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講,愛情文化是基諾族熱帶山林文化之花,因為她具有異、同、禁止氏族內婚但可戀愛同居的愛、神以及神性包辦婚等的多樣性,更具有社會禮俗與生物本性的和諧,還富有自由、平等共享與社會性寬容。筆者出生于山東漢區農村,足歷過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區,寧蒗永寧摩梭人母系家庭區,滇中滇南彝族、哈尼族區,滇南、滇西南傣族、景頗族區,貴州苗族、彝族、布依族、水族、侗族區,內蒙古蒙古族區,以及臺灣山地少數民族區,又曾在非洲坦桑尼亞部落區考察過大半年,在法國考察時還曾與結構主義創始人列維·斯特勞斯交流過現代婚戀問題,結果發現:就愛情形式及其人文內涵的豐富多彩而言,沒有哪一個民族、地區能超越基諾族。這也自然啟發了筆者不斷探索的興趣。
本題因1958年基諾田野遇到社會進化論疑難而起,歷經50年,最終用人類學宏微通觀法完成此書。如果說本書有什么特點的話,其中之一就是追蹤調研的時間長,因而時代變遷的跨度也大,以致存在于1958年的基諾傳統愛情禮俗至今成書時,它已成為了歷史。可以想見,如果今天再去研究基諾族傳統愛情,不僅其中的同情、神情、神性包辦婚等習俗不復存在,即使異情也失去了它的原形。而已消失的多樣性基諾族傳統愛情習俗,正是本書的珍貴價值所在。本書的學理追求,是基諾族傳統文化對愛情的建構。
回顧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歷史,可用四句話加以形象的概括,那就是"生于動蕩,立于國難,少壯挫折,中年復興"。中國人類學民族學引進發軔于20世紀20年代末期,其時軍閥割據,動蕩不安;此后抗戰八年內戰四年,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的開拓者們就是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中辛勤耕耘,篳路藍縷……滄桑百年,斗轉星移,現在中國的人類學民族學可以說進入了好的發展時期。雖然如此,然而如上所述,面對當前國內外悄然興起的文化自覺和無所不在的文化訴求,面對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浪潮.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無疑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而進行學科的建設,如何在融入國際學界的同時努力實現本土化,如何普及人類學民族學的知識以提高國民的教養和素質,如何進行創造性的應用研究為國家現代化建設服務等,均為重大而緊迫的謬題。
本叢書的問世,一定程度地反映了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狀況,作為新時期的具有代表性和規模性的研究成果。必將載入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發展的史冊。 本書是"當代中國人類學民族學文庫"之《基諾族傳統愛情文化》。
杜玉亭,1935年生于山東,云南社會科學院博學研究員,基諾族識別者。1958年開始從事民族學田野調研,在基諾族、彝族、蒙古族與元史學研究等方面頗有建樹,著述豐碩,新說迭出。《基諾族傳統愛情文化》一書是對文字前基諾族社會50年人文求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其主要著作有
基諾族熱帶山林文化之花(代序)
及時章 基諾族愛情命題研究過程
及時節 長期困惑與不斷探索(1958~1981年)
第二節 1981年后的田野發現
第二章 成年禮儀與愛情禮儀
及時節 成年過渡禮儀
第二節 愛情之家——"尼高左"
第三節 成年禮儀與愛情禮儀的異同
第三章 愛情過程禮俗
及時節 巴亞寨的愛情過程禮俗
第二節 愛情過程的差異性
第三節 愛情過程差異性反映的兩種愛情類型
第四章 成年或愛情過程的社會經歷
及時節 成年未婚社團與年齡分層
第二節 成年或愛情過程的神性經歷
第三節 成年或愛情過程的世俗經歷
第四節 成年過程與歌唱文化
第五節 成年禮儀、愛情禮儀與社會化過程
第五章 成年終禮
及時節 巴亞寨成年終禮——"依勒"
第二節 成年終禮的差異性
第三節 成年終禮的兩種類型
第六章 婚禮儀式及其象征意義
及時節 從婚禮長歌系列說起
第二節 巴亞寨傳統婚禮
第三節 婚禮儀俗的歧異性
第四節 婚禮的象征意義
第七章 多樣情婚姻
及時節 "巴什"——氏族成員間的悲劇情
第二節 同情
第三節 神情
第四節 神性包辦婚
第八章 基諾族傳統文化對愛情的建構
及時節 愛情文化與社會和諧
第二節 時空人巧會的愛情文化奇葩
第三節 愛情是什么
后記
及時章 基諾族愛情命題研究過程
及時節 長期困惑與不斷探索(195811981年)
一、基諾人識別中的意外難題
筆者的基諾族田野調查始于1958年,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事務委員會云南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以下簡稱云南組)的派遣,任務是為編寫《彝族簡史》的需要對基諾人進行民族識別。云南組暨云南歷史研究所領導侯方岳所長對此十分重視,行前諄諄告誡:多民族云南存在多種社會形態,獨有彝族同時存在奴隸制與農奴制,加上有很大可能是彝族一個支系的基諾人原始社會,那么,他一個民族中就同時存在著完整的前資本主義社會諸形態,這不僅可使彝族歷史大為豐富,更對中央某領導提出的寫一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的"續編"大有好處。換言之,此行的成果可能會豐富馬列經典,政治性不亞于學術性。當時本人深感任務重大,難以勝任,侯則多方勉勵并指示到西雙版納后,多向民族識別的專家林耀華(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先生求教。本人在版納確曾得到林先生多方指點,要點是必須以斯大林的民族構成四要素為依據。及時次基諾人田野調查時間是1958年10月7~23日,林耀華與方國瑜(云南大學教授)二位先生聽了我的匯報后,認為沒有在識別問題上提出傾向性意見,建議再進行第二次識別。為此我又背上行李登上了基諾山,調查時間是l958年11~12月間,根據各方要求與本人掌握的全部知識,此次寫出了《社會主義改造前后攸樂山的攸樂(基諾人的音譯異字)人》,近三萬字,然終因自己的知識所限,更出于學子良心,其結論既不符合政治需要,也未適應領導的期望,在基諾人是否屬于彝族支系的問題上沒有作出明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