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木”開端,我們推開“班門”。以“砼”延展,我們將繼續探索這扇門的可能性。
本期《班門》,以“砼”(tòng)澆筑,繼續構建我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砼(tòng)即混凝土,是建筑堅實的食糧,其貌不揚,但在營造者手中能有萬千變化,全看設計的想象力如何在大地上飛升。
砼是新造的漢字,拆開來是“人工石”,砂石為骨,水泥為凝膠,與水攪拌,成為磐石般的材料。砼是硬骨頭。伴隨無情的、不斷哐當作響的金屬工業背景聲,砼成為人類建筑堅實的食糧。世界景觀由之灌溉。當人們身處都市森林,灰蒙蒙的砼,仿佛成為無趣、冷漠的代名詞。但砼的理想絕非如此畸形而無情。借粗野主義設計師的想象力,它從地基里生長出偉岸的形狀,死后化為時代的影子。
在營造者手中,這塊硬骨頭能閃現萬千變化,全看你能澆筑多少理想在其中。
1班門前弄斧,實現深度閱讀和求學新知的理想?!栋嚅T》中沒有小品文、心靈雞湯和拼湊文章。我們要的不是碎片化讀本,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時間、一眾經歷后吐出的文字;我們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極度的細部展示;我們要的不是炫耀文筆,而是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取經、學藝;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回饋世界的“匠心營造”。我們有個小小的野心,做雜志中的“米其林”,有品、限量 ,更要慢慢烹制。
2.本書作為《班門》的開端,以“木”開始,全書分為“門•內”“門”“門•外”三大部分,呈現魯班營造深邃的紋理,垂問萬物生長深厚的脈絡,表達對中國傳統工匠精神深情的敬畏。
叢綠:清華大學建筑學博士,曾任中華書局《中華遺產》副主編,現在上海交通大學建筑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從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的價值研究、闡釋傳播等。
薛茗: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人類學部博士后研究員,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博士。她的研究關注民族藝術、當代藝術、藝術商業,以及城市化過程中的社會變革。
徐曉冬:60 后,愛好滑雪、旅游、隨手拍照。雖弱冠之年學土木,但十年卻未用它糊口。
李明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紅學會理事,北京博物館學會監事,北京史學會理事。曾任北京曹雪芹紀念館館長,專業著作有《北京植物園志》《曹雪芹紀念館》,散文集《神會乾隆》《再讀秋天》,詩歌合集《七葉草》。
宋曉冬:建筑師,畢業于天津大學。愛好古箏、寫作、繪畫、讀書。執著于用自己的筆描摹出異彩紛呈的世界。
門•內
總有一種人生讓我們高山仰止 叢綠/文
夢白 宋曉冬/文
門•砼
從古羅馬開始 徐曉冬/文
下水道之禍 劉揚 汪徽/文
洋灰大王 李明新/文
阿嘎土 費米/文
安靜地舒展,如葉曼 般若/文
門•外
當繪畫遇到巴黎 子墨/文
長歌短棹尋舊宅 羅德胤/文
繪神的人生 薛茗/文
一個城市正在回家的路上 黃波/文
《班門》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和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共同打造的一本有關設計的雜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所屬的西城區是北京市的“設計產業集聚區”,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是一家設計企業。都是設計,也都離不開設計。設計是個舶來詞,中國傳統的說法是“營造”,營造的宗師是魯班。魯班是工匠,魯班也是發明家,是創客,“工匠精神”和“創客精神”是這個時代呼喚的精神。
在班門前弄斧,看似不自量力,卻也透著一股后生的無畏。以“門”為界,門內,向大師致敬、取經、學藝;門外,是后生的操練、游歷、體驗;門,是作品,是被大師加持的“手藝”,是回饋世界的“匠心營造”。于是,“門•內”“門”“門•外”,便成為《班門》的結構。
在班門前弄斧,練就“設計”的十八般武藝。設計,不僅僅是圖紙和圖紙變成的軌道、房子、高速路,其虛如人生,實如器皿,恒久如一塊璞玉,倏忽如一次旅行,形態、色彩、質感、聲音、氣味,都是設計。設計,就藏在世界的背后,揪它出來,深度閱讀,豈不就讀懂了世界?!“用設計打開世界”成為了《班門》上鐫刻的理想。
在班門前弄斧,實現深度閱讀和求學新知的理想?!栋嚅T》里沒有小品文、心靈雞湯和拼湊文章。我們要的不是碎片化讀本,而是作者消化了一摞文本、一把時間、一眾經歷后吐出的文字;我們要的不是高度的概括性,而是極度的細部展示;我們要的不是炫耀文筆,而是老老實實把自己想寫的東西交代清楚。
雜志本身也是一個“設計”。它傳達的不只是文字,不是簡單的美化,更是一種情懷和期許:希望更多的人在閱讀過程中獲得美的享受,既收獲新知,又愉悅心情。設計“其實就是在讀者和作者之間架一座橋,是媒人,讓書和讀者去戀愛”。而這正是設計的目標:為閱讀提供最適宜的媒介。封面紙要滑而不光,像肌膚,內里紙要輕、要綿、要韌而不脆。字體、行距、頁邊距,都經過反復斟酌。插圖,只選用必需的,能用黑白,就不用彩色,因為“深度閱讀”,文字是主角,想看美圖,自有手機。
其實,我們有個小小的野心,做雜志中的“米其林”,有品、限量,更要慢慢烹制。2016 年以“建筑材料”為一系列,分別是木之紋、砼之色、鐵之溫、石之形。
第二期以“砼”繼續構建我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砼(tòng)即混凝土,是建筑最堅實的食糧,其貌不揚,但在營造者手中能有萬千變化,全看設計的想象力如何在大地上飛升。
以“木”開端,我們推開“班門”。以“砼”延展,我們將繼續探索這扇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