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談社《中國的歷史》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著作,是近年來中國歷史方面的重磅力作。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表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松,觀點新穎,富于洞見,但同時又吸取了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了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歷史佳作。
叢書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國內學者許宏、羅運環、王子今、黎虎、閻步克、鄧小南、姚大力、李伯重、步平為中文版作序推薦。
[十問“講談社中國的歷史”]
1.先問一個讀者關心的問題,“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套書的中文版是否做過一些內容調整,如刪改、增添?
這套書中文版出版了其中的十卷,對于這十卷,中文版幾乎未作刪改、增添。合同規定,原則上不允許增刪,一切增刪均需原作者同意。原來的叢書還有一卷“當代中國卷”,中文版未收;一卷“中日關系史”,中文版未收。
中文版圖書以日本原書為模板,版式、要素、編排、呈現都力求接近;所有地圖,中文版幾乎重新全部依樣制作;黑白圖片以及彩插,中文版以日文原書為線索,在配圖上有所更新。
2.這套書是如何編撰出來的?在日本有怎樣的評價?
這套書是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這個歷史時段代表性的學者撰寫。日本學者有大學者為大眾著書的傳統。這既是一套大眾讀本,讀來讓人不覺艱深,又兼具現有知識邊界的學術前沿性。是一套嚴謹、專業、可讀性很強的歷史讀本。
3.理想國引進中文版,對于今天中國的讀者,有怎樣出版價值?
我們希望讓國內的讀者看到一套真正專業、前沿、有創見的中國通史。給大家提供一個看待中國歷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學界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我們也相信,專業的歷史書不一定艱深晦澀,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聯結學術研究與大眾閱讀的橋梁。
4.與國內以往幾套中國通史相比,講談社中國的歷史這套書有哪些特色?
一是,表達活潑,嚴謹專業,每卷寫法不拘一格。十卷書雖然在統一的編委會的指導下進行編纂,有統一的體例,比如都是章節體,都是三級標題,除正文外,都有相同的附錄(主要人物傳略、歷史年表等),但在寫法上卻不拘一格,各有各的特色。這是因為,每個斷代有每個斷代的歷史特點,每位學者有每位學者的研究所長和治學方式。所以呈現出“橫看西嶺側成峰”的有趣面貌。
二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史學家在中國史領域的成績和地位,讓人欽服。講談社這套書是在三十多年來中外史學研究成果、考古發現成果的基礎上,用心編纂而成。
三是,圖文并茂,印刷精美。可分冊購買閱讀,也可套裝收藏。
所以,盡管國內好的中國歷史讀本不少,但是像講談社這套規模的、這樣的作者隊伍的、如此寫作方式的,既有學術價值又適合大眾閱讀的歷史讀本,這套書可謂。
5.國內是否有博學學者對這套書進行過評價?
中文版推出時,我們在每本書中配有一篇專家學者的推薦序言,其中有些段落可以分享:
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先生所說:“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由于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所以,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先生說:“由于教育和研究體制的差異,日本學者在‘通識’上要優于中國學者,后者偏于專精而有條塊分割之嫌。”
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先生說:“我并不以為,當下的出版界之所以希望引入外國人寫的、以中國歷史文化為題材的、能引人入勝的大眾史學作品,只是因為中國學者都放不下‘專家’身段去從事那種創作的緣故。這里面更多的,其實還是寫得出、寫不出,或者說得更尖銳一些,是即使寫出來了,能不能讓人看得下去的問題。盡管不必采用綿密引征和系統論證的闡述形式,大眾史學在需要把歷史敘事還原到親歷者們的切身感知、還原到總體歷史圖景、還原到根本價值關懷方面,以及在它需要能反映前沿的已有研究成果方面,一點也不比對于更‘專業化’學術寫作的要求為低。”
6.為何想到給每本書增加一篇中文版導讀?都請了哪些專家學者撰文?
在日本,原書是有一套總編委會團隊,讀者可以看到中文版圖書扉頁前,有四位“編集委員”,他們是史學界很有分量的人物,負責叢書的體例、構架、分卷等重大事項。但簡體版出版時,我們仍在每個斷代中找一位中國重量級學者,寫推薦序,進行鄭重推薦。每一卷的推薦序,都是專家們通讀了原書的譯稿后撰寫的,剖析了作品的優勝之處和價值所在,對讀者來說,是一篇篇很好的導讀。
十位推薦學者分別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虎、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按卷冊順序)。
7.簡要介紹一下這套書的分卷方式,以及單本書的內容結構。
這套書大致是按照從上古至近代的時段來分卷的:
第01卷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夏王朝
第02卷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春秋戰國
第03卷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
第04卷三國志的世界:后漢三國時代
第05卷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第06卷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第07卷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
第08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
第09卷海與帝國:明清時代
第10卷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清末
因為整套叢書有十位不同的作者,出版社非常尊重每位作者學術上的獨創性和行文風格。細讀每卷,你會發現,每卷對材料的把握、敘述的展開、史實和觀點的表達風格,都不盡相同,沒有千篇一律之感。比如第八卷,從來沒有學者把遼、西夏、金、元這幾個跨不同時代的少數民族政權放到一起來寫。這樣寫看似陌生,卻又合情合理。
每本書配有地圖及彩色、黑白照片近百幅,并在各本書后面,編排了主要人物略傳、歷史關鍵詞解說、歷史年表等附錄。
8.這套書十卷中,哪幾本,對于中國讀者來有特別的意義?
這套書,每卷都可以給中國讀者不同程度的啟發。它們的話語體系、側重點和視角原本就與中國學者不盡相同。不能說哪幾本對于讀者有特別的價值。特色相對更鮮明的,可以舉幾個例子:
比如,第四卷《三國志的世界:后漢三國時代》:作者是集中、日、韓三國文化背景于一體的專家,他把三國的歷史與大家熟悉的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比較著敘述歷史的真實;并將三國歷史放到整個東亞史中去解讀,讓人耳目一新。
再比如剛才說到的第8卷《疾馳的草原征服者:遼西夏金元》,作者沒有像一般中國人慣于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10到14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做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也正因為如此,這條另辟蹊徑的講述路線,沿著與我們比較熟悉的“唐宋變革”相并行的故事脈絡,為我們刻畫出一段很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再比如,第9卷《海與帝國:明清時代》,作者說:“從古代式的明朝為何能夠跳躍到近代式的清朝?如果把從明到清的變化看做中國內在的發展來理解,我們會感到混亂。但是,只要從東歐亞這一更大的體系,把與大海相對的中國看做其中的一個元素,就能夠描繪出這五百年的活力。這正是本書的意圖。本書不用于以往的中國史。”這是一本把海洋貿易的歷史與帝國的歷史并行講述的特別的斷代史。
9.這套書從計劃出版到正式出版用了幾年時間,為何如此耗時?
這套書從我們提出報價,到出書,幾乎用掉了五年的時間。期間各個環節精挑細琢,碰到的問題各式各樣,比如地圖制作花了大半年反復核對;地圖送審等了大半年;版式調整了至少五遍;封面至少做了十版;黑白圖片替換到后一刻(總有比我們選用圖片角度更好的、更清晰的、更合適的),至于編輯上逐字逐句地潤色,就更不用多言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的譯者,有的本人就是這個領域內的專家,比如第八卷的譯者烏蘭女士,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元史專家。
10.單本書、整套書,如何購買?何時可以買到?今后是否會有電子版?
本書將在2月份中旬后上市,10卷同步推出。在各大網站、實體店,都有銷售。盒裝套書也會于隨后推出。因為合同的約定,暫時不會推出電子版。(以上十答by楊曉燕,理想國大眾館主編)
[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這套書是日本講談社建社一百周年的獻禮之作。是日本歷史學家的系列作品。每卷都是由這個歷史時段代表性的學者撰寫。
[“大家”寫給大家的書]日本學者有大學者為大眾著書的傳統。這既是一套大眾讀本,讀來讓人不覺艱深,又兼具現有知識邊界的學術前沿性。是一套嚴謹、專業、可讀性很強的歷史讀本。
[作者均為日本學者]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中國史學界的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國內學者推薦]十位國內學者作序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中國先秦史副會長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虎、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共同推薦
[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我們希望讓國內的讀者看到一套真正專業、前沿、有創見的中國通史。給大家提供一個看待中國歷史的新角度——看看日本學界秀的學者是如何跟普通讀者講述中國歷史的。我們也相信,專業的歷史書不一定艱深晦澀,我們一定能夠找到聯結學術研究與大眾閱讀的橋梁。
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先生說:“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由于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所以,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歷時五年,五次調版,十易封面]這套書從中方提出報價,日方不斷審核出版資質,到找尋合適的翻譯者、合適的推薦學者、翻譯、編輯、制作地圖、選配圖片、地圖送審、重大選題送審、排版調版、設計封面,幾乎用掉了五年的時間。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書的譯者,有的本人就是這個領域內的學者專家,比如第八卷的譯者烏蘭女士,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知名元史專家。
圖文并茂,印刷精美每卷書含地圖、照片上百幅,彩圖若干。印刷精美,精裝呈現。
講談社中國的歷史原作均為日本中國史領域代表學者:
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于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歷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通讀氣賀澤教授的這本隋唐史,在許多方面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了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本人和當代日本隋唐歷史研究綜合性成果,體現了日本學者觀察隋唐歷史的獨特視角。
——節選自《絢爛的世界帝國》推薦序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
川本先生的專業為東亞古代史。他以中國為中心,對東亞的政治史、民族問題與國際關系等進行過長期的研究。這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深入淺出,文筆兼平實與活潑之致,頗具可讀性;其對魏晉南北朝史的敘述和解說,來自川本先生長期研究的個人心得,也能反映日本學界對此期歷史的許多看法。
——節選自《中華的崩潰與擴大》推薦序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克
著者是作為具有日本、韓國的身世和文化背景這一獨特身份而進行中國歷史和文化研究的,也可以說著者集中、日、韓三國歷史和文化之學養于一身,故其眼界與視覺與一般中國學者自有其獨特之處;同時還應當指出,著者雖然以中國古典文學《三國演義》作為研究專業,但是其對于三國歷史也是有著深入認識和研究的,故而得以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具體而微、生動活潑的解讀。
——節選自《三國志的世界》推薦序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黎虎
怎樣地認識和深刻地理解秦漢歷史,從司馬遷到今天,人們已經探索了兩千多年。今天學者對許多秦漢史的基本問題依然存在著明顯的異見。我們面前的鶴間和幸著講談社版《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中譯本,提供了與許多中國學者視角有所不同的對中國秦漢史的另一種說明。
——節選自《始皇帝的世界》推薦序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王子今
在可謂林立的史學讀物之中,《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宋朝》一書,以其嚴肅的學術性、貼切的脈絡感和風趣幽默的筆觸,得以脫穎而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是作者作為史家的沉穩、機敏與睿智。本書對于史事敘述者立場之警覺,對于材料取舍原則之敏感,對于過度黑白兩分的研究判別方式之戒惕,處處予人以啟發。
——節選自《中國思想與宗教的奔流》推薦序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
作者從一二百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東亞早的人類、不同的石器工業傳統談起,娓娓道來。由自然環境到文化分區與譜系,再到大的時段劃分,則頗有指點江山、縱橫捭闔的大將風度。這些敘述是解讀遠古中國必不可少的輪廓性勾畫。日后一幕幕感天動地的悲喜劇,都是在這個大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下上演的,它們奠定了后世中國發展的基礎。
——節選自《從神話到歷史》推薦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
本書圖文并茂,雅俗共賞,可讀性強。說其雅,指具有學術性;說其俗,娓娓道來,活潑通俗。也就是說,不僅適合大眾的口味,相關學者也會感興趣。平勢隆郎先生是當代日本學者研究先秦史有代表性的專家,全書比較集中地融入了其長期以來的主要學術成就。同時,也吸收了日本學界以及中國等學者相關重要的學術成果。
——節選自《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推薦序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
本書沒有像中國人通常所慣于接受的那樣,依照“唐—五代—兩宋—元”的歷史變遷主線來呈現公元十到十四世紀的中國史;相反,被很多人想當然地看作是阻斷、破壞了本應由兩宋來實現的國家統一大業的夏、遼與金,不再僅僅是出現在音樂正劇里的幾段不和諧的變奏或插曲,而都在本書中擔當起積極和正面的主演角色,由它們來貫穿從唐到元這一時段的中國史進程。也正因為如此,刻畫出一段很不一樣的中國歷史。
——節選自《疾馳的草原征服者》推薦序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
本書作者在諸多方面都做了出色的工作,使得本書成為一部成功之作,達到了向社會大眾提供關于明清史的和正確的知識的目標,正如本書簡介所言那樣,生動地展示了海洋歷史和明清時代五百年的歷史,試圖將明清這一對跨越中世到近世直到近代急劇變化的時代進行了闡述。
——節選自《海與帝國》推薦序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
這本書將其敘述的從鴉片戰爭后的19世紀中期到中日戰爭開始前的1936年的歷史歸結為“復興中華的嘗試”。從近代中國爭取民族獨立、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意義上看,這一歸納不無道理。我想:研究中國歷史的外國學者并不少見,但能夠深入中國內地進行深入調查,并能夠從社會的基層了解和理解近代中國追求的外國學者則不是很多,菊池秀明先生是其中之一。
——節選自《末代王朝與近代中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