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人的故事》(15冊套裝),收官。值得收藏的羅馬史經典。在這平庸年代,人人渴望英雄,日本女作家鹽野七生,決然出走日本,遠赴羅馬,尋找英雄。定居羅馬三十多年,十五年寫就15冊巨著《羅馬人的故事》,還原一個意大利半島的小國成為世界帝國,持續1300年的輝煌歷程,再現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讀懂了羅馬,才能讀懂過去的歐洲和今天的世界。羅馬人,智力不如希臘人,體力不如高盧人,技術不如埃特魯利亞人,經濟不如迦太基人,但為何卻能一一打敗對手,建立并維持龐大的羅馬帝國?
羅馬人的故事(15冊套裝);
《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24小時建成的》
《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 》
《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
《羅馬人的故事4:愷撒時代(上)》
《羅馬人的故事5:愷撒時代(下)》
《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
《羅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
《羅馬人的故事8:危機與克服》
《羅馬人的故事9:賢君的世紀》
《羅馬人的故事10:條條大路通羅馬》
《羅馬人的故事11:結局的開始》
《羅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國》
《羅馬人的故事13:后一搏》
《羅馬人的故事14:基督的勝利》
《羅馬人的故事15:羅馬世界的終曲》
作者鹽野七生以一年一冊的速度,歷時15年寫完15冊《羅馬人的故事》,該書出版,引起日本、韓國商界、政界、學界巨大震蕩。因為這套書的出版,作者鹽野七生斬獲日本“新潮文藝獎”,“司馬遼太郎獎”,“出版文化獎”,并獲得意大利政府頒發的“國家勛章”,被日本評為“文化功勛人物”。在中國,羅馬人的故事15冊自出版以來即引起中國知名企業家們的關注與追隨!其中王石、俞敏洪、王巍等人,都多次在微博、博客等SNS社交平臺上,對此套書贊譽有加!俞敏洪、曲向東,張建君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一場讀書私享會一票難求,秦暉、黃洋、晏紹詳、費安玲、劉瑜等多位學界精英也對這套書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這套書也屢次被推薦上網易公民閱讀推薦書目,光明日報好書榜等國內榜單。
對于以超級大國為發展目標的當代中國,在歐洲歷史上可作為借鑒的,唯有古羅馬帝國古羅馬人智力不及希臘人,體力不及高盧人和日耳曼人,技術不及埃特魯利亞人,經濟不及迦太基人,但為什么能夠一一打敗對手,建立并維持一個龐大的羅馬帝國。.古羅馬被視為人類早的大型跨國企業,有見識的企業領袖和經營者必讀羅馬史。羅馬史被廣泛應用在領導者論、組織論、國家論中,領導者和政府機關工作人員必讀羅馬史。古羅馬帝國的國家與民族、中央與地方、自由與法制、君主與公民、宗教與人性、權力與秩序、科學與技術,每一項都與現代中國息息相關。鹽野七生,被譽為受男人歡迎的女作家,有著女性罕有的理性概括能力,從復雜的歷史表象中找出脈動的主線,透徹、清晰、具體。作者定居羅馬30多年,有著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手資料和東方視角。
《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24小時建成的》
《羅馬人的故事2:漢尼拔戰記 》
《羅馬人的故事3:勝者的迷思》
《羅馬人的故事4:愷撒時代(上)》
《羅馬人的故事5:愷撒時代(下)》
《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
《羅馬人的故事7:臭名昭著的皇帝》
《羅馬人的故事8:危機與克服》
《羅馬人的故事9:賢君的世紀》
《羅馬人的故事10:條條大路通羅馬》
《羅馬人的故事11:結局的開始》
《羅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國》
《羅馬人的故事13:一搏》
《羅馬人的故事14:基督的勝利》
《羅馬人的故事15:羅馬世界的終曲》
為什么要寫羅馬史,還要寫上15卷?回答簡單之至。這與“歷史的寫法”、“帶著對現代的問題意識寫史”之類全無關系,其發端只是“樸素的疑問”而已。
問到羅馬史,答復都與“衰亡”相聯系,這是以往的一般傾向。我想這是因為受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影響。我的及時個疑問也是從這里開始的。既然有衰亡,那以前必定強盛過,那么人們為什么不關心強盛期,卻只談衰退期呢?
于是,我首先想知道羅馬為什么,又是如何強盛的。我在本書的第1卷到第5卷里寫了羅馬的強盛期。這5卷中描寫的羅馬在對外戰爭中度過了這一時期,這一時期在羅馬史上是“高速發展時期”。也許這一時期開始于王政,其后共和政體一貫到底,因而近現代以這個時期“共和政體的羅馬”為題材的史書和研究著作汗牛充棟。也許是受法國革命的影響,近現代的歷史學家和研究者似乎都喜歡共和政體時代的羅馬。
也許是因為上面的原因,隨著共和政體向帝政的轉變,從面向一般讀者的歷史書籍到學術研究,無論是質方面還是量方面都在銳減。我考慮過這里的原因,我想這大概是因為帝政時代的羅馬脫離了政治史的一般觀念。政治史的一般觀念是,王政經過共和政體這種亦稱貴族政體的元老院主導的寡頭政體之后,下面應該是民主政體。可是羅馬卻走向了被稱為元首政體的君主政體。這被視為是歷史的倒退,換句話說,這是保守,是反動。
可是我生活在柏林墻倒塌之后的時代,知道政治意識形態是多么的蒼白無力。既然如此,我想拋開政治史的一般觀念,而只考慮對一般人來說統治是否是善政。
這樣一想,我覺得像過去那樣輕視元首政體下的帝政時代終究很可惜。首先,在長期而廣泛地享受體味著強盛期所獲得的果實這個意義上,這一時代相當于羅馬史上的“穩定發展時期”。
在歷史上生而又亡的國家,幾乎都是在強盛之后立即走向衰退,鮮有能在強盛期與衰退期之間擁有長期穩定的發展時期。也許因為這一點,長存的國家必定擁有穩定的發展期。無論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的威尼斯共和國,還是古代的羅馬帝國,無不如此。
其次,帝政羅馬的第二個特色是“pax”(和平)的形成。所謂“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就是“羅馬的國際秩序”。由羅馬主導的這種和平,時間持久而能夠在地域遼闊的帝國全境得到維持,著實了不起。就說歐洲、北非和中近東長達200年沒有戰爭這件事,雖已過去了2000年還直讓人感嘆不已。
我認為,我們的目的是了解這種“和平”為什么會實現和怎樣實現,這與政體是否為帝政并無什么關系。
本書的第6卷到第11卷這5卷書即聚焦于此。提出“羅馬主導的國際秩序”這一思想的人是尤里烏斯?凱撒,撇開他故事無從展開。描寫凱撒的第4卷和第5卷兩卷書對了解帝政不可或缺。凱撒是羅馬史從共和政體走向帝政,即從“高速發展時期”走向“穩定發展時期”的“表演者”,連羅馬人也認為凱撒是羅馬帝國事實上的及時位皇帝。蘇埃托尼烏斯所著《皇帝傳》(中譯本《羅馬十二帝王傳》有商務印書館2004年6月版和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1月版。——譯者注)也是從凱撒寫起。
本書的三分之一是始于第11卷終于第15卷的時代。歷史走到這里總算是步入了羅馬史所獨有的衰亡時代。
論述羅馬衰亡的史書和研究書多如海濱之沙粒。除了荒唐無稽的之外,多多少少都有正確之處。收集這些書籍,便有可能便捷地了解羅馬衰亡的主要原因。但是,我沒有心情在四處拾人牙慧的工作中耗費只有一次的人生。
于是,在5卷書中,我把重點放在寫“如何”衰亡,而未放在“為何”衰亡的闡述上。
一個國家的歷史猶如一個人的一生,如果想徹底了解它,就只能從它的誕生一直追尋到它的死亡。
寫從誕生到死亡的所謂通史,對我而言這是第二次。及時次是寫以《海洋之都的故事》為書名的威尼斯共和國的歷史,第二次就是這套《羅馬人的故事》。雖然這兩個國家在享有1000多年的漫長歷史方面相類似,但若論及給予同時代其它國家和后世的巨大影響,這兩個國家卻截然不同,不可比較。這就是《海洋之都的故事》兩卷而終,而《羅馬人的故事》卻寫了15卷的原因。不寫上15卷,就寫不了羅馬的歷史。
寫這部15卷的《羅馬人的故事》,首先是因為我自己想了解羅馬人。現在寫完了,我可以由衷地說,我懂羅馬人了!
如果讀者也能在讀完本書,掩卷之后覺得“我也懂了”,這對我來說便是無上的喜悅。所謂書籍,是靠作者寫書,出版社出書,讀者讀書才能構成的媒體,連接這三者的紅線就是“共享同一種想法”。
鹽野七生
這是一部煌煌15 冊的巨著,作者鹽野七生寫了15年,我曾整整讀了一年。讀后,逢人就推薦。我讀的是臺灣出版的繁體橫排本,當時感到奇怪:為什么這樣的書,在大陸卻看不到?沒想到,現在就有了簡體中文版。大概是因為此前我在各個場合不遺余力地推薦。
——萬科集團董事長 王石
感謝當年博學書友衣錫群兄專門從香港帶回兩大袋書,這便是臺灣版的《羅馬人的故事》全集15本。我如饑似渴地讀完。掩卷長思,深深敬佩。一位日本女人這樣如癡如狂地寫古羅馬,發掘2000年前的往事,娓娓道來。她的細膩描寫讓你身臨其境,她的邏輯鋪陳促你遐思當下因緣。我讀過許多不同作者的羅馬史,只有鹽野七生女士真正帶我走進歷史。這是一本歷史,也是一本游記,還是一本政論,更是一本優美的散文集。
——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 王巍
我一如既往地喜歡讀《羅馬人的故事》,我覺得它沒有意識形態性,這個真的很好。按照當時的感覺來寫歷史很好。第二,它的文筆是故事和評論、評價結合,所有的年代、人物都是經過論證考察,因此不具備虛構性,但是又具備可讀性,這個非常好。重要的一點是,通過古羅馬一千多年的歷史跟中華帝國對比,有很多相似之處,羅馬的文化、體制傳承下來,文化遺跡也出來。但是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是一脈相承,連文化的內涵都沒怎么改,帝國的結構都沒怎么改。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 俞敏洪
《羅馬人的故事》既是歷史,又是政治,還有人性。我們終于有了一部不但有價值和深度,而且有趣好看的羅馬史。
鹽野七生耗時15年,寫下了這本恢宏巨著。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她找到了寬容,找到了法治,找到了共和精神,找到了人性中那些向上的力量。中國作為一個“崛起的大國”,也許可以籍借此書來思考一個強盛大國真正的生命力源泉何在。
——清華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劉瑜
鹽野七生女士寫的是羅馬人的故事,她的描述你讀起來很輕松,但是你要看她后面的參考文獻,就知道她認真的參考了很多學者的作品,甚至在我們這些學習過羅馬史、羅馬法的人看來,有些很難懂的作品,她都鉆研過。
打通學術作品的障礙,普及羅馬法中自由與平等的真意是《羅馬人的故事》的一大意義。
——中國羅馬法研究專家 費安玲
我讀這本書主要是兩個收獲,個收獲就是了解西方。我們讀古羅馬可以研究,可以了解現代的西方,比如西方法制精神怎么來的,我們從這本書可以得到一些答案。這是個收獲。第二個收獲,因為我們是研究管理的,所以我們從這本書里可以學管理的方方面面,包括它的領袖,比如你要學習魅力性的領導人就讀愷撒,要是學制度建設者就讀奧古斯都。我們也可以學到組織,比如羅馬軍團的組織,比如人才的培養。比如組織的變革,等等方方面面的東西,它確實是百科全書式的歷史著作。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 張建君
這部《羅馬人的故事》是一部很好的歷史讀物,介于學術著作和歷史小說之間,正是我一再期待的“公共知識產品”。我一口氣讀完部,很佩服作者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部深入淺出的歷史敘事。其中特點難以盡述,作者的樸實、親切隨處可見。重要的是,作者不是做高頭講章,不是寫政治經濟教科書,而只是以一個現代人的眼光來打量羅馬的發家和繁榮。她對羅馬的解讀涉及面極廣,如國家與民族、君主與公民、宗教與人性、權力與秩序、科學與技術、領導與公關,等等。讓人讀來一點兒也不枯燥。
——青年學者 余世存
鹽野七生年輕時就心儀羅馬,為此到羅馬定居,一住半生,寫了很多關于羅馬的書,其中著名的便是這套《羅馬人的故事》。 15 冊書寫了15年,字里行間其中傾注了她對古羅馬風物的無限向往,其行文流暢,敘事簡潔明快,令人讀來手不釋卷。而除此之外,這套書的特點在于作者用現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羅馬,對國家、公民、宗教、權力等概念進行解讀,試圖古為今用,尋求一國家之強盛,一種族之崛起的普適性原理。其本人慨然而講,不掩其非凡志氣:“別的研究者是寫自己知道的,而我則是寫我想知道的。”
——財經作家 學者吳曉波
我一直在看《羅馬人的故事》這套書。中信出版社給這套書寫的宣傳語叫“古羅馬——今天中國需要讀懂的國家”,為什么需要讀懂?因為你真正讀懂羅馬,才能讀懂今天的歐洲和世界,因為今天的歐洲和世界很多政治制度的設計、法律思想的設計,是按照他們時代的思維進行設計。但是同時你會想中國和世界的對話,可能更多的要在這方面有一個相互的理解,西方人要更知道中國是靠文化進行統治,哪怕它變成一種意識形態,但是西方更多的要靠制度進行統治,當然這不是中世紀的時候,中世紀基督教也做了一些改良,主要還是靠政治制度進行統治。
——原央視主持人 曲向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