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由正文與附文兩部分構成。正文是張維迎先生的博士論文,探討的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個核心問題,即到底是什么因素決定市場經濟中企業委托權(所有權)的安排:為什么資本雇傭勞動而不是勞動雇傭資本?為什么企業家監督工人而不是工人監督企業家?為什么資本所有者選擇經營者而不是工人選擇經營者?什么因素決定在均衡中什么人將成為企業家?附文收錄了汪丁丁先生、張春霖先生以及張曙光先生撰寫的書評,以及張維迎先生對三篇書評的回復。
1. 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之一。主體是作者在牛津大學寫就的博士論文。作者說過,這篇論文是他分析國有企業改革以及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理論框架。
2. 中國經濟學家重建學術傳統的經典著作。作品問世后,在中國經濟學界引起極大反響。經濟學家汪丁丁說,本書為中國年輕一代經濟學者提供了一個方法論典范,即在系統把握了微觀經濟學以后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具體問題以及如何在特定問題背景下敘述理論。經濟學家張曙光則稱,本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
3. 國企改革研究的典范。正如經濟學家張春霖所言,"本書的概念框架、主要結論及分析方法可以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運用,顯示出洞察力和效率"。汪丁丁則說,它以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為背景,提出對主流經濟學一個核心問題的解答。
4. 首屈一指的學術影響力。根據南京大學CSSCI編制的《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年度統計報告(2013)》,在國內管理學著作學術影響力排行榜上,本書位居第三。
相關推薦:
※《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之一:企業家應該有其中心地位,不理解企業家,就不能理解市場經濟)
※《理解公司——產權、激勵與治理》(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之一:走出公司治理的理論誤區。為中國提供一個"企業家為中心的公司治理模型"。精裝紀念版)
※《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張維迎"企業理論四書"之一:人類的發展靠企業家精神!重新思考企業運行的邏輯,構建企業家為中心的企業理論,把脈國企改革的歷史與現實,尋路中國未來的方向)
張維迎,中國改革最前沿的經濟學家、企業制度和國企改革的理論、堅定的市場經濟主義者,現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1984年獲西北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同年進入國家體改委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所;1994年9月獲得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11年,因對雙軌制改革的開創性研究獲得第四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主要著作包括:《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企業理論與中國企業改革》《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市場的邏輯》《理解公司》《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等。
致謝
ABSTRACT
第二版序言
前言
1 導論:為什么資本雇傭勞動?
1.1 本書內容提要
1.2 企業理論的批評性回顧
1.3 本書的結構安排
2 經營決策,生產活動,監督與委托人資格的安排
2.1 引言:企業作為一合作組織及其問題
2.2 模型
2.3 協作程度,相對重要性,監督技術與委托權安排
2.4 討論:古典資本主義企業、合伙制企業及阿爾欽—德姆塞茨企業
2.5 風險態度與委托權安排
2.6 結論
3 經營能力,個人財富與資本雇傭勞動
3.1 引言
3.2 模型
3.3 臨界經營能力與個人財富
3.4 意愿企業家的期望經營能力與個人財富
3.5 作為資本雇傭勞動的機制的利率(和工資)
3.6 市場解決辦法與社會
3.7 結論性評論
4 企業的企業家一般均衡模型
4.1 引言
4.2 模型
4.3 企業家職業選擇的特征
4.4 均衡的存在性
4.5 比較靜態學
4.6 討論
4.7 能力與財富之間的合作:"職業經理"的出現
4.8 結束語:一個例子
5 結論
參考文獻
評論與回應
有恒產者有恒心
——評張維迎著《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汪丁丁)
國有企業改革中的企業家問題
——兼評張維迎著《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張春霖)
企業理論創新及分析方法改造
——兼評張維迎的《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張曙光)
關于《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一書寫作背景的說明及對三個書評的答復(張維迎)
人名索引
重要詞匯索引
本書的書名《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讀起來有一些拗口,但它地表達了本書的主題。
新古典經濟學中講的企業理論,實際上是生產決策理論,即一個生產單位("廠商")如何選擇投入要素的組合和產出,以較大化利潤。它強調的是要素價格、生產技術和需求函數如何決定的生產選擇。這一理論對理解市場均衡和資源配置的效率是有意義的,但掩蓋了企業內部復雜的組織關系和激勵問題,所以又被稱為"黑箱理論"(black box theory)。最早對新古典企業理論發起批判的是羅納德· 科斯,他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一文中認為,新古典企業理論甚至沒有辦法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因為它假定交易成本是零,而在沒有交易成本的情況下,所有的生產都可以通過個人之間的市場交易完成,根本無須借助于企業這樣一種以""為特征的組織形式。由科斯開創、威廉姆森等人發展的現代企業理論被稱為"契約理論",這一理論把交易成本放在中心地位,認為企業是市場交易的替代方式。
企業的契約理論解釋了企業的存在以及企業內部所有權和激勵的重要性,加深了人們對企業作為一種制度的理解。契約理論的較大缺陷是沒有對企業家在企業形成中的作用予以足夠的重視,契約理論中的企業仍然是沒有企業家的企業。由于這個原因,契約理論雖然能夠解釋企業為什么存在以及企業所有權為什么重要這樣的問題,但不能解釋為什么企業決策者應該擁有剩余索取權以及應該由誰來選擇決策者的問題。簡單地說,契約理論關注的是激勵問題,而不是經營者的選擇問題。但在我看來,經營者的選擇比激勵機制更為重要。一個沒有企業家的企業不是真正的企業。
在本書中,我把企業家放在中心地位。我試圖建立一個以企業家為中心、契約關系為本質的企業理論,故稱之為"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我認為,在市場經濟中,制定經營決策(生產什么、如何生產)是最重要的功能,所謂的"企業家"就是最善于制定決策的人,而人口中具有高超的決策能力的企業家并不多,企業的價值就是讓企業家制定決策,而為了激勵企業家制定正確的決策,企業家必須承擔決策的風險,也就是拿剩余收入而不是合同收入。進一步,由于有關企業家能力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如何保障企業決策者是真正具有企業家素質的人就成為企業制度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我們所觀察到的資本主義企業制度就是自由市場為解決這個問題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它不是法律的選擇,而是競爭演化的結果。簡單地說,"資本雇傭勞動"是一種能夠保障只有合格的人才會被選做企業家(/經營者)的機制。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1)它以作者長期參與中國經濟改革的經驗為背景,提出對主流經濟學一個核心問題的解答;(2)它以一個特定的企業理論為題目,為中國年輕一代經濟學者提供了一個方法論典范,即在系統把握了微觀經濟學以后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具體問題以及如何在特定問題背景下敘述理論。這本書在兩個方面的貢獻使它成為中國經濟學家在融入經濟科學主流的過程中重建自己的學術傳統的重要努力之一。
——汪丁丁
本書的概念框架、主要結論及分析方法可以在國有企業改革的研究中得到有效的運用,顯示出洞察力和效率。
——張春霖
20 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出版的眾多的經濟理論著作中,張維迎博士的《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確系上乘之作。其成功之處在于,作者熟練地運用了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方法,以企業的企業家理論為主體,綜合了企業的契約理論,發展了企業的企業家—契約理論,推進了企業理論的研究,是一本既能夠融入當代經濟科學主流,又能夠推進中國經濟科學研究傳統重建的著作。《企業》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和水平。
——張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