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貿區大時代:從福建自貿試驗區到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扎實而系統地梳理了上海自貿區近兩年來的實踐和成果,為中國進入自貿區2.0甚至3.0時代提供了理論鋪墊和實踐指導。
政府改革是自貿區改革前提,本書對福建自貿區正在拉開大幕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政府如何制度創新,順應改革潮流,以激發企業熱情,帶動社會創新創業活力?
自貿區改革落腳點在企業,如何讓企業得到改革紅利,這是本書的重點。農業、制造業、貿易、金融、服務業等將獲得什么機遇?
自貿區設立之后,臺商將會如何布局大陸?兩岸經貿關系未來是否由此重塑?
自貿區與"一帶一路"碰撞,將展開怎樣的想象?
《自貿區大時代:從福建自貿試驗區到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當自貿區與"一帶一路"碰撞,將展開怎樣的財富與機遇想象?
讀懂福建,就讀懂了全中國。改革到今天,福建還有什么問題?中國就還有什么問題,福建該怎么做,中國就該怎么做。讀懂自貿區與一帶一路,就讀懂了中國與世界。自貿區是什么,一帶一路是什么,中國怎么突圍,有什么機遇?
黃茂興:教授,博導,福建師范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區域經濟、競爭力問題等的研究。
上篇 進入自貿區時代:中國和世界的共同趨勢
及時章 世界自貿區的發展歷程與變革趨勢
一、解題:何為自貿區,有何特征
二、國際潮流:世界自貿區現狀
三、大趨勢:世界自貿區將如何演進
四、他山之石:世紀自貿區的啟示
第二章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探索與實踐
一、時不我待:中國為什么要設自貿區
二、2013到2015:上海自貿區做了什么
三、花開三瓣:津閩粵自貿區建設進行時
中篇 福建自貿試驗區的發展戰略
第三章 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揚帆起航
一、歷史機遇:附件自貿區有哪些利好
二、戰略價值:自貿區能給福建帶來什么
三、細說福建自貿區的戰略定位與功能劃分
四、福建自貿區的全局戰略分析
五、掛牌以來,福建自貿區做了什么八
第四章制度創新:福建自貿區產業升級大機遇
一、箭在弦上:福建為什么要加快推動產業升級
二、產業機遇(一):制度創新如何直接推動產業升級
三、產業機遇(二):制度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的具體路徑
四、產業機遇(三):制度創新下推動產業升級的三大保障
第五章金融創新:福建自貿區要做什么,怎么做
一、世界成功自貿區如何開放金融
二、金融創新之路:中國未來要做什么
三、福建愿景(一):建設兩岸金融中心
四、福建愿景(二):集聚金融機構
五、福建愿景(三):讓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
六、創新的敵人:福建將如何控制金融風險
第六章投資自由化:福建自貿區要做什么,怎么做
一、投資自由化(一):國際成功經驗借鑒
二、投資自由化(二):福建要出什么招21l
三、投資自由化(三):收益與風險并存
……
第七章 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助推企業戰略轉型
第八章 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法治化建設之路
下篇 福建自貿試驗區與海絲核心區的戰略融合
第九章 福建自貿試驗區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戰略融合的基礎與方向
后 記
四、福建自貿區:一個全局戰略框架
福建自貿區的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統籌協調,既要統籌協調系統內部三大片區之間的發展,又要統籌協調與其他三大自貿區的合作關系;既要做好自貿區建設,又要將其充分融入到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既要夯基固本,又要做好保障工作。為此,本書先提出一個戰略性分析框架,以期為福建自貿區以及其他自貿區的建設提供借鑒。
(一)一倡創新
福建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特色集中地反映在四個"便利化"方面,即金融便利化、貿易便利化、投資便利化以及監管服務便利化。而便利化政策的實施離不開技術、管理、文化、服務、制度等一攬子創新上面,即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因此,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本質在于借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突破口,引領技術、管理、文化、服務等多方位的創新,不斷為自貿試驗區的建設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為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
1.加快推進管理模式創新,當好改革方向盤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率先挖掘改革潛力,破解改革難題。按照國際化、市場化和法制化的要求,加快推進政府管理模式的創新,建設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審批制度的改革,由注重事前審批轉為注重事中和事后審批,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允許企業"先入區,再申報",限度提升進出入境的便利程度和運作效率。二是積極探索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營造各類投資者平等準入的市場環境,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開放度和透明度。
2.激發科技創新內核動力,驅動自貿區大發展
一是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貿易發展方式轉變。依靠科技創新,積極培育貿易新型業態和功能,發展跨境電子商務,開展飛機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境內外維修業務試點,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推動貿易發展方式轉變。二是依靠科技創新驅動閩臺產業合作新模式。創新兩岸合作機制,推進貨物、服務、資金和人員等各類要素的自由流動,增強閩臺經濟關聯度。探索閩臺合作研發創新,合作打造品牌,推動臺灣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在自貿試驗區內集聚發展,承接臺灣產業轉移,支持自貿試驗區內企業赴臺灣投資,促進閩臺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三是依靠科技創新實現自貿試驗區與高新技術產業區疊加聯動效應。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自貿試驗區與高新技術產業區的互動融合發展,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區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步伐,依托自貿試驗區推動科技創新水平的提升。
3.持續提升供應鏈服務創新能力,打造自貿區共生共享共榮共贏生態圈
一是強化金融服務功能。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原則,根據區內企業的融資需求,設計個性化融資計劃;允許外資和民營資本設立金融機構,建立國際交易平臺,創新自貿試驗區金融產品,大力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為企業開拓融資渠道,提升供應鏈的全球競爭力。二是加快提升物流與供應鏈服務水平。引導自貿試驗區內的物流企業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加快跨境電商物流發展,不斷提高物流企業的創新能力,提升其國際化服務能力。三是提升國際航運服務能級。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航運發展制度和運作模式,放寬中外合資、中外合作國際船舶運輸企業的外資股比限制;允許自貿試驗區試點海運快件國際和臺港澳中轉集拼業務。三是依托互聯網思維助推自貿試驗區發展。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企業"走出去"窗口和"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依托電子商務平臺促進自貿試驗區內傳統企業轉型升級,以互聯網思維打造共生、共享、共榮、共贏的自貿試驗區生態圈。
后,作為創新系統,要統籌協調各方創新資源。既要注重制度創新,又要注重功能創新;既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又要充分結合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文化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優勢。將科技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服務流程創新相結合,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提升自貿試驗區創新系統整體效能。
(二)二區疊加(自貿區、"海絲"核心區)
十八大以后,黨中央領導班子提出了一帶一路和自貿區戰略,目前已有30多個省市區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積極參與、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福建被列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且被列為中國第二批自由貿易試驗區試點,這"二區疊加"的模式對于福建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但畢竟兩者之間存在差距,如何更好地統籌兩者之間的關系,將成為影響福建能否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因素。
1.借力"二區疊加",打開福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未來世界貿易規則、格局,中國將面臨"二次入世"的危險,"一帶一路"和自貿區建設將為中國爭取全球化主動權提供條件,將推動中國構建與國際相銜接的新的營商環境。而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貿、文化、旅游交往緊密。其中,"海絲"戰略的核心是加強福建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有必要先建立自貿區,雖然同屬于國家戰略,但是自貿區戰略只是"海絲"戰略的一個平臺,一個重要的開放窗口。福建自貿區建設與"海絲"戰略將共同構成福建新對外開放格局,自貿區建設側重于從降低貿易門檻角度,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來加快區域內的經濟一體化,而"海絲"戰略則側重于以基礎設施為先導促進沿線經濟體的互聯互通(陳耀,2014)。因此,福建自貿區建設中應充分利用自身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歷史淵源,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經濟貿易、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科技創新、旅游文化等領域的多方位開放合作。主動融入其中尋求突破,以創新推動結構優化升級,以東南亞為重點,堅持經濟合作與人文融合并重,為打造多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貢獻力量。其中,東盟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是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地區,依托"海絲"戰略,推動我省與東盟經貿合作的深度發展,擴大我省與東盟各國各地區的利益匯合點,并以此為契機,延展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其他國家和地區(南亞、中東和非洲等相關國家)的經貿合作。依托福建自貿區建設的利好投資政策和發展機會,吸引全球各地的外資進入福建,福建企業家也可以更好地到境外投資,福建將依托地域優惠政策,結合閩地海外華人華僑眾多的優勢,先行先試。未來的發展中,福建自貿區的建設要在"海絲"戰略的依托下,認清形勢、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實現一種多方位、寬領域、深層次開放的經濟形態,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和質量,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
2.依托"二區疊加",打造福建經濟升級版
2013年3月17日總理在中外記者見面會中首次提出了"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的概念,這是強調要改變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調整不合理的經濟結構,讓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就業和收入、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方面都有新的大幅度的提升 。籍此,各個地方政府也紛紛提出了構建經濟發展的升級版,如上海借力自貿區之機指出其應該成為升級版的特區,廣東指出要發揮排頭兵的角色助力"升級版",并且通過廣東自貿區的建設打造國際貿易的升級版,天津指出要打造經濟和城市的兩個升級版。而福建也有學者指出借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助推福建自貿區升級版(黃茂興,2015),通過福建這個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建設,加大與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使得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取得更大的進展。因此,作為經濟"新常態"下的國家發展戰略,福建自貿區的建設并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的高地,使得福建能夠更加注重速度和質量的緊密結合,能夠明白升級的動力來自于推動經濟轉型,而轉型來自于創新、內需和改革,能夠明白這種升級不僅僅是強調經濟的發展,更多的是要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公平統一 ,這才是福建經濟升級版的真正內涵。
3.憑借"二區疊加",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2011年,國務院已批復并開始打造以福建為主體的新的經濟增長極——海峽西岸經濟區,其定位于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四年來,海西區的發展逐步推進,發展潛力逐漸得以釋放。但隨著發展階段的轉換,原有的增長極的引領和帶動作用有所檢索,必須打造新的增長極。福建省毗鄰臺灣地區,又擁有巨大的海外僑胞資源,并且已有廈門經濟特區和平潭綜合實驗區開展了一些先行先試的進出口貿易政策,這些都為自貿區的啟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此次"海絲"核心區和福建自貿區總體方案的通過,又為這一增長極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利于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集中地體現在"兩區疊加"使得更多的要素在區域內集聚,從而使得空間經濟要素實現帕累托;第二,增長極的形成使得區域內創新要素功能極大化,估計企業進行技術革新,而區內的優惠政策安排又為企業的集聚、發展和創新帶來更大的空間。同時,增長極的出現會對外部經濟體產生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擴散效應。未來的發展中,要進一步依托"海絲"戰略,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自貿區時代"緊密結合,大力發展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海洋經濟增長點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共同打造更加廣闊、更加深入、更加活躍的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三)三群耦合(產業、港口、城市)
三區協同與三群聯動從本質而言,所反映的內容具有一致性,三區著重于從行政區域的角度而言,而三群則打破了行政區劃的概念,既突出強調福州、平潭、廈門內部的產業、港口城市的協調發展,同時還強調跨區域的城市合作、產業分工和港口定位的思路,因此,此部分著重于從三群聯動的角度來分析說明。
福建自貿區"產業-港口-城市"三群聯動發展是在福建自貿區范圍內產業群、港口群與城市群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態勢,三大系統互動發展終形成產業布局、港口布局以及城市空間布局一體化的局面。持續推進三群聯動發展是著眼于當前福建自貿區發展的現實需要;是福建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拓展與"海絲"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新載體;是著眼于福建省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是加快推進福建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要系統工程;是實現閩臺產業深層次對接的關鍵所在;更是實現福建省全球價值鏈攀升的必由之路。福建省近年來出臺了相應的"產業-港口-城市"三群聯動發展的措施,以港興城、以港興產、產興促港、產興促城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產業-港口-城市三群聯動發展的任務工作依然艱巨:地區之間在產業、港口、城市存在激烈競爭;相關規劃、建設、投資、運營、管理方面缺乏統一協調,資源沒有進行合理的優化配置;產業園區建設集而不聚,資源無法共享;物流運輸成本偏高與物流信息技術水平不高制約著制造產業的轉型升級等等。未來發展中,應該著眼于全局,統籌協調三群聯動發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1.差異化城市功能定位,推進城市聯盟建設
一是結合福建自貿園區的"對臺"特色,差異化城市功能定位。福州作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要以兩岸經貿合作為核心,發揮福州獨特的對臺優勢,加強在對臺投資、貿易、航空、金融、旅游、農業等方面先行先試;廈門作為現代服務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要在吸引臺資和對臺投資方面加大制度創新;平潭綜合實驗區則是兩岸交流合作和對外開放中的先行區。二是健康有序推進我省智慧城市建設。依托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感知平臺、服務支撐平臺和應用支付平臺,持續建設高效便民的電子政務以及城市管理和服務的智能化,通過實施企業智能化制造工程、口岸智能化應用工程、網絡信息服務創新工程等智慧城市新型業態驅動產業群和港口群的協調聯動發展。三是積極推進城市聯盟建設。積極推進自貿園區內城市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各個城市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進行對接,推進協作性競爭,實現多方共贏。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自貿園區內城市與外圍城市進行跨區域的協作,包括閩臺兩岸城市的協作以及與周邊省區城市的協作,推進區域聯動發展。
2.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一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名牌產品和大型項目為依托,圍繞重大基礎設施、產業鏈、現代農業等重點領域,以科技創新為支撐,做大做強電子信息、機械制造、石油化工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新型業態,培育品質項目。二是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發揮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輻射帶動作用,對接臺灣的物聯網應用、智慧城市、文化創意、云計算、生物科技等優勢產業,積極承接臺灣現代服務業轉移。廈門強化港口物流產業、旅游會展業、金融保險業、信息軟件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福州中心城區優先發展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平潭優先發展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三是完善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科技研發、金融服務、品牌創建、市場營銷、現代物流、行業協會等平臺建設,提高產業配套能力,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升自貿園區內產業集群能力。
3.建立和使用現代物流信息平臺,延伸港口產業鏈
一是加強港口間的分工與合作。充分明確發揮廈門港、福州港的功能定位,加大港口資源整合力度,提升其國際航運服務能級;加快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建設,著力打造集裝箱運輸核心港區;發展羅源灣大型散貨泊位,推動大宗散貨中轉業務發展;加快江陰專業化現代化集裝箱和整車物流進口港區的建設。二是建立和使用現代物流信息平臺。通過建立現代物流信息系統,企業可以在各項經營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從接受訂貨到發貨的物流職能進行控制,使之提高效率,增加物流系統各環節對市場變化反應的靈敏度,節約成本。三是延伸港口產業鏈。福建自貿園區內的港口基本靠碼頭裝卸,業務的附加值不高,自貿園區成立后,要充分利用其貿易便利化的優勢,開展倉儲物流業務,引進臺灣的品質農產品,充分發揮其貿易分撥中心的功能,延伸港口產業鏈。四是持續深化兩岸港航合作。鼓勵臺商在自貿園區內從事倉儲、物流配送等服務,推動兩岸滾裝運輸,拓展兩岸的陸海航運效率,提升自貿園區內港口群發展水平。
(四)四地聯動(上海、福建、廣東、天津)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新興工業革命興起以及全球產業格局新一輪的重塑,各地區加強經濟合作、聯合應對國內外競爭的需求日益迫切,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頭戲。國家"十二五"規劃中指出"要充分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促進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深化區域合作,推進區域良性互動發展,逐步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強調要"建立和完善跨區域城市發展協調機制",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增長極發展質量不斷提升,已經成為當前經濟穩增長的新引擎。因此,福建自貿區的建設不僅要加強其內部各個子系統的聯動發展,更要與上海、廣東、天津積極形成聯動發展的態勢,共同服務于國家自貿區建設的大戰略的需要。
1.做足頂層設計,完善政府引導機制
一是明確目標導向。自貿區的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本質在于從自身的內部改革上下功夫,以轉型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突破口作為契機,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當前四地自貿區的建設面臨著國家三大支撐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下,也面臨著新常態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風險,傳統的增長極驅動作用減弱。因此,要服從和服務于國家戰略的需要,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基礎上,加大四地在決策層、協調層和執行層的對接,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二是堅持方案引領。四地自貿區的建設是服務于當前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目的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終實現與國際貿易規則的對接,服務于APEC框架的亞太供應鏈的建設,提升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話語權,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要突出總體方案的引領作用,既體現共同性、又具有差異化,通過方案強化區域協同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三是深化改革推動。四地自貿區建設共同的任務都是深化改革,將為中國打造新一輪的深化改革的高地,倒逼新一輪的改革開放,推進政府職能的轉變,促進體制機制創新。因此,在實施過程中,要始終把握住這條主線,依托創新驅動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政府運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在"投資、貿易、金融"三大模塊中尋找體制機制的制度性突破,在深化改革中發現新的動力源和增長極。
2.構建緊密合作的網絡系統,完善多元化參與機制
一是構建跨區域合作戰略聯盟。加強四地之間相互溝通和協調能力,依托國務院自貿試驗區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對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試點工作進行宏觀指導,協調解決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驗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及時評估、總結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試點經驗,推出可復制和推廣的意見建議 。推進區域間政府合作機制的形成,發揮政府部門的綜合協調作用,構建跨區域的協同創新系統。二是完善多元化參與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組織、企業、公眾在自貿區建設過程中的作用。鼓勵各類區域性社會組織參與到自貿區建設過程中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論證、宣傳與協調工作。充分發揮企業的資源配置作用,專家學者的參謀咨詢作用,給予公眾更多的機會,聽取公眾的意見。
3.創新合作模式,建立利益共享機制
一是因地制宜,錯位發展。根據各個地區功能定位的差異,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上海自貿區要突出通過建設長三角區域國際貿易推動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廣東自貿區要通過加工貿易轉型帶動泛珠三角區域和內地區域的產業升級,天津自貿區旨在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來輻射內陸地區,福建自貿區要加強閩臺產業對接、創新兩岸服務業合作模式。四地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實現錯位發展,形成獨具特色的改革開放高地。二是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了解合作方的訴求和平衡點,區域之間產業開展合理的競爭與合作,創新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建立利益共享機制,共創"1+1+1>3"的模式。利益問題始終是四地合作過程中的紐帶,要建立健全雙贏的利益協調機制,使得不同地區之間的合作創造出更多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