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在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上,緊緊圍繞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兩翼制度這一主題,以歷史上及時個在大漠草原上建立政權的匈奴為起點,按照建立政權的時間先后為順序,從縱向上揭示此制度建立和發展的基本脈絡、相互傳承關系以及在北方草原上長期沿用之謎,分析此制度在實行過程中的具體表現形態、特點、較高統治者的繼承、兩翼長官的選授以及運行機制等,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辨析,為進一步研究"行國體制"打下基礎。
肖愛民,男,蒙古族,1966年生,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1987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系,獲學士學位。1990年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1990~2001年在內蒙古昭烏達蒙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現更名為赤峰學院)工作,2001年6月晉升副教授。2004年9月畢業于中央
《河北大學歷史學叢書》出版緣起
序
緒言
及時章 匈奴的兩翼制
及時節 兩漢時期匈奴的兩翼制
第二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匈奴兩翼制的發展和變異
第三節 西遷匈奴的兩翼制探討
第四節 匈奴兩翼制的特點
第五節 匈奴兩翼制建立和實行的原因
第二章 鮮卑的兩翼制
及時節 檀石槐鮮卑部落大聯盟的兩翼制
第二節 拓跋鮮卑的兩翼制
第三節 鮮卑兩翼制的運行機制和特點
第三章 柔然的兩翼制
及時節 柔然的兩翼制
第二節 可汗的繼承和三部的范圍
第三節 柔然兩翼制的運行機制、特點及傳承
第四章 突厥的兩翼制
及時節 突厥汗國的分封制述略
第二節 突厥汗國時期(公元552-599年)兩翼制的建立和發展
第三節 東突厥汗國(公元599-630年)的兩翼制
第四節 西突厥汗國(公元603-659年)兩翼制的建立和發展
第五節 后突厥汗國(公元682-745年)兩翼制的建立和發展
第六節 突厥汗國兩翼制的運行機制
第七節 突厥兩翼制的特點和傳承關系
第八節 突厥兩翼制建立的原因
第五章 回紇的兩翼制
及時節 建國前部落聯盟時期的兩翼制
第二節 回紇汗國時期的兩翼制
第三節 回紇兩翼制的特點及傳承
第六章 契丹的兩翼制
及時節 契丹建國前兩翼制的探索
第二節 遼朝的兩翼制
第三節 "分三耶律為七,二審密為五"辨析
第四節 契丹兩翼制的運行、特點及實施的原因
第七章 蒙古的兩翼制
及時節 早期蒙古諸部兩翼制鉤沉
第二節 蒙古汗國時期的兩翼制
第三節 北元中后期的兩翼制
第四節 蒙古兩翼制的特點
第五節 蒙古兩翼制建立和實行的原因
第八章 北方游牧民族兩翼制的傳承、區別、特點、運行機制和長期沿用的原因
主要引用和參考書目
后記
及時章 匈奴的兩翼制
匈奴興起于戰國時期,極盛于西漢。公元前3世紀初在北方大漠草原上首次建立了與西漢對峙的強大游牧政權。這個政權實行的是以后各游牧政權所一致奉行的領戶分封制。這種領戶分封制以及以此為基礎的政權組織形式,有其自身的特點,在中國的古籍中,如前所述,被泛稱為"行國"。至東漢初年,匈奴開始因內訌分裂為南北匈奴而衰微。南匈奴附漢以后,北匈奴在東漢的不斷打擊下,逐漸遷往西方,北方大漠草原上,鮮卑代之成為主人。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遷的匈奴發生了很大變化,已不再是一個整體,除南匈奴外,又出現了許多部分,有屠各胡、盧水胡、鐵弗匈奴以及東、西曹等,各部分互不相屬。屠各胡劉淵率先建立了漢,劉耀繼之建立了前趙;盧水胡沮渠蒙遜建立了北涼;鐵弗匈奴赫連勃勃建立了大夏。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匈奴融入漢、鮮卑等之中。盡管如此,匈奴人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在西方,其遠播中亞和歐洲,引起了4、5世紀歐洲的"蠻族大遷徙",在驚濤駭浪般的"蠻族"入侵過程中,西羅馬帝國滅亡,歐洲歷史因此掀開新的一頁,告別奴隸制社會,進入"中世紀"。在東方,其所創立的"行國體制"為后世興起于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所沿用,作為地方軍事、行政管理制度的兩翼制就是其中之一。
……