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嚴格按照史實,依時間順序對甲午戰爭的整個脈絡進行了細致地梳理,分成了十個大的階段,每個階段獨立成章,生動地呈現了整個戰爭的全貌,內容真實,語言通俗易懂。希望本書帶給讀者的不僅是對歷史的認識,還有對現在的思考。
《覺醒的國殤:甲午戰爭120年祭》――回望歷史,思考現實。
一個是已經滿身瘡痍、風雨飄搖的沒落王朝,一個是剛剛經過維新革命,急于向外擴張以求發展的新興國家,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只是誰都不曾想到那一向被"天朝上國"所不齒的倭人,竟然全殲了北洋水師,不僅拿走了巨額的賠款,還割走了大片的領土。
歷史已然就是歷史,然而歷史留給我們的問題仍需要我們去思考。本書值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將讀者帶回硝煙彌漫的大黃海,重新認識那場戰爭,了解過去,才能思考現在。
《覺醒的國殤:甲午戰爭120年祭》――文圖搭配,精彩呈現。
為了便于理解,作者在書中使用了不少的插圖,精美,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書中的內容。書前的彩插更是選擇了甲午戰爭中的大事記,更直觀,更震撼。
袁村平,畢業于湖南湘潭大學,現就職于長沙晚報報業集團,業余作家,好讀書,喜寫作,文章見于各處,對歷史研究充滿狂熱興趣,且頗有成果,曾撰書多本,尤其在歷史和人物領域。出版書籍《一口氣讀懂歐洲史》《一口氣讀懂明末四大名妓》等。
及時章風聲起,戰云密布
一、日本的明治黷武與大清的風雨飄搖
二、朝鮮東學黨起義
三、短兵相接,中日的和與戰
知識鏈接: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第二章突發難,豐島炮聲
一、操控朝鮮
二、豐島海戰
三、成歡驛之戰
知識鏈接:甲午戰爭清朝的武器裝備到底如何?
第三章灑熱血,平壤之戰
一、宣戰
二、熊熊燃燒的平壤戰火
三、激戰與潰敗
知識鏈接:歷史中有幾次"平壤之戰"?
第四章波濤涌,黃海劍戟
一、海戰前的波濤暗涌
二、犄角雁行陣
三、步蟾督戰,為國激戰
四、炮火不再轟鳴
知識鏈接:日俄戰爭中的黃海海戰
第五章鴨綠江,戰墻崩潰
一、排兵布陣
二、"飲馬鴨綠江"
三、虎山鏖戰
四、鴨綠江防線崩潰
知識鏈接:朝鮮與中國歷朝歷代的關系
第六章空悲切,旅順慘案
一、分兵犯境,金州告急
二、土城子,戰勝的消息
三、旅順喋血
知識鏈接:日軍共給我國帶來多少慘案?
第七章遼東亂,血戰威海衛
一、起來,保衛遼東
二、殊死搏斗,威海衛之戰
三、覆滅,悲壯的結局
知識鏈接:明朝與清朝兩場中日之戰的過程比較
第八章再失守,連戰連敗
一、牛莊失守
二、連敗,再丟營口、田莊臺
知識鏈接:湘軍與淮軍
第九章喪國權,馬關之約
一、馬關條約
二、見利眼紅三國干涉還遼
三、國人救國運動
知識鏈接:中國戰敗原因
第十章義軍起,寶島風云
一、甲午余波,澎湖之役
二、義軍起,與敵斗
三、新竹爭奪戰
四、黑旗歃血,浴血臺南
知識鏈接:臺灣有過多少次被占領的歷史?
尾聲:甲午之戰影響
一、日本的明治黷武與大清的風雨飄搖
明治維新前的日本
前660年,日本及時代天皇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神話中日本及時代天皇,天照大神后裔,其在《日本書紀》中被稱作為神日本磐余彥,在《古事記》中則名為神倭伊波禮毗古命。傳說他建立最早的大和王權,為日本開國之祖與天皇之濫觴。繼位,這是日本傳統紀元的開始。593年,圣德太子為了壓制豪族,加強皇權,進行"推古朝改革",打破了舊的官階世襲制,制定出一套社會生活行為準則《十七條憲法》,為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創造了條件。645年6月12日,以大中兄皇子為首的皇室和以中臣鐮為代表的一部分貴族,力主改革,效仿中國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權。他們發動政變,改名大化,頒布詔書,實行改革,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經過一系列改革,日本進入相對穩定時期,從710-784年,因其以平城京為都而稱為奈良時代,這一時期日本注意吸收中國文化,佛教迅速傳播,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學生來中國。
到12世紀,移居地方的皇室后裔――平氏和源氏勢力漸強,關西的豪族依附平氏,關東的豪族依附源氏,形成兩大武士集團,并為了爭奪權力而展開斗爭。直至1167年平氏獲勝,首領平清掌握了大權。
1180年,源氏首領源賴朝利用武士階層對平清盛的獨裁的不滿而起兵,于1185年攻滅了平氏,并于1192年被天皇任命為"征夷大將軍",開始了鐮倉幕府時代(1192-1333年)。
之后的室町幕府時代(1333-1573年),將軍權力削弱,各地守護大名割據一方,導致了混亂的戰國時代(1467-1573年)。在豐臣秀吉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封建領主,繼室町幕府之后,近代首次統一日本的日本戰國三英杰之一。他是1590-1598年期間日本的實際統治者,擔任關白,后擔任太政大臣,被稱為"太閣"。在位時實行的刀狩令、太閣檢地等政策具有劃時代意義,對日本社會由中世紀封建社會向近代封建社會轉化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在位后期逐漸變得昏庸多疑,并發動文祿慶長之役,后病逝。日本的封建等級制度統治的戰國時期,實行了清丈全國土地、沒收民間武器、獎勵對外貿易和限制天主教的傳布等一系列政策。但豐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德川家康(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安土桃山時代、江戶時代的武將、戰國大名。江戶幕府及時代征夷大將軍。日本戰國三英杰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關原大戰中打敗了石田三成的聯軍,于1603年任"征夷大將軍",建立江戶幕府,并于1615年攻陷大阪城,滅絕了豐臣氏,保障了德川氏政權的穩固,重建由將軍直接掌權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政體。但是江戶幕府一別豐臣秀吉的政策,在1637年頒布《鎖國令》,禁止國民同外國貿易和交流產物,從此日本進入了"鎖國時代"。
明治維新:日本強國之路
日本的"鎖國政策"禁止外國的傳教士、商人與平民進入日本,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制造適于遠洋航行的船只,亦嚴禁基督教傳播。只特許日本人與中國、荷蘭人在九州長崎附近的種子島通商,并允許荷蘭人在種子島長期生活居住。這為影響日本深遠的"脫亞入歐"思想的萌發起到了積極作用。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由于接踵而來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德川幕府再度成為日本社會討伐的目標。
幕府末期,在經濟中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同時,出現了所謂豪農豪商階層。下級武士中的革新勢力和出身豪農豪商的志士,聯合與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強藩和皇室公卿等,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刺殺與西方勢力勾結的幕府當權者;襲擊在日本的西方國家商人和外交官;進攻西方列強船只等。在此期間,尊攘派對幕府尚存幻想,沒有明確提出推翻幕府統治要求,并受到幕府軍隊與西方列強的嚴厲鎮壓,最終失敗。尊王攘夷運動失敗后,許多有識之士認識到,要想改變日本現狀,實現富國強兵,必須推翻幕府統治。于是,尊王攘夷運動演變為倒幕運動。
1866年7月發動第二次征討長州藩的戰爭。此時人民起義風起云涌,沉重打擊幕府。長州藩聯合倒幕勢力英勇抗擊,同年9月迫使幕府撤軍。以天皇為首的新政府,于1868年4月6日具有政治綱領性的《五條誓文》,6月11日公布《政體書》。9月3日天皇下詔將江戶改稱東京。10月23日改年號為明治。1869年5月9日遷都東京,并頒布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維新這次改革始于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并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措施。這次改革使日本躋身于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也使日本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為甲午戰爭的爆發埋下了伏筆。
風雨飄搖的大清政府
當時的中國處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沉淪。清朝并沒有在一瞬間墮落到底,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起,清朝中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以"自強""求富"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洋務運動在科學技術(特別是軍事技術)方面向歐美看齊,因此清朝一度出現"同治中興"的景象。清朝于1888年正式建立了北洋水師,成為亞洲一個強大的海軍力量,即使歐美列強也放緩了侵略腳步,但清朝并未像日本那樣變革國家制度,因此所謂的"中興"也只是回光返照而已。
甲午戰爭之前沖突圖我們知道,清政府一直自詡為"天朝上國",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的過程中,認為西方人"并不利我土地人民",只是想在貿易上占些便宜而已,于是就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遲緩。當時北洋水師有艦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的大沽口、威海衛和旅順三大基地建成。但清朝軍事變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裝備的低級階段,陸海軍總兵力雖多達80余萬人,但編制落后,管理混亂,訓練廢弛,戰斗力低下。1891年以后,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這是因為此時清朝較高統治者慈禧太后為了準備她在1894年的六十壽誕,將這些費用來修建頤和園,供自己"頤養天年"了。
與因為改革而蒸蒸日上的日本相比,此時的清朝政治十分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斗、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19世紀末的東亞地區,一個是回光返照的老大帝國,一個是噴薄欲出的近代國家,加上日本國家危機意識一直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必定會不斷向外索取,中日已不能避免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