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四色精裝版)圖書
人氣:28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四色精裝版)

【好評返5元店鋪禮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史  
  • 作者:[王力] 主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50235946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1
  • 印刷時間:2014-11-19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275
  • 紙張:輕型紙
  • 包裝:盒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余年來前后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很重要、很的基礎參考書。全書分禮俗、宗法、飲食、衣飾等十四個方面。本書曾在港臺地區出版并被譯成日、韓等語言流行于海內外。

編輯推薦

推薦一:精彩內文:全彩版在黑白版的基礎之上,精勘精校,完善并增補了與中國古代文化相關的考古新知,而且進一步提高了圖片解析力。 推薦二:精良印刷:內文選用品質日本進口紙張,用很好級德國海德堡四色印刷機印刷,并根據文物實物對印刷顏色做了校正,以期對文物影像做到高度還原。

推薦三:獨特設計:按照近世高端印刷品出版慣例,精裝版外配牛皮紙色瓦楞紙子母扣書盒,貼水紅色簽。

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個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漢代穿深衣的人所穿的褲子是露屁股的開襠袴么?你知道很古老的同心結是什么樣子么?你知道黃帝戰蚩尤的真相么?你知道很古老的酒瓶出現在6000年前么?你知道豬肉的"腥"字本來是什么意思么?你知道中國近3500年來經歷過何等讓人匪夷所思的三次大規模變冷么?所有這些奇趣橫生的知識,盡在新近出版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近期新增補的內容中。這是一本不摻水的書:那些深入淺出、無一字無出處的真材實料,那些精美清晰的線圖,那些古物新知、古史新證,在近世30年的同類出版物中無出其右。數十位專家集四代學人的學術功力,用很平實通達的語言,為廣大讀者獻上了一幅中國古代文化生活的、絢麗的圖景畫卷,這就是這本可以傳世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4版)。

經典推薦閱讀 本書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46年來前后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很重要、很的基礎參考書。

集體創作 書稿編寫修訂的時間總跨度有四十多年,傾注了三代編寫者大量的心血,歷經千錘百煉,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古史新證 本次修訂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請在美國任教的漢學專家,以中國考古學黃金時代的成果為出發點,通過近世考古發現與傳統文獻相結合的"古史新證",從考古學和人類學的角度增補近期新文化研究成果。

改謬補漏 本次修訂在增加新知的基礎上,針對古代文獻未能詮釋的部分,援引大量考古發現重新做了的解釋,糾正了大眾乃至學界的錯誤認識,呈現給讀者一幅更具趣味性、更的中國古代文化生活圖景。

編排精心 本書論述從創世神話到古代文明社會,內容精深,語言生動簡練,精選的圖片和鮮為人知的圖片說明相結合,使讀者更貼近古代文化生活,從而對中國古代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為方便讀者閱讀,專門為有興趣的中學生掃清了字詞和基本概念上的障礙。

作者簡介

王力(1900~1986),字了一,廣西博白人。北京大學中文系一級教授,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早年就讀于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陳寅恪等。后留學法國,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后歷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中山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著有《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中國語言學史》《同源字典》等四十余部,主編有《古代漢語》《王力古漢語字典》等,翻譯有波德萊爾的《惡之花》(詩集)等三十余部。

目錄

插圖目錄

及時章 天文

第二章 歷法

第三章 樂律

第四章 地理

第五章 職官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品階勛爵

第六章 科舉

第七章 姓名

第八章 禮俗

階級、階層

冠禮

婚姻

喪葬

第九章 宗法

族、昭、穆

大宗、小宗

親屬

喪服

第十章 宮室

第十一章 車馬

第十二章 飲食

第十三章 衣飾

第十四章 什物

修訂版后記

關于本書的注音

封面設計背后的故事

在線預覽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1961年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托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單元的通論部分)。《古代漢語》書稿的原始基礎是1959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漢語講義》。講義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由北京大學中文系王力、林燾、唐作藩、郭錫良、曹先擢(zhuó)、吉常宏、趙克勤、陳紹鵬等先生編寫。《古代漢語》在這部講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幅度的增刪改寫,凡四易其稿,但是講義的體例和基礎內容都被繼承下來。根據教育部當時的委托,對講義進行修訂的編寫組同樣分為文選、常用詞和通論三個部分。通論部分的執筆人是馬漢麟(南開大學)、郭錫良(北京大學)和祝敏徹(蘭州大學)諸先生。當時每一篇稿子都經過集體編寫組內討論,組外(即北京師范大學的蕭璋、許嘉璐,人民大學的劉益之,北京大學的趙克勤、吉常宏諸先生)傳觀并簽注意見,很后由主編王力教授統稿。這個定稿比起《古代漢語》很初的兩稿已經是有了根本性的變化。"定稿"后,呂叔湘、丁聲樹、朱文叔、葉圣陶、姜亮夫、洪誠、殷孟倫、陸宗達、張清常、馮至、魏建功等先生都曾審閱并提出書面修改意見,其中尤以葉圣陶和姜亮夫先生修正的內容為多。1980年和2004年,這部書稿分別在王力教授和郭錫良教授主持下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大的修訂。這部書稿編寫修訂的時間總跨度有四十多年,千錘百煉,是集體創作的成果,版權屬于以王力教授為代表的集體編寫組。

從《古代漢語》教材中抽出的這部分書稿曾在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出版。由于歷史的原因,這部書稿的寫作情況細節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澄清,以至于大多數讀者只知道主編者是王力教授,但對于具體的編寫者和編寫過程不甚了了。這次修訂,我們希望可以為所有的執筆人、審稿人正名,尤其是馬漢麟教授。四十多年來,三代編寫者對這部書稿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對此,我們再次表達由衷的敬意。

我們這一次的修訂,算來已經是這部書稿的第四次修訂了。修訂王力教授主編的這部名著對我們而言是很光榮的事,同時也是壓力很大的事。原書行文簡潔,在修訂上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難度。1949年以來的考古發現和史學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相應原書中有些內容也需要修改或增補。但考慮原書的體例,我們并不適合在原稿中增加過多的瑣碎解釋;按原有文例高密度地鋪陳字詞概念,也會使書稿可讀性大幅降低。很終我們決定,拋開簡單文字修訂的老路,以一種新的模式來對原書內容進行增補。對于正文我們盡可能少做改動,有錯誤的地方我們簡單注明(改動、增加的文字用陰影標出),而圖注部分我們則在篇幅允許的條件下做盡可能清晰詳細的說明。有些問題細說起來很好長(比如曾侯乙編鐘樂律問題),有些問題從來就沒有過硬的解釋(比如伏羲女媧像中的數學儀器),我們就不做過多闡述。

其實,這次撰寫圖注的工作基本上屬于"古史新證"的路數。新證派的工作起源于王國維,前輩大師郭沫若、于省吾、唐蘭、沈從文、張政烺、孫機、李學勤等人都做出了出色的貢獻。然而,中國的考古發現層出不窮,出土文物中大量的古史新證、古墓新知面世數十年,仍不為人所熟知,我們這里寫出來的,也不過萬中一二。限于篇幅和體例,所引參考文獻無法在圖注中一一標明。圖注的內容來自組稿者的專業研究以及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大展圖錄和相關的專業論文。

修訂的內容我們側重于物質文化的方面,而刻意沒有進行所謂"精神層面"、"思想史"的總結,或大而無當地上升到"禮樂"、"同諧"、"天人合一"的角度甩出滿紙空話。非不能也,是不為也。這是一條自勉的原則。我們不能拿來要求別人,但我們在努力地這樣要求自己。

關于古代物質文明所折射出的思想史層面的內容,我們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未來有機會,我們將在其他著述中予以表達。

由于國人對于中國古代文物內涵的消化實在是太慢,在圖片選擇上,我們盡可能選擇出土時間比較久的器物。另外,考慮到有一些很好重要、本該成為基本文化常識的內容實際上卻極少為人所知,我們在注釋中花了很多篇幅來闡述。有些內容甚至分散在了好幾個圖注里。(這幾個重要內容是:黃帝戰蚩尤的事件、先秦姜姓家族的巨大勢力、先秦時期酒和酒器的性質、中國古代氣候三次變冷以及子彈庫戰國楚帛書里的創世神話。)

行文簡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但是考慮到先秦古文字對于有些讀者來說比較艱澀,我們對《楚帛書》和《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遇蚩尤》做了通篇逐字譯寫。冗長之處,請大家諒解。限于篇幅,不可能提供譯寫的全部考證,這一點是要先向大家說明的。

我們對于大多數日常生活里不常用的字都注了漢語拼音,希望能給讀者多提供一些方便。

按照考古文獻的慣例,所有線圖都應該配有比例尺。由于有些摹本和線圖本身就是很好美麗的圖畫,增加比例尺會破壞畫面的連續感與力量感,我們權衡再三,取消了其中十八幅線圖的比例尺(其具體尺寸在注釋部分說明)。

這次修訂由北京大學、中國出版集團及王力教授家屬共同組織,修訂工作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劉源、古陶文明博物館館長路東之、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大學哲學系王璐、北京大學漢畫研究所陳宇和北京大學法學院葛潔諸位先生的大力幫助,在此深表謝意。

關于文稿中可能存在的錯誤和意見,歡迎讀者批評指出,我們將在未來再版時糾正。Email: reader@hinabook.com chinesebronze@gmail.com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修訂委員會

2007年12月

補訂說明:

這一次重印,我們糾正了一刷內容里的一些錯誤和排印的錯字,增加了關于武王克商、"伽"字讀音、豬面鳥首彩陶壺和四貓漆盤等問題的解釋。

2008年3月

第二次重印,我們增加了姓氏、雷臺銅奔馬、秦代冠幘顏色等問題的解釋,更換了司母戊鼎的照片,并進一步提高了其他一些照片的解析力。司母戊鼎歷史照片由美國UT Austin的Joseph Chan提供。

2009年1月

致 謝: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4版)自2008年1月出版以來深受讀者的廣泛歡迎,歷經3次重大增補,內容日臻完善。在此,向不斷給予我們幫助的廣大熱心讀者深表謝意。同時,歡迎讀者繼續關注我們,并提出寶貴意見。

2010年11月

1931年12月2日

關于本書的注音

本書出版之后,有讀者來信說,不能理解為什么書中有些字的注音和常見工具書的標注不同。還有的讀者表示,書中某幾個字的注音是不是太較真了(比如"龜茲"、"楞伽"之類的讀音問題),似乎犯不著。對此我們感覺有進一步解釋的必要。

1.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個很基本的常識是:對于古代漢語的字音和字義,使用工具書時我們應該盡量依靠《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和《辭海》,而不是以《現代漢語詞典》為準。選擇正確的工具書很重要,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的浪費。所以這一次修訂工作中新增加的注音,我們都盡可能遵守《辭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辭海》等工具書并同時參考《現代漢語詞典》。

2. 大家當然都知道,現代漢語普通話里沒有入聲字了。一個漢字,在先秦怎么讀,在唐代怎么讀,在今天怎么讀,發音往往是相當不同的。我們用今天的普通話讀古代詩文,碰到平仄不對、韻腳不配的情況比比皆是,比如白居易的《和春深二十首》中就有:

何處春深好,春深漁父家。

松灣隨棹月,桃浦落船花。

投餌移輕楫,牽輪轉小車。

蕭蕭蘆葉里,風起釣絲斜。

漢字讀音大體上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漢代以前的讀音被稱為上古音,南北朝至唐代的讀音被稱為中古音,宋元明清的讀音被稱為近代音。漢字古音(這里說"古音"指的是"上古音"和"中古音")怎么讀,其實誰也說不太準。我們今天說某個字的古音用靠前音標如何讀,說的都只是推測出的"擬音"。

中國本土的訓詁學,并不是真的知道從上古到唐代,那些字讀什么。他們主要是利用各個時代流傳下來的韻書,通過對文獻的掌握來推論說,一千年前,兩千年前,某幾個字聲母是一樣的,而另幾個字韻母相同。然后他們搞出一套理論來,說古音中某和某是同音字,或者古代的某字應該讀如某某。

古代詩文的韻律是音韻學的另外一個重要基石。比如,周代的《詩經》、《周易》、《莊子》等都是有韻律的。從清代開始,學者們就利用《詩經》的押韻特征成功地重建了上古音韻系統。

總體來說,這是一套"曲線救國"的方法,好像隔著布口袋摸貓:大小個頭和多少能摸出來,但是終歸不能確定貓的顏色。再加上韻書中往往還有方言的因素,有的韻書還有海量的錯誤(比如《佩文韻府》),所以中國本土音韻學結論的性也始終是相對的。

20世紀30年代前后,王力教授將西方的語言學和中國本土音韻學方法結合,創立了他本人關于漢字古音的音韻學體系。其實做這種工作的人很多,比如趙元任、羅常培、李方桂、陸宗達,等等。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他們關于漢字古音的結論其實也大同小異。王力教授的音韻學系統是比較自洽的,他在《漢語音韻學》、《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古代漢語》、《詩經韻讀》、《楚辭韻讀》中都貫串了自己關于漢字古音體系的觀點,《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當然也不例外。

在本書的很好用字的注音中,王力教授根據他本人的音韻學體系所提出的注音結果并不都和《辭源》相同,有些地方也和《現代漢語詞典》等不同。這些與主流工具書注音不同的細節,是王力教授本人學術體系獨特性的表達。所以凡是王力教授親手寫定的注音,我們都一仍王力舊稿,僅僅核查有無原始錄排錯誤。

3. 工具書也是由人所編寫的產物。工具書有時候也有錯誤,或者工具書的條目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在修訂工作中,面對新發現的《辭源》、《現代漢語辭典》等工具書中的問題,我們則努力按照王力教授的音韻學體系提出比較合理的擬音。

舉例來說,"纚"字,《辭源》的注音是:"所綺切(《廣韻》),上,紙韻,山",《辭源》所給出的其中古擬音的漢語拼音為"shǐ"。這種類似于將"所"、"綺"二字現音的聲母韻母直接反切拼出來的讀音很明顯是有問題的,另一方面也與《辭源》中對屣、躧、縰、蹝諸字的注音接近不自洽。所以我們根據王力教授的音韻學體系將這個字中古擬音的漢語拼音拼為xǐ。這種例子不算太多,全書大概有十個。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說明。

4. 對于一部分唐代的文字,我們脫離于傳統的音韻學方法,也脫離于王力教授的音韻學體系,使用了更為特殊的注音方法。

唐代的中國,出現了大量漢譯佛經。其中的地名、人名、專有名詞以及密咒往往都是音譯,用唐代的漢字讀音直接譯寫。這些漢字音譯(尤其是地名),如果對照梵文、巴利文、回鶻(hú)文、于闐文、吐火羅文等乃至今天的英文,就可以得到相當的唐代讀音。(比如"楞伽"對應的梵文是Lɑkɑ,"龜茲"對應的吐火羅文是Kuchɑ。)傳統音韻學的方法與之相比,反倒是刻舟求劍了。

中國本土音韻學,如果參照唐代梵文、巴利文等文獻的音譯,通過和梵文等拼音文字發音的相互比較,會得到比較有公信力的進展。這種梵漢對音的方法很早由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觕l-Holstein)在1920年前后提出,中外都有人對此做過積極的探索,比如法國的馬伯樂(Henri Maspéro),中國的汪榮寶、羅常培、俞敏。然而這實在是一項艱苦卓絕的工作,不是一個人或者幾個人在短時間內能完成的。由于學習唐代中亞語言的艱苦,至今沒有人系統地做這項工作。

5. 漢語音韻學,細說起來篇幅極長。我們且不說王力教授如何將春秋的韻部分成二十九部,戰國的韻部分成三十部,哪怕就只說近代音,明代的"耷"字讀如"驢","夯"字讀如"笨",都已經遠遠超出了今天人民大眾的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這本基礎讀物中,我們不可能詳細展開論述。有志的讀者,可以研讀王力教授的《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漢語詩律學》和《古代漢語》。

我們不想故弄玄虛,也希望可以為廣大讀者掃清閱讀障礙,所以本書中我們使用漢語拼音注音,刻意沒有使用語言學靠前音標。

2008年12月

封面設計背后的故事

《歷代名畫記》上說,梁朝的張僧繇(yóu)擅長畫龍,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曾在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了四條龍,卻不給龍畫上眼睛。旁人不解,問他說:眼睛很難畫么?張僧繇說:畫眼睛很容易。但是,畫上眼睛的龍會飛走的。

眾人不信,執意要他畫上龍的眼睛。張僧繇沒有辦法,只好用筆為龍點上眼睛。剛點了兩條龍,立刻風雨大作。點了眼睛的龍,乘著云霧飛入了天空。而那兩條沒有被點上眼睛的白龍,還留在墻壁上。

這就是"畫龍點睛"這個成語的來歷。古人相信,書寫刻畫出的符號都擁有神秘的力量,比如"文字",比如畫出來的眼睛。

八卦中的"離"這一卦代表火,代表光亮,代表天上的太陽。《周易?說卦》上又說: "離"卦,就是眼睛。《周易?說卦》里還說:離為龜。綜合《說卦》的意義,"離"根本就是在說:神龜為目。

龜有著神奇的靈性,有著可以看到未來的眼睛。商代的人相信這一點。他們用燒紅的木棒戳燙龜的腹甲:這是用鮮紅的炮烙之刑拷問龜,讓龜用神奇的眼睛去看,回來告訴他們關于人的種種未來。龜的腹甲在拷問中產生不規則的裂痕。龜雖然死了,裂痕就是它的回答。龜甲上灼燙出的裂痕,就是卜甲的"兆"。

這不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1983-1987年的四年間,河南舞陽賈湖地區發掘了一系列距今約八千年的遺址。賈湖出土有一件龜甲(標本M344:18),其腹甲后葉上就刻有一個眼睛形狀的符號。這只龜的腹甲和背甲的頸端各鉆有一個圓孔,出土時甲內還放有黑白兩種顏色的小石子。一些人認為內部放置了小石子的龜甲是搖響的樂器,用來在歌唱或舞蹈時打拍子;另一些人認為,黑白兩色的石子用龜甲搖出不同的"爻(yáo)"(奇偶結果),組合起來就是"卦"。龜甲是占卜的器具。

今天仍自稱為蚩尤后裔的苗族民間鐵匠打制鋼刀的過程中,會在刀上鉆一個小圓孔。匠人在小圓孔內插入紫銅絲后繼續鍛打,制成的鋼刀上所鑲嵌的紫銅圓點就是刀的眼睛。他們說,沒有眼睛的刀沒有靈性,這是古代傳下來的習俗。

封面彩陶瓶上所繪的鯢魚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某些居住區域內人們心目中的龍。封底彩陶瓶上所繪的豬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另一批區域居民心中的龍。點了眼睛的龍,就不再只是簡單的裝飾意象。他們引領著草木山川間蕃息的人,穿行于蒙昧洪荒的宇宙。

遠古的時代已經消逝,考古學使它復活。古代的人已經不在了,他們曾經的存在能給今天活著的人帶來寶貴的啟示。

嚴謹的考據會限制我們的言論。許多推測與猜想,在落實成白紙黑字的時候往往都是不能表達的。終于,到了封面設計這一步,我們能夠放開手腳,幻想自己擁有可以飛翔的翅膀。

豬,張開眼睛,仰望星空。它的臉上充滿疑問,充滿狡黠(xiá),充滿智慧。天舞寶輪,花開十二。我們不要做痛苦的思想者蘇格拉底,我們也不甘于做愚蠢而快樂的豬。有智慧、愛思考、幽默樂觀的豬,走的才是"中道"。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