物柜和抽屜里。從公司大堂看去,我那間被玻璃墻圍起來的辦公室空空如也。實際上,我用這種象征性的舉動抹去了自己的職場痕跡,并自嘲這是在跟我的過去“一刀兩斷”。
當時,自滿情緒正在美國職場中蔓延。職場人士不是躺在桌子底下打鼾,就是像我那樣消極抵抗,渾渾噩噩地混日子。2015年,蓋洛普公司(Gallup)對美國職場現狀的調查顯示,將近70%的公司員工處于“消極”或“怠工”狀態。我粗略地算了一下,這意味著可能有數千萬名職場人士在跟自己的工作“一刀兩斷”,因為他們的心思根本沒放在工作上。
“眾創”來襲,“鐵飯碗”不復存在
現在,仍然有很多人如同夢游般度過自己的職業生涯。這種現象早已見怪不怪。曾經,人們都將職場中步步高升視為事業上有所成就的標志,但如今,這種觀念早已成為明日黃花。當全球經濟以令人不安的規律從一個危機走向另一個危機時,很少有人愿意為了退休時得到公司獎勵的金表而對其從一而終。除了周期性的經濟不景氣之外,并購、業務外包、裁員等事件也不斷地沖擊著現代職場,所以,人們幾乎無法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美國勞工統計局的調研報告指出,在“嬰兒潮一代” [1]中,年齡介于22~44歲之間的職員平均每3年半就換一次工作,而且這一現象似乎有加速的趨勢:91%的“千禧年一代[2]”不希望在某個崗位上工作超過3年時間。
按照這個頻率,每名職員通常會在職業生涯中跳槽20次左右。簡而言之,老一輩曾教導我們“努力工作、埋頭苦干、穩步前進”,但在當今世界,循序漸進式的職業發展策略已經行不通了。因此,這種在過去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精英準則也不再適用。
即使是金融、法律和醫療等聲望較高的傳統行業,如今也未必能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入。穩定的職業早已不復存在,而這并不僅僅是由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造成的。在過去的5年時間里,華爾街各大金融企業在全球聘請的投行專家和交易員的數量下降了20%,而薪酬結構的改變和監管力度的加強嚴重影響了員工的收入。
即使在法律和醫療行業,形勢也不容樂觀。2010年,只有40%的法學院畢業生在律師事務所工作,而大約20%的法律專業畢業生從事著不需要律師執照的工作。最近一項調研發現,大約60%的執業律師會建議年輕人不要進入法律行業;同樣地,大約46%的在職醫生表示如果從頭再來,不會再從醫。
如果連傳統行業都萎靡不振,那么其他就業市場又該如何?下一代職場人士同樣前途未卜,既然如此,他們又何必求學多年,欠一屁股助學貸款,還不一定能得到回報呢?聰明人都知道這筆買賣很不劃算。因此,他們想要的不僅是一份從基層干起的普通辦公室工作,他們還想創業。
盡管銀行家歷來被稱作“宇宙的主宰”,但當今很多大學生的就業意向并不是成為投資銀行家,而是渴望成為馬克 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式的人物。這不僅因為扎克伯格可以穿著牛仔褲和連帽衫去上班,而且比大學生有錢得多(但他們并不為此難過),還因為初創企業能夠提供一種氛圍,讓那些剛離開校園幾年的員工在符合他們價值觀的企業文化中開創一番事業,與此同時還能給予他們充足的自主權和經濟收入。
大學生們還可以在初創企業中掌握某些技能和工具,有朝一日,只要他們愿意,就可以借此自主創業。誰又能因為他們喜歡這種新模式而對其橫加責備呢?似乎在一夜之間,科技將以往發展最成熟的行業重新洗牌,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具備創業思維。
《福布斯》(Forbes)
帕特里克開創性地提出,創業家并非是在黑暗中孤單前行的人,創業和全職工作也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很多情況下,穩定的工作和創業其實可以同時進行。
《每日郵報》(Daily Mail)
帕特里克告訴我們,不必辭職也能實現創業夢。利用業余時間多做嘗試,即使其中一些嘗試終以失敗告終,我們也不至于因此傷筋動骨。
《財富》(Fortune)
如果你想超越你的競爭對手,不妨試試在全職工作之余10%創業模式。
《商業新聞日報》(Business News Daily)
人們在創業時往往會辭去原本的工作,一心投入自己的事業當中。帕特里克卻并沒有這樣做,他告訴我們如何一邊創業,一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