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軍,中國近代史上令中外側目的一支武裝力量。在中國命運正值日落西山、清朝政府岌岌可危幾乎難以為繼的時候,湘軍的出現可謂給清朝廷打了一劑強心針,它不僅是清朝廷穩(wěn)定國內政局的指望,更是清朝廷對外作戰(zhàn),維護統(tǒng)一大局所倚靠的力量,由此,晚清朝廷也隱約有了中興的氣象。同時也是這支軍隊,鑄就了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中興名臣的地位。
本書運用豐富的史料,講述了湘軍內戰(zhàn)、外戰(zhàn)歷史。內戰(zhàn)主要包括湘軍與太平軍、捻軍的血戰(zhàn),外戰(zhàn)主要包括左宗棠收復新疆、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等湘軍與阿古柏侵略者、沙俄、法國、日本、德國等外敵的斗爭。每一場戰(zhàn)斗都具體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
同時,本書從人員構成(兵歸將選,兵為將有)、練軍理念(講軍紀、重思想教育)、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靜制動)、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蠻性格)等諸多方面對這支“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極富特色的武裝力量進行了深入和立體的解讀。楊度曾說,“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這正是對湘軍的忠義、鐵血、善戰(zhàn)的一個極為到位的注解。
◇大湘軍,血性霸蠻,戰(zhàn)績赫赫,“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戰(zhàn)斗力簡直逆天!剿殺太平軍、捻軍,收復新疆、中法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戰(zhàn)沙俄、斗法國、干日本、平德國,內戰(zhàn)外戰(zhàn)都是一把好手!
◇楊度講,“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中國但有大事,都是江浙人捐錢,湖南人捐命!
◇晚清朝廷因為它得以續(xù)命,幾乎成為可以倚重的力量。曾國藩、左宗棠、彭玉麟等人的歷史地位皆因它而成就。
◇對這支中國近代史上戰(zhàn)斗力令人側目的軍隊多方位解讀,從人員構成(兵歸將選,兵為將有)、練軍理念(講軍紀、重思想教育)、戰(zhàn)略戰(zhàn)術(以靜制動)、人文性格(湖南人霸蠻性格)等諸多方面深入解說這支極富特色的武裝力量。
◇每一場戰(zhàn)斗描寫都具體可感,人物描摹都有血有肉。尤其是對其對外作戰(zhàn)的講述,精彩酣暢,實屬罕見!
廖正華,自由撰稿人,新浪微博簽約自媒體。長期從事湖湘文化的研究與傳播工作。已出版著作三部。包括《晚清強人:雪帥彭玉麟》《晚清及時圣:多面曾國藩》等。
及時章 湘南烽火 / 001
第二章 楚勇崛起 / 013
蓑衣渡,湘軍一鳴驚人 / 014
長沙城下,江忠源、左宗棠無力回天 / 017
地道戰(zhàn),在南昌城下打響 / 023
第三章 長衡練兵 / 031
官場愣頭青曾國藩的奇恥大辱 / 032
衡州奠基:湘軍為什么那么牛 / 036
第四章 血戰(zhàn)湘鄂贛 / 043
名震天下的江忠源,被小小知府坑了 / 044
激戰(zhàn)湘潭,重要的轉折點 / 047
岳州,多米諾骨牌繼續(xù)推倒 / 054
千尋鐵鎖沉江底,湘軍拿下田家鎮(zhèn) / 060
第五章 贛鄂相持 / 067
石達開給了湘軍當頭一棒 / 068
臨江,盤活江西的勝負手 / 073
武昌,見證胡林翼的崛起 / 083
再戰(zhàn)湖口,彭郎奪得小姑回 / 092
第六章 進軍安徽 / 097
三河鎮(zhèn),湘軍永遠的痛 / 098
會戰(zhàn)寶慶,李續(xù)宜贏了石達開 / 105
曾、胡聯手,叩開安徽門戶 / 112
第七章 戰(zhàn)安慶 / 121
血戰(zhàn)贛北,左宗棠救了曾國藩 / 122
血戰(zhàn)皖北,一陳難敵多、鮑 / 135
第八章 激戰(zhàn)川浙 / 147
戰(zhàn)四川,劉蓉和石達開的終極對決 / 148
戰(zhàn)浙江,一個女人幫了左宗棠 / 157
第九章 戰(zhàn)江寧 / 167
血戰(zhàn)江寧:曾國荃與李秀成的終極對決 / 168
苦戰(zhàn)兩年,曾國荃進了江寧城 / 173
第十章 的較量 / 183
血戰(zhàn)閩南,左宗棠與李世賢、汪海洋的終極對決 / 184
血戰(zhàn)湖北,新湘軍覆滅 / 194
第十一章 左宗棠收復新疆 / 205
決定中國命運的大討論:海防與塞防之爭 / 206
古牧地,湘軍一炮成功 / 212
達坂城里除了姑娘,還有湘軍 / 220
漫漫黃沙,阻不住湘軍收復南疆 / 228
第十二章 伊犁交涉 / 237
痛打落水狗,反擊阿古柏余孽侵擾 / 238
白發(fā)籌邊,左宗棠抬棺西征 / 244
第十三章 中法戰(zhàn)爭 / 255
抗法中流砥柱:左宗棠與彭玉麟 / 256
首戰(zhàn)基隆,曹志忠勝了法國人 / 265
再戰(zhàn)滬尾,孫美人大敗法國佬 / 272
必須把法國人阻擊在月眉山! / 284
血戰(zhàn)鎮(zhèn)南關,蘇元春、王德榜名揚天下 / 293
第十四章 中日甲午戰(zhàn)爭 / 305
湘軍史上最悲壯的一戰(zhàn):血戰(zhàn)牛莊 / 306
誓與臺灣共存亡——新楚軍血戰(zhàn)寶島 / 318
第十五章 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 / 331
附錄:大事年表 / 339
1847 年的這一榜可以稱得上真正的龍虎榜。其中的很多杰出人才會和湘軍發(fā)生關系,例如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李宗羲等都是這一榜的進士。這些人是曾國藩人脈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李鴻章人脈關系的基礎,對中國近代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湘鄉(xiāng)勇的組建,從一開始就不自覺地遵循一個原則:兵歸將選,兵為將有。兵歸將選,就是由營官組閣,一朝天子一朝臣。給你幾百人的編制,你愿意要誰就要誰。營官自己選擇的哨長和什長,自然都會服從他的命令,把他當成自己的父兄,這就是兵歸將有。
曾國藩召集相關人士討論湘軍水師的進軍方向。被召集的人士,不僅包括湘軍水師十位營官,還包括左宗棠等人。之前,左宗棠一直充當張亮基幕僚。張亮基調往山東后,左宗棠回到家鄉(xiāng)。湖南巡撫駱秉章久聞左宗棠的大名,派人聘請他為幕僚。駱秉章非常信任左宗棠,將軍政大事全部交給左宗棠處理。所以,從1854 年到1859 年,湖南的軍政大權掌握在左宗棠手中。
湘軍統(tǒng)帥各有性格。性格的差異,是導致他們之間產生矛盾分歧的重要原因。1860 年太湖、潛山之戰(zhàn)前,曾國藩和胡林翼在戰(zhàn)略問題上,有著明顯的分歧。導致這種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性格差異。他們倆,一個內斂,一個奔放,表現在作戰(zhàn)上,一個力求穩(wěn)當,一個喜歡冒險。
郭嵩燾不得已,只好拿出奏折交給潘祖蔭。潘祖蔭打開奏折一看,才知道這是一道保薦左宗棠的奏折。起初他并不在意,只是漫不經心地看,當看到“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這句話時,他的情緒突然激動了,高聲喊道:“好文章!”
李鴻章是何等聰明的人,他哪里不知道劉銘傳在撒謊,可劉銘傳畢竟是淮軍的將領,劉銘傳的臉面就是他李鴻章的臉面,他不能打自己的臉。于是,李鴻章昧著良心,在給清廷的奏章里把責任都推到鮑超身上。恰好,此時負責湖北軍事的另一員統(tǒng)帥曾國荃也沒有弄清楚情況,把責任記在了鮑超的賬上。清廷根據李鴻章、曾國荃的奏報,認定責任在鮑超,于是下旨嚴厲責怪他。……十多年后,當鮑超麾下驍將孫開華、曹志忠在中法戰(zhàn)爭的臺灣戰(zhàn)場上與劉銘傳再度相逢時,他們依舊無法原諒劉銘傳。他倆與劉銘傳的矛盾,險些造成了臺灣保衛(wèi)戰(zhàn)的失敗。
兩人相見恨晚,一直談到第二天早上太陽從東方升起的時候。臨別之時,林則徐從行李箱中取出一大捆文件、書籍,放到左宗棠手中,對他說:“歷史會證明的,俄國才是中國的真正敵人。我老了,看不到這24小時了,你還年輕,一定會看到這24小時。東南海防,或許還有別的人可以辦理,但西定新疆,我看只有你左季高可以做到。這是我窮盡畢生心血收集來的關于新疆的資料,我將它們全部贈送給你,你以后用得著,希望你不要辜負我的期望。
當時,左宗棠已經六十九歲了。多年的戎馬生涯,使他患上了多種疾病。來西北前就患上了長期腹瀉。在肅州大營期間,由于不服水土,全身長滿了風濕疹子,夜間抓撓不止,還曾經忽然吐血十余口。雖然身體已經大不如以前,能不能活著回到關內都很難說,左宗棠依舊飽含著巨大的愛國熱情,奔赴抵御俄國侵略者的前線。在跟隨他前往哈密的隊伍中,有幾名壯士抬著一口空棺材,跟在他的乘輿后面。那是他為自己準備的!
這就是彭玉麟!朝廷給他加官,他不要;朝廷給他增加俸祿,他不要!但是,當國家面臨外敵入侵,主權受到侵害的時候,他卻勇敢地站了出來!這時候的他,已經六十八歲了,身體已經很糟糕,此次南下對于他來說,很有可能會是“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而,他卻渾然不顧這些,在他的頭腦里,只有民族大義、國家尊嚴,絲毫沒有個人的存在!他的這一行為,足以與左宗棠抬棺西征相媲美!在侵略者的鐵蹄面前,這兩位湘軍名帥用自己的行為向世人宣示了,什么叫湘軍的血性!
李光久長嘆一口氣,說:“事到如今,我也豁出去了。朝廷怪罪下來,由我李光久一人承擔責任。湘軍自建軍以來,就不準敗不相救。我李光久寧愿與武威軍一齊覆滅,也不愿做敗不相救的懦夫!”說完,李光久不再理會晏安瀾,帶領部隊迅速向牛莊前進。
整個牛莊戰(zhàn)役,湘軍擊斃日寇七十余名,擊傷三百余人,這一斬獲在整個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都是屈指可數的。湘軍在這一戰(zhàn)中展現出了比較好的戰(zhàn)斗風范。戰(zhàn)斗開始時,魏光燾以三千多人獨立抗擊三四倍的敵人,連日軍也不得不佩服:“其能久與日軍交鋒者為武威軍,奮力決戰(zhàn),力戰(zhàn)一晝夜,實清軍中所罕睹也。”
序一:湘軍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去年夏天,我和天聞數媒的馬英老師在北京新康路上的宏狀元粥店喝粥,席間談及湖湘文化的話題。馬英老師問我:“湖湘文化的本質到底是什么?”這話問得突然,我來不及細想,只答了一句:“霸蠻。”
馬英老師是北京人,雖也來過湖南但對湖南的了解十分有限,他自然不會懂得“霸蠻”的意思,于是便問我。我一時找不到很好的普通話中的詞匯來解釋“霸蠻”這個詞,只答了一句:“蠻橫。”
這個詞一出口,我便有些后悔了。“蠻橫”的確是湖南精神的一面,尤其是邵陽人,向來以蠻橫聞名。但這個詞,是個貶義詞,而湖南精神,很顯然只能是中性或者褒義的。所以,蠻橫并不足以概括湖湘文化的實質。它和“霸蠻”并不相等。
那么,湖湘文化的“霸蠻”性質到底是什么呢?在寫完《血色天下:湘軍征戰(zhàn)史》這本書后,我想用這樣一句話來解釋“霸蠻”,那就是“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這“三不”精神,在湘軍將領們身上,體現得最為明顯。
湘軍將帥中,不要官的典型代表是雪帥彭玉麟。他曾多次辭去顯官要職,寧做閑云野鶴,也不愿替腐敗無能的清王朝效力。
湘籍著名作家唐浩明先生對彭玉麟的不要官,有過經典的論述。唐先生說:“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求官、跑官、鉆官、買官,又有多少人為了升官,什么卑鄙無恥的事都干得出,還有多少人或顢頇無能,或老邁病弱,卻依舊占著一個職位不放。像彭玉麟這樣一生辭謝六項崇職要缺,甘愿做苦役實事,甘于做普通百姓的人,衡之古今官場,實在是鳳毛麟角,難尋難覓。”雪帥彭玉麟,就是這么一個千古難覓的不要官的奇人!
其他湘軍將帥在對待做官這件事上,與彭玉麟的態(tài)度差不多。雖然他們并不排斥做官,但無官可做,他們大多能夠處之泰然。一般來講,他們都不會為了做官而拼命鉆營。這與李鴻章的“拼命做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與不要官一樣,不要錢也是湘軍將帥們的共同特征(貪財者亦有之,如鮑超,但只是少數,且多為中下級將領)。廉潔自律,這是湘軍將帥們高出日后的淮軍將領、北洋軍將領的重要方面。
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帶兵之初,就立下了不要錢的誓言。雖然曾國藩不像彭玉麟那樣清廉,為了融入官場,他也會收灰色收入,但他一不貪污受賄,二不挪用公款,是可以入清官之列的。
與曾國藩一樣,胡林翼在即將前往貴州做官的時候,也在先祖墳塋前立下誓言,決不貪污一文錢。后來,胡林翼也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除曾國藩、胡林翼、彭玉麟外的其他湘軍將領,也大多能清廉自守。其中的左宗棠、劉長佑等人,尤其以清廉聞名。
湘軍的精神除了不要官、不要錢外,還有一個不要命。說到湘軍的不要命,我不得不提一個人,那就是左宗棠。
當阿古柏侵略軍吞并中國新疆,進窺中國內地的時候,李鴻章等人還在大放厥詞說什么放棄新疆。那時候,如果不是左宗棠據理力爭,新疆很可能就永遠不是中國的領土了!當時,左宗棠已過花甲之年,并且病魔纏身。可是他渾然不顧一己之存亡,只求為中國保住新疆!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不要命的精神!
當法國侵略者吞并越南,進窺中國西南的時候,李鴻章等人還在鼓吹什么和談。那時候,如果不是左宗棠堅決主戰(zhàn),積極備戰(zhàn),中國西南的礦藏可能都是法國人的了!當左宗棠一次南下督戰(zhàn)的時候,他已經雙目失明,舉步維艱。可是他明知大限之期不遠,卻依舊義無反顧地南下,走向反侵略的前線。這是什么精神?這是不要命的精神!
這種不要命,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精神,就是湘軍精神中最可貴的一點!任何軍隊,只要有了這種精神,即便武器很差,也能擊敗強大的外敵。甲午戰(zhàn)爭中中國之所以敗給日本,主要原因絕不在于武器低劣,而在于當時的清政府中的某些人(比如慈禧太后、李鴻章),沒有不要命、與日寇血戰(zhàn)到底的精神!
不要官,不要錢,不要命,這就是“霸蠻”!這就是湘軍精神!這就是湖南精神!而它,更應該成為中國精神!如果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有這種精神,中國夢的實現,將指日可待!
序二:清末湘軍果真是外戰(zhàn)外行嗎?
每每與人談起清末的湘軍,總有人說湘軍“內戰(zhàn)內行,外戰(zhàn)外行”。歷史的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在說出我的觀點之前,我先介紹一位普通歷史愛好者很可能聽都沒有聽說過的湘軍將領。
他叫方友升,是湖南長沙人。早年加入湘軍。后隨左宗棠入陜甘,辦理軍需。作為劉錦棠麾下的重要將領,參與收復新疆,清廷賞給他頭品頂戴。
1884年3月,清軍兵敗北寧,滇桂邊境局勢危急。4月,清廷命當時的湖南巡撫潘鼎新帶兵前往廣西,取代北寧戰(zhàn)敗的諸將,抗擊法國侵略者。方友升也奉上諭,統(tǒng)率所部兩千人,跟隨潘鼎新前往廣西。
不久之后,方友升和另一位湘軍將領王德榜等人一起,率部取得了觀音橋之戰(zhàn)的勝利,擊斃擊傷法軍一百多人。遭受重創(chuàng)的法軍狼狽南逃。
在后來的鎮(zhèn)南關一戰(zhàn)中,方友升雖然不像馮子材、蘇元春、王德榜等人那樣是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但也率部駐守在后路,頗有功勞。之后的諒山大捷,方友升也有參與。
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方友升所部雖然沒有直接和日軍交手,但也駐守在山海關外,守衛(wèi)后路。戰(zhàn)后,方友升就任廣東南韶連鎮(zhèn)總兵。
八國聯軍侵華后,當時的湖南布政使錫良奉上諭統(tǒng)率湖南勁字五營、湖北武功五營(掛名湖北的軍隊,其實是湘軍)北上勤王。湖北勁字五營的統(tǒng)帥,就是方友升。1901年4月,方友升率部駐守在娘子關。當時,清廷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警告方友升等前線將領,不準回擊列強的進攻。23日凌晨,德軍及教民兩千多人猛攻娘子關,方友升率部稍作抵抗后,即根據岑春煊的指示,撤離娘子關。方友升傳奇的外戰(zhàn)生涯,至此才畫上一個并不的句號。
我們可以拿出一張中國地圖,按照新疆喀什、廣西友誼關、河北山海關、廣東韶關、山西娘子關的順序,連幾條線,然后想象一下清朝末年的那種交通情況,這樣一來,我們不難想象方友升萬里奔赴、保家衛(wèi)國的辛勞。這還只是說奔波,還沒有說其他的困難。苦勞不消說了,那是肯定有的。那么功勞有不有呢?誠如我上面所說,方友升所部在收復新疆、中法戰(zhàn)爭中的功勞,還是比較大的。
我一直在想,這樣一個每當外敵入侵就勇敢走上前線,并且確確實實打過勝仗的人,是我們這些從來沒有拿過槍的書生可以隨便詆毀的嗎?我覺得我沒有這個資格。讀者諸君,捫心自問,你們有這個資格嗎?
說完了方友升,我要鄭重地說出我的觀點,那就是:清末湘軍外戰(zhàn)勝多敗少,即便是敗,那也是站著敗,而不是跪著敗的!戰(zhàn)斗的結局雖有不同,但湘軍精忠報國的精神以及永不服輸的血性,始終沒有改變!
首先說收復新疆一戰(zhàn)。雖然人數只占進軍新疆的清軍總人數的三分之一,但湘軍是這一戰(zhàn)的主力。收復古牧地、烏魯木齊等地的戰(zhàn)斗,是劉錦棠麾下湘軍和金順所部清軍一起打的,但湘軍是占主要地位的。后金順前往攻打瑪納斯南城,久攻不下,最終還是湘軍趕到,解決了問題。
進軍南疆的關鍵一仗達坂爭奪戰(zhàn)是湘軍打的,達坂、吐魯番兩城是湘軍收復的。張曜等部雖然攻下了托克遜,但并未遇強敵,不算關鍵戰(zhàn)斗。南疆作戰(zhàn),湘軍是先鋒,張曜等部為后繼,幾乎所有的仗都是湘軍打的。后來反擊阿古柏余孽的戰(zhàn)斗,也基本上是湘軍打的。
總而言之,收復新疆一戰(zhàn),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功勞要記在湘軍賬上。當然,這一點是普通歷史愛好者所熟知的。
然后說說中法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的主力是湘淮軍,其中百分之四十的戰(zhàn)功要記在湘軍賬上,另有百分之四十的戰(zhàn)功是淮軍的,包括馮子材所部在內的其他軍隊分享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功勞。
在中法戰(zhàn)爭中,湘軍勝多敗少。及時次基隆保衛(wèi)戰(zhàn),湘軍名將曹志忠指揮得當,取得完勝。第二次基隆保衛(wèi)戰(zhàn),由于劉銘傳放棄基隆保滬尾,最終清軍撤離基隆,算不上失敗。滬尾保衛(wèi)戰(zhàn),湘軍名將孫開華指揮得當,重創(chuàng)法寇,使法軍不敢再窺伺滬尾,功勞甚大。月眉山阻擊戰(zhàn),包括湘軍在內的清軍沒能守住陣地,算是失敗,但法軍不敢繼續(xù)進擊,所以月眉山失守對大局未產生巨大影響。鎮(zhèn)南關、諒山大捷,湘軍蘇元春、王德榜兩部是參戰(zhàn)主力,戰(zhàn)功并不遜色婦孺皆知的馮子材多少。鎮(zhèn)海一戰(zhàn),湘軍名將歐陽利見沉著指揮,使孤拔不敢進擊,取得勝利。
總而言之,湘軍在中法戰(zhàn)爭中,勝多敗少,為中法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些歷史事實,一般的歷史愛好者知道的甚少。
然后再說說中日甲午戰(zhàn)爭。著名近代史專家張鳴教授認為,甲午戰(zhàn)爭中的湘軍之所以戰(zhàn)斗力差,是因為“現代化水平還不如淮軍”,“裝備更為落后”。果真是這樣的嗎?
事實上,湘軍兵敗牛莊的直接原因是清廷中了日寇“佯攻遼陽,實取牛莊”之計。在第三、四、五次海城反擊戰(zhàn)的時候,清軍在海城外圍集結了六萬多人,數量遠遠超過日軍。然而清廷中計之后,海城外圍的清軍只剩下了一萬多,人數遠遠少于日軍。這一萬多軍隊中,只有魏光燾的三千多人、李光久的兩千多人參加了牛莊之戰(zhàn)。其余的軍隊由于晏安瀾的阻撓,并未開往牛莊。
這樣一來,魏光燾、李光久以六千余人對陣日軍兩個師團兩萬多人,失敗是必然的。然而就是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湘軍的表現依舊不錯。連日本人都不得不承認:“其能久與日軍交鋒者為武威軍(魏光燾麾下湘軍名武威軍),奮力決戰(zhàn),力戰(zhàn)一晝夜,實清軍中所罕睹也。”連日本人都佩服,我們又何必抹黑他們呢?牛莊一戰(zhàn),擊斃日寇七十余,這一戰(zhàn)果在整個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都是極少見的,是很不錯的。可見,魏光燾、李光久以及六千余湘軍是努力了,是拼命的。失敗主要怪清廷中樞沒能識破日軍詭計!
當然,湘軍兵敗更深層的原因在于清廷的腐敗以及制度的落后等,張鳴教授所說的武器裝備不如日軍也是一個原因。但武器裝備的落后絕不是的原因,也不是主要的原因。一支丟掉血性的軍隊,武器裝備再好,也不能戰(zhàn)勝強敵!
和牛莊之戰(zhàn)一樣,湘軍抗日保臺,也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當時,慈禧太后生怕得罪日本,嚴禁大陸接濟臺灣。張之洞、劉坤一等人想支援,也被慈禧的諭旨所禁止。大陸的接濟沒有,而日軍的數量卻是如此之多,失敗是必然的。
然而,就是在這種絕望的情形下,七千湖湘子弟依舊奮起抗擊,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最終都長眠在寶島臺灣,其中包括新楚軍的將領湖南湘潭人楊載云、湖南平江人胡輪。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先生就曾公開表示:“我作為湖南人,可以很自豪地講,湖南人是用生命防衛(wèi)過臺灣。”“湖南人愛臺灣不是用嘴巴講,在歷史上用血來表達對臺灣維護的感情。”
說說湘軍在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中的作為。湘軍將領劉光才率領的忠毅五營、勁字五營取得東天門阻擊戰(zhàn)的勝利,使法、德列強不敢深入山西,進逼慈禧太后及光緒帝所在的西安,功勞甚大。
,方友升率領的武功五營、劉光才率領的忠毅五營、勁字五營,分別放棄娘子關、固關西撤。這雖然是比較可恥的事,但其主要責任在慈禧太后、李鴻章、慶親王。這些人一味求和,多次命令山西巡撫岑春煊警告劉光才、方友升,面對列強的進逼不準還擊。劉光才、方友升不能違命,所以才丟棄要地西撤。這件事怪不得他們。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劉光才麾下將領彭定云率部稍微反抗一下,就擊斃了德軍及教民百余人,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綜上所述,清軍湘軍并非外戰(zhàn)外行,而是外戰(zhàn)內行。楊度在《湖南少年歌》中所說的“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并非吹噓,而是晚清歷史的事實。
第十一章左宗棠收復新疆
決定中國命運的大討論:海防與塞防之爭
1875年初春的蘭州,嚴冬的酷寒還沒有消去,每當夜幕降臨,氣溫會急速下降,令人感覺到刺骨的寒冷。為了躲避嚴寒,人們早早地便躲進了被窩里。白天熙熙攘攘的大街一片漆黑,除了更夫之外再無別的人影。
然而,此時的陜甘總督衙門中,卻有一盞煤油燈一直亮著。透過紙糊的窗戶,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肥胖的身影正在燈影下轉來轉去。
是什么人這么晚還不睡覺呢?此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陜甘總督左宗棠。那么,是什么事情令一向樂觀的左宗棠如此焦慮,夜這么深了還獨自在衙門中轉來轉去呢?答案,就隱藏在左宗棠的身邊。左宗棠的身邊是一張用來辦公的方桌。方桌之上,放著一道左宗棠剛剛收到的朝廷六百里加急密諭。
隨密諭一起來到蘭州的,是一大捆大臣上奏的抄本。這些大臣所討論的,正是對日后中國之發(fā)展產生了巨大影響的海防與塞防誰更重要的問題。朝廷給左宗棠發(fā)這道密諭,正是想征求他對海防與塞防之爭的看法。
原來,自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以來,中國東南沿海的防衛(wèi)局勢日趨嚴峻。日本準備大舉購進先進的鐵甲艦,構建鐵甲艦隊的消息,更是令奕?、文祥、李鴻章等關注海防的清朝重臣感到寢食不安。
在奕?等人的引領下,海防成了清朝的頭等大事,而塞防則逐漸淡出了主流的視野。然而,籌辦海防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大把的銀子,這對經受長期戰(zhàn)亂以致財政拮據的清王朝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李鴻章拋出了一個奇怪的主張:暫時放棄當時已被阿古柏侵略軍(來自中亞小國浩罕的一支侵略軍)占領的新疆,節(jié)省加強塞防的餉銀,用來支持海防建設。
李鴻章認為,塞防不如海防重要。新疆相當于人的肢體,而沿海相當于人的腹心。人沒有肢體還可以存活,但沒有了腹心,也就沒有了生命。新疆不收復,不會影響到京城,而海防一旦吃緊,京城立即就會震動。所以,海防比塞防要重要得多。
李鴻章又認為,用兵新疆,至少需要內地支援白銀數千萬兩,而阿古柏侵略軍狡詐兇悍,又有英、俄等強國撐腰,難以打敗。到時候軍事受挫,內地財源枯竭,海防用款無處籌集,后果將不堪設想。
李鴻章還認為,新疆荒涼,沒有收復的必要。他說,自乾隆年間新疆正式成為清朝的實際控制區(qū)域后,內地每年都要支付新疆駐軍軍費三百萬兩白銀,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所以,與其收復新疆,還不如失去新疆,省下這每年三百萬兩用作海防經費。
,李鴻章認為,新疆遠離中原,國際關系復雜,遲早會被他國占領。如果我軍西進,則英、俄會聯合起來阻擋,我軍必敗。與其這樣,還不如放棄新疆,使英、俄兩國互相牽制,確保我西北邊疆安寧。
根據以上這些想法,李鴻章上奏清廷,請求清廷明發(fā)諭旨,命令西征各軍沒有出關的暫緩出關,已經出關的暫緩西進,只需要留下數千精兵駐守,防備阿古柏侵略軍繼續(xù)南進就可以了。這數千兵,應該采取且耕且守的辦法,自己解決糧食問題,以節(jié)省開支。這樣一來,用作塞防的糧餉將大為減少,因此省下來的大量糧餉,都可以用到海防上,海防經費也就有著落了。
李鴻章的主張得到了不少重臣或全部、或部分的支持,作為當時輿論導向風向標的《申報》也為李鴻章的主張搖旗吶喊。一時間,放棄新疆的言論甚囂塵上。
正是在這種海防派論點占優(yōu)勢的情況下,左宗棠接到了朝廷的諭旨,征求他對海防與塞防之爭的看法。
夜已經很深了,氣溫也越來越低了,空氣中充滿了凝固的氣息。然而,左宗棠絲毫感覺不到寒冷,并且睡意全無。他知道,這是決定他個人命運,也是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鍵時刻。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如果不能說服清廷重視塞防,那么他這么多年的心血可謂是白費了。不僅如此,如果放棄新疆,國家將會有累卵之危。這些,都是左宗棠非常擔心的事情。
如何說服朝廷用兵新疆呢?左宗棠在屋子里踱來踱去,他的思緒飛到了二十多年前那個令他終生難忘的時刻。
那是1850年1月。前任云貴總督、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林則徐開缺回籍,路過長沙,想起了他關注多年卻一直沒能會面的左宗棠,于是專門派遣仆人前往湘陰請左宗棠來長沙會面。
左宗棠得知消息后,興奮不已。這么多年以來,林則徐一直是他的偶像,能有機會與林則徐暢談一番,是他一直以來的夢想。現在,夢想終于可以實現了。
左宗棠、林則徐,一個是三次會試不中的鄉(xiāng)下教書匠,一個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朝廷的重臣,看上去兩人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但其實,兩人之間的淵源還真不少。
當年,左宗棠以“春殿語從容,廿載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月,八州子弟,翹首公歸”一聯獲得時任兩江總督陶澍的賞識,后來兩人結成兒女親家,陶澍的兒子陶桄后來娶了左宗棠的女兒。這個陶澍,正是林則徐仕途上的一位大恩人。林則徐長期擔任江蘇巡撫,為陶澍的下屬。正是陶澍的重用和提拔,才成就了林則徐日后的飛黃騰達。因為這層關系,林則徐對左宗棠其實是不陌生的。
后來,林則徐虎門銷煙,領導清軍堅決反抗英國侵略者的侵略,成為了著名的民族英雄。左宗棠對此非常欽佩。林則徐的主戰(zhàn)立場對左宗棠的影響非常大,此后的左宗棠,無論是一介草民,還是封疆大吏,面對外國侵略,始終主張堅決抵抗。
后來,左宗棠擔任云貴總督。當時,陶澍的女婿、左宗棠的好朋友胡林翼在貴州擔任知府,是林則徐的下屬。胡林翼多次向陶澍推薦左宗棠。林則徐對左宗棠有了更多的了解,便要胡林翼去請左宗棠來云貴督署工作。當時的左宗棠雖然很想去云南拜見林則徐,但無奈家務纏身,無法前往,只得婉拒了林則徐的邀請。左宗棠與林則徐的及時次會面也就因此推后了。
左宗棠在給胡林翼的信中這樣表達自己對林則徐的崇敬之情,他說:“十多年來,聽到別人對林公的贊賞,又看到陶公與他的來往信函,以及陶公私自記載的幾則關于林公的筆記,我對林公的為人,非常佩服!自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我的心一直跟隨在林公左右,忽而悲,忽而憤,忽而喜,忽而笑。近年來林公輾轉大江南北,一直跟隨他的能有幾人?他又怎能知道,在這湘陰鄉(xiāng)下,有一個叫做左宗棠的人,是他的知己呢?”可見,左宗棠對于林則徐,是相當仰慕的。
所以,當左宗棠聽到林則徐請他去會面的消息后,非常興奮,連忙跟隨林家仆人來到湘江邊。這時候,林則徐的座船已經停靠在江邊,當地的不少官員聽到信息后,前往拜見這位名震中外的民族英雄。
左宗棠來到岸邊后,將一個寫有“湖南舉人左宗棠”的大紅拜帖交給仆人帶給林則徐。不一會兒,仆人回來告訴左宗棠,林則徐已經支開了其他官員,專等左宗棠上船會見。
由于太過興奮,左宗棠在過連接堤岸與座船的踏板時,一個不小心掉進了湘江中。雖然冬天水不深,沒有性命之虞,但當左宗棠爬上岸的時候,他的衣服、鞋子全部濕透了。
渾身濕透的左宗棠進入船艙拜見林則徐。林則徐看到他一副落湯雞的樣子,不禁啞然失笑。
左宗棠自我打趣說:“我聽說三沐三薰是一種重要的禮節(jié)。我今天做到了三沐,只是三薰還沒有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