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維·庫馬爾·巴克什是一名印度工程師,加入商船歷經30年海上生涯,得以廣泛游歷世界。 2009年起他在中國輾轉多個城市,秀山島——定?!虾!胀由健錆h——泰州,這是納維在中國走過的城市和工作過的地方,中國的崛起和百姓的生活令納維吃驚和羨慕,納維用自己的筆記錄了這一切,就是這本《東行漫記(一個印度人眼里的中國)》。無論是飲食起居、精神信仰,還是道路建設、城市風光,納維在寫作中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祖國印度,從而讓讀者也會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和印度不同的文化。
納維·庫馬爾·巴克什,1952年出生于印度,六年級的時候寫了首詩,長大卻成為一名工程師,再后來加入商船,在30年的海上生涯中,得以廣泛游歷世界,閱讀和寫作也充實了船上的生活。自2009年起至今,先后在中國的數家船廠工作,輾轉多個城市,堅持記錄在中國的所見所感,文章在印度和中國都引起了強烈反響。
序言 我敬畏中國的變化1
章 生活從秀山島開始
中國我來了
我該吃什么?
定海的商店里沒有我想要的東西
我有了自己的公寓
第二章 獨自去定海
節儉的人們愛吃肉
印度的神靈與眾生
中國會堵住西方人的嘴
定海的聚會和藥店
腐敗與物質的幸福觀
印度人為什么需要信仰?
第三章 游上海
中國在修高速公路,印度還在救濟窮人
酒店之夜和早餐
上海就像科幻大片
又一次聚會
第四章 普陀山的寺廟
印度選票政治制造著社會分化
在普陀島吃晚餐
佛教在中國
普濟寺
中文和印地語的不同待遇
第五章 在秀山的后時光
中國比印度團結
西方人才是真正的外國人
中國人不喜歡吃什么?
我吃蝦的經歷
去上海工作
第六章 在上海開始新生活
酒店里沒有早茶
長興島就像檸檬園
公司在陸家嘴聚餐
聽巴基斯坦長官贊美中國
打車去世紀大道
印度需要上海這樣的城市
第七章 上海無閑人
移民局的效率
上海的豫園和印度的石園
糟糕的世博會印度館
處世之道
第八章 和妻子一起探索上海
上海到處是花園
我妻子來中國
穿著古怪的現代女人
步行街和購物中心
朝拜上海的寺廟
第九章 兩次武漢之行
高速公路和朱家角古鎮
古老的印度村莊
出差去武漢
與妻子再游武漢
第十章 告別上海
離開上海去泰州
職業問題
船廠的安全防護
第十一章 在泰州
印度同胞曼諾伊也在高港
高港人的生活
當代中國根植于古老文明
印度官員"藏富有方"
印度教對于社會是樂觀的
結語 中國的崛起承載著我的希冀
后記
西方的觀念是,他們的路徑是通往繁榮之巔的正確路徑,每一種模式都必須順從他們的模式才能終成功。中國將證明西方的批評是錯誤的,中國的成功將堵住他們的嘴,這是我的預測。 我工作的船廠歸日本人所有和經營。我不知道為什么會出現這種事情,為什么現在的中國人還要為日本人打工。據我所知,船廠所有的管理人員都是日本人,他們聚居在一座幽僻的山上的一棟樓房里。不過他們去船廠的時候和所有工人乘坐同一輛巴士。雖然我發現他們也有敬上的觀念,下屬會主動給上級讓座,但是對我這個印度人來講,管理層和工人坐一輛車已經很新鮮了。因為在印度這是不可能發生的,公司的老總也不會和普通的經理同車出行。雖然我沒有在印度的船廠工作過,但我可以肯定所有的領導上班都有自己的專車,而在這里的船廠我從來沒見過私人汽車。 我次見日本人是1976年,那時我隨一艘貨船從印度東海岸去日本的港口。他們的紀律觀念和奉獻精神令人敬畏。當時日本的經濟正蓬勃發展,而我得到了一個游覽日本的機會。因為我上了另一艘船,那是一艘非常大的散裝貨船,在日本和澳大利亞之間往返,它把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運給像三菱一樣的日本大公司。在日本,運來的鐵礦石在一側的海岸卸載,日本公司生產的產品則在另一側的海岸裝船出口。 散裝貨船在日本會進入船塢,我在這里看到日本人工作非常有條理。早上,所有職位和級別的員工都必須在廠院里集合,每個人都站在指定的地點,然后做半個小時左右的體操。這樣的場景會讓你想到學校生活。 船廠里的日本人遵循著學校生活一般的條理。我算不上一個格外注重健康的人,但我的父親很有健康意識,我童年的時候動不動就會招來他的斥責,不過他始終沒能讓我認清定期鍛煉的重要性?,F在我強烈支持這種鍛煉。當一個人意識到他父親是對的,就會發現自己是一個傻瓜。 健美操是所有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必修課。每次有兩三個人會留在辦公室,有些人因為某種原因不能進行體育鍛煉,其他一些人清掃房間和樓梯。每天上樓的時候,我都會看到有不同的人在清掃走廊和樓梯。 后來我在泰州也見過人們在工作場所做保潔,甚至外面的引道也會被照顧到;路過派出所的時候,我還看到穿制服的警察也在清掃門口的道路。我認為這種事情其實是被當作儀式來進行,一些人拿起掃帚只是做做樣子,為的是看起來和別人一致,不過問題的關鍵是,如果他們這樣做只是為了服從指令,為什么沒有人提出異議呢?在印度,一個行政官員根本不會做這些事情。印度官員可能會把政府的財政金庫清理干凈,但指望他們打掃辦公室,就是象征性地拎一下掃帚也是不可想象的。 掃地、洗衣服、擦地板是低等的工作,被別人看到做這種灑掃洗涮的事情,一些人真會羞死。所以在印度,這種工作至今都是社會中低等種姓的人在做。很多印度人一邊制造著大量廢物,一邊談論著治理者的低效和懶散,他們指責治理者對路邊堆積的垃圾視若無睹,卻不肯勞駕自己拿出行動。 如果有社會組織在某個城市發起一次行動倡議,我確信一定會天下大亂。印度政府和環保部門根本不會做這種事,他們頂多只會發動學校里的孩子,因為學生在任何都是順從和有愛國精神的。不過,父母如果看到自己的孩子做這種粗活,一定會怒不可遏。2009年,印度政府通過了兒童有權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法案,根據法案,每個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就此,印度高法院向所有學校發出指示,要求為底層社會的孩子保留一定比例的免費入學名額。 這種做法遭到了很多父母的抗議,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與底層社會的孩子混在一起。我確信法案的精神并沒有得到延續。雖然法案本身可能不會被撤銷,但它會受到多的詛咒:我確信在那些富家子弟集中的所謂的好學校,法案不是在執行而是被擱置冷落并悄悄遺忘。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