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例上,《社會組織法律法規與政策》內容共分為九章:第1章是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概述,從立法歷程、法律框架和具體規定等方面進行介紹;第二章是社會組織的政策概述,從政策演進、培育扶持政策和監督管理政策等方面進行介紹;第三章是社會組織登記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登記制度、成立登記、變更登記和注銷登記等方面進行介紹;第四章是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志愿服務的立法歷程、志愿者的法律法規政策、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進行介紹;第五章是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社會團體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政策、民辦非企業單位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政策、基金會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政策等方面進行介紹;第六章是募捐及捐贈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募捐及捐贈的法律關系、募捐的法規政策、捐贈的法規政策等方面進行介紹;第七章是政府購買服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對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框架內容進行介紹;第八章是社會組織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社會組織年檢、社會組織評估和社會組織執法監察等方面進行介紹;第九章是社會組織稅收優惠的法律法規與政策,從非營利組織自身的稅收優惠和公益性捐贈的稅收優惠等方面進行介紹。
《社會組織法律法規與政策》適合社會組織方向的本科生及研究生使用,也適合社會組織方面的管理人員及從業者、各地民政部門以及其他涉及社會組織業務的政府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閱讀。
及時章 社會組織的法律法規概述
及時節 社會組織立法的歷程
第二節 社會組織的法律框架
第三節 對社會組織的具體法律規定
第四節 與社會組織運行相關的一般法律
第二章 社會組織的政策概述
及時節 社會組織政策的演進
第二節 社會組織培育扶持的政策
第三節 社會組織監督管理的政策
第三章 社會組織登記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社會組織登記的制度和立法
第二節 社會組織成立登記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三節 社會組織變更登記和注銷登記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四章 志愿者及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志愿服務的概念和立法
第二節 志愿者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三節 志愿服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五章 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社會組織內部治理的概念和立法
第二節 社會團體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三節 民辦非企業單位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四節 基金會內部治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六章 募捐及捐贈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募捐與捐贈的立法
第二節 募捐和捐贈的概念及法律關系
第三節 募捐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四節 捐贈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七章 政府購買服務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政府購買服務的概念
第二節 政府購買服務立法與政策的發展
第三節 政府購買服務的政策框架
第八章 社會組織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社會組織監督管理的體制和立法
第二節 社會組織年檢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三節 社會組織評估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四節 社會組織執法監察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第九章 社會組織稅收優惠的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非營利組織稅收優惠的制度與立法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自身的稅收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附錄:我國社會組織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文件
《社會組織法律法規與政策》:
及時節 社會組織登記的制度和立法
我國對不同類型法人組織實行不同的登記制度。企業是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事業單位是在編辦事業單位登記管理部門登記注冊,社會組織是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社會組織登記和企業登記的管理體制存在諸多不同,是一個十分值得關注和研究的領域。
一、社會組織登記制度的發展演變
(一)建立雙重管理體制
我國有關社會組織登記的法律,最早見于1950年9月政務院的《社會團體登記暫行辦法》,規定了社會團體的類別、登記程序等事宜,將社會團體分為社會公益團體、文藝工作團體、學術研究團體、宗教團體和其他團體。1951年,當時的內務部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暫行辦法實施細則》,規定全國性的社會團體向內務部登記,地方性的社會團體向當地人民政府申請登記。20世紀80年代,我國社會組織出現了發展過濫、總體失控的問題,1989年10月,國務院頒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規范了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的相關事項。1998年,國務院頒布了修訂后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同年還頒布了《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2004年國務院頒布了《基金會管理條例》。
依據法律規定,我國對社會組織的登記采取了嚴格的許可登記制度,具體體現為“歸口登記、分級管理、雙重負責”。“歸口登記”是指,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各類社會組織統一由相應的民政部門登記管理。“分級管理”是指,全國性的社會組織由民政部負責登記管理;地方性的社會組織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負責登記管理;跨行政區域的社會組織由所跨行政區域的共同上一級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負責登記管理。“雙重負責”是指登記管理體制中的雙重管理體制,我國對社會組織實行“登記機關”和“業務管理部門”的雙重審核、共同負責的模式。申請設立社會組織,須先獲得業務主管單位的審批同意,之后再向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經審查符合若干實體條件后方予以登記。國務院民政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是本級人民政府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機關。登記管理機關負責社會組織的成立、變更、注銷登記或者備案;對社會組織實施年度檢查;對社會組織違反登記管理條例的問題進行監督檢查;對社會組織違反登記管理條例的行為給予行政處罰。業務主管單位包括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國務院或者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授權的組織。業務主管單位負責對社會組織成立的資格審查,即對擬成立社會組織的成立宗旨、業務范圍、擬任負責人的能力、社會組織籌備材料的真實性等事項進行審查。對“業務主管單位”而言,要為社會組織開展活動負責,增加了工作量和風險但并不能帶來利益。因此,很多“業務主管單位”對社會組織的成立申請往往持推脫的態度,而且法律也沒有要求這些政府部門必須作為某家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
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社會組織“歸口登記、分級管理、雙重負責”的管理體制一直受到外界批評,意見主要集中在:①雙重管理提高了登記門檻,許多社會組織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無法獲得合法地位;②雙重管理體制的監管過程中,出現了相互推諉、互相扯皮、權責不分的問題;③掛靠制導致有些社會組織成為“二政府”,缺乏獨立性,生存高度依賴政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