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先生的建筑創作思想和理論著述,代表著代建筑師探索傳統與現代結合理論與實踐之集大成。他的指導思想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展示出其深度與廣度。他指出的途徑,隨著中西文化的沖擊、融匯而得以證實,并由表及里不斷發展。他所積累的經驗和闡述的見解是中國建筑理論的瑰寶,拂去歷史塵埃更加光彩奪目。在改革開放、建筑創作空前活躍的今天,梁先生的建筑創作思想和理論著述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在我們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創作征途中,必將發揮越來越大的指導作用。
梁思成先生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主持并參加調查過2000多處古代建筑的實例,積累了大量的中國古代建筑的珍貴資料,對中國古代建筑、古代藝術發展、特征和成就進行過系統和深入的研究。積極參加首都北京的城市規劃和北京十大建筑的設計工作。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還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在建筑學方面貢獻突出。 建筑是文化的記錄,是歷史,它反映時代的步伐。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銳地區別時代的藝術特點,能感到歷史的步伐。 建筑除物質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藝術。建筑師不是把一些東西堆砌起來,畫出來。建筑師得有想法,有立意,創作在其中,有激情在里面才能滿懷熱情地去做。
建筑是文化的記錄、是歷史,是反映時代的步伐。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銳區別時代的藝術特點,能感到歷史的步伐。
建筑除物質功能外,更重要的在于它是藝術。建筑師不是把一些東西堆砌起來,畫出來。建筑師得有想法,有立意,創作在其中,有激情在里面才能滿懷熱情地去做。
梁思成(1901-1972)著名建筑家。 1924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1927年獲建筑碩士學位。同年,在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院學習。1928年回國,任東北大學建筑系系主任和教授。1931年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1932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中國建筑史。1933年兼任清華
序言:為什么研究中國建筑
建筑史
建筑是什么
中國的藝術與建筑
云岡石窟中所表現的北魏建筑
漢代的建筑式樣與裝飾
敦煌壁畫中所見的中國古代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史》(六稿)緒論
中國的佛教建筑
華北古建調查報告
漢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隋、唐之建筑特征
宋、遼、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元、明、清建筑特征之分析
中國建筑發展的歷史階段
中國建筑之兩部"文法課本"
建筑論述
中國建筑的特征
建筑設計參考圖集序
唐招提寺金堂和中國唐代的建筑
從"適用、經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談到傳統與革新"
建筑創作中的幾個重要問題
建筑和建筑的藝術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設計
致彭真信
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的經過
建筑教育
祝東北大學建筑系及時班畢業生
致梅貽琦信
設立藝術史研究室計劃書
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現稱建筑工程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
建筑隨筆
曲阜孔廟
閑話文物建筑的重修與維護
談"博"而"精"
建筑師是怎樣工作的?
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
后記:梁思成建筑創作思想學習筆記
建筑是什么
在講為什么我們要保存過去時代里所創造的一些建筑物之前,先要明了:建筑是什么?
最簡單地說,建筑就是人類蓋的房子,為了解決他們生活上"住"的問題。那就是:解決他們安全食宿的地方,生產工作的地方,和娛樂休息的地方。"衣、食、住"自古是相提并論的,因為他們都是人類生活最基本的需要。為了這需要,人類才不斷和自然作斗爭。自古以來,為了安定的起居,為了便利的生產,在勞動創造中人們就也創造了房子。在文化高度發展的時代,要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或加強國防,我們仍然都要先建筑很多為那些建設使用的房屋,然后才能進行其他工作。我們今天稱它為"基本建設",這個名稱就恰當的表示房屋的性質是一切建設的最基本的部分。
人類在勞動中不斷創造新的經驗,新的成果,由文明曙光時代開始在建筑方面的努力和其他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總是平行并進的,和互相影響的。人們積累了數千年建造的經驗,不斷地在實踐中,把建筑的技能和藝術提高,例如:了解木材的性能,泥土沙石在化學方面的變化,在思想方面的豐富,和對造形藝術方面的熟練,因而形成一種較高度綜合性的創造。古文獻記載:"上古穴居野處,后世圣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蔽風雨"。從穴居到木構的建筑就是經過長期的努力,增加了經驗,豐富了知識而來。所以:
(1)建筑是人類在生產活動中克服自然,改變自然的斗爭的記錄。這個建筑活動就必定包括人類掌握自然規律,發展自然科學的過程。在建造各種類型的房屋的實踐中,人類認識了各種木材、石頭、泥沙的性能,那就是這些材料在一定的結構情形下的物理規律,這樣就掌握了最原始的材料力學。知道在什么位置上使用多大或多小的材料,怎樣去處理它們間的互相聯系。就掌握了最簡單的土木工程學。其次,人們又發現了某一些天然材料——特別是泥土與石沙等——在一定的條件下的化學規律,如經過水攪、火燒等,因此很早就發明了最基本的人工的建筑材料,如磚,如石灰,如灰漿等。發展到了近代,便包括了今天的玻璃、五金、洋灰、鋼筋、和人造木等等,發展了化工的建筑材料工業。所以建筑工程學也就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部門。
(2)建筑又是藝術創造。人類對他們所使用的生產工具、衣服、器皿、武器等,從石器時代的遺物中我們就可看出,在這些實用器物的實用要求之外,總要有某種加工,以滿足美的要求,也就是文化的要求,在住屋也是一樣。從古至今。人類在住屋上總是或多或少地下過工夫,以求造形上的美觀。例如:自有史以來無數的民族,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代,同時在建筑藝術上,是繼續不斷地各自努力,從沒有停止過的。
(3)建筑活動也反映當時的社會生活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如宮殿、廟宇、民居、倉庫、城墻、堡壘、作坊、農舍、有的是直接為生產服務,有的是被統治階級利用以鞏固政權,有的被他們獨占享受。如古代的奴隸主可以奴役數萬人為他建筑高大的建筑物,以顯示他的威權,堅固的防御建筑,以保護他的財產,古代的高壇、大臺、陵墓都屬于這種性質。在早期封建社會時代。如:吳王夫差"高其臺榭以鳴得意",或晉平公"銅輥之宮數里",漢初劉邦做了皇帝,蕭何營未央宮,就明明白白地說:"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從這些例子就可以反映出當時的封建霸主剝削人民的財富,奴役人民的勞力,以增加他的威風的情形。在封建時代建筑的精華是集中在宮殿建筑和宗教建筑等等上,它是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以作為壓迫人民的工具的:而在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人民政權時代,建筑就是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美好的生活而服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